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lasticity model for sand-structure interfaces 被引量:5
1
作者 A.Lashk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The predictive capacity of numerical analys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efficiency of constitutive models used for modeling of interfaces behavior.Interfaces are considered as thin layers of ... The predictive capacity of numerical analys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efficiency of constitutive models used for modeling of interfaces behavior.Interfaces are considered as thin layers of the soil adjacent to structures boundary whose major role is transferring loads from structures to soil masses.An interface model within the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framework and the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is presented.To this aim,general formulation of the interfa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theory is described first.Similar to granular soils,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and-structure interfaces i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interface state that is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density and applied normal stress.Therefore,several ingredients of the model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terface state.As a result of this feature,the model is enabled to distinguish interfaces in dense state from those in loose state and to provide realistic predictions over wide ranges of density and normal stress values.In evaluation of the model,a reasonabl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odel predic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various research teams is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SAND DILATANCY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次加载面理论的砂土临界状态参数模型
2
作者 富海鹰 钟雨薇 +2 位作者 王孝文 吴博涵 袁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8-1798,1810,共12页
基于次加载面的砂黏统一本构模型(clay and sand model with subloading surface,简称CASM-S)适用于描述砂土和超固结黏土的力学行为,然而该模型仍沿用线性临界状态描述砂土的应力−孔隙比关系。考虑高应力状态下砂土的压缩特性及其临界... 基于次加载面的砂黏统一本构模型(clay and sand model with subloading surface,简称CASM-S)适用于描述砂土和超固结黏土的力学行为,然而该模型仍沿用线性临界状态描述砂土的应力−孔隙比关系。考虑高应力状态下砂土的压缩特性及其临界状态线在e-lnp平面内的非线性,在CASM-S中引入了描述砂土非线性临界状态线和参考固结线(reference compression curve,简称RCC)的幂函数形式;通过引入参数ξ和λ_(r),修正了CASM-S的屈服面与次加载面函数以描述砂土剪切特性,并利用参考固结线在e-(p/p_(a))^(ξ)(其中e为临界状态下的孔隙比,p为正应力,pa为标准大气压)平面内的线性关系给出了先期固结压力p_(c)0的求解方法。新建本构模型的11个参数均可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或经验方法确定。基于修正CASM-S的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了4种砂土的三轴排水和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证实了该模型能够有效考虑非线性临界状态线的影响,并能够精确描述饱和砂土在不同孔隙比和围压下的三轴剪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状态 饱和砂土 次加载面 弹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压力二阶导数连续性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
3
作者 周炜 李鑫 +2 位作者 肖罡 杨国庆 唐进元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7,共7页
针对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只考虑微凸体平均接触压力在屈服临界点零至一阶导数的连续性,且高阶导数不连续性的影响尚不明晰的问题,对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平均接触压力与法向压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入接触压力二... 针对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只考虑微凸体平均接触压力在屈服临界点零至一阶导数的连续性,且高阶导数不连续性的影响尚不明晰的问题,对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平均接触压力与法向压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计入接触压力二阶导数连续性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并与现有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所得微凸体接触压力曲线单调和连续性较好,且在屈服临界点一、二阶导数计算值与理论值更加相符;忽略二阶导数连续性导致接触求解存在一定偏差,该偏差随塑性指数的增大和表面间隙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 弹塑性 微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拉挤型材-木塑复合截面梁弯曲性能实验
4
作者 徐心悦 刘文怡 +3 位作者 霍瑞丽 方海 陈登杨 季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2-378,共7页
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WPC)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GFRP)均具有轻质耐腐、成型方便、可设计性强等优势,在复杂环境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推动WPC和GFRP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 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WPC)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GFRP)均具有轻质耐腐、成型方便、可设计性强等优势,在复杂环境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推动WPC和GFRP在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一种采用PVC基WPC作为面层、GFRP拉挤型材管作为芯材的复合截面梁设计方案,通过开展四点弯曲实验,探究了WPC面层增强方式对复合截面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纯GFRP拉挤型材管的破坏模式为加载点处的受压破坏,双面和四面木塑面层增强GFRP拉挤型材复合截面梁的破坏模式分别为跨中底部面层的受拉破坏和试件上部的受压破坏;与GFRP拉挤型材管相比,双面和四面增强复合截面梁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升了54.78%和155.20%,跨中最大挠度分别提高了15.59%和28.74%,四面WPC增强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基于高阶剪切变形理论,推导了四面WPC面层增强复合截面梁的控制微分方程,计算得到其荷载-位移理论曲线,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GFRP拉挤型材 复合截面梁 面层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强度对DD6单晶高温合金表面完整性的影响
5
作者 盖鹏涛 武赟华 +2 位作者 曹子文 魏大盛 付雪松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单晶涡轮叶片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其服役寿命与表面完整性紧密相关,通常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喷丸强化以满足性能需求。基于此,本工作采用表面轮廓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和应力测定仪等,系统研究了喷丸前和不同喷丸强度(0.15、0.2 mm... 单晶涡轮叶片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其服役寿命与表面完整性紧密相关,通常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喷丸强化以满足性能需求。基于此,本工作采用表面轮廓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和应力测定仪等,系统研究了喷丸前和不同喷丸强度(0.15、0.2 mmA和0.25 mmA)处理对DD6单晶高温合金的表面形貌及粗糙度、近表层微观组织、硬度和残余应力等表面完整性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丸强化后的DD6单晶高温合金表面原始机加工痕迹减弱,合金表面粗糙度由0.15mmA试样的0.507μm增大到0.25mmA的0.883μm;在近表面产生了一层梯度塑性变形层,剧烈变形层深度由0.15 mmA试样的45μm逐渐增大到0.25 mmA的98μm;表面硬度值由原始机加工试样490HV逐渐增大到0.25 mmA的738HV,硬化层深度也达到260μm;合金在0.2 mmA喷丸强度下表面残余压应力达到最大,约为-821.2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6单晶高温合金 喷丸强化 表面完整性 残余应力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塑性膨胀剂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6
作者 张敏哲 王贻明 +3 位作者 吴爱祥 王剑 王志凯 刘树龙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为解决矿山充填采场接顶率偏低和接顶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在充填料浆中掺加塑性膨胀剂时,料浆质量分数、胶固粉掺量和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 为解决矿山充填采场接顶率偏低和接顶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在充填料浆中掺加塑性膨胀剂时,料浆质量分数、胶固粉掺量和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塑性膨胀剂对充填体的作用机理;通过现场工业试验,验证了掺塑性膨胀剂充填体的膨胀接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塑性膨胀剂掺量对充填体体积变化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料浆质量分数次之,胶固粉掺量最小;不掺塑性膨胀剂的充填体在所有龄期均是沉缩的;塑性膨胀剂掺量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充填体由沉缩特性转变为膨胀特性;塑性膨胀剂可使充填体在塑性阶段产生膨胀,补偿充填体早期沉缩;膨胀变形主要发生在养护龄期3 d以内, 3 d以后趋于稳定;掺加塑性膨胀剂未改变充填体水化产物种类,但能使充填体内部生成大量的膨胀性矿物钙矾石,导致内部结构疏松而引起膨胀;现场实测值与试验实测值较吻合,不掺塑性膨胀剂的充填体体积变化率为–3.45%,塑性膨胀剂掺量为6×10^(–4)的充填体体积变化率为3.04%。研究成果可为矿山充填接顶技术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接顶 塑性膨胀剂 响应面法 体积变化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xyma耦合活化低温制备对苯类环保增塑剂
7
作者 潘思宇 陆天 +3 位作者 刘德蒙 侯德隆 孙献冲 陈意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1,共7页
对苯二甲酸酯是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环保增塑剂之一,可有效替代传统高毒性邻苯二甲酸酯。然而,传统Fischer酯化法须采用200℃以上高温条件,存在能耗大、对设备要求高等问题。文章利用2-肟氰乙酸乙酯(Oxyma)耦合活化方法,以对苯二... 对苯二甲酸酯是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环保增塑剂之一,可有效替代传统高毒性邻苯二甲酸酯。然而,传统Fischer酯化法须采用200℃以上高温条件,存在能耗大、对设备要求高等问题。文章利用2-肟氰乙酸乙酯(Oxyma)耦合活化方法,以对苯二甲酸及丁醇为模型,探索了在较低酯化温度下合成对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可行性,并借助响应面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证实最佳反应条件为:对n(苯二甲酸)∶n(丁醇)∶n(Oxyma)=1∶3∶0.81、反应温度33℃、反应时间11.7 h;采用此条件合成了醇碳链长度为4~10的对苯二甲酸酯,产率均可达96.5%以上。同时,该合成方法对再生对苯二甲酸也具有适用性。上述工作为降低对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生产能耗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再生对苯二甲酸高值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酯 增塑剂 Oxyma 酯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栓接结构接触面特征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研究
8
作者 翟璋欣 孙韵韵 巫世晶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在实际激励载荷的作用下,栓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会对整个机械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当考虑栓接结构的结合面表面形貌参数与塑性指数时,实际栓接结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更加复杂。因此,在考虑栓接结构的结合面表面形貌参数、塑性指数... 在实际激励载荷的作用下,栓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会对整个机械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当考虑栓接结构的结合面表面形貌参数与塑性指数时,实际栓接结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更加复杂。因此,在考虑栓接结构的结合面表面形貌参数、塑性指数对法向接触刚度、接触阻尼的影响以及外界简谐激励等多种条件下,对现有的栓接结构法向接触模型进行修正,并将得到的非线性法向接触刚度与非线性接触阻尼应用于栓接结构的受迫振动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研究栓接结构中结合面表面形貌参数和塑性指数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接结构 粗糙结合面 表面形貌参数 塑性指数 非线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抛式棉秸秆粉碎抛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陈伟 刘旋峰 蒋永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201,共10页
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普遍采用铺膜密植,残膜回收前如何处理棉秸秆成为秋收后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设计一款适用于残膜回收装置的后抛式棉秸秆粉碎抛送装置。粉碎装置内高速旋转的粉碎刀辊带动粉碎甩刀将立于地表的棉秸秆粉碎,碎棉秸秆... 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普遍采用铺膜密植,残膜回收前如何处理棉秸秆成为秋收后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设计一款适用于残膜回收装置的后抛式棉秸秆粉碎抛送装置。粉碎装置内高速旋转的粉碎刀辊带动粉碎甩刀将立于地表的棉秸秆粉碎,碎棉秸秆在抛送装置的作用下以一定的高度和距离向机具后方抛出,实现棉秸秆均匀还田,为后续残膜回收工序创造条件。为验证后抛式棉秸秆粉碎抛送装置关键部件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作业性能,以粉碎刀辊转速、刀具离地间隙、机具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以棉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得到预测的优化值,并对优化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装置最佳工作参数组合:粉碎刀辊转速为2400 r/min,机具前进速度为5 km/h,离地间隙为60 mm,棉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为97.56%,试验结果与预测的优化值一致,表明后抛式棉秸秆粉碎抛送装置满足作业要求、符合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秸秆还田 残膜回收 粉碎装置 抛送装置 后抛式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活化及其与CF/PEEK复合材料电阻焊性能
10
作者 谌顺心 徐任信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4,共10页
通过对铝合金表面活化及与热塑层的结合,实现7075铝合金(7075AA)与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电阻焊接工艺的优化。利用激光处理在铝合金表面构建起微沟槽网络,显著增强与聚醚酰亚胺(PEI)热塑层的机械耦合作用;相比之下,喷砂处理和未... 通过对铝合金表面活化及与热塑层的结合,实现7075铝合金(7075AA)与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电阻焊接工艺的优化。利用激光处理在铝合金表面构建起微沟槽网络,显著增强与聚醚酰亚胺(PEI)热塑层的机械耦合作用;相比之下,喷砂处理和未处理样品的结合效果则较弱。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结果表明Al—O—Si键和硅烷偶联膜过渡层的形成可强化界面。电阻焊接头中,喷砂/激光刻蚀铝与PEI层间结合的不完全,导致热塑层脱粘成为主要失效模式。喷砂接头的单搭接剪切强度LSS为10.47MPa,激光刻蚀接头的LSS达到15.35MPa。经过硅烷处理后,PEI热塑层结合显著增强,激光刻蚀和硅烷处理接头的LSS提高至19.03MPa,相较于单纯激光刻蚀提高了23.97%,此时接头断面呈加热元件断裂特征,失效模式转变为层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AA CF/PEEK复合材料 表面增塑改性 强化热塑层 电阻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塑性机理及本构建模研究进展
11
作者 钟斌 王元龙 +2 位作者 张传伟 肖力 谢佳昊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82,共19页
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技术是一项能场与物理场交叉的新兴绿色成形技术,因其可显著提高材料成形质量、减少材料成形缺陷,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领域。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致使材料流动应力下降的体积效应与降低界面摩擦的表面效应是声塑性效应... 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技术是一项能场与物理场交叉的新兴绿色成形技术,因其可显著提高材料成形质量、减少材料成形缺陷,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领域。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致使材料流动应力下降的体积效应与降低界面摩擦的表面效应是声塑性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概述了超声振动辅助拉拔、拉深、渐进成形等先进成形工艺的原理,总结了3种典型超声塑性成形工艺的特点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机理下的应力叠加效应、声软化效应、残余效应以及动态冲击效应等体积塑性机制以及矢量效应与局部热效应的表面塑性机制,并分别对超声振动辅助体积塑性机制与表面塑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其次,重点从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超声振动辅助塑性成形本构模型,并从唯象模型和物理模型两方面总结了体积效应下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表面效应下摩擦模型的研究进展。最后归纳了超声振动辅助成形机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辅助 塑性成形 体积效应 表面效应 动态冲击效应 本构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性能均匀性调控研究
12
作者 崔明亮 周耀 +3 位作者 幸子涵 汤紫阳 胡建良 张鹏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2,共10页
采用表层增塑累积变形工艺和固溶+回归再时效(RRA)热处理工艺研究了H形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提高了锻件晶粒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均匀性,获得了调控H形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性能均匀性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经过表层... 采用表层增塑累积变形工艺和固溶+回归再时效(RRA)热处理工艺研究了H形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提高了锻件晶粒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均匀性,获得了调控H形7050铝合金模锻件组织性能均匀性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经过表层增塑累积变形实验及固溶处理后,锻件的组织均匀性显著提升,并获得了最优的固溶工艺为470℃/45 min。在470℃/45 min的最优固溶工艺条件下,研究了RRA过程中H形7050铝合金模锻件肋部表层和中心的组织演变和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研究了回归制度对锻件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的影响,发现锻件肋部与腹部的表层和中心力学性能均在120℃/24 h+190℃/5 min+120℃/24 h的RRA工艺下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0铝合金模锻件 组织均匀性调控 表层增塑累积变形 回归再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金属材料屈服面测定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13
作者 郭晓倩 焦自恒 +1 位作者 杨曙东 杨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针对塑性力学课程中屈服准则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设计了一项关于各向异性金属材料屈服面测定的研究性实验。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塑性力学课程中屈服准则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设计了一项关于各向异性金属材料屈服面测定的研究性实验。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该研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对塑性力学课程中公式、概念及理论要点的深入理解,解决了塑性力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素养,弥补了塑性力学理论教学中的不足,提升了塑性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服面 塑性力学 实验教学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4822合金铸件高速铣削加工工艺研究
14
作者 左家斌 王天翔 +1 位作者 罗倩 胡海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0,共5页
TiAl合金是一种新型航空材料,其室温塑性差,硬度高,在切削过程中难以实现塑性域加工,加工表面存在凹坑、微裂纹等问题。这里通过主旋流器铣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参数对切屑形态、表面粗糙度、显微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TiAl合金是一种新型航空材料,其室温塑性差,硬度高,在切削过程中难以实现塑性域加工,加工表面存在凹坑、微裂纹等问题。这里通过主旋流器铣削加工试验,研究了切削参数对切屑形态、表面粗糙度、显微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会转入塑性域,切屑呈现出带状,切屑的横截面呈现出锯齿状,层片之间产生明显的滑动,此时切屑的形成机制为绝热剪切,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相对滑动的层片距离变宽,剪切集中在强度更小的层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塑性域加工 表面粗糙度 切屑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增塑剂/聚氯乙烯复合膜的表面润湿行为
15
作者 吕桂芳 伍林 +5 位作者 石从云 李昊 陆自鹏 杜晨飞 周波 王小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以聚氯乙烯(PVC)为成膜基体材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硝基苯辛基醚(o-NPOE)及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增塑剂制备复合膜,增塑剂与PVC质量比范围为1.0~3.0,与前人制备离子选择电极膜中增塑剂/PVC质量比范围相... 以聚氯乙烯(PVC)为成膜基体材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硝基苯辛基醚(o-NPOE)及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增塑剂制备复合膜,增塑剂与PVC质量比范围为1.0~3.0,与前人制备离子选择电极膜中增塑剂/PVC质量比范围相近。通过接触角随时间变化研究了增塑剂用量和分子结构对膜表面结构和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与体系中烷基链的偏转有关。质量比为1.5~3.0的DOP/PVC复合膜和质量比为1.0~3.0的DBP/PVC复合膜有陡降发生,且增塑剂含量越多,陡降发生得越早;不同质量比的o-NPOE/PVC和DOS/PVC复合膜中增塑剂分子很快发生了偏转,初始接触角与平衡接触角相差不大,60 s内减小2°左右。平衡接触角与增塑剂分子中非极性的脂肪碳原子数和极性基团个数的比值(A_(p)/P_(o))有关。增塑剂与PVC质量比为1.5~3.0时,DOP/PVC,o-NPOE/PVC和DOS/PVC体系A_(p)/P_(o)相等,平衡接触角基本接近,为88.0°;DBP/PVC体系A_(p)/P_(o)比前面三者小,平衡接触角小,仅有7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塑剂 聚氯乙烯复合膜 表面接触角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基生物塑料薄膜制备参数优化及性能分析
16
作者 邓乾震 刘祥 李耀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3-1013,共11页
采用响应曲面法耦合Box-Behnken设计,对微藻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基料,以聚乙烯醇(PVA)、甘油和尿素添加量为自变量,薄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响应值,制... 采用响应曲面法耦合Box-Behnken设计,对微藻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基料,以聚乙烯醇(PVA)、甘油和尿素添加量为自变量,薄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响应值,制备性能最优的微藻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并探索其作为地膜应用时对土壤含水率的保持潜力。结果表明:PVA含量对薄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甘油,当PVA、甘油和尿素添加量分别为3.70 g、2.60 mL和3.00 g时,微藻基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性能最优,此时薄膜拉伸强度为3.65 MPa,断裂伸长率高达556.01%,覆膜实验7 d后,覆膜组土壤含水率为9.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7%。研究表明,经过参数优化后制备出的生物塑料薄膜呈现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当作为地膜覆盖后,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该研究为可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制备提供了新思路,为微藻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方向,更为缓解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可降解生物塑料薄膜 响应曲面法 参数优化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fibers recovered through mechanochemical-enhanced recycling of wast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被引量:3
17
作者 NZIOKA Antony Mutua ALUNDA Bernard Ouma +4 位作者 YAN Cao-zheng SIM Ye-Jin KIM Myung-Gyun YOON Bok-Young KIM Young-J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688-2703,共16页
In this study,we presen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rbon fibers recovered from the mechanochemical-enhanced recycling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fibers.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 In this study,we presen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rbon fibers recovered from the mechanochemical-enhanced recycling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fibers.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ur modified recycling method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recovered fibers.The reinforced plastics were recycled;the recycling efficiency was determined and the recovered fibers were sized using 1 wt%and 3 wt%concentration of(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We characterized the morphologies utilizing the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ESCA),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FTI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lthough the surface of the fibers had no cracks,there was evidence of contaminations which affected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iber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nds in the recovered and virgin fibers were similar with an increase in sizing concentration.Th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perspectives of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recovered fibers after the recycl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ycled carbon fiber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mechanochemical process interfacial property surfac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的激光改性磨削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伟 顾浩 +1 位作者 唐都波 刘顺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642,共6页
为了实现碳化硅陶瓷的高精加工,激光辐照被引入磨削加工中。本文以碳化硅陶瓷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改性磨削工艺,利用激光辐照对碳化硅陶瓷进行改性处理,进而对碳化硅陶瓷进行磨削试验。与普通磨削进行比较,研究了碳化硅陶瓷试样的磨削... 为了实现碳化硅陶瓷的高精加工,激光辐照被引入磨削加工中。本文以碳化硅陶瓷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改性磨削工艺,利用激光辐照对碳化硅陶瓷进行改性处理,进而对碳化硅陶瓷进行磨削试验。与普通磨削进行比较,研究了碳化硅陶瓷试样的磨削力、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和亚表面损伤。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磨削相比,激光改性磨削可以有效降低法向磨削力、切向磨削力、表面粗糙度,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33.91%、37.31%和33.14%。激光改性磨削促使SiC陶瓷在磨削过程中以塑性去除为主,磨削表面规则且光滑;工件亚表面微裂纹较少,亚表面损伤深度小;实现了大磨削深度的塑性去除,提高了SiC陶瓷的磨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激光改性磨削 磨削力 表面质量 塑性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表面开槽CFRP-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绍飞 郑臻弘 +2 位作者 宋华霖 王威 臧荣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3,共10页
为探究氯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表面开槽CFRP-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开展干湿循环(0 d、60 d和120 d)不同沟槽形状(矩形、正梯形和倒梯形)的单搭接拉伸剪切试验,研究失效模式和断裂能的变化及影响最大剪应力的因素,结合试验结果推导了考虑干湿... 为探究氯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表面开槽CFRP-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开展干湿循环(0 d、60 d和120 d)不同沟槽形状(矩形、正梯形和倒梯形)的单搭接拉伸剪切试验,研究失效模式和断裂能的变化及影响最大剪应力的因素,结合试验结果推导了考虑干湿循环的界面黏结滑移本构方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进行,表面开槽法失效模式由CFRP断裂破坏转变为剥离破坏;120 d界面断裂能下降量较未开槽法减少60.04%~69.42%;正梯形组120 d最大剪应力相比其他表面开槽形状提升7.18%~9.48%。表面开槽法在氯盐干湿循环作用下具有较好的抗剪性能,建立的界面本构劣化方程适用于氯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表面开槽C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的分析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碳纤维布 表面开槽法 界面抗剪性能 氯盐干湿循环 单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塑料内胆表面处理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20
作者 田会方 刘娇 吴迎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为提高目前塑料内胆的表面处理质量以及处理时间,节约时间和人工成本,本文针对纤维缠绕塑料内胆的表面处理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处理装置。它主要可以实现塑料内胆的自动夹持夹紧定位以及塑料内胆表面处理等功能。文中主要介绍了所设计的... 为提高目前塑料内胆的表面处理质量以及处理时间,节约时间和人工成本,本文针对纤维缠绕塑料内胆的表面处理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处理装置。它主要可以实现塑料内胆的自动夹持夹紧定位以及塑料内胆表面处理等功能。文中主要介绍了所设计的夹持传动装置以及等离子表面处理装置等相关结构,并在SolidWorks软件中对此套装置进行了总体设计与装配,在Workbench中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分析Workbench中的相关结果。结果显示,该装置达到了相关力学要求且能够平稳传动,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内胆 结构设计 WORKBENCH 表面处理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