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竞文 孙乐乐 +3 位作者 刘健 齐铁月 李蔷薇 汪黎东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有机胺CO_(2)捕集技术由于高再生能耗限制了其大范围工业应用,而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可通过降低显热、汽化热和反应热,实现有机胺高效再生及高纯CO_(2)低温解吸。综述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 有机胺CO_(2)捕集技术由于高再生能耗限制了其大范围工业应用,而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可通过降低显热、汽化热和反应热,实现有机胺高效再生及高纯CO_(2)低温解吸。综述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胺CO_(2)吸收液解吸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剂作用下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的机理,并对有机胺CO_(2)吸收液催化解吸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有机胺 再生 催化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及其衍生物CO_(2)吸收剂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孔明 梁启晨 +2 位作者 吴勇 刘帅 蔡旺锋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介绍了哌嗪与CO_(2)反应的机理。总结了单组分哌嗪衍生物、含哌嗪类有机胺的混合胺液吸收剂、哌嗪类有机胺与无机类溶剂混合吸收剂、哌嗪浸渍改性固体类吸附剂捕集CO_(2)的优劣。并对哌嗪类衍生物吸收剂捕集CO_(2)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哌嗪 有机胺 二氧化碳 吸收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异相检测肉质腐败挥发胺的小分子荧光标签进展
3
作者 王少玄 武雯雯 +1 位作者 韩翔 陈福欣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食用腐败肉质食品会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因此研发能实时监测食用肉新鲜度的方法非常必要。肉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胺(Volatile Organic Amines,VOA)是一类特异性标志物。相较于其它检测方法,可感应VOA的固体荧光标签不仅拥有操作... 食用腐败肉质食品会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因此研发能实时监测食用肉新鲜度的方法非常必要。肉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胺(Volatile Organic Amines,VOA)是一类特异性标志物。相较于其它检测方法,可感应VOA的固体荧光标签不仅拥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和可视化等优点,还可无损检测样品。本文主要对近5年的VOA检测固体荧光标签的识别机理和性能应用进行总结,并加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质腐败 挥发胺 荧光 荧光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除苯中二硫化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4
作者 仇玉静 刘畅 +2 位作者 罗国华 董森 李建华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4-2382,共9页
采用氯甲基聚苯乙烯大孔树脂(D201)作为接枝载体,通过接枝有机胺类物质制得胺化改性的树脂脱硫吸附剂,并用于脱除苯中微量CS_(2);对有机胺类型、洗涤方式、树脂与有机胺质量比等制备条件以及吸附温度、吸附空速、原料CS_(2)浓度等工艺... 采用氯甲基聚苯乙烯大孔树脂(D201)作为接枝载体,通过接枝有机胺类物质制得胺化改性的树脂脱硫吸附剂,并用于脱除苯中微量CS_(2);对有机胺类型、洗涤方式、树脂与有机胺质量比等制备条件以及吸附温度、吸附空速、原料CS_(2)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考察;采用BET、有机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胺化改性树脂的吸附过程是通过表面伯胺及仲胺基官能团与CS_(2)反应生成硫代酸,硫代酸不稳定分解生成异硫酸氰酯,继而生成硫脲而被选择吸附下来。在吸附温度为45℃、常压、体积空速为1h^(-1)、进料CS_(2)浓度为2000mg/L的条件下,采用D201接枝乙二胺制得的D201-EDA吸附剂的穿透吸附容量和饱和吸附容量分别高达183.33mg/g和200.7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树脂 有机胺 脱硫吸附剂 二硫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相变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履胜 王治红 +2 位作者 柳青 李雪雯 谭仁敏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3-950,共18页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有机胺是常用的CO_(2)吸收剂,但过高的再生能耗导致CO_(2)捕集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有机胺开发的液-液相变吸收剂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液-液相变吸收剂在正常条件下...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有机胺是常用的CO_(2)吸收剂,但过高的再生能耗导致CO_(2)捕集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有机胺开发的液-液相变吸收剂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液-液相变吸收剂在正常条件下呈均相,但极性、亲水性或氢键强度发生变化时会触发相变,只需将富集CO_(2)的一相进行再生,从而降低再生能耗。基于分相特性、相变机理、吸收负载和再生能耗等关键信息,综述了最近几年液-液相变吸收剂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CO_(2)捕集需求,指出了其他待完善的研究内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有机胺 能耗 相变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类污染物检测技术及治理策略研究进展
6
作者 朱睿 贾菲 +1 位作者 徐铭 李凌宇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6-51,共6页
首先针对有机胺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环境危害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介绍了有机胺类化合物近年来迭代并拓展的检测技术及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及荧光化学传感器等检测手段以及高级氧化工艺等物理生化治理措施;最后对有机胺... 首先针对有机胺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环境危害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介绍了有机胺类化合物近年来迭代并拓展的检测技术及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及荧光化学传感器等检测手段以及高级氧化工艺等物理生化治理措施;最后对有机胺污染控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检测技术 化学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微流控芯片的有机胺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7
作者 李文 郭淇 +2 位作者 刘瑛 王恩红 李德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4,共9页
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中有机胺含量普遍超标,不仅加剧了水体污染,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现有研究中,针对常见的有机胺测定方法存在试剂消耗量大、检测步骤繁琐和成本高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新型微流控芯片的有机... 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中有机胺含量普遍超标,不仅加剧了水体污染,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现有研究中,针对常见的有机胺测定方法存在试剂消耗量大、检测步骤繁琐和成本高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新型微流控芯片的有机胺化学发光检测技术,设计了复合结构的芯片微管道,并从机理分析、芯片研制、系统设计、实验验证多个维度进行设计研究。实验表明,通过60 s测试,输出电压维持在173 mV,误差范围小于2.4 mV,验证了检测系统可行性。有机胺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研究为水环境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化学发光法 有机胺检测 COMSOL 流体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精脱硫配方型吸收剂研究
8
作者 陈力群 王忠科 +2 位作者 韩跃旺 陈玲 齐盼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9-320,共12页
为选择性脱除高炉煤气中微量的硫化物,以有机胺(MDEA、TEDA、DBU、MOR)、有机溶剂(NMP)、水和络合铁为原料构建选择性脱硫吸收剂体系。优化复配吸收剂组分比例,确定最优脱硫吸收剂配方为6%MDEA-14%TEDA-5%DBU-5%MOR-55%NMP-15%H2O-0.25%... 为选择性脱除高炉煤气中微量的硫化物,以有机胺(MDEA、TEDA、DBU、MOR)、有机溶剂(NMP)、水和络合铁为原料构建选择性脱硫吸收剂体系。优化复配吸收剂组分比例,确定最优脱硫吸收剂配方为6%MDEA-14%TEDA-5%DBU-5%MOR-55%NMP-15%H2O-0.25%Fe,优化脱硫吸收剂工艺条件并考察脱硫吸收剂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50℃,气体流量300 mL/min;循环5次之后尾气中的总硫含量仍低于4 mg/m^(3),脱硫吸收剂循环性能较好;吸收20 h脱硫率仍保持在94%以上,选择性最大达到925,吸收20 h后尾气中总硫含量低于6 mg/m^(3),远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要求,达到了高炉煤气精脱硫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 精脱硫 有机胺 络合铁 湿法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催化氧化—催化还原耦合技术净化有机胺废气
9
作者 汪鹏 王学海 +1 位作者 刘思佳 李宝忠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采用自制的整体式蜂窝状Cu-Mn-Ce催化剂与FN-2型V-W/Ti脱硝催化剂级配组合,考察选择性催化氧化—催化还原耦合工艺对有机胺(乙醇胺和乙二胺等体积混合)废气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体积空速10000 h^(-1)、有机胺质量浓度2000 mg/m^... 采用自制的整体式蜂窝状Cu-Mn-Ce催化剂与FN-2型V-W/Ti脱硝催化剂级配组合,考察选择性催化氧化—催化还原耦合工艺对有机胺(乙醇胺和乙二胺等体积混合)废气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体积空速10000 h^(-1)、有机胺质量浓度2000 mg/m^(3)、反应温度260℃时,在Cu-Mn-Ce催化剂的作用下,有机胺的非甲烷总烃转化率为96.4%,副产物中NH_(3)和NOx的选择性分别为13.67%和14.52%,二者的摩尔比接近于1;在催化氧化段体积空速6250 h^(-1)、催化还原段体积空速1000 h^(-1)、有机胺质量浓度1000 mg/m^(3)、反应温度260~280℃的条件下,经耦合工艺处理后,有机胺的非甲烷总烃转化率接近100%,反应器出口NH_(3)和N_(2)O未检出,NOx的选择性低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废气 选择性催化氧化-催化还原 耦合反应 Cu-Mn-Ce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正极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胡雷雷 吴昊哲 +4 位作者 张一博 赵亮 吴熹 贺英 后小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7-172,共6页
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被认为是目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通过有机胺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NM91)二元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探究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结... 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被认为是目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通过有机胺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NM91)二元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探究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性能对NM91正极材料外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750℃时NM91正极材料的阳离子混排低,I_((003))/I_((104))比值最高,形貌趋于完整。同时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1C下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可达85.04%,0.5C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7.18%,1.0C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0.81%。H2-H3有害相变降低,显著提高了富镍阴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富镍二元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镍LiNi_(0.9)Mn_(0.1)O_(2) 有机胺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条件下Criegee中间体与痕量酸碱物种的双分子反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兴 蒋友凌 +2 位作者 周莉 马嫣 郑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41-2757,共17页
气相臭氧化反应是不饱和烯烃在大气中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反应会生成一个关键的Criegee中间体,该中间体有非常活跃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复杂的反... 气相臭氧化反应是不饱和烯烃在大气中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反应会生成一个关键的Criegee中间体,该中间体有非常活跃的反应活性,可以发生单分子分解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也可以与大气中其他化合物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复杂的反应产物.受测量手段的限制和大气丰度的影响,关于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H_(2)O、(H_(2)O)2及SO_(2)的反应.大气中的无机酸、有机酸、氨和有机胺是大气中痕量、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化合物,在维持大气酸碱平衡、新粒子生成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指出,Criegee中间体与这些痕量酸碱气体反应速率接近碰撞极限,并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颠覆了以往研究中认为的反应可以忽略的结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机理做了简要总结,着重阐述了Criegee中间体与无机酸和有机酸以及与氨和有机胺在大气中的双分子反应过程.从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发现Criegee中间体与有机酸和有机胺的双分子反应均可以无势垒发生,并且有低聚产物生成,这些机理的提出对于现有的全球化学传输模型和新粒子形成模型可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egee 中间体 双分子反应 无机酸 有机酸 有机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脱硫液中8种有机胺类物质
12
作者 高立红 姜振邦 +1 位作者 郑洪国 厉文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2-457,共6页
有机胺脱硫工艺因高效、经济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配比的有机胺对二氧化硫脱除效果不同。因此,对脱硫液中的不同有机胺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离子色谱法检测有机胺不需要衍生步骤,前处理简单,并且可同时测定多种有机胺... 有机胺脱硫工艺因高效、经济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配比的有机胺对二氧化硫脱除效果不同。因此,对脱硫液中的不同有机胺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离子色谱法检测有机胺不需要衍生步骤,前处理简单,并且可同时测定多种有机胺。本研究采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乙醇胺(MEA)、二乙基乙醇胺(DE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羟乙基乙二胺(AEEA)、哌嗪(PZ)、N-羟乙基哌嗪(HEPZ)、二乙烯三胺(DETA)等8种有机胺。实验对比不同型号色谱柱、淋洗液和柱温条件对8种有机胺的分离效果,最终采用IonPac CS17色谱柱,柱温35℃,甲基磺酸(MSA)水溶液梯度淋洗,抑制电导法进行测定。脱硫液样品采用超纯水稀释,过0.22μm尼龙微孔滤膜和OnGuardⅡRP柱后进样分析,样品前处理简便。8种有机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判定系数R~2≥0.998 0。以信噪比(S/N)=3时对应的有机胺质量浓度为检出限(LOD),以S/N=10时对应的有机胺质量浓度为定量限(LOQ)。在进样量1.0μL时,LOD即可达到0.02~0.08 mg/L, LOQ为0.07~0.27 mg/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3.0%~111%,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31%~1.2%,说明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适用于脱硫液中多种有机胺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有机胺类物质 脱硫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回转窑真实烟气条件下有机胺法CO_(2)捕集试验
13
作者 邱正秋 皇甫林 +2 位作者 杨强 段晓东 鄢攀邻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68,共7页
为推动有机胺法CO_(2)捕集工艺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石灰石回转窑炉真实烟气条件下开展了有机胺法CO_(2)捕集侧线试验,考察了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烟气流量、溶液喷淋量、吸收温度、油浴温度和再生压力等关键参数对捕集系统CO_(2)捕集性... 为推动有机胺法CO_(2)捕集工艺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石灰石回转窑炉真实烟气条件下开展了有机胺法CO_(2)捕集侧线试验,考察了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烟气流量、溶液喷淋量、吸收温度、油浴温度和再生压力等关键参数对捕集系统CO_(2)捕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试验条件(有机胺溶液质量分数为25.0%、烟气流量为20m^(3)/h、溶液喷淋量为70L/h、吸收温度为30℃、油浴温度为115℃以及再生压力为10kPa)下,捕集系统CO_(2)捕集率和解吸酸气量分别为94%和1.22m^(3)/h。在最优试验条件下进行的480h连续试验结果显示,捕集系统CO_(2)捕集率平均值为94%,解吸酸气量平均值为1.22m^(3)/h,CO_(2)捕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证明有机胺法应用于石灰回转窑烟气CO_(2)捕集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回转窑 烟气 CO_(2)捕集 有机胺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解法处理多晶硅行业中的氯硅烷高沸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金可 马跃 岳长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14,共5页
使用有机胺类催化剂催化裂解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副产的氯硅烷高沸物,考察了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种类对高沸物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N,N-二甲基苯胺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30~135℃,反应时间1.5 h,催化剂用量8%... 使用有机胺类催化剂催化裂解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副产的氯硅烷高沸物,考察了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种类对高沸物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N,N-二甲基苯胺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30~135℃,反应时间1.5 h,催化剂用量8%时,单硅烷产物的收率可达7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硅烷高沸物 催化裂解 有机胺 废物处理 多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有机胺醇水体系低硅铝比ZSM-5沸石的一步合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国林 郝文明 +3 位作者 秦波 杜艳泽 马静红 李瑞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1258,共8页
研究了无有机胺醇水体系低硅铝比ZSM-5沸石的绿色合成方法。在无有机胺模板剂和不加晶种的醇水体系中,一步合成了形貌均一的小晶粒聚集体低硅铝比ZSM-5沸石,考察了合成体系中各配料的含量以及晶化温度对合成低硅铝比ZSM-5沸石的影响。利... 研究了无有机胺醇水体系低硅铝比ZSM-5沸石的绿色合成方法。在无有机胺模板剂和不加晶种的醇水体系中,一步合成了形貌均一的小晶粒聚集体低硅铝比ZSM-5沸石,考察了合成体系中各配料的含量以及晶化温度对合成低硅铝比ZSM-5沸石的影响。利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27)Al MAS NMR和^(29)Si MAS NMR等方法对合成的ZSM-5沸石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Si)∶n(Al)=20,n(Na_(2)O)∶n(SiO_(2))=0.071,n(C_(2)H_(5)OH)∶n(SiO_(2))=1.77,晶化温度为160℃时,可合成具有高结晶度的纯相ZSM-5沸石。^(27)Al MAS NMR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ZSM-5沸石主要含有骨架四配位铝,无非骨架铝。合成的ZSM-5沸石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孔体积分别为384 m^(2)/g和0.14 cm^(3)/g,总酸量达到789μmol/g,骨架n(Si)∶n(Al)=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有机胺体系 低硅铝比ZSM-5沸石 水热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缩式热泵的CO_(2)-MDEA/PZ碳捕集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苗 徐燕洁 +4 位作者 方梦祥 聂涛涛 王涛 吴海茜 曾伟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76,共8页
当前化学法CO_(2)捕集系统的高投资、高吸收液再生能耗和高运行费用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回收解吸塔塔顶蒸汽中的潜热与显热,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基于压缩式热泵技术的有机胺法捕集CO_(2)流程模... 当前化学法CO_(2)捕集系统的高投资、高吸收液再生能耗和高运行费用成为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回收解吸塔塔顶蒸汽中的潜热与显热,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基于压缩式热泵技术的有机胺法捕集CO_(2)流程模拟模型,主要探究了解吸塔塔底压力、进解吸塔富液温度、有机工质气化率以及工艺流程对CO_(2)再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工质R123制热系数较R141b和R245fa高,其性能系数(COP)高达2.35,而排气温度较R141b和R245fa更低。压缩式热泵采用R123为循环工艺介质,热泵回收的热量用于加热贫富液换热器后的热富液以降低吸收液再生能耗。综合考虑解吸系统的再生能耗、工质循环量和解吸效果,通过12级位置注入15%的富液比合适。热泵回收余热工艺的投资回收期为0.82 a,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MDEA-PZ吸收剂 有机胺吸收法 Aspen Plus 压缩式热泵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类CO_(2)捕集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帅 郅晓 +4 位作者 石信超 房晶瑞 曲齐齐 马腾坤 陈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77,共6页
综述了有机胺类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性能评价指标、不同吸收剂的CO_(2)捕集机理、存在问题以及有机胺类CO_(2)捕集吸收剂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1.5℃温控目标及“碳中和”愿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愈发受到关注... 综述了有机胺类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性能评价指标、不同吸收剂的CO_(2)捕集机理、存在问题以及有机胺类CO_(2)捕集吸收剂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1.5℃温控目标及“碳中和”愿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愈发受到关注。在众多碳捕集技术中,以有机胺类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是研究最多、最为成熟的碳捕集技术,已在电力、水泥、化工等行业建成多项示范工程,有望实现电力和工业部门大规模CO_(2)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有机胺 化学吸收 相变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二回路系统有机胺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游兆金 沈亚芳 卢叶艇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降低核电厂二回路系统设备管道腐蚀和减少腐蚀产物进入蒸汽发生器,对维持二回路安全运行和蒸汽发生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运行核电厂二回路设备管道的金属腐蚀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所在部位运行温度下的p H值即p Ht值,以提高二回路系统所... 降低核电厂二回路系统设备管道腐蚀和减少腐蚀产物进入蒸汽发生器,对维持二回路安全运行和蒸汽发生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运行核电厂二回路设备管道的金属腐蚀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所在部位运行温度下的p H值即p Ht值,以提高二回路系统所有部位p Ht值为目标,分析主要有机胺吗啉、乙醇胺、3-甲氧基丙胺、二甲胺等及其组合的性能特征,并结合这些有机胺的应用经验,探讨了主要有机胺及其组合的应用原则。对目前国内二回路有机胺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选择有机胺或其组合时应计算二回路各部位的p Ht值是否满足设备管道防腐要求,同时评估对系统树脂床运行时间的影响;碱性较强挥发性低的乙醇胺适用于二回路腐蚀产物主要来自高温疏水且凝结水精处理需要连续运行的电厂,3-甲氧基丙胺则因其碱性强挥发性适中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吗啉因碱性较弱挥发性适中适用于凝结水精处理非连续运行的电厂,二甲胺和氨因其挥发性高适合和其他碱化剂组合使用,碱化剂组合使用可以在设备管道防腐和树脂床运行周期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沉积物 流动加速腐蚀 pHt值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钠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19
作者 李钧洋 霍丽竹 +5 位作者 龚著祥 许浩 王宇轩 郭超飞 杨雪娟 罗锡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78,共9页
【目的】以木质素磺酸钠(SLS)为原料,制备胺化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以及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胺化木质素磺酸钠复合材料,考察它们作为吸附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方法】木质素磺酸钠与甲醛、二乙烯三胺经曼尼希反应制得胺化木质素磺酸... 【目的】以木质素磺酸钠(SLS)为原料,制备胺化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以及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胺化木质素磺酸钠复合材料,考察它们作为吸附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方法】木质素磺酸钠与甲醛、二乙烯三胺经曼尼希反应制得胺化木质素磺酸钠(ASLS),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ASLS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等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探究ASLS的吸附动力学和循环再生性能。制备富含醌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对比ASLS、AQ-COF、AQ-COF/ASLS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效果。【结果】FTIR和SEM表征结果显示:木质素磺酸钠成功胺化,ASLS与AQ-COF复合后自组装成棒状纳米结构。ASLS吸附结果表明: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1),ASLS用量为70 mg,pH为1~5时,吸附率达95%以上,并在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30 mg ASLS中添加少量AQ-COF(2 mg),复合吸附剂吸附率可达80%以上。【结论】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刚果红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具有优秀的再生性能,可以作为刚果红的优良吸附剂;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与ASLS复合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可以提升ASLS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表明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在刚果红吸附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胺化改性 有机框架聚合物 刚果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PA改性膨胀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
20
作者 高陈辉 封金鹏 +1 位作者 何奥平 李秀荣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5-675,共11页
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液胺吸收CO_(2)是最成熟的碳捕获技术,其具备高吸收容量、快吸收速率和简单再生过程等优点。然而,该技术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设备腐蚀、再生能耗高、环... 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液胺吸收CO_(2)是最成熟的碳捕获技术,其具备高吸收容量、快吸收速率和简单再生过程等优点。然而,该技术仍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设备腐蚀、再生能耗高、环境污染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将四亚乙基五胺(TEPA)负载到膨胀蛭石夹层中制备新型载胺复合材料(EV-TEPA)以吸附CO_(2)的方法,并重点探讨了不同TEPA负载量和温度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煅烧后的膨胀蛭石(EV)具备优越的分层孔隙结构,其对胺的负载量远大于蛭石原矿(RV)。EV-TEPA吸附剂在75℃时吸附容量最高,为1.24 mmol/g,并且在经历8个循环后吸附容量仅衰减8.87%,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研究探索了一种经济高效捕获CO_(2)的新型复合材料,为工业应用中CO_(2)吸附剂选择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CO_(2)吸附 有机胺 膨胀蛭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