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成效监测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锐 陈振雄 +4 位作者 杜志 丁山 张伟焕 邓成 米玛次仁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根据西藏天保工程实施特点,构建包括资金执行、目标完成、建设管理过程、资源动态变化、生态状况、工程建设效益6个方面内容的监测体系,设置19项监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工程建设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 根据西藏天保工程实施特点,构建包括资金执行、目标完成、建设管理过程、资源动态变化、生态状况、工程建设效益6个方面内容的监测体系,设置19项监测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工程建设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西藏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如下:①工程区整体得分为92.63分,属优秀。②三个工程实施县中整体得分最高的是芒康县91.57分,其次是江达县89.62分,贡觉县89.31分。③截至2022年工程期末,工程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10829.358hm^(2),森林覆盖率增长至42.10%,活立木蓄积提高了4.27%,单位面积蓄积增加3.67m^(3)/hm^(2)。④工程实施期间生态状况持续良好,生态效益提高,生态扶贫效果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森林管护体系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深入人心,建立了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成效 监测 定量评价 定性分析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覆盖遥感监测 被引量:25
2
作者 庞勇 蒙诗栎 +9 位作者 史锴源 余涛 王晓慧 牛晓栋 赵旦 刘良云 冯敏 覃先林 王强 佃袁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080-5092,共13页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底结束,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行转变,对天然林资源开展定量监测与评估,有助于全面、及时、科学地评价天保工程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基于公开发布...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底结束,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行转变,对天然林资源开展定量监测与评估,有助于全面、及时、科学地评价天保工程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成效。基于公开发布的土地覆盖产品,利用新的遥感数据合成算法构建了森林类型综合提升方法,生产了一套我国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覆盖产品,对天保工程区1997年至2020年间的森林覆盖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数据(CFERN)、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精度检验,森林类型的分类精度优于90%。分析结果显示,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的森林覆盖度总体呈恢复性增长趋势,森林覆盖从1997年的30.15%增长到2020年的31.74%,净增长1.59%,其中,长江上游地区森林增长量最高,占全工程区森林增长面积的50.97%。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天保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森林资源分布 森林覆盖产品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涛 阎晓娟 +8 位作者 赵寒森 王鹏 朱涛 蔡浩杰 左旭刚 奚仁刚 张雨莲 王立社 吴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0-1470,共11页
【研究目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21年的新拓展业务,旨在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及生态保护修复。【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流域的土地利用类... 【研究目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21年的新拓展业务,旨在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及生态保护修复。【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空间用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流域耕地转换为草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804.4 km^(2)、350.3 km^(2)、327.6 km^(2),而草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94.3 km^(2)、10.4 km^(2)、1.2 km^(2);(2)2010—2020年流域耕地转换为草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6646.8 km^(2)、3024.5 km^(2)、2547.9 km^(2),而草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6867.7 km^(2)、3103.6 km^(2)、2528.82 km^(2);(3)2000—2020年流域生态空间用地面积转换达48165 km^(2),其中生态用地→半生态用地面积为20172 km^(2),半生态用地→生态用地面积为20897 km^(2),弱生态用地→半生态用地面积为2519 km^(2),半生态用地→弱生态用地面积为2754 km^(2),反映流域生态空间用地转换趋于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质量稳中趋增。【结论】以上成果对于促进渭河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和国土空间“三区三线”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空间 综合区划 “三区三线” 渭河流域 自然资源监测评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表覆盖成果质检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海鹏 张莉 +2 位作者 李淼 谢雯君 邱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99,共4页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中的地表覆盖成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空间数据,将发挥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支撑作用,其成果质量水平将影响各类自然资源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测绘重大工程质量控制实践,为确保最终成果质量,需...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中的地表覆盖成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空间数据,将发挥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支撑作用,其成果质量水平将影响各类自然资源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测绘重大工程质量控制实践,为确保最终成果质量,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成果质量评价标准,并开展全面、高效、准确的成果质量检查。本文深入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调查等已开展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程中地表覆盖相关数据成果的质量特性,以及相关工程中地表覆盖成果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检查技术方法的现状及关键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定量化指标评定法的地表覆盖成果质量评价技术方法,应用面向对象、深度学习等遥感影像智能信息提取技术辅助的地表覆盖分类精度质量检查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新型远程化、增强化外业调绘核查技术辅助的地表覆盖成果外业质量检查技术方法,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中地表覆盖成果质量控制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成果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地理国情监测 国土调查 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性监测与评估技术及其在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丕东 孙秋 +2 位作者 李志南 袁涓文 陈德寿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56-59,共4页
参与性监测与评估是近 10年来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参与性农村发展、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项目的一项实用技术和方法。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详细介绍参与性监测与评估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在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项目中的应用 ,目的在于推动... 参与性监测与评估是近 10年来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参与性农村发展、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项目的一项实用技术和方法。本文结合案例的分析详细介绍参与性监测与评估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在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项目中的应用 ,目的在于推动参与性监测与评估方法在中国的应用 ,促进参与性发展研究项目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监测与评估 社区自然资源管理 实施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智海 尚怀林 《甘肃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对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生态效益从森林资源的增长、林分质量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效益主要从就业、林区基础设施建... 对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生态效益从森林资源的增长、林分质量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效益主要从就业、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采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增长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工程实施后,森工企业的经济损失量或经济增长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天然林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评价 小陇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自然资源国民经济评价体系的探讨
7
作者 卢秀容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29-33,共5页
海洋开发主体在开发利用海洋自然资源时 ,往往会产生负的外部性 ,所以在对项目中费用和效益识别的基础上应加强海洋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其中采用的主要经济指标有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经济内部收益率。
关键词 海洋自然资源 开发项目 国民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的矿山修复评价与实践 被引量:11
8
作者 陆世东 沈琼 +2 位作者 涂美义 李庚勤 余洋 《中国矿业》 2021年第7期64-70,共7页
废弃露天矿山综合治理是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对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作开展长期持续性的监测,是落实矿山生态修复成效监测的必要手段。为了科学评价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进展与成果,在... 废弃露天矿山综合治理是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对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作开展长期持续性的监测,是落实矿山生态修复成效监测的必要手段。为了科学评价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进展与成果,在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生态管控、地表修复和景观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可支持的修复工作监测内容和数据获取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指标评价方法。最后,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对提出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实地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可以为废弃露天矿山的地表修复进展、修复模式和修复成效提供快速监测数据支持,使得从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分析废弃露天矿山地表修复效果具有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可以形成可供借鉴的数据分析与评价体系,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调查 矿山监测 地理国情监测 多源数据 生态修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HRNet网络在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的自然资源监测应用及生态环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德龙 林震 +2 位作者 唐廷元 李楚钰 王晓锐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2,共9页
遥感和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应用于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估是一种高效的方法。该研究综合考虑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的特性,在HRNet网络中引入3D卷积模块提出3D-HRNet网络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语义分割模型,并以遥感影像计算生物丰富度指数、... 遥感和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应用于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估是一种高效的方法。该研究综合考虑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的特性,在HRNet网络中引入3D卷积模块提出3D-HRNet网络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语义分割模型,并以遥感影像计算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应力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约束指数构建生态指数(ecological index,EI)生态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北部部分区域进行自然资源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①3D-HRNet模型提取自然资源的平均总体精度为0.83,F1分数为0.83,Kappa系数为0.73,比HRNet模型分别高0.04,0.04和0.06,比3D-CNN模型分别高0.04,0.05和0.06,说明3D-HRNet模型提取高光谱影像的自然资源结果比HRNet模型更好,即3D卷积模块能更好地利用高光谱间特性提取信息;②利用EI生态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北部部分区域2020年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其EI平均值为68.2,反映了区域内生态状况良好,与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结论接近,说明遥感用于EI生态评价的可行性,为区域生态状况的时空分析提出创新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HRNet 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EI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天保工程区林木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进 丁希卫 +1 位作者 杨小军 李宗辉 《贵州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20-25,共6页
运用市场价倒算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对贵州天保工程区林木资源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工程区林木资源总价值达302.76亿元,其中乔木林木材价值为227.88亿元,竹林价值为4.15亿元,疏林价值为0.73亿元,薪材价值为64.80亿元,... 运用市场价倒算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对贵州天保工程区林木资源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工程区林木资源总价值达302.76亿元,其中乔木林木材价值为227.88亿元,竹林价值为4.15亿元,疏林价值为0.73亿元,薪材价值为64.80亿元,林副产品价值为5.20亿元。在乔木林中用材林所占比例为56.02%,防护林为39.85%;工程区林分以中幼林为主,幼龄林所占比例达41.50%,中龄林为33.03%,近熟林为18.4%,说明工程投资促进森林资源恢复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林木资源 价值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效益初步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进 石志玲 +2 位作者 黄鑫 潘乐明 戴晓勇 《贵州林业科技》 2008年第4期7-13,共7页
根据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数据和森林资源二调数据,利用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对贵州天保工程区620.7万hm^2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0~2006年间贵州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环境、固碳释氧、... 根据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数据和森林资源二调数据,利用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对贵州天保工程区620.7万hm^2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0~2006年间贵州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环境、固碳释氧、森林旅游等五方面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4230.39亿元,年平均创造价值2,032.91亿元;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占比重看,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环境、森林旅游所产生的价值分别占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的51.31%、20.97%、17.29%、10.32%和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森林生态效益 监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布局研究
12
作者 戴晓勇 王进 +3 位作者 张贵云 潘乐明 陈波 李宗辉 《贵州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以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为核心,以水文站、径流场、气象观测点、固定样地、林业产业链、农户等监测分析为手段,以影响森林系统发展变化和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因子为依据进行分层抽样,从而构建贵州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监测网络。
关键词 天保工程 效益监测 网络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绩效评价及实施情况总结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靖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分析了国有林场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对龙里林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
关键词 国有林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绩效评价 实施情况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天保林工程效益阶段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怡 伍铭凯 +3 位作者 张爱萍 雷州祥 杨宏焰 刘国忠 《贵州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23-27,共5页
根据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监测要求,依据黔东南州地质、气候、地理环境因子,将全州十五个县(市)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固定监测样地设置,开始综合监测。对1998~2007年以来本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 根据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监测要求,依据黔东南州地质、气候、地理环境因子,将全州十五个县(市)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固定监测样地设置,开始综合监测。对1998~2007年以来本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阶段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效益监测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