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新方法
1
作者 吕西林 卜凡夫 +1 位作者 姜淳 蒋欢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485,F0002,共12页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变形能力强、震后残余变形和损伤小的特点,结构在震后往往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本文针对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小震完好、中震基本完好、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的四水准抗震...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变形能力强、震后残余变形和损伤小的特点,结构在震后往往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本文针对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小震完好、中震基本完好、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并提出一种性能化抗震设计新方法,即第一水准地震作用下基于力进行弹性设计,第三水准地震作用下基于位移进行弹塑性设计.然后,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幢5层自复位框架结构,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对结构进行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角钢 四水准抗震设防 抗震设计方法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准设防下摇摆框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2
作者 阎石 付江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 与传统框架结构相比,摇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损伤小、残余变形小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体现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典型特征。因此,需要匹配更高标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建立相应目标下的设计方法。首先,在传统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可恢复功能结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基础之上,完成符合摇摆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具体韧性性能水准的划分、目标的定义以及指标的量化。然后,在明确摇摆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基本规律与抗震韧性性能的基础之上,给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并以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展示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工程算例。最后,选用6条天然地震波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建筑物遭遇罕遇地震时的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摇摆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目标,并表现出损伤程度低、残余变形小、复位能力好等优异的抗震韧性性能特点。验证了摇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下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摇摆框架结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 层间侧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剪力墙结构超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子田 陶忠 +2 位作者 李何潇 孙伟 董晴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6-262,共7页
结构超强系数作为评估抗震安全储备的关键指标,在发达国家规范中已形成系统化应用,而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为揭示RC剪力墙体系的超强特性,本研究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考虑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层数等因素构建... 结构超强系数作为评估抗震安全储备的关键指标,在发达国家规范中已形成系统化应用,而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为揭示RC剪力墙体系的超强特性,本研究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考虑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层数等因素构建了8组考虑多烈度与变层数(10—30层)的典型剪力墙模型,采用Perform-3D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计算出各结构的超强系数,并深入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超强系数的影响规律,还对剪力墙结构与其他结构的超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模型均呈现显著的超强现象,且其超强系数均大于2,说明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进一步发现,超强系数与设防烈度呈负相关性,构件承载力相对较低;而超强系数随层数递增。RC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的超强系数及层数对其超强特征的影响规律与RC剪力墙结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剪力墙结构 超强系数 IDA分析 抗震设防烈度 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地震设防烈度提高的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加固设计
4
作者 王洋 潘从建 +2 位作者 李文华 付晓东 程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3,共5页
本文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项目为例,探讨“旧规范”项目在“新规范”及抗震设防烈度增加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改建加固设计。此项目原设计时间为2015年,地上结构高度21.9m,地震设防烈度7度(0.15g),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场施工至... 本文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项目为例,探讨“旧规范”项目在“新规范”及抗震设防烈度增加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改建加固设计。此项目原设计时间为2015年,地上结构高度21.9m,地震设防烈度7度(0.15g),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场施工至地上一层后暂停。至近期进行改建,设计规范已发生较大变更,包括:当地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到8度(0.2g),恒、活荷载分项系数提高,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分项系数提高,以及活荷载取值提高。综合考虑上述影响,本项目在楼、电梯间处增设剪力墙,将原框架结构调整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可有效控制加固范围,同时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以此项目为例,针对改建加固过程中,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重、难问题展开介绍,以供类似改建项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加固 高烈度地区 设防烈度提高 结构体系调整 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建筑韧性目标的减隔震设计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滕振超 张家浩 +2 位作者 霍静轶 黄漪澜 计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震韧性目标为导向,提出一种面向两区八类建筑的“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策略,以实现《导则》对Ⅰ、Ⅱ类建筑进行减隔震设计时正常使用要求,提高震后建筑维持和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选取某医技楼和学校作为Ⅰ类和Ⅱ类建筑的典型算例,以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指标提出预期韧性目标,并对其按照韧性设防策略进行隔震与减震设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采用SAUSG-RES提取工程需求参数进行韧性等级评定。结果表明,两区八类建筑采用韧性设防策略后,结构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经过简单修复后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韧性一星等级;在遭受罕遇地震后经过适度修复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高韧性等级。韧性设防策略不仅完善了传统抗震设防的不足,而且衔接《导则》要求与工程设计习惯,为抗震设计课程高阶性改革提供了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设防策略 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 韧性等级评价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化和雷达图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决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昌毅 万凯 +4 位作者 刘新权 甘嘉豪 江元琪 胡文君 丁星妤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目前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研究主要是从经济性或安全性进行考虑,然而合理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性指标。本文将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结合其周围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以经济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作为... 目前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研究主要是从经济性或安全性进行考虑,然而合理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性指标。本文将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结合其周围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以经济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作为抗震设防最优烈度评价指标;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基于网格化和雷达图的建筑抗震设防最优烈度决策模型,将该模型运用到四川省崇州市钢混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抗震设防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该模型数据发现:钢混结构按8度设防时,相比于6度、7度和9度设防,其抗震设防综合效益分别提升57.2%、29.6%和3.9%;砖混结构按8度设防时,相比于未设防、6度、7度和9度设防的抗震设防综合效益分别提升60.6%、19.2%、2.4%和1.9%。因此,崇州市钢混结构和砖混结构按8度设防时,为最优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综合效益最佳,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防 网格划分 博弈论 雷达图 决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标准研究
7
作者 袁近远 苏安双 +3 位作者 许成顺 王兰民 陈龙伟 袁晓铭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8,共9页
震害防御投资是减轻震害损失的必要条件,投资标准应是考虑震害防御目标与整个社会利益权衡下的决策结果,但以往尚少研究。文中通过对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调查分析,得到了我国专业群体对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可接受能力的认识... 震害防御投资是减轻震害损失的必要条件,投资标准应是考虑震害防御目标与整个社会利益权衡下的决策结果,但以往尚少研究。文中通过对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调查分析,得到了我国专业群体对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可接受能力的认识,阐明了地震风险区、建筑抗震类别和设防目标对抗震投资决策的影响规律。采用综合分析,提出了典型建筑物震害防御投资推荐标准,可供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与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抗震投资标准 地震风险区 建筑抗震类别 设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以来青海6.0级及以上地震灾害及其影响综述
8
作者 李鑫 姚生海 +3 位作者 吕海金 殷翔 盖海龙 万秀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强震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内部块体边界发育,如2008年汶川8.1级地震、2010玉树7.1级地震、2021年玛多7.4级地震、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等。其中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块体构造复杂,变形强烈,自2010年以来6.0级及以上... 近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强震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内部块体边界发育,如2008年汶川8.1级地震、2010玉树7.1级地震、2021年玛多7.4级地震、2022年门源6.9级地震等。其中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块体构造复杂,变形强烈,自2010年以来6.0级及以上地震共计发生8次,占中国内地6.0级及以上地震约22%,为地震频发区。本文基于地震现场资料、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不同信息源,对2010年以来青海6.0级及以上地震灾害情况进行汇总,并对主要震例震害特征及其抗震设防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为后续青海地区震害防御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灾害 抗震设防 震害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净距隧道洞口抗震设防研究
9
作者 郑卢鑫 胡兆兴 +2 位作者 张建俊 孙闯 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为明确净距与岩体等级对隧道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的影响规律,以云南玉溪宝山高陡边坡段小净距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根据室内力学试验确定模型参数,以校正后的汶川地震波作为震动荷载输入,针对... 为明确净距与岩体等级对隧道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的影响规律,以云南玉溪宝山高陡边坡段小净距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小净距隧道数值模型,根据室内力学试验确定模型参数,以校正后的汶川地震波作为震动荷载输入,针对震动荷载作用下隧道洞口段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探明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一步确定合理的隧道抗震设防长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净距条件下,围岩等级越高,衬砌结构位移及轴力、应力的响应值越小,反之亦然;宝山隧道最不利工况条件为Ⅴ级围岩、0.5B净距,在震动荷载作用条件下,隧道峰值位移最大值为62.5 cm,衬砌轴力最大值产生于左、右拱脚处,洞口段峰值达1320 kN,位移曲线下降率升高临界点最大值为78 m(6.0B),最终确定宝山隧道洞口合理设防长度为7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高陡边坡 隧道洞口 震动荷载 抗震设防长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唯 王东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为满足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的常态化业务需求,构建以县为基础,国家、省、市、县4级贯通、协调联动的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设计并研发了可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访问的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平台。该... 为满足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的常态化业务需求,构建以县为基础,国家、省、市、县4级贯通、协调联动的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设计并研发了可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访问的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平台。该平台已服务全国范围内15万用户开展常态化加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完成百万条数据汇交,展现了较好的适用性。本文围绕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介绍了平台的功能需求、整体架构、功能模块与业务流程,并在功能实现与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抗震能力变化分析,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对平台智能化建设提出了未来构想。该平台可为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开展房屋设施信息采集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采集和管理 房屋设施 抗震加固 抗震设防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钟珉 程永锋 +1 位作者 代泽兵 房正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1-576,共6页
目前我国对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规定低于国际上其他标准的要求,并且设防标准的确定考虑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地震分组等多种组合条件,不利于方便快捷地判断设备的抗震级别。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中对电气设备抗震设防级别的规定,... 目前我国对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规定低于国际上其他标准的要求,并且设防标准的确定考虑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地震分组等多种组合条件,不利于方便快捷地判断设备的抗震级别。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中对电气设备抗震设防级别的规定,分析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的优势,建议对我国的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采用典型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指标作为参数,对建议的电气设备的抗震设防等级进行划分,提出高、中、低三等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设备 抗震设防 设防标准 等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性能指标的量化 被引量:60
12
作者 门进杰 史庆轩 周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82,共7页
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中小震的地震作用水平,取其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40%;对结构性能水平进行细化,划分"五档"性能水平,结合4个地震作用水平,建立14个结构... 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中小震的地震作用水平,取其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40%;对结构性能水平进行细化,划分"五档"性能水平,结合4个地震作用水平,建立14个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四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在统计分析国内外215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暂时使用和修复后使用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通过算例,对3种不同高度的规则框架分别按照小震和中小震进行抗震设计,并进行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按现行规范"小震不坏"进行设计的结构,不一定能保证"中震可修",而按照"中小震"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可以保证"中震可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抗震设防目标 性能水平 性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跨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理念 被引量:94
13
作者 王克海 韦韩 +1 位作者 李茜 李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5-121,共7页
总结汶川地震中不同桥型的性能表现,重点比较简支梁桥与连续梁桥、梁桥和拱桥的受损情况,并基于实际震害经验,提出桥型选择的一些原则;基于抗震计算无法得到结构响应精确值的事实,建议抗震设计中采取"多道设防,分级耗能"的抗... 总结汶川地震中不同桥型的性能表现,重点比较简支梁桥与连续梁桥、梁桥和拱桥的受损情况,并基于实际震害经验,提出桥型选择的一些原则;基于抗震计算无法得到结构响应精确值的事实,建议抗震设计中采取"多道设防,分级耗能"的抗震设防理念,重点讲述保险丝式单元的应用,提出桥梁抗震设计的"一可三易(可控、易检、易修、易换)"原则,即"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可控,损伤部位易检,损伤构件易修,破坏构件易换",基于"多道设防,分级耗能"和"一可三易"原则,建议中小跨径梁桥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支座作为保险丝式单元优先损坏,桥墩可出现易修复的塑性铰,桩基不能损伤。最后对一个实际工程,阐述孔跨布置的选择理念、桥墩抗剪能力的计算过程及双层抗震挡块的构造措施。研究成果可解决实际桥梁抗震设计工作中的部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抗震 抗震设计 多道设防 分级耗能 一可三易 中小跨径桥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斜交网格筒结构抗震概念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滕军 郭伟亮 +2 位作者 容柏生 李祚华 董志君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为了解高层建筑斜交网格筒-核心筒新型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概念,参照工程实例建立了典型的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基于构件塑性能发展过程明确了体系构件的屈服顺序、探讨了墙... 为了解高层建筑斜交网格筒-核心筒新型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概念,参照工程实例建立了典型的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基于构件塑性能发展过程明确了体系构件的屈服顺序、探讨了墙肢厚度、斜柱截面、连梁高度等因素对体系构件屈服顺序的影响,总结了内外筒抗震防线的分布特点,分析了体系弹性和塑性阶段抗侧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构件以及体系塑性耗能的关键构件。结合"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体系抗震防线分布特点以及构件屈服特点,探讨了该类型结构的抗震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交网格筒 筒体 抗震 抗震防线 塑性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克海 李冲 李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3,共9页
对比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和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中桥梁震害特点,分析了中国与国外桥梁结构在传力体系方面的差异,并对美国、日本与中国抗震规范中支座验算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在借鉴国... 对比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和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中桥梁震害特点,分析了中国与国外桥梁结构在传力体系方面的差异,并对美国、日本与中国抗震规范中支座验算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在借鉴国外规范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以下改进建议:①中小跨径桥梁抗震设计时应利用桥梁上部结构在支座上发生摩擦滑移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传递到下部结构的地震力;②抗震规范中板式橡胶支座的变形或抗滑稳定性不作为抗震验算是否满足要求的依据,应重视支座对桥梁整体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支座剪切变形、损坏以及防落梁装置的力学行为;③针对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材料强度指标的差异,给出了中国常用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美国规范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换算公式;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中只提供了重现期475年的地震动参数,对应其他重现期采用不同重要性系数予以调整,而美国提供了重现期475,975,2 475年的地震动参数,建议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来描述地震危险性;⑤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对桥梁结构不同部位、不同构件制定不同的设计目标,明确具体构件的强度、延性参数指标等;⑥桥梁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桥梁重要性及地震危险性划分,不应按照烈度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梁 抗震设计规范 震害 摩擦滑移 支座 重现期 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书进 毛羚 +2 位作者 陶礼龙 邵渊丹 沈少波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农村民居由于严重缺乏抗震设防技术,村民缺乏抗震防灾意识以及缺乏抗震设防政策的监管,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致灾"、"大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深刻... 农村民居由于严重缺乏抗震设防技术,村民缺乏抗震防灾意识以及缺乏抗震设防政策的监管,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致灾"、"大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湖北农村民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居民抗震意识的调查,揭示了湖北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对当前湖北农村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民居 抗震性能 防灾减灾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汶川地震后我国高坝抗震标准问题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楚汉 金峰 +1 位作者 潘坚文 寇立夯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4-79,共6页
基于"5.12"汶川地震后高坝安全形势,结合我国高坝规模与抗震安全特点,参照世界各国高坝抗震设防标准对我国高坝抗震标准与安全目标提出若干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高坝 抗震标准 安全目标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九江地震看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永恒 周云 +2 位作者 吴从晓 汤统壁 聂一恒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3,共8页
在总结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一些地区村镇房屋历史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薄弱的关键环节和普遍的震害规律,从工程防灾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房屋抗震设... 在总结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一些地区村镇房屋历史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薄弱的关键环节和普遍的震害规律,从工程防灾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房屋抗震设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阐述了目前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指出了加强抗震设防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震害特性 村镇房屋 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的若干讨论 被引量:58
19
作者 徐培福 王亚勇 戴国莹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2,共7页
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审查,是提高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可靠性、避免抗震安全隐患,同时又促进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就抗震设防审查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实现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概念及关键技术措施提出若干参考意见。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抗震设防 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桥梁合理抗震设防理念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管仲国 李建中 范立础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4,共6页
结合交通生命线地震震害特点,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探讨了我国公路桥梁的合理抗震设防理念。指出采用较高重要性修正系数的高等级公路不等同于线路整体具有较高的地震生存概率,合理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除了要考虑路网等级、结构重要性等... 结合交通生命线地震震害特点,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探讨了我国公路桥梁的合理抗震设防理念。指出采用较高重要性修正系数的高等级公路不等同于线路整体具有较高的地震生存概率,合理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除了要考虑路网等级、结构重要性等因素以外,还应结合当地防震减灾紧急通行计划来加以确定。"小震不坏、大震不倒、救灾生命线可通"的多级设防思想与桥梁结构的设防目标是一致的,在小震下的强度检算宜针对不同等级的桥梁采用不同的重要性修正系数以减少对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在大震下宜针对是否隶属于救灾紧急通行计划分别按照不倒塌或可通行的目标进行设防。分析了具有中、长基本周期的桥梁的地震反应特点,指出单纯采用场地设防基本烈度来区分其地震危险性的大小是不合理的,文中建议以基本烈度、特征周期和结构重要性修正系数的乘积,作为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选取的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梁 抗震设计 设防理念 抗震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