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催化反应中的界面双电层:理论、表征与应用
1
作者 曹雪婷 察爽爽 龚鸣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共33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催化反应中的双电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双电层理论模型及其历史沿革、双电层的实验表征方法和双电层对电催化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以若干电催化反应前沿研究为例,阐述双电层与电催化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特定情形下电催化双电层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双电层 电极/电解液界面 理论模型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参数试验及仿真研究
2
作者 顾颖宾 林一 敖雷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5-120,共6页
针对损管事故过程中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特性问题,本文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主尺度比为1∶8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载荷作用下双层舱室结构的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对舱室三维流场热参数进行分析,数值... 针对损管事故过程中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特性问题,本文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主尺度比为1∶8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载荷作用下双层舱室结构的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对舱室三维流场热参数进行分析,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似性。研究发现恒温热源作用下,舱室内顶板温度远高于底板温度,加筋温度升高主要依靠内壁的热传导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船舶复杂舱室结构的热应力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舱室结构 热载荷 模型试验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基础(Ⅲ)——双电层模型及其发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吴旭冉 贾志军 +2 位作者 马洪运 廖斯达 王保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3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双电层模型描述了电极与溶液相界面之间电荷层的结构,是电极平衡和电极过程动力学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现代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双电层理论对现代电化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双电层电容器等领域。通过回顾双... 双电层模型描述了电极与溶液相界面之间电荷层的结构,是电极平衡和电极过程动力学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现代电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双电层理论对现代电化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双电层电容器等领域。通过回顾双电层理论提出的科学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深化电化学工程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层理论 电化学 数学模型 电极过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降水的双层结构模型及有限元计算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志芳 郭耿新 +3 位作者 汪北华 钟建驰 吉林 冯兆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基于不同水文地质层水流运动特征的差异,考虑到土层降水固结过程中渗透系数和贮水系数随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对基坑降水过程中的地下水流计算,提出了可同时求出各分层地下水位的双层结构数学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方法.润扬长江公... 基于不同水文地质层水流运动特征的差异,考虑到土层降水固结过程中渗透系数和贮水系数随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对基坑降水过程中的地下水流计算,提出了可同时求出各分层地下水位的双层结构数学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方法.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锚基坑工程降水计算表明,双层结构模型为深基坑降水与沉降的非线性耦合计算,基坑土体变形预测、控制,工程施工和设计提供了新的计算分析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降水 有限元 双层结构模型 地层沉降 水流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无小丘Al双层栅电极结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刚 刘宏宇 +2 位作者 赵超 杨柏梁 黄锡珉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2-100,共9页
利用DSC方法研究了纯铝薄膜中的小丘现象,同时制备了Al双层栅电极Ta/Al、Cr/Al和Mo/Al薄膜,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了双层结构中上层金属(Ta、Cr和Mo)厚度对Al薄膜中小丘的抑制作用。实验... 利用DSC方法研究了纯铝薄膜中的小丘现象,同时制备了Al双层栅电极Ta/Al、Cr/Al和Mo/Al薄膜,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了双层结构中上层金属(Ta、Cr和Mo)厚度对Al薄膜中小丘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上层Ta膜厚度在80~90nm左右(在本实验条件下)时,可得到表面无小丘的Ta/Al薄膜栅材料。实验制备的表面无小丘 Ta/Al、 Cr/Al和 Mo/Al等栅电极材料的电阻率均在 7~20μΩ·cm之间,基本满足现今对角线为 25~51cm(10~20in)大屏幕、高清晰度TFT LCD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双层栅电极 小丘现象 应力释放 差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态空间模型的双层结构预测控制算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亚军 丁宝苍 陈桥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6,共8页
双层结构预测控制是指先进行设定值优化、再进行设定值跟踪的预测控制.在已有的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双层结构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基于干扰模型和新定义的开环预测值,给出了新的开环预测模块.该开... 双层结构预测控制是指先进行设定值优化、再进行设定值跟踪的预测控制.在已有的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双层结构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基于干扰模型和新定义的开环预测值,给出了新的开环预测模块.该开环预测模块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得到操作变量、被控变量的开环动、稳态预测值.基于这些开环预测值,稳态目标计算模块的基本原理同双层结构动态矩阵控制,但是具体细节上遵循状态空间方法.动态控制模块基于稳态目标计算提供的操作变量、被控变量的稳态目标(设定值),采用二次规划算法计算控制作用.仿真算例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控制 状态空间 KALMAN滤波 设定值优化 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冷堆石墨堆芯结构双层模型抗震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孙立斌 史力 +3 位作者 王洪涛 王海涛 张振声 吴莘馨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839-844,共6页
石墨堆芯结构包围球床堆芯,是高温气冷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其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使其设计合理、完整性得到保证,对石墨堆芯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和结构完整性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在运行中承受各种载荷条件(特别是地震)下的动态响应... 石墨堆芯结构包围球床堆芯,是高温气冷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其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使其设计合理、完整性得到保证,对石墨堆芯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和结构完整性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在运行中承受各种载荷条件(特别是地震)下的动态响应。完成的石墨堆芯结构双层模型抗震台试验中,测量模型在各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变化;考核石墨结构的刚度(变形)、强度和位移;分析榫、键等石墨构件的受力变形状况,整体结构的扭转。统计石墨构件经抗震试验后的破损数量,并分析了其破坏原因;通过初步的试验和模拟对比分析,探讨了石墨结构动力学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完成更大比例更复杂石墨堆芯结构模型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冷堆 石墨堆芯结构 双层模型 抗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次能源联络线结构配电网的接纳能力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珊珊 宋晓辉 孟晓丽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3-68,76,共7页
为了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配电网应着力解决广域能源共享和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安全接入等关键问题。为此首先根据能量最优分配及投资运行经济性的原则建立能源联络线的优化规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层次能源联... 为了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配电网应着力解决广域能源共享和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安全接入等关键问题。为此首先根据能量最优分配及投资运行经济性的原则建立能源联络线的优化规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层次能源联络线结构的构建方法;然后,基于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的二维多分辨率模型提出计及电压、线路热稳定极限和网络损耗等因素的接纳能力分析方法;最后,应用典型算例对具有双层次能源联络线结构的配电网的接纳能力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网络结构相比,双层次能源联络线结构能够实现本地能源的自然平衡和广域能源的优化调度,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次能源联络线结构 二维多分辨率模型 分布式电源 配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邢丽波 徐广田 +1 位作者 陈玉林 梁江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99,共3页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的观点,分散泥质砂岩的导电可采用VSAfanasyev等人提出的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进行描述,从而建立考虑分散和层状泥质同时存在的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方程。... 基于层状泥质和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的观点,分散泥质砂岩的导电可采用VSAfanasyev等人提出的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进行描述,从而建立考虑分散和层状泥质同时存在的混合泥质砂岩通用双电层电导率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方程。利用该模型对海拉尔盆地高泥地区的苏1、苏3井进行处理,并将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试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复杂泥质砂岩地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砂岩 层状泥质 双电层理论 电导率模型 牛顿和二分混合迭代算法 高泥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磁场起源之粒子起电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全稳 王威 李臻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0-268,共9页
粒子起电问题是解决地球磁场起源中固体地球内部电流形成问题的关键之一。通过引述电化学领域二相流起电机制,建立了有利于分析地球磁场起源的固体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双电层模型结构,即液/液界面双电层模型和液/固界面双电层模型,分析... 粒子起电问题是解决地球磁场起源中固体地球内部电流形成问题的关键之一。通过引述电化学领域二相流起电机制,建立了有利于分析地球磁场起源的固体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双电层模型结构,即液/液界面双电层模型和液/固界面双电层模型,分析了地球外核物质流动及流动起电问题。在地球运动动力和运动定律作用下,地球外核物质的定向移动是形成地下电流、产生磁场的直接原因。研究了形成地磁场电流的一般算法及影响因素,探讨了"静电"的"动电"本质,讨论了双电层模型的适应性、起电电荷电性变化、局部气旋电流、磁异常等问题。指出固体地球内部物质起电电荷电性的改变是地磁场极性倒转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层模型结构 流动起电 冲流电流 静电 地球磁场 强中纬力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电层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建模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浩斌 张旺 +1 位作者 陈龙 栗欢欢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4-248,共5页
基于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双电层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建立可准确描述锂离子电池特性的电化学模型。以A123-26650型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分析电极中的固相扩散和液相传输过程。通... 基于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双电层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建立可准确描述锂离子电池特性的电化学模型。以A123-26650型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分析电极中的固相扩散和液相传输过程。通过倍率性能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发现建立的电化学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均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在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模型 双电层(EDL)结构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桩相互作用的双排支护桩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玲 朱幸仁 欧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0,共9页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是其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排支护桩结构是由前排桩、后排桩及桩顶连系梁组成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后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桩间土体,同时桩间土体又对前排桩产生推力,使得前...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是其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排支护桩结构是由前排桩、后排桩及桩顶连系梁组成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后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桩间土体,同时桩间土体又对前排桩产生推力,使得前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前排桩桩前土体,以致该支护结构在传递水平荷载时,前后排桩及桩间土体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上述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性,将前、后排桩均视为竖向放置的弹性地基梁,以欧拉伯努利双层梁理论考虑前后排桩的相互作用,以水平向弹簧模拟桩间土相互作用,以朗肯土压力计算作用于后排桩的主动土压力,以弹性抗力法计算作用于前排桩基坑底面以下的被动土压力,以基坑底面为界人为将前、后排桩分为上下部分,并通过桩身各段的受力平衡建立前后排桩的挠曲变形控制微分方程,然后通过桩端约束及基坑坑底平面处的连续条件得到方程的解析解,给出了一种考虑桩桩相互作用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两个实例,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实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工程中的设计计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桩支护结构 桩桩相互作用 桩土相互作用 地基反力系数 双层地基梁模型 弹性抗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层模型的多孔硅发光谱双峰结构的研究
13
作者 李宏建 崔昊杨 +3 位作者 黄伯云 易丹青 何英旋 彭景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8-504,共7页
基于Litovchenko提出的多孔硅三层模型和在此基础上由Li等人提出的多孔硅三层发光模型,利用半导体异质结理论导出了多孔硅芯部与夹层中载流子浓度、非平衡载流子数目、扩散电流密度、夹层与芯部发光强度的比值等关系式。结果表明:当Egin... 基于Litovchenko提出的多孔硅三层模型和在此基础上由Li等人提出的多孔硅三层发光模型,利用半导体异质结理论导出了多孔硅芯部与夹层中载流子浓度、非平衡载流子数目、扩散电流密度、夹层与芯部发光强度的比值等关系式。结果表明:当Egint>Egcore时,在0·2eV<ΔEv+ΔEc<0·26eV范围内发光谱将出现双峰,并在ΔEv+ΔEc>0区域发光峰位不断向高能移动,发生蓝移现象;当Egint<Egcore时,尽管芯部由于量子限制效应仍将导致发光峰蓝移,但芯部的发光相对夹层的发光相当弱,这时多孔硅发光谱呈现单峰。此模型定量地解释了多孔硅发光峰的蓝移起源于多孔硅量子限制效应,而发光出现发光双峰和发光峰位钉扎是由夹层物质决定,说明了多孔硅的发光存在多种发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三层模型 双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电极BZ反应系双电层稀疏区中的Turing结构
14
作者 栗志 韩玉民 罗久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0-364,共5页
将扩散流作为场函数,考虑φ电势的空间分布,建立了铂电极BZ反应系在双电层稀疏区的动力学演化机制,确立了纳入稀疏区φ电势效应的反应-扩散型演化方程.采用Boltzmann分布近似,解决了演化方程中含φ电势的流项的线性化问题;导出了可在算... 将扩散流作为场函数,考虑φ电势的空间分布,建立了铂电极BZ反应系在双电层稀疏区的动力学演化机制,确立了纳入稀疏区φ电势效应的反应-扩散型演化方程.采用Boltzmann分布近似,解决了演化方程中含φ电势的流项的线性化问题;导出了可在算法上实现的三变量体系线性化算子本征值的解析形式.分别以静态铂电极BZ反应系双电层稀疏区和对应的纯粹BZ反应系作为参考模型系,分析了经空间对称性破缺产生Turing结构的参数范围.数值模拟发现,φ电场的存在使铂电极BZ反应系的输运过程在静态双电层稀疏区趋于电化学平衡时,在对应的纯粹BZ反应体系中可呈现的Turing结构已趋于消失;而在电流强度不太大的恒流不可逆铂电极BZ反应体系双电层稀疏区中,鲜明稳定的Turing结构又重新出现在原参数区间内.同时,在静态双电层稀疏区不出现Turing结构的参数范围内也可找到类似的恒流稳定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电极BZ反应体系 双电层稀疏区 φ电势的空间分布 扩散流场函数 空间对称性破缺分支 Turing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先级策略的模型预测控制性能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培杰 刘进峰 +2 位作者 刘苏 冯毅萍 荣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1-1646,1654,共7页
为了解决基于函数加权法进行模型预测控制(MPC)潜在控制性能以及经济性能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权重缺乏统一度量标准的问题,并考虑到实际操作中所考虑的安全平稳、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目标具有不同的优先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策... 为了解决基于函数加权法进行模型预测控制(MPC)潜在控制性能以及经济性能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权重缺乏统一度量标准的问题,并考虑到实际操作中所考虑的安全平稳、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目标具有不同的优先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策略的模型预测控制性能评估方法.对集中式MPC控制系统建模,基于线性二次最优控制(LQG)基准,将优先级引入控制目标,提出了优先级LQG基准,给出MPC参考参数,并通过稳态目标计算进行可行性判定,确定可行解空间,从而实现卡边控制,最大化经济效益.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针对不同控制目标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双层结构 经济性能评估 线性二次最优控制 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线优化在线查表的双层结构预测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洪宇 潘昊 +2 位作者 邹涛 胡静涛 于海斌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双层结构预测控制包括稳态优化和动态控制,计算复杂度较大,难以在实时性要求较高或者是主控制器计算能力较弱的场合应用.本文阐述了一种离线计算在线查表的稳态优化方法和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首先采用枚举方式离线计算稳态优化值,然后... 双层结构预测控制包括稳态优化和动态控制,计算复杂度较大,难以在实时性要求较高或者是主控制器计算能力较弱的场合应用.本文阐述了一种离线计算在线查表的稳态优化方法和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首先采用枚举方式离线计算稳态优化值,然后通过在线查表得到实时优化值.当在线查表不可行时,通过查找距离该查表点最近的多个可查表点,以距离作为加权系数,近似计算最优稳态目标值.最后,通过性能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该方法有效的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减少了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线优化 模型预测控制 双层结构 稳态优化 计算复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dley环流的双层结构及其年代际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剑波 胡淑娟 丑纪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利用1948—2011年NCEP/NCAR月平均水平风场资料,采用全球大气环流的三型分解等方法,研究了Hadley环流的双层结构及其年代际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客观存在,且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长期存在;... 利用1948—2011年NCEP/NCAR月平均水平风场资料,采用全球大气环流的三型分解等方法,研究了Hadley环流的双层结构及其年代际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客观存在,且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长期存在;(2)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较北半球更加明显,双层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倾斜状,对Hadley环流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双层结构的影响;(3)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都呈现强弱强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各个月份环流强度都存在20-30年和40-6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4)4、5、6、10、11月南半球环流中心位置(双层结构平均位置)随时间一致地表现为向南移动,各个月份环流中心分别向南移动了5.18°、2.11°、2.50°、1.79°、5.76°,平均向南移动了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环流的三型分解 HADLEY环流 双层结构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 被引量:12
18
作者 林刚 朱纯六 许德如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8-377,共10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Fe-Cu-Au多金属重要成矿带的宁芜、大冶铁矿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按照成矿系列中缺位预测的原则,认为在宁芜盆地南段的岩体存在双层结构,与上层岩体有关的矿床为典型的"玢岩铁矿";深部下层岩体具有&...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Fe-Cu-Au多金属重要成矿带的宁芜、大冶铁矿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按照成矿系列中缺位预测的原则,认为在宁芜盆地南段的岩体存在双层结构,与上层岩体有关的矿床为典型的"玢岩铁矿";深部下层岩体具有"大冶式"铁矿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宁芜玢岩铁矿下部有大冶式铁矿存在的认识,并构建了宁芜盆地南段"丰"字型成矿模式。认为采用"模式"类比、立体填图、综合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将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双层结构 “丰”字型成矿模式 宁芜玢岩铁矿 大冶式铁矿 宁芜盆地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电池性能的因素:金属离子溶剂化结构衍生的界面行为还是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浩然 马征 +3 位作者 郭营军 孙春胜 李茜 明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75,共23页
通过电解液分解在电极上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被认为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最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发现金属离子溶剂化结构也会影响其电极性能,尤其可以阐明许多SEI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基于该综述,本文总结了金属离子溶剂化结构和衍... 通过电解液分解在电极上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被认为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最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发现金属离子溶剂化结构也会影响其电极性能,尤其可以阐明许多SEI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基于该综述,本文总结了金属离子溶剂化结构和衍生的金属离子去溶剂化行为的重要性,并建立了相应的界面模型以展示界面行为和电极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电极和电池体系。我们强调了电极界面离子/分子相互作用对电极性能的影响,该解释与以往基于SEI的解释不同。该综述为理解电池性能和指导电解液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电解液 溶剂化结构 电极界面模型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天线双层薄板连接结构动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伍科 韦娟芳 马小飞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第9期62-65,共4页
双层薄板连接结构是星载天线产品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工程实践中经常发现其振动响应具有非线性放大的现象,但没有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因此,对双板层连接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研究非常必要。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双层圆板支撑结构作为简化... 双层薄板连接结构是星载天线产品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工程实践中经常发现其振动响应具有非线性放大的现象,但没有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因此,对双板层连接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研究非常必要。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双层圆板支撑结构作为简化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和正弦振动试验。通过分析仿真和试验的对比,研究了当底层板厚度、刚度以及支撑形式变化时上层板响应放大倍数的变化,总结了基本规律,发现了线性模型失效的条件,并给出了一种能有效减小结构非线性响应使结构保持近线性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薄板连接结构 正弦振动 线性模型 非线性放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