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成像数据与15名健康人做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前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右侧颞叶的颞中回部分区域;左额叶眶部额上回(P<0.001);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右后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双侧对称的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侧比左侧脑区体积大);右侧颞极颞中回、颞下回(P<0.001);(2)针刺后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P<0.001);左额叶眶部额上回;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P<0.001)。结论:经过疏肝健脾法针刺8周后,功能磁共振图像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针刺对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 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成像数据与15名健康人做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前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右侧颞叶的颞中回部分区域;左额叶眶部额上回(P<0.001);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右后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双侧对称的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侧比左侧脑区体积大);右侧颞极颞中回、颞下回(P<0.001);(2)针刺后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P<0.001);左额叶眶部额上回;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P<0.001)。结论:经过疏肝健脾法针刺8周后,功能磁共振图像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针刺对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基础。
文摘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 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