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日参考作物需水量
1
作者 孟玮 孙西欢 +1 位作者 郭向红 马娟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0,共4页
为了利用有限的气象数据准确预测蓄水坑灌果园的日参考作物需水量,利用蓄水坑灌试验基地逐日温度与湿度数据,构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ET0预测模型,并将其模拟结果及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两种常用ET0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同FAO-... 为了利用有限的气象数据准确预测蓄水坑灌果园的日参考作物需水量,利用蓄水坑灌试验基地逐日温度与湿度数据,构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ET0预测模型,并将其模拟结果及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两种常用ET0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同FAO-56 Penman-Monteith(FAO56-PM)公式计算的标准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标准方法FAO56-PM公式的计算结果最接近,而Hargreaves、Priestley-Taylor两个常用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标准值偏大,在实际应用中应对其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日参考作物需水量 径向基神经网络 Hargreaves公式 Priestley-Taylor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渗水头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马娟娟 孙西欢 李占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共3页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平土柱在不同水头作用下的土壤入渗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入渗系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入渗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随入渗水头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稳与显著性变化的交替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平土柱在不同水头作用下的土壤入渗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入渗系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入渗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入渗系数和入渗指数均随入渗水头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稳与显著性变化的交替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变水头入渗及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土壤水分运动 土柱 渗水 蓄水 变化趋势 室内试验 水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任荣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郑利剑 程奇云 郭向红 孙西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6,共8页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灌水温度 水分再分布 数值模拟 蓄水坑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方法对苹果树果实膨大期根系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学琴 马娟娟 +3 位作者 孙西欢 郭向红 张春晋 李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10,共6页
蓄水坑灌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和水土流失严重双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山丘区果林的中深层立体灌溉。为了果树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需对其根系和土壤酶活性方面进行研究。本试验在果实膨大期采用根钻法对地面灌溉和... 蓄水坑灌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和水土流失严重双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山丘区果林的中深层立体灌溉。为了果树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需对其根系和土壤酶活性方面进行研究。本试验在果实膨大期采用根钻法对地面灌溉和蓄水坑灌条件下的苹果树根系形态及活力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灌溉方式下,果树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蓄水坑灌条件下峰值出现在60-100cm土层深度内,较地面灌溉峰值下移,且均大于地面灌溉;脲酶、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20cm表层土壤,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地面灌溉,而在中深层土壤,蓄水坑灌的要明显高于地面灌溉。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蓄水坑灌条件下的酶活性在0-160cm全土层深度内均大于地面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地面灌溉 苹果树根系 土壤酶活性 果实膨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树蓄水坑灌法单坑水分入渗数值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晓红 乔云峰 孙西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果树生理特性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恒定水位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单坑均质土入渗及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进行求解。其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蓄水单坑的水分入渗问题是... 根据果树生理特性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恒定水位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单坑均质土入渗及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进行求解。其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蓄水单坑的水分入渗问题是可行的。用本模型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的入渗过程,并对入渗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蓄水坑灌理论与灌水技术要素的深入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蓄水坑灌法 单坑 水分入渗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不同坑深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崔世勇 孙西欢 +3 位作者 郭向红 马娟娟 郝锋珍 仇群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7,共4页
蓄水坑灌是一种新型的果林节水灌溉方法,为了给合理确定蓄水坑坑深提供依据,在田间进行了不同坑深条件下蓄水坑灌土壤水分运动试验。试验设置2种不同蓄水坑深40cm和60cm,并对灌前和灌后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垂向和径向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 蓄水坑灌是一种新型的果林节水灌溉方法,为了给合理确定蓄水坑坑深提供依据,在田间进行了不同坑深条件下蓄水坑灌土壤水分运动试验。试验设置2种不同蓄水坑深40cm和60cm,并对灌前和灌后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垂向和径向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蓄水坑深40,60cm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但随着坑深增大,土壤含水率增量的高值区的范围也越深;不同坑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增量在径向上的分布无明显的差异,均呈现以蓄水坑为中心,在蓄水坑附近的土壤含水率增量较大,距蓄水坑较远的地方,土壤含水率增量较低。通过对不同坑深条件下蓄水坑灌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可以为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果树根系的水分吸收环境来选择坑深奠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蓄水坑深 土壤含水率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茎流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亚雄 孙西欢 +3 位作者 马娟娟 郭向红 安江龙 李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5,共5页
通过热扩散技术对苹果树茎流速率的测定来研究蓄水坑灌不同灌水处理(处理1: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100%和70%,处理2: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60%,处理3: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和50%)以及地面灌溉(处理4)下苹果树茎流速率... 通过热扩散技术对苹果树茎流速率的测定来研究蓄水坑灌不同灌水处理(处理1: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100%和70%,处理2: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60%,处理3: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和50%)以及地面灌溉(处理4)下苹果树茎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分析了系统水势及气象因子对茎流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下茎流速率在各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先增大后减小。通过与地面灌溉对比分析得出蓄水坑灌下处理2是相对合理的灌水方案。影响因子方面,叶水势与茎流速率呈负相关,土-叶水势梯度与茎流速率呈正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茎流速率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之间的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茎流速率 水势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果园棵间蒸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雷涛 郭向红 +2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谷琼琼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9-184,共6页
在田间采用微型蒸渗仪观测了距树干不同距离处棵间的地表蒸发强度和距坑口不同深度处的坑壁蒸发强度,并利用手持气象仪,同步观测了地表棵间以及蓄水坑内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地面灌溉方式下,距树干不同距离处地表蒸发均呈灌水后明显上... 在田间采用微型蒸渗仪观测了距树干不同距离处棵间的地表蒸发强度和距坑口不同深度处的坑壁蒸发强度,并利用手持气象仪,同步观测了地表棵间以及蓄水坑内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地面灌溉方式下,距树干不同距离处地表蒸发均呈灌水后明显上升而后依次减少趋势,而蓄水坑灌方式下地表蒸发强度随时间呈逐渐较小趋势,且蒸发强度及波动幅度总体明显较小,二者地表蒸发强度差异极显著;地面灌溉方式下地表平均蒸发强度呈灌后逐渐递减并趋于稳定的趋势,而蓄水坑灌方式下坑壁平均蒸发强度呈现单峰型曲线,即灌后明显上升,而后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蓄水灌溉方式下坑壁蒸发相对较小,但二者的平均蒸发强度差异不显著;蓄水坑灌方式下棵间总蒸发量远小于地面灌溉方式。蓄水坑灌方式下棵间累积总蒸发量仅是地面灌溉的67%;地面灌溉方式下最大蒸发强度是蓄水坑灌的2.3倍。果园灌水方式以蓄水坑灌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地面灌溉 气象因素 蒸发强度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梁建财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瑞平 杨树青 辛静静 王志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6-424,共9页
地膜与秸秆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索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在盐渍土壤的应用效应及机理,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含盐土壤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9000 kg... 地膜与秸秆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索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在盐渍土壤的应用效应及机理,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含盐土壤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9000 kg·hm?2(F0.9)、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6000 kg·hm?2(F0.6)、玉米整秆覆盖(YZ)、葵花整秆覆盖(KZ)、新地膜覆盖(DM)、地膜二次使用免耕(MG)、未覆盖(CK),研究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化向日葵农田的土壤水盐运动、向日葵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等影响,分析不同覆盖措施的改良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处理F0.9、YZ、DM的含盐量收获后较播前降低,土壤表层脱盐,而MG、F0.6、KZ、CK土壤表层积盐。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收获后与播前相比,处理F0.9、DM土壤耕层脱盐,而F0.6、YZ、MG、KZ、CK在土壤耕层积盐。各覆盖处理主要影响0~20 cm的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覆盖层因素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趋于一致。耕层土壤含盐量相比较, F0.9的含盐量最低,抑盐效果最好, DM与F0.6抑盐效果相近,不同秸秆覆盖处理间, F0.9、F0.6强于YZ、KZ,地膜覆盖之间, DM强于MG。在0~5 cm土层及0~20 cm土层, DM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秸秆覆盖处理,粉碎秸秆覆盖(F0.9、F0.6)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整秆秸秆覆盖(YZ、KZ)。处理DM、F0.9较CK显著提高了向日葵生育期内0~100 cm土壤储水量均值, F0.9、DM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在生育期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土壤墒情。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各处理产量效应是:DM〉F0.9〉YZ〉F0.6〉MG〉KZ〉CK。覆盖措施通过改善农田小环境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DM、F0.9、YZ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DM、MG、YZ、F0.9、F0.6的产投比显著高于CK,增收效果明显, DM和MG的纯收入及产投比显著高于秸秆覆盖处理。对于中度盐渍化耕地,新地膜覆盖DM是最有效的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处理中, F0.9为最优覆盖方式,与其他覆盖处理相比较, KZ处理的保墒、抑盐、增产等效果较差,因此向日葵秸秆不适合用作地面覆盖材料。结果可为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盐渍土 向日葵 地表覆盖方式 土壤储水量 土壤含盐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京玲 陈攀 +1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6-61,共6页
为探讨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对湿润体内土壤水分、NH+4-N和NO3--N的运移分布规律及氨挥发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20~80 cm深层范围,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水... 为探讨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对湿润体内土壤水分、NH+4-N和NO3--N的运移分布规律及氨挥发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20~80 cm深层范围,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水分的扩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前9 d,再分布过程中,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增幅大于表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蓄水坑边壁界面,占氨挥发总量的72.41%,且最大日均氨挥发量出现在第7天,达34.08 mg/(m^2·d);NH+4-N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30~60 cm范围,再分布10 d内NH+4-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第7天增加较快,15 d后减小;NO3--N主要分布在土壤湿润锋边缘,再分布15 d内,土壤NO3--N质量分数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可提高地表以下30~60 cm土壤水分和NH+4-N质量分数,减小土壤表层氨挥发损失,增强90~100 cm深层土壤的硝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肥液入渗 水氮运移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樊晓波 孙西欢 +1 位作者 郭向红 马娟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72,共4页
为了揭示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提高蓄水坑灌水分利用效率,利用TRIME-PICO IPH土壤水分测量系统,进行了蓄水坑灌与普通地面灌溉条件下果园土壤含水率分布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法下土壤含水率随垂向、径向的变化。结果表... 为了揭示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提高蓄水坑灌水分利用效率,利用TRIME-PICO IPH土壤水分测量系统,进行了蓄水坑灌与普通地面灌溉条件下果园土壤含水率分布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法下土壤含水率随垂向、径向的变化。结果表明: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垂向40~160cm内,土壤含水率增量随深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含水率增量最大值出现在坑底附近,且距离蓄水坑近处,含水率增量较大,然后沿坑两侧依次递减;地面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垂向0~80cm内,土壤含水率增量随深度增大而减小,含水率增量最大值出现在地表,且沿各个径向距离增长幅度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将为蓄水坑灌法的田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地面灌溉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沟流量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灌水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香文 孟凤轩 +2 位作者 李忠华 钟新才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20-823,共4页
在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进行不同入沟流量的田间灌水技术试验,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水效率(Ea)为指标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入沟流量对Ed、Ea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Ed、Ea随入沟流量的增加而... 在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进行不同入沟流量的田间灌水技术试验,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水效率(Ea)为指标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入沟流量对Ed、Ea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Ed、Ea随入沟流量的增加而增高,在相近条件下宜采用较大的入沟流量;蓄水坑灌条件下两种入沟流量的Ed和Ea差异较小,表明入沟流量不是影响蓄水坑灌灌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土壤、地形等灌溉条件较差地区,蓄水坑灌法是适宜于果树的地面灌溉技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蓄水坑灌 入沟流量 灌水均匀度 灌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京玲 孙西欢 +1 位作者 马娟娟 李建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0-52,共3页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灌施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综述了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的变水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影响因素以及肥液入渗过程中氮素的分布特性和数值模拟等方...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氮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灌施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综述了蓄水坑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的变水头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特性、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影响因素以及肥液入渗过程中氮素的分布特性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蓄水坑灌法今后应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为蓄水坑灌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土壤水分 氮素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坑深及灌水对新梢旺长期苹果幼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蕊 郭向红 +4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郑利剑 安江龙 张亚雄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0-1007,共8页
以3 a生矮砧红富士苹果幼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坑深和灌水上下限对新梢旺长期果树生长影响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总灌水量的条件下,灌水上下限为(60%~90%)田间持水率的处理... 以3 a生矮砧红富士苹果幼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坑深和灌水上下限对新梢旺长期果树生长影响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总灌水量的条件下,灌水上下限为(60%~90%)田间持水率的处理时,坑深40 cm苹果幼树的根系生长、光合特性、形态生理指标明显优于其他2种坑深处理(20,60 cm)的;坑深40cm时,灌水上下限为(70%~100%)田间持水率的处理时,除根系生长外,其他形态生理指标明显优于其他2种水分处理(50%~80%,60%~90%)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打分评价,结果为坑深40 cm、灌水上下限为(60%~90%)田间持水率为最优处理.蓄水坑灌条件下合理安排坑灌条件,能明显促进根系深扎,大幅提高幼龄果树抗旱性能,从而实现节水、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苹果幼树 灌水上下限 形态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坑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对果园土壤呼吸影响及水热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文锦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郭向红 孙西欢 张敏 马艳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19,共5页
为探讨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施氮量)对果园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共设置0,0.749,1.248g/L3个不同的肥液浓度水平,分析不同肥液浓度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蓄水坑灌条件下果... 为探讨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肥液浓度(施氮量)对果园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共设置0,0.749,1.248g/L3个不同的肥液浓度水平,分析不同肥液浓度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蓄水坑灌条件下果园果树生育期内土壤呼吸速率呈不对称单峰变化曲线,土壤呼吸速率会随肥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月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期时降到最低;肥液浓度为1.248g/L时,蓄水坑灌条件下坑壁的土壤呼吸速率比地面灌溉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10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呼吸是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土壤呼吸速率 肥液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幼龄苹果树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波 郭向红 +1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6,64,共7页
以3a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60%、70%)幼龄苹果树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 以3a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60%、70%)幼龄苹果树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土壤水分不足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影响;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气孔导度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地面灌溉条件下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积极。蒸腾速率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更敏感。相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越高蒸腾速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灌水下限 光合特性 通径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新梢旺长期幼龄苹果树适宜的灌水下限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波 郭向红 +3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秦聪 桑永青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6-51,84,共7页
灌水下限是果园灌水的重要指标,下限选择是否合理对果树生长有重要影响。以3 a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新梢旺长期幼龄苹果树形态指标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梢旺长期幼树形态指标随时间... 灌水下限是果园灌水的重要指标,下限选择是否合理对果树生长有重要影响。以3 a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新梢旺长期幼龄苹果树形态指标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梢旺长期幼树形态指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灌水下限为60%及70%田间持水率时,幼树生长旺盛,灌水下限为50%时,形成了水分胁迫,阻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随灌水下限的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摩尔分数、蒸腾速率逐渐降低且各处理差异显著,但叶片水WUE逐渐升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在蓄水坑灌条件下,灌水上限为90%时,新梢旺长期幼龄苹果树适宜的灌水下限为70%。研究成果将为试验区域内合理制定蓄水坑灌灌水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形态指标 光合特性 灌水下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幼龄苹果树耗水特性及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波 郭向红 +1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4,18,共6页
以三年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和彭曼-蒙特斯公式(Penman-Monteith)计算幼龄苹果树全生育期的实际耗水量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探明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幼龄苹果树的耗水特性及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 以三年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和彭曼-蒙特斯公式(Penman-Monteith)计算幼龄苹果树全生育期的实际耗水量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探明了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幼龄苹果树的耗水特性及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CK、T2、T3处理全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大,分别为327.40、322.60和314.10 mm;T1处理最小为296.40 mm。生育期内各处理耗水量均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分布,生育中期(7-9月)的耗水模数为69.43%~75.44%,此阶段是幼龄苹果树的需水关键期。②CK、T2、T3处理幼树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内呈双峰分布,初始生育期缓慢增长;花芽分化期,略有下降;快速生育期,作物系数持续增长并在生育中期达到峰值;成熟期,作物系数迅速减小;T1处理幼树作物系数全生育期内呈单峰分布,除7月外,其余时期都小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幼树作物系数均在9月达到峰值。③蓄水坑灌比地面灌溉具有更强的蓄水保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灌水下限 幼龄苹果树 耗水特性 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水坑灌条件下苹果树叶水势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艳荣 马娟娟 +3 位作者 孙西欢 郭向红 王颖苗 张文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9,共5页
通过对苹果树叶水势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条件下的叶水势日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及气象因子对苹果树叶水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条件下的叶水势在不同月份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先减小后增大... 通过对苹果树叶水势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条件下的叶水势日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及气象因子对苹果树叶水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条件下的叶水势在不同月份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先减小后增大(清晨与傍晚的叶水势较高,午间的最小)。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叶水势明显高于地面灌溉,土壤水分相对匮乏时,非充分灌水条件下的叶水势较充分灌水的高。苹果树清晨叶水势与对应时期的土壤含水量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通过通径分析得知,在3个气象因子中,大气温度对苹果树叶水势日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叶水势 影响因子 苹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下蓄水坑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亚琼 孙西欢 +1 位作者 郭向红 马娟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无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下蓄水坑坑内土壤温度一日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田间利用水银温度计和直角地温计,观测了大气温度、蓄水坑坑内空气温度、距坑壁不同距离和坑底不同深度处地温一日内动态变化过程。试验...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无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下蓄水坑坑内土壤温度一日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田间利用水银温度计和直角地温计,观测了大气温度、蓄水坑坑内空气温度、距坑壁不同距离和坑底不同深度处地温一日内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坑内土壤温度日变化相对平稳,外界低温时有增温效应,外界高温时有降温效应;无覆盖和地膜覆盖,坑内土壤温度随着距坑壁距离的不断增大,日变幅逐渐减小,渐趋稳定;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坑内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随着蓄水坑距地表深度的不断增大,坑壁土壤温度日变幅逐渐减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不同覆盖方式 土壤温度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