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高频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颖 范春丽 杨光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4616-14617,共2页
[目的]建立印楝高频植株再生系统。[方法]以印楝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6-BA0.1、0.3、0.5、0.8、1.0mg/L和NAA0、0.1、0.3、0.5mg/L组配14个培养基配方处理进行芽分化的诱导培养试验,生根培养采用MS+IBA0.2mg/L、1... [目的]建立印楝高频植株再生系统。[方法]以印楝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6-BA0.1、0.3、0.5、0.8、1.0mg/L和NAA0、0.1、0.3、0.5mg/L组配14个培养基配方处理进行芽分化的诱导培养试验,生根培养采用MS+IBA0.2mg/L、1/2MS和MS的3种培养基,研究外植体最适宜的消毒时间和取材部位,筛选诱导印楝芽分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初代培养中,印楝外植体最适宜的消毒时间为10~12min,最适宜的取材部位为茎尖及植株的上部。14个培养基处理中,诱导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0.65%琼脂+3%蔗糖(pH5.8)。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65%琼脂+3%蔗糖(pH5.8),生根率85.13%,小苗移栽成活率80%。[结论]该研究为印楝规模化快繁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组织培养 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泰楝 菲楝 分类 分布 印楝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印楝叶内养分转移特征
3
作者 张婷婷 周玮超琦 +1 位作者 唐恋波 高成杰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3期104-109,115,共7页
植物在干旱贫瘠环境下的养分转移是维持体内养分平衡的重要机制。为了解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不同恢复模式下造林树种养分转移特征,对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印楝纯林及其与大叶相思混交林中印楝叶片5种养分元素(N、P、K、Ca、Mg)转移特征进... 植物在干旱贫瘠环境下的养分转移是维持体内养分平衡的重要机制。为了解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不同恢复模式下造林树种养分转移特征,对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印楝纯林及其与大叶相思混交林中印楝叶片5种养分元素(N、P、K、Ca、Mg)转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下印楝叶内N、P、K发生了明显转移,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为绿色叶片的34.71%~59.52%;而Ca和Mg并未发生转移,衰老叶片养分含量为绿色叶片养分含量的1.32~2.26倍。混交林中印楝绿色叶片内N含量显著高于纯林(P<0.05)。纯林中印楝叶内N、P、K、Ca、Mg转移率分别为53.92%、59.85%、45.92%、-126.03%和-13.19%;混交林内分别为65.92%、62.60%、40.19%、-126.65%和-35.18%。混交林中印楝叶内N和P转移率高于纯林,且以N元素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强调了选择适宜的混交造林模式能够促进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和生态适应性,为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及林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印楝 养分转移 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被引量:19
4
作者 梁军 魏刚 +2 位作者 吕全 贾秀贞 张星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8-574,共7页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5培养基,NAA2~4mg·L-1,蔗糖30g·L-1,培养温度25℃,及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转速和装液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细胞悬浮培养 悬浮培养 印楝素 植物源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廖声熙 刘娟 +2 位作者 和菊 张燕平 赖永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5-440,共6页
对印楝叶解剖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发现印楝叶具旱生结构特征 :a)较厚的角质层 ;b)有大量贮水细胞 ;c)栅栏组织发达 ,初步具有双栅叶特征 ;d)叶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栅栏组织细胞密度大 ;e)维管系统发达 ,具维管束鞘的伸展区 ;f)表皮层... 对印楝叶解剖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发现印楝叶具旱生结构特征 :a)较厚的角质层 ;b)有大量贮水细胞 ;c)栅栏组织发达 ,初步具有双栅叶特征 ;d)叶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栅栏组织细胞密度大 ;e)维管系统发达 ,具维管束鞘的伸展区 ;f)表皮层较厚 ,气孔密集 ;g)含晶细胞分布广 ,数量多。从解剖学的角度证实印楝是一种抗旱植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叶片 解剖结构 抗旱性 旱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燕平 赵粉侠 +3 位作者 刘秀贤 郑益兴 贺斌 韦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9,共6页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合是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因子。缺磷少氮和水分含量低是印楝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地或制定营林措施时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树高生长 立地条件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法提取印楝素的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淑英 宋湛谦 +1 位作者 高宏 王秋芬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50,共4页
 介绍了一种有效利用微波辅助从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种仁中提取印楝素的方法。通过考察辐射时间、溶剂、物料比以及辐射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为:预处理过的印楝种仁粉末6.65g(相当于印楝种仁10g),以甲醇做溶...  介绍了一种有效利用微波辅助从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种仁中提取印楝素的方法。通过考察辐射时间、溶剂、物料比以及辐射功率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为:预处理过的印楝种仁粉末6.65g(相当于印楝种仁10g),以甲醇做溶剂、微波功率210W、物料比1∶3(g/mL)、辐射时间为3min×3次,提取率最高。与传统的磁搅拌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工艺简单,而且可以提高产率,缩短提取时间。用高压液相法定量地测定了所提取印楝素的含量,其提取率可达0.5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 提取工艺 微波辅助法 印楝 含量测定 杀虫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愈伤组织形成及其印楝素含量测定 被引量:12
8
作者 雷光富 朱西儒 +2 位作者 张云开 张海保 刘卫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取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不同器官作外植体,研究培养基和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其印楝素(Azadirachtin)生物合成的影响.印楝的不同器官(根、叶、茎及皮)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这些愈伤组织均有合成印楝素的能力.其... 取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不同器官作外植体,研究培养基和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其印楝素(Azadirachtin)生物合成的影响.印楝的不同器官(根、叶、茎及皮)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这些愈伤组织均有合成印楝素的能力.其中以叶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及印楝素含量为最高.含有较低按盐的B5培养基有利于细胞生长,含有较高铵盐的MS培养基有利于印楝素积累,不含铰盐的White培养基对两者均不利.愈伤组织继代2—3代,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印楝素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愈伤组织 印楝素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尹锋 雷心心 +1 位作者 成亮 楼凤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对植物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对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从印楝种子及叶中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确定为印楝素 (1) ,11 表印苦楝素H(2 ) ,Salannolide(3) ,槲皮素 3... 目的 :对植物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对印楝种子及叶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从印楝种子及叶中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其结构分别确定为印楝素 (1) ,11 表印苦楝素H(2 ) ,Salannolide(3) ,槲皮素 3 -O- β- D- 木糖苷 (4) ,槲皮素 - 3 -O -β- D -葡萄糖苷 (5 ) ,山柰酚 3 O ( D 葡萄糖苷(6 ) ,芦丁 (7) ,硬脂酸 1 甘油单脂 (8)和硬脂酸 1,3 甘油二脂 (9)。结论 :化合物 3~化合物 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楝科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被引量:19
10
作者 彭兴民 张燕平 +2 位作者 赖永祺 赵保荣 赵培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引种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内生放线菌鉴定及对稻瘟病菌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丽 纪明山 +3 位作者 谷祖敏 田宏哲 李修伟 李兴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4-539,共6页
从印楝叶片和果实中分离93株内生放线菌。生长速率法测定表明29株内生放线菌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YL-2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82.65%。杯碟法测定表明菌株YL-2发酵液对供试的18种植物致病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 从印楝叶片和果实中分离93株内生放线菌。生长速率法测定表明29株内生放线菌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YL-2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82.65%。杯碟法测定表明菌株YL-2发酵液对供试的18种植物致病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盆栽试验表明菌株YL-2发酵液对稻瘟病防效达85.41%,显著高于浓度为25 mg/L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成分和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YL-2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内生放线菌 娄彻氏链霉菌 拮抗作用 稻瘟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彭兴民 赖永祺 +2 位作者 张燕平 赵保荣 赵培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9-473,共5页
印楝幼树生长 1a抽 3次梢 ,即春梢 (2  4月 )、夏梢 (6  8月 )和秋梢 (10月 )。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 1a最大 ,第 2a最小 ,以后各年较一致。 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 3个时期 ,即滞生期 (1  3月和 11  12月 ) ,生长... 印楝幼树生长 1a抽 3次梢 ,即春梢 (2  4月 )、夏梢 (6  8月 )和秋梢 (10月 )。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 1a最大 ,第 2a最小 ,以后各年较一致。 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 3个时期 ,即滞生期 (1  3月和 11  12月 ) ,生长量较小或生长停缓 ;生长期 (4  10月 ) ,生长量明显 ;快速生长期 (5  8月 ) ,树高的生长高峰出现在 7、8两月 ,占全年生长量的 6 2 1% ,地径的生长高峰开始比树高生长高峰早 ,结束得晚。月平均温度对当月树高、地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程度 ;月平均降水对当月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也达显著程度 ,但对当月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月平均温度对树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较月平均降水量的大。造林保存率较高 ;定植后第 2a结果株率为 5 3 3% ,到第4a为 93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林 印楝 人工林 生长节律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种子中印楝素A的匀浆提取工艺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磊 李家磊 +3 位作者 祖元刚 赵春建 李晓娟 李佳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67,共3页
采用匀浆提取法从脱脂印楝种子中提取印楝素A,研究了提取过程中不同影响因子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匀浆提取优化条件为:以乙酸甲酯作为提取溶媒,料液比1∶12,匀浆3min,匀浆提取1次。此法与超声波法、回流法、冷浸提取法相比,具有设... 采用匀浆提取法从脱脂印楝种子中提取印楝素A,研究了提取过程中不同影响因子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匀浆提取优化条件为:以乙酸甲酯作为提取溶媒,料液比1∶12,匀浆3min,匀浆提取1次。此法与超声波法、回流法、冷浸提取法相比,具有设备和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快速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种子 匀浆 印楝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新龙 王瑞波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以种植在元谋不同年龄的印楝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以泛热带分布和全世界分布为主。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样地多样... 以种植在元谋不同年龄的印楝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以泛热带分布和全世界分布为主。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样地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印楝林盖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说明盖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2)印楝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主要通过林荫,印楝盖度<40%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而当盖度>40%时,影响明显;(3)印楝林下植物生长好于对照,印楝枯枝落叶对林下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人工林 植物多样性 盖度 种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赵保荣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年生长 实生苗 LOGISTIC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0-594,共5页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印楝素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598,共6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父本进行了基因流测定,遗传排除法确定了各有2个父本向母本E和F传粉,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出有3个父本向母本E传粉,有10个父本向母本F传粉。有52.9%的传粉集中在以母本为圆心,半径30~50m的范围内。来自主风方向和逆风方向的传粉在数量上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RAPD 异交率 基因流 父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昌顺 李昆 +1 位作者 马姜明 郑志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0-755,共6页
为探讨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年生印楝林的土壤酶、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P、K与有机肥混施(处理9:N200P120K80M3000)对增强3年... 为探讨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年生印楝林的土壤酶、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P、K与有机肥混施(处理9:N200P120K80M3000)对增强3年生印楝林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处理6(P240)对改善林地化学性质和提高林地微生物数量效果最好;处理8(N200P120K80)对改善土壤酸碱性最佳。(2)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解氮、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水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pH值和细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肥力各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此外,除蛋白酶外,其余酶与其他一些肥力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说明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该地区印楝林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印楝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及其中四降三萜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晓东 吴少华 +1 位作者 马云保 吴大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从印楝 (Azadirachta indica)种仁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0个四降三萜化合物 ,通过波谱方法鉴定 ,它们分别是 nimbin(1) ,deacetylnim bin(2 ) ,salannolide(3) ,azadirachtin(4 ) ,vepaol(5 ) ,isovepaol(6 ) ,3- tigloyl- azadirachtol(... 从印楝 (Azadirachta indica)种仁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0个四降三萜化合物 ,通过波谱方法鉴定 ,它们分别是 nimbin(1) ,deacetylnim bin(2 ) ,salannolide(3) ,azadirachtin(4 ) ,vepaol(5 ) ,isovepaol(6 ) ,3- tigloyl- azadirachtol(7) ,1- tigloyl- 3- acetyl- azadirachtinin(8) ,3- tigloyl- azadirachtinin(9) ,1- tigloyl- 3-acetyl- 11- hydroxymeliacarpinin(10 )。此外 ,还得到 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甙和硬脂酸。含印楝素(azadirachtin)为 0 .5 %的印楝提取物在稀释 15 0~ 80 0倍时对小菜蛾和菜粉蝶有较强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楝科 四降三萜 杀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及对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雷光富 朱西儒 +2 位作者 张云开 张海保 刘卫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由于印楝(AzadirachtaindicaA.Luss)提取物对农业、仓库和卫生害虫具有明显的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毒杀、内吸和不育等活性,并有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不易引起昆虫抗药性等优点〔1〕,受到人们的... 由于印楝(AzadirachtaindicaA.Luss)提取物对农业、仓库和卫生害虫具有明显的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毒杀、内吸和不育等活性,并有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不易引起昆虫抗药性等优点〔1〕,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它的自然分布有限,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愈伤组织 印楝素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