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龙德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晓娟 汪龙德 +2 位作者 靳三省 李正菊 毛兰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共3页
介绍汪龙德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是肝郁脾虚,发病部位在肝脾,属虚实夹杂证,临证强调运用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使肝气畅达,疏泄正常,气行血行,则瘀血渐除,气机布... 介绍汪龙德主任医师运用疏肝健脾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是肝郁脾虚,发病部位在肝脾,属虚实夹杂证,临证强调运用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使肝气畅达,疏泄正常,气行血行,则瘀血渐除,气机布散津液于全身;脾胃健运,气血津液化生有源,痰饮水湿自化,则清窍腠理得以濡润。辅以清热润燥、养血生津、活血祛瘀,标本同治,可获良效。并结合案例,介绍了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肝郁脾虚 名医经验 汪龙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汪莹 李学智 +5 位作者 吕发金 任毅 蒙华庆 曾妍 丁燕 王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1-1614,I0001,共5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成像数据与15名健康人做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前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右侧颞叶的颞中回部分区域;左额叶眶部额上回(P<0.001);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右后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双侧对称的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侧比左侧脑区体积大);右侧颞极颞中回、颞下回(P<0.001);(2)针刺后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P<0.001);左额叶眶部额上回;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P<0.001)。结论:经过疏肝健脾法针刺8周后,功能磁共振图像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针刺对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疏肝健脾 针刺 脑功能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任毅 李学智 +4 位作者 吕发金 王力 丁燕 蒙华庆 曾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2-845,共4页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疏肝健脾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和西药组,各35例。3组均治疗8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疏肝健脾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和西药组,各35例。3组均治疗8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1)入组8周时,疏肝健脾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00%、非经非穴组为64.29%、西药组为90.91%,疏肝健脾针刺组和西药组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治疗后3个月,疏肝健脾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非经非穴组为71.43%、西药组为87.88%,疏肝健脾针刺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和西药组(P<0.05)。(2)入组8周时,疏肝健脾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HAMD-17减分率与GQOLI-74总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3)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疏肝健脾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HAMD-17减分幅度与GQOLI-74总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疏肝健脾针刺可以显著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HAMD-17与GQOLI-74评分,近期疗效与西药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其疗效的持续可能与针刺对机体的整体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疏肝健脾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潜在降压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陆妍 杜宇征 +2 位作者 陈爱霞 范晶 孟祥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67-2369,共3页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竞争力的增加,不仅高血压病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日渐上升,而且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合并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削弱其临床疗效。作者发现"活血散风&qu...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竞争力的增加,不仅高血压病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日渐上升,而且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合并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削弱其临床疗效。作者发现"活血散风"针刺法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还可以改善焦虑抑郁,以致其降压效果更平稳持久。文章旨在针对高血压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探讨"活血散风"针刺法的潜在降压机制,以引起医护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深入关注,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并缩减终点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针刺法 高血压病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学敏院士从肝脾论治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会娟 申鹏飞 +1 位作者 石学敏 高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602-604,共3页
"气海"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经典思想,也是石学敏院士从肝脾论治高血压病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石学敏院士指出,肝脾失调、气血不和、内邪丛生而引起的气海失司,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根本病机。临证当以"活血散风、疏肝健脾",从肝脾调节... "气海"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经典思想,也是石学敏院士从肝脾论治高血压病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石学敏院士指出,肝脾失调、气血不和、内邪丛生而引起的气海失司,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根本病机。临证当以"活血散风、疏肝健脾",从肝脾调节气海功能而治疗本病。精准、简便的针刺取穴及量化、明确的针刺手法是其临床操作的特点。临床实践证明,此针法即刻及远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疏肝健脾 石学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郁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志光 林丽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郁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3年9月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术后化疗后出现内脏转移的TNBC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郁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3年9月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术后化疗后出现内脏转移的TNBC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GT化疗(紫杉醇+吉西他滨);治疗组39例,采用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患者均最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5.0%)、部分缓解16例(40.0%)、稳定13例(32.5%)、进展9例(22.5%);治疗组分别为1例(2.6%)、15例(38.5%)、16例(41.0%)、7例(17.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0,P=0.904)。平均随访8.5个月,对照组及治疗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7±0.5)个月、(7.5±0.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5.2±0.3)个月、(6.5±0.6)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P=0.031)。两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2,P=0.501);两组患者消化道毒副作用发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5,P=0.046)。结论疏肝健脾益肾法能延长肝郁型转移性TNBC化疗患者的PFS,并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消化道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疏肝 健脾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胃论》析肝硬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洋 江宇泳 +1 位作者 姜婷婷 王融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87-1588,共2页
肝硬化为虚实夹杂、难于治理之症,经参读李东垣《脾胃论》,以为从脾胃论治肝硬化,既可究其发病根源,又可寻其治疗关键,不施为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一大法门。东垣视肝与脾胃之关系甚密,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土薄木贼则成臌;脾胃虚弱不... 肝硬化为虚实夹杂、难于治理之症,经参读李东垣《脾胃论》,以为从脾胃论治肝硬化,既可究其发病根源,又可寻其治疗关键,不施为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的一大法门。东垣视肝与脾胃之关系甚密,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土薄木贼则成臌;脾胃虚弱不能制约肾水,肾水得到亢旺的肝木资助而泛滥。治其水不在利下、不在淡渗,而在于温补脾胃之阳气。东垣补脾以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等轻剂益之;疏肝常以郁金、佛手、木香、砂仁等;养血柔肝时需注意养肝不滞脾,滋补肝肾时应补而不留邪。肝硬化的治疗中顾护脾胃、培补气血生化之源的思想应贯穿始终,为其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肝硬化 疏肝健脾 养血柔肝 滋阴清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基于患者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鲁卿 张声生 +3 位作者 沈洪 王垂杰 黄穗平 汪正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90-694,共5页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 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健脾疏肝法 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患者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女性痤疮的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世艳 陈惠 夏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656-1658,共3页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年轻女性最为多见。文章对女性痤疮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治疗经验进行探讨。认为女性痤疮主要与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节有关,其病机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可伴有血瘀、痰浊、湿热等标证。本病治疗...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年轻女性最为多见。文章对女性痤疮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治疗经验进行探讨。认为女性痤疮主要与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节有关,其病机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可伴有血瘀、痰浊、湿热等标证。本病治疗当医患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疗效,药物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并根据需要佐以活血、化痰、清热、祛湿诸法,用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治疗;患者需努力调节自己情绪并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痤疮 疏肝健脾法 治法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丁萍 罗玉韵 徐进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以中医中药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以期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方法:将确诊为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3组患者... 目的:以中医中药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以期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方法:将确诊为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干预,而中西药组给于口服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西药组给于盐酸二甲双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对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治疗前后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P〈0.05-P〈0.001),中西药组及西药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较为明显(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变化比较,干预组TG、TC水平下降不明显(P〈0.1);而中西药组TG、TC降低较为明显(P〈0.05-P〈0.001);西药组TG下降不明显(P〈0.1),TC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消糖颗粒及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中药健脾消糖颗粒能够改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的治疗I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耐量减低 中医药疗法 健脾疏肝法 疗效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胃癌患者情绪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疏肝健脾和胃方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春霞 李德辉 +2 位作者 赵普辉 范焕芳 郭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417-1419,共3页
目的:观察中晚期胃癌患者情绪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病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有焦虑抑郁情绪与无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有... 目的:观察中晚期胃癌患者情绪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方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病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有焦虑抑郁情绪与无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与无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和NK细胞(CD16^+/CD56^+细胞)比例;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予以疏肝健脾和胃方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比例。结果: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CD4^+细胞和NK细胞比例均低于无焦虑抑郁情绪患者(P〈0.05或P〈0.01),CD8^+细胞比例升高,疏肝健脾和胃方可升高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CD4^+细胞和NK细胞比例,降低CD8^+细胞比例。结论: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情绪与免疫功能呈正相关,疏肝健脾和胃方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胃癌 情绪 免疫功能 T细胞亚群 NK细胞 疏肝健脾和胃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方对糖尿病大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雷永华 李红 徐蓉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4053-4055,共3页
目的:观察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甲状腺功能及组织学改变并观察疏肝健脾方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N)组、糖尿病模型(M)组、疏肝健脾方(C)组,每组各15只。治疗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T3、T4、FT3、... 目的:观察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甲状腺功能及组织学改变并观察疏肝健脾方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N)组、糖尿病模型(M)组、疏肝健脾方(C)组,每组各15只。治疗12周后,测定各组大鼠T3、T4、FT3、FT4、TSH水平,并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M组、C组的T3、T4、FT3、FT4均显著低于N组(P<0.01);C组的T4较M组高(P<0.05);各组TS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组织显示M组、C组均符合甲减的病理特点,C组介于N组与M组之间。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疏肝健脾方能提高糖尿病大鼠的甲状腺功能,可能对HPT轴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疏肝健脾 HPT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健脾疏肝法观察超声药物透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0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冬梅 李树斌 +1 位作者 李军祥 李影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368-1370,1374,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方采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门诊及住院收治的NAFLD3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健脾...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方采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门诊及住院收治的NAFLD3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疏肝方超声药物透入,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离子透入,疗程3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体重指数、血清转氨酶(ALT、AST)、肝/脾CT值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无论单纯超声离子透入或者配合中药进行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均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血清ALT、AST水平,降低患者肝/脾CT值,减轻患者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缓解患者肝区疼痛、脘腹胀满、乏力等临床症状。结论:本方采用超声药物透入外治NAFLD有较好疗效,其远期疗效体现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在NAFLD治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药物透入 健脾疏肝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脂方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森华 辜新奇 徐成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524-1526,1529,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消脂方"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中医科、消化内科诊治的NAFLD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5... 目的:通过探讨"消脂方"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中医科、消化内科诊治的NAFLD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5例)。观察组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为治疗原则制定消脂方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益肝灵片治疗,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加强活动,并适当控制饮食。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临床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检查未出现明显变化,均未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和不耐受情况,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脂方治疗湿热型NAFLD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和血脂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消脂方 清热利湿 疏肝健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冯辉 卫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6-908,共3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对比两组患...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治疗过程当中,使用疏肝健脾方剂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安全确切,并且经济实惠,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 肝郁脾虚型 脾胃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成栋 陈治林 黄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37-2038,共2页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1例CFS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予谷维素、ATP对症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1例CFS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予谷维素、ATP对症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监测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CF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为民运用疏肝法治脾胃病验案赏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子丹 耿燕楠 +1 位作者 宋红春 陆为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364-2366,共3页
介绍陆为民运用疏肝和胃法、疏肝健脾法、疏肝清热法、疏肝化痰法、疏肝通络法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疏肝法应用的临床依据及其配伍应用经验,效果显著。
关键词 疏肝法 从肝论治 脾胃病 陆为民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钟如帆 黄育生 +5 位作者 唐洪梅 刘媛 柴玉娜 熊芬 祝赫 石玉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74-178,I0007,共6页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各6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IBS-D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结肠中BDNF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减少(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升高(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明显改善IBS-D焦虑抑郁样行为,下调结肠、海马中BDN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肠激安方 焦虑抑郁样行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丹枫 林景峰 +4 位作者 高强 常泽 王育纯 张丹丹 韩振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0-25,共6页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系统及人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9月。收集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随...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系统及人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9月。收集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中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分析,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纳入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分类和连续型变量分别用相对危险度(R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或均数差(MD)作为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15个RCTs,包括10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有效率[RR=1.19,95%CI(1.12,1.26),P<0.00001],HAMD评分[SMD=-0.79,95%CI(-1.12,-0.46),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35,95%CI(1.15,1.59),P=0.0002],中医证候总积分[MD=-3.96,95%CI(-6.42,-1.50),P=0.002]、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MD=-2.57,95%CI(-4.29,-0.84),P=0.004]。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抑郁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健脾法 肝郁脾虚 卒中后抑郁 疗效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对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贾晓蕾 王磊 +3 位作者 秦灵灵 吕翠岩 张程斐 刘铜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49-3253,共5页
目的从"治未病"角度探索疏肝健脾法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选方四逆散及痛泻要方合剂,通过对患者胰岛素相关指标等水平的测定,探索疏肝健脾法对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7周龄KK-Ay小鼠随机分成模... 目的从"治未病"角度探索疏肝健脾法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选方四逆散及痛泻要方合剂,通过对患者胰岛素相关指标等水平的测定,探索疏肝健脾法对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7周龄KK-Ay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连续给药4周,检测空腹血糖、OGTT、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AUC、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1),二甲双胍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P<0.05)、AUC(P<0.01)、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比较,也可降低空腹血糖、AUC、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四逆散及痛泻要方合剂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改善糖耐量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进一步减轻减缓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疏肝健脾法 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