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辅助复合酶解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条件优化及品质分析
1
作者 张诗怡 黄秀芳 +3 位作者 豆磊 王智勇 阚建全 罗凯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为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分析所得油脂品质,通过单因素实验、D-最优混料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复合酶配比、超声波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山桐子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抗氧化活... 为优化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工艺条件,分析所得油脂品质,通过单因素实验、D-最优混料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对复合酶配比、超声波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所得山桐子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时间4.2 h、超声功率90 W、超声温度51℃、质量分数3.5%复合酶(m_(果胶酶)∶m_(纤维素酶)∶m_(半纤维酶)=0.393∶0.210∶0.397)、酶解pH 5、料液比1∶5,超声辅助复合酶提取结束后,调pH至中性加入中性蛋白酶破乳1 h,在此工艺下山桐子油提取率为90.36%,所得山桐子油酸价42 mg/g、过氧化值0.02 g/100 g、碘值135.13 g/100 g、皂化值194.19 mg/g,且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混料设计 超声辅助 提取率 脂肪酸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及其机制
2
作者 花玉婷 于纪民 +5 位作者 纪滨玲 刘斌 陈飞潼 任海溪 郗敏 姜志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700℃)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7)显著增加SOC含量,却显著降低MNC含量。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的PLFA总量较对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3)显著增加了PLFA总量,表明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对MNC产生量影响较小,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则会增加MNC的产生量;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中放线菌等K-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提高,而革兰氏阴性菌等r-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微生物群落这一转变可能会使得K-策略菌群将r-策略菌群产生的MNC作为自身生长所需氮源而被再利用。总体上,SA-SEB7表现出更大的提高滨海湿地土壤SOC含量的潜力,其主要贡献来源于生物质炭自身稳定有机碳的输入,而不是通过促进MNC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滨海湿地土壤 微生物残体碳 磷脂脂肪酸法 微生物碳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肉脂肪的脂肪酸方法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根生 黄昕钰 +3 位作者 刘志彬 李琪 韩冰 费英敏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比较在3种程序升温条件下的37种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谱图,确定最适合分析猪肉脂肪的脂肪酸的程序升温条件;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辅助提取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猪肉脂肪,确定最佳猪肉脂肪提取方法;比较碱法甲... 比较在3种程序升温条件下的37种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谱图,确定最适合分析猪肉脂肪的脂肪酸的程序升温条件;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辅助提取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猪肉脂肪,确定最佳猪肉脂肪提取方法;比较碱法甲酯化、酸法甲酯化、碱皂化酸酯化法、碱皂化三氟化硼酯化法对猪肉脂肪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确定最佳甲酯化方法。结果表明:最适合分析猪肉脂肪的脂肪酸的程序升温条件为在初始温度140℃条件下保持5 min,以5℃/min升温至220℃保持15 min;最佳提取方法是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最佳甲酯化方法是碱法甲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脂肪酸 提取方法 甲酯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磷脂的制备与组分分析
4
作者 刘秀继 何艳艳 +4 位作者 张国龙 陈晖 张彦 廖蓓 戴慧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8-65,共8页
酵母磷脂是从酵母中提取的磷脂类混合物,是全新的磷脂来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酿酒酵母CCTCC M2016418为原料,通过对提取溶剂筛选,不同料液比和混合溶剂萃取优化,建立了酵母磷脂提取和制备工艺,并与大豆磷脂组分进行了比较。结... 酵母磷脂是从酵母中提取的磷脂类混合物,是全新的磷脂来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酿酒酵母CCTCC M2016418为原料,通过对提取溶剂筛选,不同料液比和混合溶剂萃取优化,建立了酵母磷脂提取和制备工艺,并与大豆磷脂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采用料液比为1∶10(g∶mL),乙醇与石油醚依次萃取的方法,最高酵母磷提取率为31.09%。组分分析表明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是酵母磷脂的2.19倍和13.67倍,酵母磷脂中磷脂酰乙醇胺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是大豆磷脂的1.45倍和1.27倍,预示2种磷脂不同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磷脂 提取 组分分析 脂肪酸 大豆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烹饪方式对烤羊排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5
作者 李凯旋 王璇 +4 位作者 刘洋 王鹏 王金花 田洪磊 谢建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3-151,共9页
为探究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以直接烤制和过热蒸-烤制2种烹饪方式的电烤箱烤羊排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分析其感官特性、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 为探究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以直接烤制和过热蒸-烤制2种烹饪方式的电烤箱烤羊排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分析其感官特性、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感官分析和电子鼻结果显示两样品的香气轮廓存在差异,其中直接烤制样品具有更强的烤香、脂香和羊肉味(P<0.05)。在两种烤羊排中共检测到44种挥发性化合物,直接烤制样品中醛类、醇类、含氮化合物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蒸烤结合样品。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气相色谱-嗅闻共鉴定出35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其中强势香气活性化合物包括癸醛、己醛、辛醛、壬醛、(E,Z)-2,6-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壬二烯醛、1-辛烯-3-酮、3-辛烯-2-酮、2-壬酮、庚酸、2-甲基吡嗪、3-甲硫基丙醛、苯并噻唑、2-戊基呋喃。两种样品香气活性化合物的种类相似,但稀释因子不同。直接烤制羊排的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蒸烤结合样品(P<0.05),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40.66%,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三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与烤羊排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饪方式 羊排 挥发性化合物 脂肪酸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其燕 李洁 +5 位作者 李海霞 李芳芳 王艳丽 陈克云 鞠香 刘艳明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65,73,共8页
国家标准对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有严格规定,选择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采用酸水解-提取法、碱水解-提取法和乙酰氯-甲醇法对5种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进行前处理,内、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亚油酸、α-... 国家标准对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有严格规定,选择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采用酸水解-提取法、碱水解-提取法和乙酰氯-甲醇法对5种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进行前处理,内、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R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析不同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测定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酸、碱水解-提取内标法适用于5种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检测,乙酰氯-甲醇外标法仅适用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和无乳糖配方食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检测。研究结果可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水解-提取法 碱水解-提取法 乙酰氯-甲醇法 多不饱和脂肪酸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子爱胜蚓油脂的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7
作者 王珂欣 贾京华 +3 位作者 刘薇 刘蓬宇 张博毅 高昂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3,152,共7页
为促进蚯蚓蛋白粉加工副产物的开发与利用,以赤子爱胜蚓渣料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水酶法结合酸水解法提取蚯蚓油,研究酶种类、酶解时间和加酶量对蚯蚓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同时,对提取的蚯蚓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 为促进蚯蚓蛋白粉加工副产物的开发与利用,以赤子爱胜蚓渣料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水酶法结合酸水解法提取蚯蚓油,研究酶种类、酶解时间和加酶量对蚯蚓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同时,对提取的蚯蚓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水酶法结合酸水解法提取蚯蚓油的最佳酶解条件为使用胃蛋白酶(适宜温度50℃、pH 2.0)、酶解时间2.0 h、加酶量4%,在此条件下蚯蚓油得率为11.45%;蚯蚓原油为浅棕色,稍有浑浊,稍有蚯蚓特有的土腥味,略带有油脂酸败味;蚯蚓油由24种脂肪酸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总脂肪酸的82.381%,主要为硬脂酸、月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565%,主要为油酸、棕榈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995%,主要为亚油酸,另外蚯蚓油奇数碳脂肪酸含量为13.867%。综上,超声辅助水酶法结合酸水解法对于提取蚯蚓渣料中的油脂有一定效果,具备实际应用的潜力,且得到的蚯蚓油含有丰富的奇数碳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油 水酶法 提取工艺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组成分析
8
作者 魏光钰 刘红峰 +1 位作者 常龙飞 陈永胜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95,共6页
为探索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趋势,试验先对脂肪酸提取溶剂进行了筛选,然后采用索氏提取法及酸催化方法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进行提取及甲酯化,最后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进... 为探索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趋势,试验先对脂肪酸提取溶剂进行了筛选,然后采用索氏提取法及酸催化方法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进行提取及甲酯化,最后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三种溶剂对脂肪酸的提取效果不同,提取的总脂肪酸分别占所有成分的96.28%、75.77%、99.32%,提取的脂肪酸种类分别为23、22、20种。(2)随着饲养时间延长,幼虫体内脂肪酸的种类增多,从5日龄到15日龄幼虫,脂肪酸增加了7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增加了4种。由此可见,正己烷和石油醚适合作为脂肪酸提取的溶剂,从脂肪酸种类来看,正己烷优于石油醚。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大,15日为提取黑水虻幼虫脂肪酸的最佳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索氏提取法 日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3.2208油脂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4
9
作者 曹健 汪晨辉 +2 位作者 曾实 赵文杰 白爱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以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 3.2 2 0 8为产油菌株 ,分别以索氏提取法、研磨法、酸水解法对其进行油脂提取 ,通过结果分析得出 ,酸水解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油脂提取方法 ,其油脂得率与索氏提取法相等 ,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效果... 以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 3.2 2 0 8为产油菌株 ,分别以索氏提取法、研磨法、酸水解法对其进行油脂提取 ,通过结果分析得出 ,酸水解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油脂提取方法 ,其油脂得率与索氏提取法相等 ,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效果较索氏提取法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提取方法 多不饱和脂肪酸 卷枝毛霉 产油菌株 酸水解法 索氏提取法 研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0
作者 高瑞萍 彭见林 +1 位作者 刘辉 赵国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3-477,共5页
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s,AL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二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s,AL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二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等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改善机体功能。国外对脂肪酸的分析已相当成熟,应用了许多现代分析技术。鉴于脂肪酸在食品领域的重要性,重点对国外脂肪酸(fatty acids,FAs)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包括萃取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加快国内脂肪酸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 萃取技术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磷脂脂肪酸组分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谭力 鞠熀先 +3 位作者 黎介寿 周敏 李小双 柳晓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以硅胶基质为固定相,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SPE-GC)分离检测血清总磷脂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优化了SPE的洗脱方式及甲醇洗脱量,探讨了衍生化步骤的优化条件。该法对磷脂中各脂肪酸组分测定的线性相关系数约为0.999,回收率在80%左右;... 以硅胶基质为固定相,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SPE-GC)分离检测血清总磷脂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优化了SPE的洗脱方式及甲醇洗脱量,探讨了衍生化步骤的优化条件。该法对磷脂中各脂肪酸组分测定的线性相关系数约为0.999,回收率在80%左右;日内误差小于4.8%,日间误差小于8.9%。用固相萃取柱分离磷脂简单、快速、有效,用气相色谱检测磷脂中脂肪酸组分方法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脂肪酸 固相萃取柱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园 耿春女 +1 位作者 何承文 蔡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45-1752,共8页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维素(CELL)和木质素(LIGN)。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环境湿度调控在60%左右时,堆肥系统内借助生化反应,温度最高可达到约50℃。堆肥材料在反应初期呈现偏酸性(pH=6.5),而随着反应的发生,pH逐渐变为中性或弱碱性(pH=7.4)。经过20 d的堆肥实验,有机质总量降解了约47%。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各类有机质的降解率不同,按大小排序为H2O>HEMI>CELL>SOLU>LIGN,其降解率分别是85%、56%、36%、32%和27%。为了深入理解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机制,文章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对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微生物优势群落随反应温度的改变发生明显变化,在堆肥初期和堆肥中期,细菌占优势,而堆肥末期时真菌比例较高。在堆肥的过程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有机质 VAN Soest方法 磷脂脂肪酸(PLFAs) 主成分分析法(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3
作者 周泉诚 吴谋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0,共4页
综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在油脂工业的应用现状 ,其中对油脂、脂肪酸、生育酚、胡萝卜素、磷脂、甾醇等萃取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超临界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在油脂工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应用 超临界萃取技术 油脂 肪脂酸 生育酚 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的提取及脂肪酸检测 被引量:27
14
作者 孟凡冰 李云成 钟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45,共4页
采用索氏抽提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灵芝孢子油进行提取,提取率分别为33.15%、27.89%、27.23%和28.92%。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得到的灵芝孢子油分别采用碱法、酸法和酸碱结合3种甲酯化方法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 采用索氏抽提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灵芝孢子油进行提取,提取率分别为33.15%、27.89%、27.23%和28.92%。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得到的灵芝孢子油分别采用碱法、酸法和酸碱结合3种甲酯化方法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碱结合甲酯化后得到的脂肪酸种类最多,达到19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提取方法 脂肪酸 甲酯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油方法对光皮树果实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申爱荣 陈艺 +3 位作者 肖志红 谭著明 蒋丽娟 李昌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比较了不同提油方法所得光皮树果实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提油方法对光皮树果实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磷脂含量有显著影响。生物酶法所提光皮树果实油经精... 比较了不同提油方法所得光皮树果实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提油方法对光皮树果实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酸值、过氧化值、磷脂含量有显著影响。生物酶法所提光皮树果实油经精炼后色泽浅、透明澄清,折光指数、相对密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磷脂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剂法所得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树 果实油 脂肪酸 提油方法 生物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脂脂肪酸剖析不同老熟方法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琨毅 王琪 +2 位作者 周书来 吴冬梅 龙治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39,共6页
针对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指纹图谱法对不同老熟方法制备的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经三轮次酿酒生产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方法A与方法B丰富,且特征P... 针对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指纹图谱法对不同老熟方法制备的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经三轮次酿酒生产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方法A与方法B丰富,且特征PLFA的种类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窖泥相同;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微生物含量高于方法A与方法B,并接近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窖泥;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的相似度最高。使用方法C的窖池所生产的浓香型白酒出酒率最高,为(36.52±0.67)%,窖香浓郁、酒体丰满、入口醇甜、味长、尾净。因此,使用方法C所制得的窖泥优于方法A与方法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 窖泥 微生物群落 老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寄主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亮 徐荣 +4 位作者 刘赛 徐常青 贺宁 刘同宁 陈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33-3942,共10页
为探索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及其与肉苁蓉寄生的关系,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5—8月份梭梭生长季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对其根际土壤AM真菌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并分析了肉苁蓉寄... 为探索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及其与肉苁蓉寄生的关系,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5—8月份梭梭生长季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对其根际土壤AM真菌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并分析了肉苁蓉寄生与梭梭根际微生物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7月3个月份的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均显著高于8月份,总磷脂脂肪酸和AM真菌磷脂脂肪酸以6月份含量最高。梭梭根际土壤共鉴定出AM真菌4属35种,它们分别为球囊霉属(Glomus)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3种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其中以黑球囊霉(Glomus melanosporum)和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为优势种群,并且发现了与寄生有关的巨孢囊霉属AM真菌。6月份和8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多,而5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低。6月份梭梭根际土壤提取液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65.94%)和田间接种寄生率(59.19%)均为最高值,而5月份土壤提取液测试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最低。因此,推测梭梭根际AM真菌可能参与了肉苁蓉的寄生过程。相关分析表明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大,其中可能与寄生有关的真菌数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肉苁蓉寄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养分呈显著负相关。研究为解析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肉苁蓉寄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指导肉苁蓉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肉苁蓉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代法提取葵花籽油及乳状液的破除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媛媛 张文斌 +3 位作者 李鹏飞 杨瑞金 赵伟 华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80-184,191,共6页
利用激光共聚焦电镜对葵花籽原料中的油体和蛋白质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表征。再以脱酚葵花籽仁为原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探讨了不同的粉碎粒度对葵花籽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平均粒径小于30μm时,葵花籽的游离油率最高。水代... 利用激光共聚焦电镜对葵花籽原料中的油体和蛋白质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表征。再以脱酚葵花籽仁为原料,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探讨了不同的粉碎粒度对葵花籽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平均粒径小于30μm时,葵花籽的游离油率最高。水代法的最高提油率为87.12%。然而,水代法提取葵花籽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含油量的乳状液难以破除。因此比较了不同的破乳处理方法,包括乙醇辅助、热处理、高速剪切、冷冻解冻及不同种类酶处理等方法的破乳效果,结果表明,冷冻解冻法破乳效果最优,破乳率为94.01%。乙醇辅助破乳法次之,破乳率为92.02%,使得最终葵花籽总提油率达到95.63%。将水代法制取的葵花籽油与市售压榨的葵花籽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代法所提油脂具有较好的品质,达到了冷榨一级油标准。优化的葵花籽油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 水代法 粉碎 破乳 反式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碱性提取的大豆油体的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曹艳芸 陈业明 华欲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1,共5页
以大豆油体(OB)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考察了高碱性提取条件对大豆油体成分的影响,主要包括油体主要成分(中性脂、蛋白质和磷脂)的含量、油体表面的蛋白质种类和氨基酸组成、中性脂脂肪酸组成和生育酚组成。结果表明,高碱性提取会使... 以大豆油体(OB)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考察了高碱性提取条件对大豆油体成分的影响,主要包括油体主要成分(中性脂、蛋白质和磷脂)的含量、油体表面的蛋白质种类和氨基酸组成、中性脂脂肪酸组成和生育酚组成。结果表明,高碱性提取会使大豆油体表面的蛋白质和磷脂部分脱离油体,蛋白质/中性脂比值由0.097(pH6.8OB)减小为0.058(pH11OB),磷脂/中性脂比值由0.068(pH6.8OB)减小为0.029(pH11OB);对中性脂部分(生育酚、脂肪酸)基本无影响;高碱性提取影响油体粒径和zeta电位,粒径由(509±3)nm(pH6.8OB)减小为(451±7)nm(pHllOB),等电点由介于4.5-5(pH6.8OB)提高为5.5-6(pHllOB);同时说明,油体特殊的天然乳化结构对于保护植物种子中的中性脂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体 高碱性提取 蛋白质 磷脂 中性脂 氨基酸分析 脂肪酸 生育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提取的柑橘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及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志高 孙谦 +2 位作者 黄巧娟 郝静梅 盛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7-192,共6页
以红橘种子、长叶橙种子、梁平柚种子为实验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机械冷榨、机械热榨4种方法萃取得到12个油脂样品。经气相色谱-质谱测得12个油脂样品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 以红橘种子、长叶橙种子、梁平柚种子为实验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机械冷榨、机械热榨4种方法萃取得到12个油脂样品。经气相色谱-质谱测得12个油脂样品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部分样品还含有功能性脂肪酸二高-γ-亚麻酸及角鲨烯,且萃取方式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呈显著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油脂中柠檬苦素、诺米林和β-谷甾醇的含量,分别为0.05-0.99、0.13-0.98 mg/g和20.25-55.04μg/g,油脂萃取方式对柠檬苦素类物质的含量影响极显著,对β-谷甾醇的含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方式 柑橘品种 脂肪酸组成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