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福忠 任淯琳 +1 位作者 张丽 王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6,共9页
目的为了解决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的软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提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首先,分析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电容、电感和MOSFET管的故障机理,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各元件失效后变换器的输... 目的为了解决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的软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提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首先,分析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电容、电感和MOSFET管的故障机理,通过仿真实验模拟各元件失效后变换器的输出电气参数变化,从而确定变换器不同元件故障时对应的故障特征参数;其次,构建改进的LSTM-SVM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组合模型,在LSTM中添加Mogrifier门机制,提高LSTM提取时间序列原始数据中微弱特征的能力;最后,由于传统LSTM的末端分类器为Softmax,其主要解决单一元件诊断问题,变换器故障类型较多,维数较高,所以采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SVM代替原有的Softmax函数,对LSTM输出的数据进行故障分类,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设置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充放电两种状态下,包含电解电容、电感和MOSFET单双管故障在内的24组故障,分别采用本文构建的改进的LSTM-SVM和原始的LSTM-SVM双向DC-DC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进行诊断。结果结果表明,改进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平均值为99.71%,原始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诊断准确率平均值为88.48%,改进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对各元件的故障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原始的LSTM-SVM故障诊断模型的。结论基于改进LSTM-SVM的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故障诊断模型实现了对双向DC-DC电力变换器中的电解电容、电感和MOSFET单双管故障的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dc-dc变换器 软故障 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 麻雀搜索 支持向量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的OCR技术在核电厂DCS系统测试中的应用和实现
2
作者 何进松 蒋磊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0,共8页
核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输入/输出模块在运行期间,随着电子器件性能下降以及时漂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进度复测和校准。针对传统的DCS输入/输出通道测试覆盖率不足,测试效率低及人因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光学... 核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输入/输出模块在运行期间,随着电子器件性能下降以及时漂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进度复测和校准。针对传统的DCS输入/输出通道测试覆盖率不足,测试效率低及人因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应用在DCS系统的在线测试方法。通过模拟设备和视频采集设备完成画面的自动切换,并读取画面信息,截取特定画面后对其图像预处理,再使用OCR识别模型识别画面内容,将得到的识别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实现自动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过CNN训练后,显控设备画面字符识别率能达到100%,该方法可以突破设备厂家的专有通信协议的壁垒,可有效降低操作员的人因失误,提升测试效率和核电厂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控制系统 卷积神经网络 光学字符识别 自动化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黎 陈灿 +4 位作者 李灿 高菲璠 陈拽霞 刘洋 周鸿喜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选取双向DC-D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储能系统中储能元件和耗能元件的连接拓扑结构确定在不同能量流动方向上的功率需求指标,确定变换器主要元件的参数和合适的电路元件。搭建降压/升压(buck/boost)电路模型,并设计自适应快速终端... 选取双向DC-D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储能系统中储能元件和耗能元件的连接拓扑结构确定在不同能量流动方向上的功率需求指标,确定变换器主要元件的参数和合适的电路元件。搭建降压/升压(buck/boost)电路模型,并设计自适应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提出改进遗传算法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由于不同控制参数的控制效果不同,为了获得更好的电压输出特性,对自适应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进行参数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自抗扰 CUK变换器 dc-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UMnet网络解全息欠采样包裹相位的方法
4
作者 张晶晶 李建素 +2 位作者 党长营 陈颢文 杨钊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0-270,共11页
为了解决数字全息数值重构时,欠采样包裹相位的解包裹问题,提出了一种DC-UMnet网络解欠采样包裹相位的空间相位解包裹方法。DC-UMnet网络以U-net网络的解码器-编码器为框架,在编码部分融入Mobilenetv1的轻量级深度学习网络,以降低模型... 为了解决数字全息数值重构时,欠采样包裹相位的解包裹问题,提出了一种DC-UMnet网络解欠采样包裹相位的空间相位解包裹方法。DC-UMnet网络以U-net网络的解码器-编码器为框架,在编码部分融入Mobilenetv1的轻量级深度学习网络,以降低模型复杂程度、参数数量和运算成本;在解码部分提出了一种复杂的卷积模块-双通道模块(Dual-Channel Block)代替原来U-net网络中的3×3卷积,其在解码过程中更好地融合了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调欠采样包裹相位。同时使用SmoothL1Loss损失函数计算损失值,激活函数使用ReLU6,最后对欠采样模拟数据集进行了训练,并对实验获取的欠采样包裹相位图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大量的模拟测试,验证了相比于DCT方法和U-net网络,DC-UMnet网络的结构性相似指数值分别提高了约4.38倍和0.77倍,在添加噪声后测试结果表明,DC-UMnet网络的结构性相似指数值分别提高了约4.68倍和0.86倍,适合应用到需要准确地进行欠采样相位解包裹中去;以欠采样微孔为对象的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获得微孔纵向尺寸的准确率为91.2%,验证了文中提出网络模型的可行性。该研究满足了欠采样包裹相位高质量解包裹的要求,为解决欠采样条件下的相位解包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 欠采样 dc-UMnet网络 相位解包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直流变压器控制模式切换的直流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念成 范炳昕 +2 位作者 廖建权 周亦尧 王强钢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6,共11页
直流变压器(DCT)是实现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互联的关键设备,其控制策略对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电能质量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种计及DCT控制模式切换的直流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首先,介绍了DCT的拓扑及控制方式,推导了不同控制模式下的DC... 直流变压器(DCT)是实现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互联的关键设备,其控制策略对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电能质量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了一种计及DCT控制模式切换的直流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首先,介绍了DCT的拓扑及控制方式,推导了不同控制模式下的DCT端口电压电流传递矩阵;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约束方程,建立含DCT的直流配电网简化模型,分析了DCT不同控制模式对网络运行的影响。然后,将不同控制模式下DCT端口传递矩阵嵌入潮流计算方程,建立以系统损耗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电网安全运行及储能约束的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并给出求解流程。最后,利用修改的IEEE直流配电网算例,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压器 直流配电网 优化运行 控制模式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DG的交直流不平衡配电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艳春 王霖 +2 位作者 张涛 王凌云 MI Lu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分布式电源(DG)以及大量恒功率直流负荷接入交直流配电系统使得母线暂态电压表现出正负极耦合且多波动的特性,现有暂态电压稳定性评估方法准确率低且适用性较差。推导分析了双极交直流配电系统直流侧线路、负荷参数不平衡时影响系统母... 分布式电源(DG)以及大量恒功率直流负荷接入交直流配电系统使得母线暂态电压表现出正负极耦合且多波动的特性,现有暂态电压稳定性评估方法准确率低且适用性较差。推导分析了双极交直流配电系统直流侧线路、负荷参数不平衡时影响系统母线暂态电压稳定的因素。基于二元表判据思想,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母线暂态电压稳定性评估指标。针对参数不平衡时含DG的双极交直流配电系统,引入稳定性保持因子,提出母线与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裕度计算方法。基于所提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在改进的IEEE 33节点与IEEE 69节点双极交直流配电系统中量化影响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因素,并对比验证了所提指标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电压稳定性 交直流系统 不平衡配电系统 直流故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QN算法的直流微电网负载接口变换器自抗扰控制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雪松 韩静 +3 位作者 马幼捷 陶珑 问虎龙 赵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在直流微电网中,为了保证直流母线与负载之间能量流动的稳定性,解决在能量流动中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扰动问题。在建立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DC-DC变换器自抗扰控制策略。利用线性扩张观测器对总扰动... 在直流微电网中,为了保证直流母线与负载之间能量流动的稳定性,解决在能量流动中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扰动问题。在建立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DC-DC变换器自抗扰控制策略。利用线性扩张观测器对总扰动的估计补偿和线性误差反馈控制特性对自抗扰控制器结构进行简化设计,并结合深度强化学习对其控制器参数进行在线优化。根据不同工况下的负载侧电压波形,分析了DC-DC变换器在该控制策略、线性自抗扰控制与比例积分控制下的稳定性、抗扰性和鲁棒性,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参数摄动下进行了蒙特卡洛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深度强化学习 DQN算法 dc-dc变换器 线性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华楠 仇华华 +2 位作者 王鹤 李石强 韦搏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185,共8页
文章提出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对基于半张量积的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改进,引入了保护和断路器动作时刻可信度和动作状态可信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即使条件概率不准确时也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考... 文章提出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对基于半张量积的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改进,引入了保护和断路器动作时刻可信度和动作状态可信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即使条件概率不准确时也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考虑到直流配电网中保护与控制的深度融合,将反映控制状态改变的控制量与反映保护动作的保护量融合到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中,使得故障诊断结果更加准确。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诊断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半张量积 可信度 贝叶斯网络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淑萍 杨莉莉 +2 位作者 武心宇 周晋宇 宋国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 针对因结构复杂导致的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故障定位方法(VMD-CNN)。首先,利用PSCAD/EMTDC软件构建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模型,获得故障电流数据,应用克拉克变换对其解耦,获取故障电流的线模分量;其次,对得到的线模分量进行变分模态分解(VMD),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选取特征信息最丰富的IMF分量作为VMD-CNN模型的输入;然后,利用高效的分类模型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故障发生的区域,将提取到的IMF分量作为SVM输入进行训练学习,可以准确判断出故障发生区域;最后,搭建VMD-CNN模型进行故障定位,挖掘出行波信号中蕴藏的故障信息,同时通过麻雀搜索算法优化CNN中的超参数,实现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线路的精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过渡电阻为100Ω,不同故障位置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17%以内;故障位置为460 km,不同过渡电阻情况下的定位相对误差均在0.25%以内;过渡电阻为50Ω,不同故障类型情况下的相对误差均在0.3%以内。所提方法能够提升不同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下的定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三端直流输电 故障定位 变分模态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点不接地柔直配电网的单极接地故障暂态过程分析及保护新方案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艳霞 宋金孺 张子扬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的柔直配电网分析了直流馈线发生单极接地故障的暂态过程,提出了单极接地保护新方案,能有效解决现有直流线路保护不能反应中性点不接地柔直配电网的单极接地故障问题。在单极接地故障的分析中,将故障发展过程分为子模... 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的柔直配电网分析了直流馈线发生单极接地故障的暂态过程,提出了单极接地保护新方案,能有效解决现有直流线路保护不能反应中性点不接地柔直配电网的单极接地故障问题。在单极接地故障的分析中,将故障发展过程分为子模块电容放电阶段和交流重新馈入充电阶段。基于叠加原理分析了子模块电容放电阶段的电流流通路径、直流馈线暂态零模电流的电流成分和变化规律,得到故障馈线暂态零模电流主要呈现衰减非周期分量特征、非故障馈线暂态零模电流主要呈现振荡衰减分量特征的结论;利用牛顿迭代法推导了交流重新馈入充电的时刻,分析了影响因素并计算了过渡过程持续的最短时间。基于子模块电容放电开始时刻至交流重新馈入充电时刻这一段的暂态特征提出单极接地保护方案。该方案利用直流母线出现的零模电压启动保护,利用零模电压极性实现故障选极,利用故障馈线暂态零模电流绝对值的第一个积分时段值大于非故障馈线的值、且呈现衰减非周期分量特征选出故障馈线。搭建仿真模型,对故障分析结果和保护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直配电网 直流中性点不接地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单极接地故障 暂态特性 零模分量 继电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柔直配电网的新型限流直流断路器
11
作者 戴志辉 史琛 李毅然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9,共9页
针对柔直配电网故障清除难度大且故障清除设备难以保障健全区域供电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短路原理的阻感式限流直流断路器。所提断路器包含通流支路、限流模块及主断开关这3类子模块,故障后利用限流模块内晶闸管与自充电电容配... 针对柔直配电网故障清除难度大且故障清除设备难以保障健全区域供电可靠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短路原理的阻感式限流直流断路器。所提断路器包含通流支路、限流模块及主断开关这3类子模块,故障后利用限流模块内晶闸管与自充电电容配合,实现故障电流快速转移与有效抑制;通过主断开关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耗散故障能量,完成故障清除。在PSCAD/EMTDC中搭建柔直配电网仿真模型,对所提直流断路器的性能进行验证,并与现有典型直流断路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断路器限流响应速度快、避雷器耗能低且具备多类型故障清除能力;同时,基于主动短路式拓扑,限流模块与主断开关仅需单向导通能力,有效减少了断路器中电力电子器件数量,经济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直配电网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双向分断 故障限流 晶闸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直流变换器网络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时延补偿滑模控制器设计
12
作者 王艳敏 袁世博 +1 位作者 张伟琦 杨铭洋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共17页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器NCS稳定性能的影响,并得到长/短时延对变换器NCS的实际影响特性。为进一步解决长时延对变换器NCS传输信号的损害问题,基于多步预估法对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进行改进,对系统控制信号进行超前预测并建立缓冲区,从而有效预估与补偿NCS所丢失时延信号进而保证并联Buck变换器的输出性能,同时利用预估误差分析给出改进系统的稳定条件。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在0.6 ms时延情况,最大误差和上升时间分别减少37.4%、6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直流变换器 网络控制系统 多步预估法 传输时延 时延补偿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静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双极直流不平衡配电系统DG规划方法
13
作者 徐艳春 王霖 +2 位作者 宋文宇 席磊 MI Lu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01-2510,I0097-I0101,共15页
含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双极直流配电系统是未来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但由于DG接入方式、数量、容量、位置以及系统正负极负荷不平衡对系统静暂态电压稳定性影响不同,目前相关研究尚缺乏对此问题的分析。该文... 含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双极直流配电系统是未来配电网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但由于DG接入方式、数量、容量、位置以及系统正负极负荷不平衡对系统静暂态电压稳定性影响不同,目前相关研究尚缺乏对此问题的分析。该文首先将DG等效为受控电流源,推导分析了DG接入方式、容量及负荷不平衡度对系统静态下电压不平衡度的影响;其次,基于单极故障下光伏型DG与交流电网暂态放电情况,推导分析了DG接入方式、位置、容量与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关系;再者,基于多目标蜣螂优化算法提出以系统静暂态电压稳定性与DG接入成本为目标的DG接入方案规划方法,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筛选出DG接入的最佳折中方案。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改进IEEE14、IEEE33双极直流配电系统验证该文所提优化方法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暂态电压稳定性 双极直流配电网 负荷不平衡 DG选址定容 蜣螂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特高压三端混合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区域判别研究
14
作者 陈仕龙 宋国雄 +3 位作者 邓健 毕贵红 杨毅 李国辉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1,共10页
针对现有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线路故障定位难度大、准确率低以及阀值整定繁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故障区域判别方法。首先,分析LCC侧、T区、MMC2侧的故障区域特征,指出不同区域的故障特征具有各自的独特性。然后... 针对现有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线路故障定位难度大、准确率低以及阀值整定繁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故障区域判别方法。首先,分析LCC侧、T区、MMC2侧的故障区域特征,指出不同区域的故障特征具有各自的独特性。然后,采集T区左右4个保护装置故障时刻的暂态电流、电压数据得到功率突变量数据,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局部特征,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学习更为丰富的故障特征,使模型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所提取的故障特征,并利用注意力机制(AM)对所提取的故障特征信息进行加权,筛选有助于故障区域判别的故障特征从而提高模型性能。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方法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识别故障区域,既保证了较高的准确度,又具备良好的过渡电阻适应性和抗噪声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端混合柔性直流 暂态功率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故障区域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负荷需求响应以及VSC控制方式的交直流混联配电网故障恢复
15
作者 刘青 朱维佳 马天祥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4,I0008,共12页
为提高交直流混联系统故障恢复的高效性以及可靠性。针对风光等分布式电源以及负荷存在的随机性问题,考虑VSC在交直流混联系统故障恢复时发挥的作用,构建含风光储联合系统和考虑到需求响应的可控负荷的交直流混联配电网模型。故障发生... 为提高交直流混联系统故障恢复的高效性以及可靠性。针对风光等分布式电源以及负荷存在的随机性问题,考虑VSC在交直流混联系统故障恢复时发挥的作用,构建含风光储联合系统和考虑到需求响应的可控负荷的交直流混联配电网模型。故障发生后首先通过改变VSC控制方式利用联合系统出力形成孤岛对重要负荷进行恢复。然后运用引入扰动因子以及混沌映射的二进制蚁狮优化算法得到考虑到VSC控制方式、风光不确定性以及负荷需求响应的综合恢复策略。最后对49节点的交直流混联配电网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快速得到不同时刻下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的故障恢复方案,在保障重要负荷不断电的基础上恢复尽量多的负荷,与其他方案对比验证了所提恢复策略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故障恢复 孤岛划分 分布式储能 电压源型换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多端柔性变电站互联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数据驱动分布鲁棒运行模型
16
作者 郑焕坤 孙耀斌 韦凯国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31,共10页
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性和较强的运行不确定性。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能够用来构建一个功率灵活的通道,以完成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几个区域之间的电... 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性和较强的运行不确定性。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能够用来构建一个功率灵活的通道,以完成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几个区域之间的电能交换。基于此文章提出经多端柔性变电站互联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两阶段分布鲁棒运行模型,以储能装置运行维护成本、购电成本、弃风处罚成本、网损和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成本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1-范数和∞-范数描述风电输出选择典型场景的概率分布,解决风电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数据驱动分布鲁棒优化模型。然后,采用列约束生成算法(column-and-constraint generation,CCG)求解模型。最后,通过IEEE 33节点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交直流混合配电网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 不确定性 数据驱动分布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经济性与韧性均衡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协调规划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梓耀 张博 +3 位作者 张璐 王照琪 唐巍 陈甜甜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新型源荷广泛接入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成为未来配电系统发展的新形态,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实现网络柔性互联、功率互济能够有效提升配电网韧性和减少极端灾害带来的巨大停电损失。针对由于维度、量级和尺度不同导致配电网经济性和韧性在规... 新型源荷广泛接入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成为未来配电系统发展的新形态,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实现网络柔性互联、功率互济能够有效提升配电网韧性和减少极端灾害带来的巨大停电损失。针对由于维度、量级和尺度不同导致配电网经济性和韧性在规划模型中难以均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纳什谈判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首先,分析常态运行和极端灾害两种场景下直流网络对于经济性和韧性的影响;其次,刻画经济性和韧性指标并提出基于纳什均衡的经济性和韧性均衡方法;最后,以均衡后的经济性和韧性为目标函数,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网架优化规划模型并进行求解。采用实际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仿真分析和对比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直流网络灵活互联优势,实现精准投资并提升配电网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韧性 经济性 博弈论 纳什均衡 网架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和NSGA-Ⅱ算法的直流电磁泵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照林 陈观慈 +2 位作者 张文斌 杨进 陈永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0,共9页
为了提高直流电磁泵的压力来驱动液态金属流动进行散热,改善泵的输送效率,采用数值模拟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对泵的结构参数和输入电流进行了优化。以液态金属镓铟锡合金为工质,在1.5 L/min流量工况下,利用COMSOL软件对电磁... 为了提高直流电磁泵的压力来驱动液态金属流动进行散热,改善泵的输送效率,采用数值模拟与智能算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对泵的结构参数和输入电流进行了优化。以液态金属镓铟锡合金为工质,在1.5 L/min流量工况下,利用COMSOL软件对电磁泵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求得了泵的静压差并将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根据试验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代理模型,以压力和效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结合NSGA-Ⅱ算法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量下,优化后泵的输入电流减小了20 A,更利于散热;压力和效率分别提高了2577.6 Pa和11.8%,沿程损耗降低,整体性能得到改善;对比流场分析,泵内部流动速度更均匀,流线分布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磁泵 压力 效率 BP神经网络 NSGA-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配电网电能质量指标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智 徐永海 +3 位作者 张世聪 费骏韬 郑仙 陶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7,共16页
随着新能源的接入以及直流负荷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直流配电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量的分布式电源、敏感设备与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对直流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介绍了直流配电网的典型接线结构、电压等级范... 随着新能源的接入以及直流负荷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直流配电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量的分布式电源、敏感设备与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对直流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介绍了直流配电网的典型接线结构、电压等级范围以及换流器的控制方式。依据已有的参考文献或标准,分析了直流配电网中的电能质量现象扰动机理,提出了更为规范化的直流电能质量指标体系,并将其划分为变化型和事件型。其中变化型包括电压偏差、快速电压变动、电压闪变、电压不平衡和纹波,事件型包括电压暂降、电压中断和过电压。对直流电能质量指标的测量方法和限值要求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对直流电能质量的指标体系、测量方法和限值要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电能质量 指标 限值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母线级联的海底直流供电系统阻抗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浩杰 李杨 +1 位作者 帅智康 吴向阳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随着海底观测网规模的扩大,其大功率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受到关注。基于此,建立了海底供电系统关键部件的阻抗模型,针对海底直流供电系统高电力电子渗透率、多母线级联且邻级母线交互耦合的特点,采用逐级分析法探究海底直流供电系统稳... 随着海底观测网规模的扩大,其大功率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受到关注。基于此,建立了海底供电系统关键部件的阻抗模型,针对海底直流供电系统高电力电子渗透率、多母线级联且邻级母线交互耦合的特点,采用逐级分析法探究海底直流供电系统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器积分参数是Buck变换器失稳的主导参数,控制器比例参数是接驳盒子系统失稳的主导参数,光电复合海缆电阻参数的增大及电感参数的减小均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基于PLECS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稳定性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 直流供电系统 阻抗建模 小信号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