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室内布局影响的高频楼盖人致振动舒适度全域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蒲兴龙 何天虎 朱前坤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人群荷载的高阶谐波可能会引起高频楼盖动力响应的增大,导致舒适度或安全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室内物品的不同布局形式对高频楼盖人致振动的影响。结合社会力模型(SFM)和行人荷载模型,建立了高频楼盖随机荷载模型;在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 人群荷载的高阶谐波可能会引起高频楼盖动力响应的增大,导致舒适度或安全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室内物品的不同布局形式对高频楼盖人致振动的影响。结合社会力模型(SFM)和行人荷载模型,建立了高频楼盖随机荷载模型;在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HSI)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频楼盖人致振动计算模型;采用基频为10.35 Hz的高频楼盖进行测试,验证了计算模型应用于不同布局形式时的合理性;采用人致振动全域评估方法对不同布局形式的楼盖在人群随机行走下的舒适度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概率结果。结果显示,对于高频楼盖人致振动问题需要考虑楼盖高阶振型的影响。5人随机行走工况下,在考虑HSI后,不同布局形式的楼盖动力响应有所减小,加速度峰值最大减小13.33%,出现舒适度问题的概率值最大减小12%。并且楼盖的舒适度会因室内布局形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结果,研讨室布局的楼盖出现舒适度问题的概率最大,公共教室次之,会议室概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致振动舒适度 高频楼盖 物品布局形式 人群随机荷载模型 行人-结构相互作用 全域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模型的飞机线束寿命预测
2
作者 李琢 徐继泽 +1 位作者 刘哲 赵天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6,共5页
以飞机高振区导线为研究对象,人工创造导线损伤加速导线磨损,进行步进应力加速老化振动试验,获得一段固定时间的导线的磨损量;以施加人工损伤后的导线线径为输入量,试验得出的导线磨损量为输出量,建立3种不同代理模型,对建立施加的初始... 以飞机高振区导线为研究对象,人工创造导线损伤加速导线磨损,进行步进应力加速老化振动试验,获得一段固定时间的导线的磨损量;以施加人工损伤后的导线线径为输入量,试验得出的导线磨损量为输出量,建立3种不同代理模型,对建立施加的初始人工损伤和此损伤下的导线磨损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用差分法进行有限次时间叠加近似得到全寿命周期。结果表明:3种代理模型中应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建立的代理模型精度最高,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磨损速率来对产品进行寿命预测可以节约大量试验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飞机线束防磨技术和线束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和试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振动 导线磨损 加速老化 寿命预测 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随机路面激励的统一时域模型与拟合
3
作者 梁明朗 李兆军 +2 位作者 黄伟 蒋春玲 林建华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7,112,共8页
针对路面激励具有显著复杂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依据平稳随机激励、非平稳随机激励、离散激励等典型路面激励特性,建立能充分体现路面激励随机特性的典型路面激励统一表达式,构建包含典型路面激励及混合路面激励的复杂路面激励统一时域模型... 针对路面激励具有显著复杂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依据平稳随机激励、非平稳随机激励、离散激励等典型路面激励特性,建立能充分体现路面激励随机特性的典型路面激励统一表达式,构建包含典型路面激励及混合路面激励的复杂路面激励统一时域模型,提出实际复杂路面激励的拟合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所构建的复杂路面激励统一时域模型及复杂路面激励拟合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复杂路面激励统一时域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实测路面激励特性,并能有效地对实测复杂路面激励信号进行有效、准确拟合,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车辆动态性能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路面激励 随机性 复杂工况 时域模型 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电子设备振动传递率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治虎 醋强一 +3 位作者 董进喜 成鑫 常向廷 裴晓辉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5,共6页
为解决机载电子设备随机振动传递率计算准确度问题,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STEINBERG正弦振动传递率基本模型和IRVINE随机振动传递率基本模型,发现IRVINE随机振动传递率模型的准确度有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三段法”的基础上将随机振动4σ... 为解决机载电子设备随机振动传递率计算准确度问题,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STEINBERG正弦振动传递率基本模型和IRVINE随机振动传递率基本模型,发现IRVINE随机振动传递率模型的准确度有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三段法”的基础上将随机振动4σ、5σ瞬时加速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提出更全面的“五段法”;然后,结合机载电子设备特点,修正了模型的结构疲劳系数。结果表明,所提随机振动传递率计算模型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5%,更逼近实测值,证明所提模型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电子设备 正弦振动 随机振动 振动传递率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陀螺阵列系统的振动误差抑制研究
5
作者 徐莉 徐世凯 +2 位作者 刘玉县 庄捷辉 何春华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5-38,43,共5页
针对MEMS陀螺在随机振动环境下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组合多个不相关陀螺用以提高陀螺振动性能的方法。采用一阶马尔可夫模型建立MEMS陀螺的随机误差模型,推导基于该模型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递推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收敛性判断依... 针对MEMS陀螺在随机振动环境下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组合多个不相关陀螺用以提高陀螺振动性能的方法。采用一阶马尔可夫模型建立MEMS陀螺的随机误差模型,推导基于该模型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递推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收敛性判断依据抑制滤波发散,再利用协方差迹最小准则计算最佳权值融合数据以抑制陀螺的振动误差。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个陀螺相比,陀螺阵列随机振动误差的方差降低了98.43%,证明了本文基于阵列技术的滤波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陀螺阵列 随机振动 卡尔曼滤波 一阶马尔可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热致振动分析
6
作者 严律豪 靳艳飞 孙加亮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3-1245,共13页
在轨空间结构受到周期性太阳辐射会产生热变形和热振动,考虑到设计及装配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影响,研究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热环境下考虑多个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 在轨空间结构受到周期性太阳辐射会产生热变形和热振动,考虑到设计及装配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影响,研究具有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热环境下考虑多个随机参数的空间结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多项式展开(PCE)的随机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结构热致振动的动态响应,分析了不同随机参数对热致振动的影响.首先,利用绝对节点坐标法(ANCF)对涉及热效应的空间简化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傅里叶温度单元法分析结构温度响应,推导出空间热-结构耦合模型.其次,利用PCE法构建原系统的代理模型,通过单项求容积法则(MCR)选取样本点,结合随机响应面法(SRSM)计算出PCE系数,得到热致振动响应的均值和标准差,并与蒙特卡洛模拟(MCS)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所需样本点仅为MCS方法的1.5%,计算效率比MCS方法提高了76倍.最后,分析了多个随机参数包括弹性模量、梁的长度、太阳辐射吸收率、表面辐射系数、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辐射角度对结构热致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梁的长度和弹性模量的随机离散程度对热致振动响应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振动 绝对节点坐标法 混沌多项式展开 随机参数 空间热-结构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复合层合扇形板随机振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陈昱更 王青山 钟锐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5,共9页
复合材料结构的随机振动分析一直是结构动力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现有研究均是在确定性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本文以复合层合扇形板为研究对象,考虑材料参数的区间不确定性对结构随机振... 复合材料结构的随机振动分析一直是结构动力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现有研究均是在确定性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本文以复合层合扇形板为研究对象,考虑材料参数的区间不确定性对结构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基于改进Kriging模型建立复合层合扇形板随机振动特性的快速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不确定性参数对复合层合扇形板横向随机振动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与Monte Carlo模拟仿真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层合扇形板的随机振动特性对不同不确定性参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可对复合层合扇形板的横向随机振动响应产生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际中复合层合扇形板的不确定性随机振动响应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不确定性 复合层合扇形板 随机振动 改进Krigin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A-BP神经网络的车-轨-桥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旭辉 赵永帅 蔡陈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25-3236,共12页
轨道及桥梁结构参数随机性对车-轨-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影响不能忽略。基于代理模型研究轨道-桥梁间3层弹簧刚度和弹簧阻尼以及桥梁刚度和阻尼的随机性对竖向车-轨-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基于经典的车-轨-桥耦合系统力学模型(没... 轨道及桥梁结构参数随机性对车-轨-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影响不能忽略。基于代理模型研究轨道-桥梁间3层弹簧刚度和弹簧阻尼以及桥梁刚度和阻尼的随机性对竖向车-轨-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基于经典的车-轨-桥耦合系统力学模型(没有考虑桥墩),采用Monte-Carlo生成2 000个样本集,作为代理模型的训练集。然后,对比SSA-BP(麻雀优化BP算法)与传统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遗传优化BP算法)对车辆和桥梁响应的预测精度,同时探讨样本数量以及Levenberg-Marquardt和Bayesian Regulation训练算法对SSA-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的影响。最后,假定各随机参数概率分布规律服从高斯型正态分布,所有随机参数变异系数均分为0.05、0.10、0.15、0.20、0.25等5个级别,采用所提出的SSA-BP神经网络研究轨道及桥梁的刚度和阻尼变化对车辆和桥梁响应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经典的车-轨-桥耦合系统力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代理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SSA-BP模型对车辆和桥梁响应的预测精度高于GA-BP模型,GA-BP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的BP模型;SSA-BP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训练算法对车辆和桥梁响应的预测精度优于Bayesian Regulation训练算法的预测精度;道砟和桥梁之间弹簧刚度的随机变化对桥梁随机振动响应尤为明显;钢轨和轨枕之间弹簧刚度的随机性对车体响应的影响不可忽视,而桥梁刚度和阻尼随机性对车体的影响可不考虑。研究成果可为车轨桥系统随机振动响应预测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车轨桥系统 SSA-BP 随机振动 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载荷谱的电池包疲劳试验与计算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上官文斌 岳炼 +1 位作者 吕辉 周孚鹏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在电动汽车的运行过程中,电池包会不断受到来自路面的持续性冲击力,造成电池包的疲劳损坏,对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以及整车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电动汽... 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在电动汽车的运行过程中,电池包会不断受到来自路面的持续性冲击力,造成电池包的疲劳损坏,对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以及整车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电动汽车电池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池包随机振动试验方法与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先对振动台、工装夹具和电池包进行扫频分析,得到振动台台面、夹具空载端板、电池包与工装夹具连接端板处的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数值与输入扫频加速度值保持一致,验证振动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输入的振动信号能够准确传递至电池包,然后开展电池包随机振动试验。并对电池包进行了电芯性能检测、气密性检查、绝缘电阻检查和共振频率检查,得出电池包的损伤部位。研究了电池包疲劳损伤计算方法,对电池箱、电池模组和电池包内各连接方式进行了精细化建模。基于精细化模型,进行了电池包频响特性的计算。基于计算得到的频响特性和实车路谱采集试验得到电池包随机振动载荷谱曲线,采用Goodman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并结合电池包材料S-N曲线,对电池包进行了随机振动疲劳损伤分析。试验得到的电池包结构损伤部位与分析得到的失效部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疲劳损伤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池包 随机振动试验 精细化模型 疲劳损伤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耦合作用下浮式风机非线性系统的统计线性化方法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书进 李逸飞 韩仁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1-1160,共10页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既有分析方法难以高效率地预测其随机动力响应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线性化算法的波浪耦合作用下浮式风机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快速计算方法,并对其在浮式风机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Spar型海上浮式风机...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既有分析方法难以高效率地预测其随机动力响应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线性化算法的波浪耦合作用下浮式风机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快速计算方法,并对其在浮式风机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Spar型海上浮式风机为对象,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其4-DOF的波浪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模型,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在所建立的非线性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统计线性化算法的Spar型浮式风机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并从多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将计算效率提升4,5个数量级,且具有足够精度。将该方法应用于浮式风机振动控制中,高效率地实现受TMD控制下的风机的控制参数优化和性能分析,得到了TMD的最优控制参数,发现TMD对浮式风机的振动控制效果有随海况等级的提高逐步降低的趋势。所提出方法兼具高精度、高效率和在不同海况下的普适性,同时也为海上浮式风机的设计优化、疲劳分析、可靠性验算等基于统计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响应 非线性耦合模型 海上浮式风机 统计线性化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激励下斜拉索-梁参数振动模型及响应分析
11
作者 汪峰 向泓嘉 刘章军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9-1139,共11页
为了揭示随机激励下斜拉索参数振动特性,考虑拉索几何非线性、倾角以及桥面梁的协同振动影响,建立了斜拉索-桥面梁耦合参数振动模型,利用相空间变换推导了索-梁结构耦合振动伊藤状态方程组,给出了高斯白噪声作用下索梁振动时程求解迭代... 为了揭示随机激励下斜拉索参数振动特性,考虑拉索几何非线性、倾角以及桥面梁的协同振动影响,建立了斜拉索-桥面梁耦合参数振动模型,利用相空间变换推导了索-梁结构耦合振动伊藤状态方程组,给出了高斯白噪声作用下索梁振动时程求解迭代格式,分析了拉索随机响应时程、频域、统计特性以及概率密度变化,并与高斯截断方法进行比较,考察了拉索阻尼比、初始张力、桥面梁的初始扰动以及随机激励强度对拉索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斜拉索振动迭代方法可有效求解随机激励下索-梁耦合参数振动时程,与传统的高斯截断方法的计算结果吻合;随机激励下,斜拉索“拍振”振幅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斜拉索与桥面梁结构发生耦合振动时,两者之间存在能量传递现象;斜拉索随机激励位移响应均值具有非平稳瞬态特性,其位移均方差的稳定时间大于理想激励下的响应;斜拉索响应功率峰值对应的频率和功率谱密度旁瓣峰值衰减量基本一致,但斜拉索第一旁瓣峰值与主峰差值并不相同。斜拉索振动响应概率密度分布满足高斯分布形态,置信区间约为0.98,符合马尔科夫性质。随着阻尼比增大,拉索阻尼抑制效率降低;桥面梁初始扰动越大,拉索振动位移越大;拉索张力越大,拉索振动幅值呈非线性减小趋势,但张力进一步增大时,拉索振动幅值衰减趋于稳定;随机激励强度越大,拉索响应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索 随机激励 耦合模型 参数振动 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行走模型的人致振动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刚杰 陈得意 +1 位作者 黄仕平 李智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6-233,共8页
为研究人群密度对人行桥结构的振动影响,首先,建立了双向随机行走模型,推导了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振动响应解析解;然后,对比分析了人群密度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研究行人实感时程与总时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定义了舒适度放大... 为研究人群密度对人行桥结构的振动影响,首先,建立了双向随机行走模型,推导了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振动响应解析解;然后,对比分析了人群密度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研究行人实感时程与总时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定义了舒适度放大系数,以荆州市某人行天桥为例,进行振动舒适度评价,验证了双向随机行走模型及舒适度放大系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人行桥结构加速度响应随人群密度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行人实感时程与总时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舒适度放大系数可建立对应关系;舒适度放大系数随着振动响应峰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人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类结果对人行桥振动舒适度定量计算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行走模型 振动响应 人行桥 舒适度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焦虑的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夏雨 赖丽足 +4 位作者 史从戎 郭子涵 韩菁 张涛 任志洪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1-1366,I0005-I0009,共21页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228)... 本研究旨在考察移动网络化解释偏向矫正(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iCBM-I)对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灾难化解释在干预起效中的机制作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健康焦虑标准的被试(N=228)随机分配到iCBM-I干预组(100%积极反馈,N=76)、注意控制组(50%积极50%消极反馈,N=76)以及等待组(N=76)。干预组和注意控制组进行为期12天的在线任务训练,等待组不做训练。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一个月对被试的健康焦虑、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与等待组相比,iCBM-I干预对健康焦虑个体的灾难化解释、一般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的即时效果和一个月后的追踪效果;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的纵向中介检验显示,相对于注意控制组,iCBM-I干预通过降低个体的灾难化解释进而改善健康焦虑。本研究为健康焦虑的网络化干预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干预方法,以提高健康焦虑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焦虑 解释偏向矫正 随机对照试验 潜在增长曲线模型 纵向中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随机响应单侧尾部分布的代理模型算法
14
作者 尹炜浩 杨海婷 +2 位作者 黄滟雯 杨成 吕大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5-1492,共8页
对于大型复杂结构的非线性随机响应,随机模拟法是较为实用的工程分析方法。然而对于需要大量样本的尾部概率估计,高昂的计算成本限制了该类方法的应用。为了降低计算成本,开发了基于主动学习的高斯过程代理模型算法,但其主动学习优化策... 对于大型复杂结构的非线性随机响应,随机模拟法是较为实用的工程分析方法。然而对于需要大量样本的尾部概率估计,高昂的计算成本限制了该类方法的应用。为了降低计算成本,开发了基于主动学习的高斯过程代理模型算法,但其主动学习优化策略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工程中对单侧尾部概率分布估计精度的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智能关注功能的搜索函数,构建了针对工程中事故风险极高的单侧尾部的算法。以地铁隧道环梁和衬砌间复杂粘结滑移行为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相比原有算法,本文算法对单侧尾部概率的估计误差降低了30%。本文算法能更精确地估计复杂结构随机响应分布的单侧尾部概率,进而估计极端事故的发生概率,为风险测度和防灾管理决策提供量化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振动 非线性响应 高斯过程代理模型 主动学习 尾部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电动汽车电池箱体优化设计
15
作者 王宁珍 秦康杰 +3 位作者 唐亮 上官利坚 周孚鹏 上官文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51,共9页
为改善电动汽车电池箱的性能,加强各组件的安全可靠性,以某电动汽车的电池箱体为研究对象,对箱体内不同位置的电池模组的加速度响应进行研究,发现z方向3组电池模组的功率谱密度曲线的计算值和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考虑箱体上盖、箱体前... 为改善电动汽车电池箱的性能,加强各组件的安全可靠性,以某电动汽车的电池箱体为研究对象,对箱体内不同位置的电池模组的加速度响应进行研究,发现z方向3组电池模组的功率谱密度曲线的计算值和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考虑箱体上盖、箱体前端件、箱体后端件、箱体中部件、模组固定支架和加强件的尺寸参数,建立了电池箱主要部件的尺寸参数与固有频率、变形量和振动响应关系的响应面代理模型,开展了电池箱随机振动和机械冲击的计算,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试验,获得了6个设计变量、3个水平的试验组合,得到相应的试验设计矩阵。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得到了多项式响应面近似模型,并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迭代和优化,得到电池箱体的最佳尺寸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优化后箱体的一阶固有频率提高29.12%,变形量减少29.39%,振动响应降低40.31%,实现了轻量化。该文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可用于计算电池箱体零部件对电池箱整体结构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改善电池箱体的性能,加强各组件的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箱体 响应面模型 随机振动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物流非高斯随机振动损伤分析
16
作者 郭涛 葛长风 +3 位作者 夏斯璇 殷诚 林康 钱静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211,共9页
针对公路运输环境中的振动信号具有明显的非高斯性,提出一种非高斯随机振动疲劳损伤分析方法。为了描述振动信号的幅值概率密度分布,采用移动加速度均方根来代表该段信号的振动强度,并引入高斯混合模型对加速度均方根值进行描述。在此... 针对公路运输环境中的振动信号具有明显的非高斯性,提出一种非高斯随机振动疲劳损伤分析方法。为了描述振动信号的幅值概率密度分布,采用移动加速度均方根来代表该段信号的振动强度,并引入高斯混合模型对加速度均方根值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Tovo-Benasciutti方法和Dirlik方法推导出非高斯宽带频域疲劳损伤计算方法。最后,以雨流计数法作为参考,对不同峭度的实测振动信号进行疲劳损伤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频域疲劳损伤计算方法相比较,提出的非高斯疲劳损伤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该研究对于运输包装件的随机振动加速试验设计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斯随机振动 高斯混合模型 概率密度函数 运输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d-PCG法的列车-轨道-地基土三维随机振动GPU并行计算方法
17
作者 朱志辉 冯杨 +2 位作者 杨啸 李昊 邹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02-316,共15页
为了解决列车-轨道-地基土三维有限元模型随机多样本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ed-PCG法的高效并行计算方法。基于有限元法和虚拟激励法建立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的三维列车-轨道-地基土耦合随机振动分析模型;针对车致地基土随... 为了解决列车-轨道-地基土三维有限元模型随机多样本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ed-PCG法的高效并行计算方法。基于有限元法和虚拟激励法建立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的三维列车-轨道-地基土耦合随机振动分析模型;针对车致地基土随机振动分析产生的多右端项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采用Seed-PCG方法进行求解。通过PCG方法求解种子系统得到的Krylov子空间进行投影,以改进其余线性方程组的初始解和对应的初始残量,有效提高了PCG法的收敛速度,最后,在MATLABCUDA混合平台上开发了并行计算程序。数值算例表明:相同计算平台下的该方法相比多点同步算法获得了104.2倍的加速;相比PCG法逐个求解方案减少了18%的迭代次数,获得了1.21倍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PCG法 多右端项线性方程组 随机振动 GPU并行计算 列车-轨道-地基土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隔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创第 黄天立 +2 位作者 李暾 邹万杰 林志兴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2-128,共7页
本文对多自由度基础隔震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首先建立了运动方程 ,然后用第一振型将上部结构展开 ,针对所得方程为非经典阻尼、非对称质量和非对称刚度情况 ,用复模态法解耦 ,获得了以第一振型表示的结构地震响应的... 本文对多自由度基础隔震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首先建立了运动方程 ,然后用第一振型将上部结构展开 ,针对所得方程为非经典阻尼、非对称质量和非对称刚度情况 ,用复模态法解耦 ,获得了以第一振型表示的结构地震响应的解析解 ,对单自由度体系 ,此解即为结构响应的精确解 ,从而建立了两自由度体系在任意非经典阻尼与非对称质量和刚度情况下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分析的一般方法。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带TMD减震结构、无损伤“加层减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复模态法 随机地震响应 减震效果 TMD减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模型在露天矿爆破振动参数预测中的应用及修正 被引量:22
19
作者 罗学东 范新宇 +2 位作者 代贞伟 梅年峰 闫苏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019-5024,共6页
为探索有效的爆破振动参数预测方法,以新疆某铁矿爆破振动测试为依托,在对露天开采爆破振动参数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以总药量、最大单段药量、单位药耗、高程差、爆心距为影响爆破振动的主要因素,构建BP神经网... 为探索有效的爆破振动参数预测方法,以新疆某铁矿爆破振动测试为依托,在对露天开采爆破振动参数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以总药量、最大单段药量、单位药耗、高程差、爆心距为影响爆破振动的主要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1;同时结合矿区工程地质调查结论,引入测振区域RMR值为地质条件表征值,作为爆破振动影响因素,构建修正后BP神经网络模型2,分别对振动速度峰值、振动主频和振动持续时间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2的预测精度较模型1提高了5%~8%,且2个模型预测精度较萨道夫斯基公式所得精度均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边坡 爆破振动 BP神经网络 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车辆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垂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果 翟婉明 +1 位作者 蔡成标 王其昌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0-74,共5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原理,运用随机振动理论进行了轮轨系统中传统车辆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垂向随机振动响应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车辆模型仅适用于轮轨系统的低频振动分析,在研究高频振动时将产生大的误差;而车辆...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原理,运用随机振动理论进行了轮轨系统中传统车辆模型与车辆轨道耦合模型的垂向随机振动响应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车辆模型仅适用于轮轨系统的低频振动分析,在研究高频振动时将产生大的误差;而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则可适用于轮轨系统整个频率带的随机振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随机振动 轮轨系统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