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气藏注CO_(2)混合体系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气窜控制机理
1
作者 曹成 陈星宇 +7 位作者 张烈辉 周守为 赵玉龙 文绍牧 李清平 张德平 胡勇 申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103,共12页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CO_(2)-EGR)是实现天然气增产与封存CO_(2)的重要技术,但CO_(2)的重要气源为烟气、尾气等,常含有N_(2)等杂质气体,采用分离提纯的CO_(2)开展CO_(2)-EGR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为了明确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机理,开展了CO_(2)混合体系长岩心驱替实验以及CO_(2)防窜实验,研究了不同注气速率、注气时机与注气组分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的影响规律,明确了CO_(2)-EGR的主控因素,并分析了防窜效果对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随着注气速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注气速率超过0.05 mL/min时,驱替作用导致CO_(2)快速突破,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反而降低;②当注气时机提前时,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升高,但气藏最终采收率逐渐下降;③不同组分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效果依次为:纯CO_(2)、CO_(2)-N_(2)混合体系、纯N_(2)、CO_(2)-N_(2)-O_(2)混合体系,其中纯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最好,达10.04%,混合体系中CO_(2)含量较低时,其物性与CH_(4)更为接近,导致突破时机提前,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下降;④突破时机与CH_(4)采气速率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入防窜剂延缓了突破时机并提高了CH_(4)采气速率;⑤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SDS+TMPDA(N,N,N',N-四甲基-1,3-丙二胺)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效果分别上升至11.99%与13.24%。结论认为,该实验明确了不同气体组分与注气参数对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为CO_(2)混合体系提高碳酸盐岩气藏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CO_(2)-EGR 混合体系 长岩心驱替 提高采收率 防窜控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聚酯纤维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2
作者 田小革 谢振 +1 位作者 李光耀 陆劲州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4-6151,共8页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 为探究纳米SiO_(2)掺量和聚酯纤维掺量及长度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对不同掺量纳米SiO_(2)改性沥青的温流变性能进行评价并确定其最佳掺量。然后将不同掺量和长度的聚酯纤维掺入到纳米SiO_(2)改性沥青混合料中制备AC-13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分析及最优配比设计。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比选沥青流变试验数据,推荐纳米SiO_(2)掺量为4%;相比于纳米SiO_(2),聚酯纤维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提升效果更好,同时也能显著提升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根据预估模型及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得到聚酯纤维最佳掺量及最优长度分别为0.26%、7.97mm,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该掺量下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抗弯拉强度和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分别提升了177.14%、37.39%、1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聚酯纤维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CO_(2)储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4
作者 关苏敏 钟声远 +5 位作者 李翰宸 丁若晨 苏文 蔺新星 汤正阳 杜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4,共15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缩CO_(2)储能系统主要分为5类,即低压罐超临界/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液态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液态储能。理论研究主要在于系统性能的稳态分析,鲜有系统全工况的动态特性分析,而示范项目则多采用高压液态-低压常压柔性存储的储能方案。对于CO_(2)存储装置,主要有地下咸水层、地下盐穴、柔性储气棚、吸附储气床、储气罐及储液罐,其中柔性储气棚、储气/液罐已有工程应用,但储气棚体积巨大,而储罐内CO_(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力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压缩CO_(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压缩CO_(2)储能涉及多种能源形式,可与外界冷热源及其他热力系统耦合,以满足负荷侧冷热电储的需求,提高系统整体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可引入有机工质与CO_(2)混合,解决低压CO_(2)液态存储的易结干冰、系统压比较低的问题,从而实现高低压液态存储,以极大提高压缩储能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CO_(2)存储装置 多能系统 CO_(2)混合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FT类状态方程的CO_(2)、C1~C4烷醇及其混合物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世浩 杨智 +4 位作者 谢汉林 何松 郑雅文 王珺瑶 莫松平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针对纯质体系(CO_(2)、C_(1)、C_(2)、C_(3)或C_(4)烷醇)和二元混合体系(CO_(2)+C_(1)烷醇、CO_(2)+C_(2)烷醇、CO_(2)+C_(3)烷醇或CO_(2)+C_(4)烷醇),采用3种典型的统计缔合流体理论(SAFT)类状态方程(分别为CPA、PC-SAFT和SAFT-VR-SW状态方程),系统评估了不同缔合方案对纯质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二元交互作用系数(k_(ij)),探究了不同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对于CO_(2),非缔合方案显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其中采用非缔合方案的PC-SAFT状态方程的预测性能最优;对于C_(1)~C_(4)烷醇,SAFT-VR-SW状态方程具有最大的预测偏差,而使用CPA或PC-SAFT状态方程时,不论是采用2B方案还是3B方案,整体无显著差异。当k_(ij)为0时,3种状态方程对不同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SAFT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最优k_(ij),3种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精度均显著提升,其中SAFT-VR-SW状态方程的提升最为显著,预测偏差从35.37%降至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烷醇 SAFT类状态方程 相平衡特性 二元混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提高原油萃取及混相能力研究
6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压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仅注入CO_(2)相比,加入C_(2)H_(6)后原油高碳分子的质量分数下降0.1%左右,C_(2)H_(6)能够有效提高注入气体对原油的萃取能力,将高碳的烃类物质转化成C_(5)等低碳烃类物质;CO_(2)与CO_(2)-C_(2)H_(6)混合气体均能将多组分油分子中的C_(2)、C_(4)、C_(6)萃取至气相中,降低油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原油流动能力;混合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及混相能力均强于纯CO_(2)。混合气体更易与原油形成混相,从而提高原油动用程度。该研究为致密油藏注CO_(2)-C_(2)H_(6)混合气体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子模拟 萃取 扩散系数 CO_(2)-C_(2)H_(6)混合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复配型促进剂对盐水体系CO_(2)水合物形成影响研究
7
作者 李云昊 徐纯刚 +3 位作者 李小森 付骏 王屹 陈朝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28-4238,共11页
基于固体促进剂和化学促进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了CP水合物晶种+THF固液复配型促进剂对盐水体系中CO_(2)水合物形成及影响,通过宏观实验结合激光拉曼、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式,获得了不同浓度组合固液复配促进剂对CO_(2)水合物生长... 基于固体促进剂和化学促进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了CP水合物晶种+THF固液复配型促进剂对盐水体系中CO_(2)水合物形成及影响,通过宏观实验结合激光拉曼、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式,获得了不同浓度组合固液复配促进剂对CO_(2)水合物生长动力学、气体消耗量以及水合物形貌等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P水合物晶种+THF的协同作用有效地提升了CO₂水合物的形成效率及形成速率;盐水体系中,最佳摩尔分数组合为2.78%CP+2.78%THF时,CO_(2)气体消耗量达到23.90 mmol,水合物的平均生成速率为2.94×10^(-4) mmol/(mol·s),相较于已报道的结果,分别提高了15.00%和66.67%。此外,由SEM和Raman等微观分析手段可以得出,纯水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受扩散控制,气体消耗量普遍较高,而盐水体系则受控于界面反应,盐离子的静电效应使得水合物界面更致密,从而显著降低了气体消耗量。模拟海洋环境中的CO_(2)水合物沉降过程实验表明,盐水中合成的CO_(2)水合物密度更大且易于沉降,更有利于海洋碳封存。这些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实验数据一致,验证了固液复配型促进剂体系的有效性。该成果为海洋碳封存技术提供了关键参数优化方案与理论支撑,对实现高效稳定的海洋二氧化碳封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水合物 海洋碳封存 动力学 固液复配促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CH_(4)/C_(2)H_(6)及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
8
作者 吴传栋 曹栋 +2 位作者 祁畅 闫兴清 喻健良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共8页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和水蒸气浓度对乙烷爆炸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温度为200℃、初始压力为0.4~0.6MPa时,甲烷掺混比(0~0.5)对CH_(4)/C_(2)H_(6)混合气爆炸上限的影响很小;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H_(4)/C_(2)H_(6)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且提高幅度逐渐降低;随着水蒸气浓度的提高(0~40%),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大致呈线性降低;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初始压力为0.5 MPa时,初始温度由200℃升至270℃,纯乙烷和C_(2)H_(6)/H_(2)O混合气(水蒸气浓度为40%)的爆炸上限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纯乙烷爆炸上限的增幅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CH_(4)/C_(2)H_(6)混合气 C_(2)H_(6)/H_(2)O混合气 爆炸上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
9
作者 边幸燕 王轩 +3 位作者 凌智 王瑞 田华 舒歌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81-5391,I0004,共12页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 CO_(2)混合工质可以有效解决纯CO_(2)动力循环存在的操作压力高、与冷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为了揭示纯CO_(2)动力循环与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的动态响应特性差异,指导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该文搭建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并采用实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初步探究不同H_(2)S质量分数下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在冷热源以及泵转速扰动下的开环动态响应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闭环负荷追踪特性。结果表明,CO_(2)/H_(2)S混合工质动力循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不同边界扰动下的热效率,且热效率随着H_(2)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添加H_(2)S工质可以有效减小负荷追踪下热效率随负荷下降而减小的幅值。结果可为CO_(2)混合工质动力循环台架的实际运行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混合工质 动力循环 高温热力发电 动态特性 开环响应 负荷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材料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电晕放电分解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浩 颜湘莲 +3 位作者 韩冬 姚尧 马德英 刘晓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8,共7页
全氟异丁腈(C_(4)F_(7)N)的环保和绝缘性能优良,是替代SF_(6)气体的主流环保气体。本文首先利用针-板电极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开展了一系列工频交流电晕放电实验,然后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不同电极材料(不锈钢、铝和黄铜... 全氟异丁腈(C_(4)F_(7)N)的环保和绝缘性能优良,是替代SF_(6)气体的主流环保气体。本文首先利用针-板电极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开展了一系列工频交流电晕放电实验,然后基于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不同电极材料(不锈钢、铝和黄铜)和施加电压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_(4)F_(7)N/CO_(2)混合气体特征分解气体的含量随施加电压的升高而增大,且受金属材料化学活性的影响明显,其中铝电极下的分解产物总量最高。特征分解气体含量比值c[C_(2)F_(6)]/c[CF_(4)]和v[C_(2)F_(4)]/v[C_(3)F_(6)]对电极材料和电晕放电程度具有较好的识别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混合气体 电晕放电 分解特性 电极材料 特征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性能
11
作者 王斌 谭鋆 +4 位作者 李凤合 蔺新星 关苏敏 丁若晨 苏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1-2404,共14页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R32、CO_(2)/R41、CO_(2)/R22、CO_(2)/R125、CO_(2)/R143a、CO_(2)/R601和CO_(2)/R601a)的系统适应性,并优选出最佳的CO_(2)混合工质和组分配比,揭示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CO_(2)/R41、CO_(2)/R32和CO_(2)/R22的表现较优,且对CO_(2)质量分数的敏感性较低。在7种混合工质中,CO_(2)/R41(0.65/0.35)在设计工况下展现出最佳的热经济性,计算得到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分别为59.12%和53.11%;系统所需高低压储罐体积分别为5217.65m^(3)和2787.39 m^(3),得到储能密度为9.36 kWh/m^(3);系统投资成本为134.06×10^(6)元,投资回收期为6.59 a。此外,对于压缩CO_(2)/R41(0.65/0.35)储能系统,随着高压储罐温度的增加,储能效率和?效率线性提升,投资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低压储罐温度的升高导致储能效率和?效率下降,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合工质 压缩储能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CO_(2)/H_(2)O管束外凝结换热数值模拟
12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2)O混合气水平叉排管束外的冷凝换热特性,运用VOF模型、组分输运模型以及利用UDF编写的相变模型加载两相流的质量、能量和组分源项,研究了壁面液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液滴附近流线、速度矢量、液相体积分数的分布,以及速度、蒸汽过热度和不凝气体含量对传热系数和扩散层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液膜热阻不随蒸汽过热度变化,但随CO_(2)摩尔分数、入口流速和总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气体扩散层热阻随CO_(2)摩尔分数和过热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总传热系数随蒸汽过热度、入口流速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CO_(2)摩尔分数升高而减小,且局部冷凝传热系数与液膜厚度呈负相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压CO_(2)/H_(2)O冷凝传热、传质的无因次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CO_(2)/H_(2)O混合气 低压 叉排管束 凝结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视角下煤对O_(2)/CH_(4)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研究
13
作者 贺姝静 彭程阳 +1 位作者 康建宏 张耕显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为深刻理解煤表面对O_(2)/CH_(4)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特性,基于巨正则蒙特卡罗法(GCMC)分析煤表面孔隙分布和化学结构;采用分子模拟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下O_(2)/CH_(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和吸附热变化特征,并... 为深刻理解煤表面对O_(2)/CH_(4)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特性,基于巨正则蒙特卡罗法(GCMC)分析煤表面孔隙分布和化学结构;采用分子模拟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下O_(2)/CH_(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和吸附热变化特征,并通过吸附选择性揭示O_(2)/CH_(4)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O_(2)与CH_(4)浓度比为7/3时,二者的等温吸附曲线接近;不同条件下O_(2)与CH_(4)的积分吸附热相差不大,O_(2)约19.5~20.0 J/g,CH_(4)约24.0~24.8 J/g;当O_(2)与CH_(4)浓度比为7/3~2/8时,O_(2)的积分吸附热大于CH_(4);随着温度升高,O_(2)与CH_(4)的吸附量均减少,且O_(2)对CH_(4)的吸附选择性增大,气体压力对竞争吸附的影响减弱;低气体压力条件下,CH_(4)比O_(2)吸附速率更快,当混合气体总压增加时,CH_(4)比O_(2)先达到饱和吸附;随着混合气体中O_(2)浓度的增加,O_(2)对CH_(4)的吸附选择性呈现降低趋势,但CH_(4)的吸附竞争力始终优先于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CH_(4)混合气体 竞争吸附 吸附热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田双双 陈艺萌 +4 位作者 靳小平 汪颖翔 李陈莹 王家浩 陈辉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C_(6)F_(12)O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和绝缘性能,在中低压气体绝缘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气体绝缘设备内部的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气体工频击穿试验平台,测试0~1000μL/L微水浓... C_(6)F_(12)O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和绝缘性能,在中低压气体绝缘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探究气体绝缘设备内部的微水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气体工频击穿试验平台,测试0~1000μL/L微水浓度范围内0.14 MPa气压下4%C_(6)F_(12)O/96%CO_(2)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分析不同微水浓度对混合气体工频击穿特性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定量分析C_(6)F_(12)O/CO_(2)混合气体工频击穿后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浓度,获得微水浓度对击穿分解产物浓度和有效产气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水会降低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的工频击穿电压。C_(6)F_(12)O/CO_(2)混合气体的主要击穿分解产物为CF_(4)、C_(2)F_(6)、C_(3)F_(6)、C_(3)F_(8)、C_(3)F_(7)H、CF_(2)O、C_(4)F_(10)、C_(5)F_(12)和CF_(3)H,其中CF_(4)、C_(2)F_(6)和C_(3)F_(7)H的浓度及有效产气速率与微水浓度呈正相关,CF_(4)、C_(2)F_(6)、C_(3)F_(6)、C_(3)F_(8)、C_(3)F_(7)H的浓度与击穿次数呈正相关。综合考虑绝缘性能和分解特性,建议在工程应用中严格控制C_(6)F_(12)O/CO_(2)混合气体设备内部微水的浓度,同时提高设备微水的检测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6)F_(12)O/CO_(2)混合气体 微水 绝缘性能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Hugoniot equation of state of the fluid He+D_2 mixtures
15
作者 CUICai-xia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1-474,共4页
The fluid variational theory and effective one-component model have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Hugoniot equation of state (EOS) of fluid He, D2, and He+D2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He:D2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 The fluid variational theory and effective one-component model have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Hugoniot equation of state (EOS) of fluid He, D2, and He+D2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He:D2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fidence of above computation is performed by comparing experiment and calculation, in which the similar calculation procedure used for He+D2 is adopted, of He and D2 each, since no experimental data are available to conduct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Good agreement in both comparisons is found. This fact may be looked as if an indirect positive verification of calculation procedure used here at least in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domain covered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He and D2 used for comparison, numerically nearly up to 35 GPa and 105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GONIOT EQUATION of STATE FLUID He+D2 mix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16
作者 徐畅 张楠 胡芃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4-620,共7页
为了研究适用于C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的预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靠性,建立了3种预测模型(PR-vdW状态方程法、PSRK基团贡献法、COSMO方法)对17种含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预测,并与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 为了研究适用于CO_(2)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的预测方法的性能和可靠性,建立了3种预测模型(PR-vdW状态方程法、PSRK基团贡献法、COSMO方法)对17种含CO_(2)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预测,并与公开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PSRK模型和PR-vdW模型预测精度接近,较优于COSMO模型。对于CO_(2)+HCs类混合工质,COSMO模型的计算误差随着另一工质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超额吉布斯自由能的模拟分析了误差来源。最后,使用3种模型结合共沸点判据成功用于CO_(2)+ethane混合工质的共沸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物性计量 CO_(2)混合工质 气液相平衡 状态方程 基团贡献法 COSMO模型 超额吉布斯自由能 共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17
作者 胡园园 姜新刚 +3 位作者 王姝瑶 杨昂瑾 陈祺 郎朗 《特产研究》 2025年第4期112-123,共12页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通路,通过2型糖尿病模型明确其作用效果。通过数据库筛选出疾病与药物相关基因,对二者共同靶点进行筛查。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药物-有效成分-靶点”及蛋白-蛋白相...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通路,通过2型糖尿病模型明确其作用效果。通过数据库筛选出疾病与药物相关基因,对二者共同靶点进行筛查。利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药物-有效成分-靶点”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AutoDockTools-1.5.7将核心靶点与对应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试验测定大鼠给药前后体重变化、空腹血糖(FBG)变化、试剂盒法测定血清葡萄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与T2DM的共有靶点包括INS、AKT1、TNF、IL6、VEGFA等,这些靶点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可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来调控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相应的有效成分有结合活性。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胰岛素水平。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可以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治疗T2DM,网络药理学与模型试验互相验证,为深入研究补虚消渴合剂联合辅酶Q10治疗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虚消渴合剂 辅酶Q10 2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和CO_2的选择性分离I.间歇吸收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平雄 张成芳 +1 位作者 郑志胜 钦淑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对摩尔比接近于 2∶ 1的 NH3/CO2 混合气体进行选择性吸收研究 ,得到了良好的选择性分离效果 ,选择性分离因子 S1在 2 .0 6~ 7.2 3之间 ,S2 在 2 .86~ 1 0 .63之间 ;考察了气体速率和溶液中 NH3浓度对选择性吸收的影响 ,得到了高... 通过对摩尔比接近于 2∶ 1的 NH3/CO2 混合气体进行选择性吸收研究 ,得到了良好的选择性分离效果 ,选择性分离因子 S1在 2 .0 6~ 7.2 3之间 ,S2 在 2 .86~ 1 0 .63之间 ;考察了气体速率和溶液中 NH3浓度对选择性吸收的影响 ,得到了高气速 ,短接触的结论 ;论证了选择性吸收的机理模型 :NH3的吸收属于气膜控制 ,CO2 的吸收可看作假一级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吸收 气体速率 氨气 二氧化碳 选择性分离 间歇吸收机理 气膜控制 一级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80钢在CO_2/H_2S高温高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23
19
作者 白真权 任呈强 刘道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16,1-2,共3页
利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 ,在模拟含CO2 /H2 S的高温高压环境中实时监测了N80油管钢的腐蚀行为 ,辅以扫描电镜和X 衍射分析 ,探讨了CO2 和H2 S对油管钢的联合腐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18MPaCO2 和 0 0 1MPaH2 S混合气体腐蚀环境中 ... 利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 ,在模拟含CO2 /H2 S的高温高压环境中实时监测了N80油管钢的腐蚀行为 ,辅以扫描电镜和X 衍射分析 ,探讨了CO2 和H2 S对油管钢的联合腐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18MPaCO2 和 0 0 1MPaH2 S混合气体腐蚀环境中 ,N80钢以H2 S腐蚀为主 ,与CO2 腐蚀相比较 ,加入H2 S后腐蚀的阴、阳极反应加快 ,腐蚀产物膜具有较强的保护性 ,阻碍了反应物质的传输 ,使均匀腐蚀速率下降 ;硫化物的缺陷会导致局部腐蚀的发生 ,但FeCO3和CaCO3等二次产物的紧密填充 ,使得局部腐蚀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80钢 腐蚀行为 油管钢 局部腐蚀 均匀腐蚀 H2S腐蚀 co2腐蚀 高温高压 阳极反应 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和CO_2的选择性分离II.连续吸收器研究和机理论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平雄 张成芳 +1 位作者 郑志胜 钦淑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2-126,143,共6页
用连续吸收器对 NH3 /CO2 摩尔比为 2的混合气体进行高气速选择性吸收研究 ,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性分离因子 S1为 3.2 5~ 8.2 3,S2 为 3.99~ 9.5 6;考察了孔口气速、孔径、液相氨浓度和插入深度等因素对选择性吸收的影响 ,结... 用连续吸收器对 NH3 /CO2 摩尔比为 2的混合气体进行高气速选择性吸收研究 ,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性分离因子 S1为 3.2 5~ 8.2 3,S2 为 3.99~ 9.5 6;考察了孔口气速、孔径、液相氨浓度和插入深度等因素对选择性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气速、大孔径、浅插入和低氨浓度有利于氨的选择性吸收。数据整理证实了氨吸收的机理为气膜控制及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co2混合气 高气速 选择性吸收 连续吸收器 拟一级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