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4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ructure-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20
1
作者 HUANG Bing CAO Minhua +2 位作者 NIE Fude HUANG Hui HU Changw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75-103,共29页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zero-dimensional (0D), one-dimensional (1D), two-dimensional (2D),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micro/nanostructures from energetic molecules is introduced. Also, an overview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induced by micro/nanostructures and size effects is provided. Special em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micro-sized energetic materials, such as thermal decomposition, sensitivity, combustion and detonation, and compaction behaviors. A conclusion and our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chemistry structure SIZE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surfaces micro/nano structured by 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被引量:4
2
作者 Hamid Reza TALESH BAHRAMI Alireza AZIZI Hamid SAFF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65-1076,共12页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rent modes including filmwise (FWC) and dropwise (DWC) condensation.DWC occurring on hydrophobic an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s a much higher heat transfer capacity than FWC.Therefore,wid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produce DWC in recent years.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ve micro/nano structures with low surface energy.In this study,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is used to produce micro/nano structures on copper specimens.The surface energy of specimens is reduced by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using ethanol and 1-octadecanethiol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electrodeposition parameters.For example,a surface prepared by 2000 s step time has 5 times greater heat transfer than FWC while a surface with 4000 s step time has nearly the same heat transfer as FWC.The surfaces of the fabricated specimens are examined using XRD and SEM analyses.The SEM analyses of the surfac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micro-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s and the surface porosities ar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second step electrodeposi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LECTRODEPOSITION micro/nano structure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ro-CT分析大豆种子结构表型及构建种子重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长斌 李远鲲 +3 位作者 郭民坤 樊江川 郭新宇 卢宪菊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为明确大豆种子结构特征并构建种子重量预测模型,以42个不同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Micro-CT技术扫描测试样本,通过CT图像的处理解析,获取大豆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体积、表面积、种...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为明确大豆种子结构特征并构建种子重量预测模型,以42个不同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Micro-CT技术扫描测试样本,通过CT图像的处理解析,获取大豆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体积、表面积、种胚体积、表面积及空腔体积特征,人工称重测定单粒重量指标。系统分析种子形态特征及其与重量的相关关系,并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多项形态表型和重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贡献指标,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重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种子形态特征与种子重量显著相关,但种子形状特征对重量无显著影响;42个大豆品种可以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品种蒙豆375和蒙豆60的种子大小和重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3类品种。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的重量预测模型效果优于单一指标的简单线性回归效果。其中,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2)分别为0.80和0.66,RMSE分别为0.017和0.021 g,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2)分别为0.75和0.72,RMSE分别为0.019和0.020 g。研究结果为大豆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大豆品种分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大豆 结构表型 重量预测 模型构建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MESO-AND MICRO-SCALE STRUCTURES I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WESTERN HIMALAYA, INDIA
4
作者 B. K.Sharma,A. M.Bhola (Depar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Delhi, Delhi\|110 007, India, E\|mail: brajkishore@hotmail.com bksharma@himalaya.du.ac.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3-24,共2页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located in between Zanskar range in the north and Dhauladhar\|Pirpanjal range in the south , in the Chamba district of Western Himachal Pradesh. The rocks constituting Chamba\|Bharmaur sy...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located in between Zanskar range in the north and Dhauladhar\|Pirpanjal range in the south , in the Chamba district of Western Himachal Pradesh. The rocks constituting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belong to Precambrian to Lr. Triassic (Rattan, 1973) and represent the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Tethyan facies of the Zanskar Tethys Himalayan sequence (Thakur, 1998). The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mapping i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reveal that the area comprises of various litho\|units which show imprint of various phases of deformation. Three main phases of deformation DF\-1, DF\-2 and DF\-3 have affected the rocks of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The earliest recognisable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area are tight isoclinal folds appressed with long drawn out limbs and thickened hinges have experienced buckle shortening of 80%. They have been rendered intrafolial folds in many places; only a few of them show disharmony. The folds initiated in the multilayered sequences are generally controlled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wave\|length by more competent members of the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 and micro\|scale structureS deformatio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Western HIMALAY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视觉技术的固体推进剂Micro-CT数据挖掘算法
5
作者 韩嘉禾 李濮舟 +4 位作者 文明杰 马金羽 王小英 初庆钊 陈东平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0,共11页
固体推进剂内部微观结构复杂、组分分布多样,基于Micro-CT推进剂图像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存在较大挑战。为此,构建了一种高效、准确的图像分析方法,以深入挖掘固体推进剂Micro-CT图像数据,推动微观结构与性能关联机制的研究。采用高分辨率M... 固体推进剂内部微观结构复杂、组分分布多样,基于Micro-CT推进剂图像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存在较大挑战。为此,构建了一种高效、准确的图像分析方法,以深入挖掘固体推进剂Micro-CT图像数据,推动微观结构与性能关联机制的研究。采用高分辨率Micro-CT扫描两种推进剂样品,通过图像预处理、组分识别、密度估算和粒径分析等关键步骤,提取了推进剂密度、高氯酸铵(AP)颗粒粒径分布及各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实现了推进剂内部微观结构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提出的图像分析算法能够精准识别推进剂内部主要成分,并提供可靠的密度(误差≤5%)和粒径评估(误差≤8%)结果。此外,研究对推进剂组分质心分布及其径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各组分在基体中的分散/团聚状态,为推进剂配方优化、界面结合研究及贮存寿命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为深入理解推进剂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micro-CT 数据挖掘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Water-tree Aged XLPE Cables After Siloxane Fluid Injection 被引量:4
6
作者 ZHOU Kai XIONG Qing ZHAO Wei WEN Weijie TAO Wenbiao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57-2664,共8页
关键词 XLPE电缆 水树老化 电气特性 微结构 交联聚乙烯 硅油 加速老化试验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column enhanced boiling structure and its ramification
7
作者 汤勇 陆龙生 +1 位作者 袁冬 苏达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22-227,共6页
Enhanced boiling experiments of two different enhanced struc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a thermosyphon loop evaporator chamber. One was micro-columns array structure (MCAS), which was fabricated on copper plate surface ... Enhanced boiling experiments of two different enhanced struc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a thermosyphon loop evaporator chamber. One was micro-columns array structure (MCAS), which was fabricated on copper plate surface with interaction high speed wire electrode discharge machining (HS-WEDM). The other was the ramification of MCAS, named micro-column-array and sintered-copper compound structure (MSCS), which was fabricated with sintered method on micro-column array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wall superheat and critical heat flux (CHF),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MCAS and MSCS can enhance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 ability of MSCS is changed obviously while the porosity of the sintered copper layer is cha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BOILING micro-column structure ENHANCED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元生 周民都 +2 位作者 荣代潞 张立光 许中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5,共9页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 The 3-D velocity tomography image of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Qilianshan is obtained by the joint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fo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P data of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set up for a Sino-French cooperation program since 1996. The inversed velocity structure does primarily reflect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earthquak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中东段 微震观测 三维速度结构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子晶体Micro LED微显示阵列加工及光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媛 肖秧 +4 位作者 冯晓雨 何龙振 张鹏喆 宁平凡 刘宏伟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9-725,共7页
Micro LED器件具有高亮度、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等优点,但Micro LED显示像素巨量转移和光提取效率低的问题为其应用带来挑战。开发了具有高转移效率和出光效率的单片64×64 Micro LED微显示阵列,提出了倒装型GaN基单片Micro LED微显示... Micro LED器件具有高亮度、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等优点,但Micro LED显示像素巨量转移和光提取效率低的问题为其应用带来挑战。开发了具有高转移效率和出光效率的单片64×64 Micro LED微显示阵列,提出了倒装型GaN基单片Micro LED微显示阵列芯片和Si基驱动电路的设计方法及集成工艺。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对Micro LED微显示阵列光学特性进行了建模分析,设计了一种提高Micro LED微显示阵列出光效率的光提取结构。结合仿真结果,开发了一种在Micro LED蓝宝石衬底表面制备光子晶体结构的聚焦离子束(FIB)微纳加工工艺,并进行了器件加工。测试结果表明,蓝宝石衬底上加工的光子晶体结构可以提高Micro LED器件的表面出光效率,光功率平均值提升了16.36%,对Micro LED微显示阵列加工及微显示像素光提取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LED 微显示阵列 光子晶体结构 聚焦离子束(FIB) 出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IZ与光学方法相融合的色散补偿微结构光纤的研究与设计
11
作者 王伟 杨宏达 +2 位作者 李文超 赵畅 周凡迪 《燕山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基于TRIZ创新方法论与传统的光学数值分析法相融合的方式,搭建了光纤结构与光纤特性间的双向桥梁,并据此设计了三种色散补偿微结构光纤(dispersion-compensat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DC-MSF)。利用动态性进化趋势,设计了一种离散分... 基于TRIZ创新方法论与传统的光学数值分析法相融合的方式,搭建了光纤结构与光纤特性间的双向桥梁,并据此设计了三种色散补偿微结构光纤(dispersion-compensating micro-structured fiber,DC-MSF)。利用动态性进化趋势,设计了一种离散分布七芯DC-MSF,在1550 nm处产生了高达-2500 ps/(nm·km)的负色散;利用增加可控性进化趋势,设计了一种单芯保偏DC-MSF,在1550 nm处,纤芯x偏振模式与纤芯y偏振模式双折射度为8.0×10^(-3),且纤芯x偏振模式的负色散值为-14230.5 ps/(nm·km),纤芯y偏振模式的负色散值为-14216.75 ps/(nm·km);利用向超系统进化趋势,设计了一种液晶填充DC-MSF,在1550 nm处,液晶分子为0°时,基模产生了-19250.3 ps/(nm·km)的负色散,液晶分子为90°时,基模产生了-16854.7 ps/(nm·km)的负色散。本文提出的DC-MSF用于光纤通信领域,可抵消光纤通信网络中累积的正色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 微结构光纤 色散补偿 双折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霍山地区小地震时空特征研究
12
作者 王鹏 毕波 +2 位作者 孙冬军 邵永谦 刘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PhaseNet的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连续两年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了扫描,检测到3839个地震事件,这一数量是人工目录的3倍。地震识别匹配率达到了95%。该系统能产出各震级段的地震目录... 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PhaseNet的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安徽省霍山地区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连续两年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了扫描,检测到3839个地震事件,这一数量是人工目录的3倍。地震识别匹配率达到了95%。该系统能产出各震级段的地震目录,特别是震级ML-1.1—0.0段的微小地震,提升了该地区地震监测能力ML0.5,解决了人工目录缺乏ML0以下微震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地震监测能力,使用人工和RISP自动目录组合的新目录,进行tomoDD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在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与磨子潭—晓天断裂的交会部位出现两个呈分段式丛集分布的地震条带,它们的优势分布方向与断裂的走向一致。北东向的BB′条带规模更大,其倾角近垂直。北西向的DD′条带规模相对较小,其倾角为65°—78°。BB′条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西南侧地震较少且震源较浅。而东北侧地震较多且震源的深度变化区间更大,倾角更陡。在平静期内霍山地区的地震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021年2月1日至10日密集地发生了641次地震,时间特征明显:地震先从断层面中间开始,然后向东北侧转移,最后转移至西南侧,表现出显著的地震活动迁移特征,可能是受流体控制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震群 微震重定位 地震活动性 断裂构造 地震数据实时处理系统 双差定位与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特定结构先进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13
作者 谌广昌 段小明 +12 位作者 朱金荣 龚情 蔡德龙 李宇航 杨东雷 陈彪 李新民 邓旭东 余瑾 刘博雅 何培刚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44,共20页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上述特定结构部位的应用差距,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高速动态冲击能量防护部位应发展反应烧结曲面一体化成型的非透明装甲陶瓷材料和多晶透明装甲陶瓷材料,低能量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基材兼容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热能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陶瓷基/树脂基混杂复合材料(Hybri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Polymer Matrix Composite, HCMC-PMC),机械能与电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以高性能微型压电陶瓷薄膜功能器件及柔性混合电子结构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电磁能与热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兼容的纤维增强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腐蚀防护区域应发展高性能耐磨腐蚀防护用溶胶-凝胶涂层。同时,应大力构建直升机装备高速动态能量冲击防护机理及防护材料抗弹击性能优化机制,并发展垂直起降飞行器多功能复合材料数字试验验证技术,以显著缩短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及装机应用周期并降低验证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特定结构 先进陶瓷 微型压电陶瓷 多功能复合材料 数字化试验验证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化及能级调控工程
14
作者 张鑫 段伦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67,共10页
为了提升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性能,通过能级调控工程提出了一种具有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新型无铅太阳能电池,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一维太阳能电池仿真软件SCAPS-1D研究了其光电特性和能级匹配机制。基于实验设计对SCA... 为了提升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性能,通过能级调控工程提出了一种具有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新型无铅太阳能电池,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一维太阳能电池仿真软件SCAPS-1D研究了其光电特性和能级匹配机制。基于实验设计对SCAPS-1D初始模型进行验证,使用10种传输层材料调控PSCs的能级结构,并综合分析了内部因素和工作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_(2)AgBiBr_(6)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子特性。当Cs_(2)AgBiBr_(6)基PSCs的导带偏移量达到0.03 eV、价带偏移量达到-0.23 eV时,构成的IZGO/Cs_(2)AgBiBr_(6)/Cu2O微偏移能级结构使器件的光伏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由于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构建改善了PSCs的载流子传输机制,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在层间的运动。优化的PSCs功率转换效率从最初的1.44%提升至20.89%。研究结果为无铅PSCs的高性能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光电特性 能级调控 微偏移结构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金属材料的抗蠕变性能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聪 肖欣悦 陈荐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共13页
多孔金属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过滤、催化、吸附和传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蠕变失效是多孔金属零部件在高温和恒应力条件下失效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孔结构、棱结构、微观缺陷以及蠕变寿命预测4个方面总结了多孔金属材料抗蠕变性... 多孔金属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过滤、催化、吸附和传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蠕变失效是多孔金属零部件在高温和恒应力条件下失效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孔结构、棱结构、微观缺陷以及蠕变寿命预测4个方面总结了多孔金属材料抗蠕变性能研究进展,阐述了孔隙率、孔形、孔径等孔结构对多孔金属应力指数、抗蠕变性能和变形机制的影响;分析了空心棱、实心棱两种结构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抗蠕变性能,揭示了棱宽变化对多孔金属蠕变速率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多孔金属中常见的微观缺陷对其蠕变机制的影响;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多孔金属蠕变寿命预测本构模型。以期为多孔金属结构的长寿命服役和稳定可靠运行提供较为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金属 蠕变强度 孔隙率 棱结构 微观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功能结构铝板传热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李勇 王慧攀 +2 位作者 何嘉斌 江克俊 陈昕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1,共11页
电子产品微型化、轻薄化、低成本的发展需求,给散热模组的设计制造带来极大挑战。为解决轻薄型高性能路由器以及小型电子器件散热难题,在光滑铝板散热器基础上设计了6种具有表面微功能结构的铝板散热器,并根据新设计的铝板散热器搭建实... 电子产品微型化、轻薄化、低成本的发展需求,给散热模组的设计制造带来极大挑战。为解决轻薄型高性能路由器以及小型电子器件散热难题,在光滑铝板散热器基础上设计了6种具有表面微功能结构的铝板散热器,并根据新设计的铝板散热器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分别在自然对流和微对流工况下,对比分析所设计的6种新型铝板散热器相对于光滑铝板散热器散热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工况下,热源功率在3.0~6.0 W时,方形针翅式铝板散热性能最优,相比于光滑表面铝板,平均努塞尔数提高约18%,传热系数与传热面积乘积提高约17%,热源温度降低约2.0 K;圆形针翅式铝板相较于光滑表面铝板,平均努塞尔数提高7%,传热系数与传热面积乘积提高约5%,热源降低约1.3 K;表面处理后,喷砂型方形针翅式铝板可使热源温度降低2.0~3.9 K,纳米碳层方形针翅式铝板可使热源温度降低5.3~8.6 K;喷砂型圆形针翅式铝板可使热源温度降低1.9~2.5 K,纳米碳层圆形针翅式铝板可使热源温度降低4.9~7.7 K。在风速2 m/s微对流工况下,圆形针翅式铝板散热性能最优,相比于光滑表面铝板,平均努塞尔数提高约8%,热源在6.0 W时温度可降低3.6 K,热阻降低18%;方形针翅式铝板,相比于光滑表面铝板,平均努塞尔数提高约6%,热源在6.0 W时温度可降低2.4 K,热阻降低11%。热源功率越高,具有表面微功能结构铝板相较于光滑表面铝板散热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功能结构 散热器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
17
作者 林舒萍 李惠玲 张铃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0-245,共6页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捉结构件运动状态,得到调姿控制响应点;然后,将激光测距得到的数值处理为矢量,针对多个控制响应点设置调姿动态补偿条件;最后,结合结构件单位阶跃响应周期,设计含有左右死区补偿参数的死区补偿控制器,控制调姿过程产生的过调量,实现对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搭建机械设备测试平台后,通过分析结构件的位移可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新方法调姿过程中产生的超调量最少,实际的动态控制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距 机械设备 微小结构件 调姿控制 补偿条件 响应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加固粉土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原华 丁仕兵 +3 位作者 朱紫琪 左可成 韩智光 朱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9-1440,共12页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固化粉土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常规EICP相比,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处理粉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碳酸钙含量,分别提高了14.22%~56.86%、27.42%~59.68%、0.882%~10.29%和6.79%~14.71%。当菱镁尾矿粉的掺量为12%时,被固化粉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及较高的碳酸钙含量,故粉土中菱镁矿尾矿粉的掺量宜为12%;土体强度的提高,不仅仅与碳酸钙含量的增大有关,还与所沉淀碳酸钙晶体结构的优化有关。掺入菱镁矿尾矿粉后,除常规EICP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外,Ca^(2+)与MgCO_(3)反应析出CaCO_(3)和Mg^(2+),碳酸钙沉淀量和沉淀率增大;且Mg^(2+)促使碳酸钙主要以文石和方解石晶型形式存在,增强了固化土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矿尾矿粉 粉土 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 固化效果 晶体结构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飞秒激光在熔融石英雕塑中加工结构色
19
作者 陈靖 周鸿溦 +1 位作者 宋云鹏 程亚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5-311,共7页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射效应,实现了在某观察角度上的结构色呈现;在此基础上,展示了该结构色在雕塑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对透明石英材料表面进行3D打印雕刻,制作出雕塑;还可以在材料内部进行彩色三维结构加工,为雕塑艺术的内在表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熔融石英材料 三维微纳加工 光栅衍射 结构色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和养护制度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及机理的影响
20
作者 陈昭晖 陶然 汪瑶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5-253,共9页
考虑钢纤维参数和养护制度等因素,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的阻尼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掺入钢纤维提升了UHPC阻尼性能,纤维体积掺量为2.5%时UHPC阻尼比较未掺时增加了54.9%;减小钢纤维长径比、采... 考虑钢纤维参数和养护制度等因素,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的阻尼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掺入钢纤维提升了UHPC阻尼性能,纤维体积掺量为2.5%时UHPC阻尼比较未掺时增加了54.9%;减小钢纤维长径比、采用标准养护可使UHPC具有更好的阻尼性能。合理选择钢纤维参数和养护制度可制备出兼顾阻尼、强度和经济成本的UHPC材料。考虑钢纤维对UHPC阻尼性能的正负效应,建立了UHPC材料阻尼的半经验预测公式。微观层面上,随钢纤维掺量增加、长径比减小以及采用标准养护制度,UHPC基体中掺入钢纤维形成的纤维-基体界面过渡区、微孔隙和微裂缝等内部缺陷会增多,但有利于UHPC材料通过钢纤维的形变、钢纤维-基体界面间摩擦、微裂缝开合、微孔隙变形以及微孔隙内部空气的柔性缓冲等机制产生阻尼耗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钢纤维 养护制度 阻尼性能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