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SiC-TiC/Al-Mg-Sc-Zr composites prepar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1
作者 LU Ren-yi MA Guo-nan +4 位作者 BAI Guan-shun ZHAO Wen-tian ZHANG Hui-hua ZHAO Shu-ming ZHUANG Xin-p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5期1641-1659,共19页
In order to obtain high-density dual-scale ceramic particles(8.5 wt.%SiC+1.5 wt.%TiC)reinforced Al-Mg Sc-Zr composites with uniform microstructure,50 nm TiC and 7μm SiC particles were pre-dispersed into 15−53μm alum... In order to obtain high-density dual-scale ceramic particles(8.5 wt.%SiC+1.5 wt.%TiC)reinforced Al-Mg Sc-Zr composites with uniform microstructure,50 nm TiC and 7μm SiC particles were pre-dispersed into 15−53μm aluminum alloy powders by low-speed ball milling and mechanical mixing technology,respectively.Then,the effects of laser energy density,power and scanning rate on the density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technology.The effect of micron-sized SiC and nano-sized TiC particles on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behaviors of the composites was reveal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Interfacial reaction and phase variations in the composites with varying reinforced particles were emphatically considered.Results showed that SiC-TiC particle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forming quality and density of the SLMed composites,and the optimal relative density was up to 100%.In the process of laser melting,a strong chemical reaction occurs between SiC and aluminum matrix,and micron-scale acicular Al_(4)SiC_(4) bands were formed in situ.There was no interfacial reaction between TiC particles and aluminum matrix.TiC/Al semi-coherent interface had good bonding strength.Pinning effect of TiC particles in grain boundaries could prevent the equiaxial crystals from growing and transforming into columnar crystals,resulting in grain refinement.The optimal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yield strength(YS),elongation(EL)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SiC-TiC/Al-Mg-Sc-Zr composite were~394 MPa,~262 MPa,~8.2%and~86 GPa,respectively.The fracture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s included ductile fracture of Al matrix and brittle cleavage fracture of Al_(4)SiC_(4) phases.A large number of cross-distributed acicular Al_(4)SiC_(4) bands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premature failure and fracture of SiC-TiC/Al-Mg-Sc-Zr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interface structure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elastic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bration analysis of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water hammer based on transfer matrix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GAO Hui TANG Xueli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8-524,共7页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effect of conduit structure on water hammer has been ignored in the classical theory,the Poisson coupling between the fluid and the pipeline was studied and a fourteen-equ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effect of conduit structure on water hammer has been ignored in the classical theory,the Poisson coupling between the fluid and the pipeline was studied and a fourteen-equ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was developed.Then,the transfer matrix method(TMM)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odal frequency,modal shape and frequency response.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in experiment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MM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modal frequencies than the modal shape.Finally,the influence on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different damping ratios was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under different damping ratios has changed little bu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for the pressure spectrum.With the decreasing of damping ratio,the damping of the system on frequency spectrum i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dispersion and dissipation is more and more apparent.Therefore the appropriate damping ratio should be selected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the vibration of the FSI.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heory research of FSI in the transien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hamme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transfer matrix method vibr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ve propagation control in periodic track structure through local resonance mechanism 被引量:10
3
作者 WANG Ping YI Qiang +2 位作者 ZHAO Cai-you XING Meng-ting LU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3062-3074,共13页
Excessive vibration and noise radiation of the track structure can be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of high speed trains.Though the track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periodic properties and band gaps,the bandwidth... Excessive vibration and noise radiation of the track structure can be caused by the operation of high speed trains.Though the track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periodic properties and band gaps,the bandwidth is narrow and the elastic wave attenuation capability within the band gap is weak.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of track structure,the local resonance mechanism is introduced to broaden the band gap and realize wave propagation control.The locally resonant units are attached periodically on the rail,forming a new locally resonant phononic crystal structure.Then the tuning of the elastic wave band gaps of track structure is discussed,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and gap is explicat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 new wide and adjustable locally resonant band gap is formed after the resonant units are introduced.The phenomenon of coupling and transition can be observed between the new locally resonant band gap and the original band gap of the periodic track structure with the band gap width reaching the maximum at the coupling position.The broader band gap can be applied for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in high speed railway track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propagation control periodic track structure band gap local resonance mechanism transfer matr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signal recovery algorithm for structured perturbation compressive sensing 被引量:2
4
作者 Youhua Wang Jianqiu Zh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319-325,共7页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sparse signal recovery with a standard compressive sensing(CS) strategy requires the measurement matrix known as a priori. The measurement matrix is, however, often perturbed in a practical...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sparse signal recovery with a standard compressive sensing(CS) strategy requires the measurement matrix known as a priori. The measurement matrix is, however, often perturbed in a practical application.In order to handle such a case,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by exploiting the spa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perturbations and signals is formulated. An algorithm named as the sparse perturbation signal recovery algorithm(SPSRA) is then proposed to solve the formulated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SPSRA can simultaneously recover the signal and perturbation vectors by an alternative iteration way, whil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SPSRA is also analytically given and guaranteed. Moreover, the support patterns of the sparse signal and structured perturbation shown are the same and can be exploited to improve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and reduce the computation complexity of the algorith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analytical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se signal recovery compressive sensing(CS) structured matrix perturb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络构效失衡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生物力学特性机制相关性探微
5
作者 刘勇明 梁元钰 +7 位作者 庞立健 臧凝子 王靖宇 邹吉宇 王佳然 赵仲雪 郑钰 吕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938,共8页
以肺络构效失衡发病观为理论指导,提出肺络构效失衡乃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发生之始动因素,对IPF生物力学特性异常变化的发病机制加以阐述,认为肺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与肺之气络损伤、机械应力异常与肺... 以肺络构效失衡发病观为理论指导,提出肺络构效失衡乃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发生之始动因素,对IPF生物力学特性异常变化的发病机制加以阐述,认为肺组织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与肺之气络损伤、机械应力异常与肺之血络损伤、肺内常驻细胞生物力学响应与肺络构效失衡密切相关,最终导致肺组织刚度异常增加、肺组织渐进性瘢痕形成。将传统病机理论与微观病理变化相互融合,深入探究肺络构效失衡与IPF生物力学特性机制相关性,为探索IPF医工交叉研究提供方向,对丰富肺络病证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络构效 生物力学 细胞外基质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6
作者 滕杰 邹文广 +4 位作者 张艳 梁哲宇 蒋福林 傅定发 杨光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5,共9页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ith uniform structure,AMC-US).本研究对两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测定了AMC-DNC和AMC-US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形貌,深入分析了双重网络结构对复合材料磨损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的AMC-DNC和AMC-US的致密度分别高达98.1%和99.2%.在低载荷、低转速条件下,AMC-DNC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其中颗粒的脱离导致氧化膜破裂,进而造成材料表面损伤.而在较高载荷和较高转速条件下,磨损机制转变为剥层磨损.在相同的摩擦磨损实验条件下,AMC-DNC展现出优于AMC-US的摩擦磨损性能,表明双重网络构型的设计在提升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方面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双重网络结构 放电等离子烧结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进度分析与系统实现
7
作者 李昊翔 侯公羽 +3 位作者 陈钦煌 王丹丹 邵耀华 陶志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5-1276,1292,共13页
为了便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进度分析与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进度分析方法.根据装配式建造的特点,改进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双代号网络计划,并引入基于结构矩阵求解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改进算法(SM-A1).通过确定系统变量、构建因果关系回路... 为了便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进度分析与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进度分析方法.根据装配式建造的特点,改进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双代号网络计划,并引入基于结构矩阵求解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改进算法(SM-A1).通过确定系统变量、构建因果关系回路图和混合图、确定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等过程,建立适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单项作业进度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S-SD),并验证S-SD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将SM-A1与S-SD相结合,构建装配式建筑项目进度分析系统(PCPSAS)框架,设计系统的数据格式、核心模块及界面,生成可执行程序,并通过实例验证PCPSAS的有效性.结果表明,PCPSAS可快速准确地计算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和识别关键工作,且能有效地分析不同纠偏策略对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项目 结构矩阵 双代号网络 系统动力学 纠偏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
8
作者 杨宏韬 李浩 +3 位作者 白昊天 程云龙 李秀兰 张鹏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0,77,共6页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线结构光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越发广泛,针对线结构光测量中焊缝特征区域曲率变化大引起的光条灰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提取中心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线结构光在焊缝检测中的应用越发广泛,针对线结构光测量中焊缝特征区域曲率变化大引起的光条灰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提取中心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焊缝光条亚像素中心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初始提取和精细提取两个阶段,在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骨架细化法对光条中心初始提取;在精细提取阶段,利用Hessian矩阵求解其绝对值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初始中心法向,最后在初始中心法向上引入灰度质心的思想,对法向像素集灰度进行二次平方加权计算,获取准确的亚像素中心。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解决了光条曲率变化较大的干扰问题,提取的平均偏差为0.224 7 pixel,满足工业测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结构光 焊缝中心 骨架细化 HESSIAN矩阵 亚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柔度矩阵和信息熵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项长生 赵冉 +2 位作者 周宇 王立宪 刘海龙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基于柔度矩阵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是较频率、模态更为敏感的损伤动力指纹.鉴于广义柔度矩阵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敏感性优势并结合信息熵理论提出了广义柔度熵曲率差指标(GFMECD)作为结构损伤识别的新方法.通过建立简支梁、连续梁有限元... 基于柔度矩阵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是较频率、模态更为敏感的损伤动力指纹.鉴于广义柔度矩阵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敏感性优势并结合信息熵理论提出了广义柔度熵曲率差指标(GFMECD)作为结构损伤识别的新方法.通过建立简支梁、连续梁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所提指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点损伤、多点损伤,广义柔度熵曲率差指标均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结构损伤的位置且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并能初步判定结构的损伤程度,能够胜任不同结构发生不同损伤程度损伤时的损伤定位与初步定量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结构 广义柔度矩阵 信息熵 损伤识别 损伤评估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参数定结构方向余弦阵解算方法
10
作者 魏宗康 石悦 魏林涛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与载体直接固连,通过方向余弦阵描述载体相对导航坐标系的姿态。当载体相对导航坐标系发生变化时,需对包含九个参数的方向余弦矩阵微分方程组进行更新。针对基于九个参数的方向余弦阵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探讨了减少参...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与载体直接固连,通过方向余弦阵描述载体相对导航坐标系的姿态。当载体相对导航坐标系发生变化时,需对包含九个参数的方向余弦矩阵微分方程组进行更新。针对基于九个参数的方向余弦阵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探讨了减少参数个数的可行性。首先推导少参数定结构方向余弦阵解算的通用公式,然后分别分析八参数、七参数和六参数方向余弦阵的解算方法,最后在大动态实验设备上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位置精度均在十米数量级,六参数法的计算效率比九参数法提升34.6%,与四元数法相当,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导航系统 方向余弦矩阵 全姿态 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参数分析的Gyroid换热器性能
11
作者 杨晓军 张雪丽 李沛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5-1204,共10页
为研究三重周期极小曲面(TPMS)在空气-燃油换热器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田口方法,针对壁厚、晶格大小和偏移尺寸3个结构参数,对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参考的螺旋套管(TTHC)换热器性能进... 为研究三重周期极小曲面(TPMS)在空气-燃油换热器中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田口方法,针对壁厚、晶格大小和偏移尺寸3个结构参数,对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参考的螺旋套管(TTHC)换热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各个结构参数影响Gyroid换热器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方面的主次顺序,并利用矩阵分析法,确定了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对于热侧出口温度,TTHC换热器比参考的Gyroid换热器最高降低13.13 K;对于压降,TTHC换热器比参考的Gyroid换热器降低3.02 kPa;对于性能评估系数,热侧通道最高为14.72,冷侧通道最高为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yroid换热器 螺旋套管换热器 田口方法 结构参数 矩阵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室内Wi-Fi指纹定位算法
12
作者 康晓非 梁琪悦 李雨玫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7-2162,共6页
针对传统室内定位算法未考虑指纹数据非欧几里德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双层特征提取的Wi-Fi指纹室内定位算法(DuGCNLoc)。该算法在接入点(access point,AP)层面通过设计邻接矩阵... 针对传统室内定位算法未考虑指纹数据非欧几里德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双层特征提取的Wi-Fi指纹室内定位算法(DuGCNLoc)。该算法在接入点(access point,AP)层面通过设计邻接矩阵建立图结构;在参考点(reference point,RP)层面,使用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选取邻近节点构建子图,并通过GCN分别对图结构特征提取,位置预测由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FC)完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自建数据集和公共数据集上的定位性能均优于传统算法,实现了平均定位误差为0.85 m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 位置指纹 图结构 邻接矩阵 图卷积网络 最近邻算法 接收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及其水质关联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珊珊 刘东萍 +3 位作者 谢晓琳 钱锋 于会彬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6-1026,共11页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源共同作用,腐殖化特征明显,蛋白质组分含量较低.PARAFAC共识别出微生物代谢产物(C1)、类富里酸(C2和C4)、类胡敏酸(C3)和类色氨酸(C5)等5种组分,其中C1组分含量最高(41.37%);DOM来源、组成、转化与保护区内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下的微生物代谢过程紧密相关,采用2D-COS表征沿水流方向DOM组分的变化顺序为:C4→C2→C3→C1→C5,类富里酸(C2和C4)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类色氨酸,类色氨酸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C1、C5组分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藻类生长死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物.DOM来源和组成对水环境因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DOM主要通过腐殖化程度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46.17%;DOM组分C2和C3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17.59%.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与水环境因子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结构方程模型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结构特征选择和图循环自适应学习的多视图聚类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永杰 蔡江辉 +3 位作者 贺艳婷 苏美红 史晨辉 杨海峰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7,共13页
现有的大多数图自适应学习方法依赖于高维原始数据,且数据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噪声或信息缺失等现象,导致无法精准地选择出高维数据中的重要特征信息。此外,还忽视了在特征选择过程中多视图表示结构上的关联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 现有的大多数图自适应学习方法依赖于高维原始数据,且数据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噪声或信息缺失等现象,导致无法精准地选择出高维数据中的重要特征信息。此外,还忽视了在特征选择过程中多视图表示结构上的关联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跨结构特征选择和图循环自适应学习的多视图聚类方法(MLFS-GCA)。首先,设计了一个跨结构特征选择框架。通过联合学习多视图表示的空间结构特点和聚类结构的一致性,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线性子空间中,并在视图特定的基矩阵和一致性聚类结构的辅助下学习低维特征表示。其次,提出图循环自适应学习模块。通过k最邻近法(k-NN)选取投影空间中k个最近邻点,并协同矩阵低秩学习来循环地优化相似结构。最后,学习得到用于聚类任务的共享稀疏相似矩阵。通过在各种真实的多视图数据集上进行大量实验,验证了在多视图聚类中图循环自适应学习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图聚类 图循环自适应学习 跨结构特征选择 K-NN 矩阵低秩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Tikhonov正则化方法的载荷识别与结构响应重构
16
作者 高可乐 殷红 彭珍瑞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提高载荷识别与结构响应重构的精度及效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传递矩阵误差和测量误差的改进Tikhonov正则化方法。首先,通过结构动力学模型构建状态空间方程和传递矩阵,得到结构载荷和响应的重构方程;其次,利用截断随机奇异值分解方... 为提高载荷识别与结构响应重构的精度及效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传递矩阵误差和测量误差的改进Tikhonov正则化方法。首先,通过结构动力学模型构建状态空间方程和传递矩阵,得到结构载荷和响应的重构方程;其次,利用截断随机奇异值分解方法计算测点位置的近似传递矩阵,同时结合总体最小二乘法(Total Least Squares Method,TLSM)和传统Tikhonov正则化方法识别载荷,再通过待重构位置的传递矩阵重构未知响应;最后,分别对二维桁架和简支梁进行数值仿真和试验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Tikhonov正则化方法,所提方法可在保证重构精度的同时提升重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响应重构 载荷识别 传递矩阵 TIKHONOV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C的电路自动化升级技术
17
作者 叶慧娟 李洪科 刘有志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针对目前仍然在使用的老式电子设备器件线路老化、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对大规模模拟和数字电路自动化升级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oC技术的电路自动化升级技术方案。首先,对原电路中不同模块关联程度进行了划分;然后,建立了量... 针对目前仍然在使用的老式电子设备器件线路老化、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对大规模模拟和数字电路自动化升级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oC技术的电路自动化升级技术方案。首先,对原电路中不同模块关联程度进行了划分;然后,建立了量化解析结构模型和关联度矩阵;最后,开展了关联度矩阵的建模仿真和优化,系统性地验证了基于SoC的电路自动化升级技术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可满足设备维修的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升级 关联度矩阵 量化结构矩阵 SO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炸药领域的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8
作者 董英楠 姜一帆 +3 位作者 赵凤起 李思恒 刘丁 曲文刚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7-927,共21页
核壳结构能有效抑制Al基复合材料燃烧产生的大颗粒Al凝团,提升Al粉释能效率,改善Al粉的点火性能和燃烧释能特性。本研究从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出发,介绍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 核壳结构能有效抑制Al基复合材料燃烧产生的大颗粒Al凝团,提升Al粉释能效率,改善Al粉的点火性能和燃烧释能特性。本研究从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出发,介绍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组成对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能量释放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并给出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潜在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优化核壳结构制备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调控包覆材料组分或在基体‑包覆层界面构筑功能化介层,可有效改善材料燃烧过程中的传质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AL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材料组成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气瓶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与管控
19
作者 王涵铎 刘宏 +3 位作者 白向玉 陈小雨 王紫伟 王丽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保障气瓶安全使用,对高校实验室气瓶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了辨识、评价与管控研究。采用WBS-RBS方法对实验室气瓶从采购至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辨识;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利用三维风险矩阵与Borda序值法对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为保障气瓶安全使用,对高校实验室气瓶全生命周期风险进行了辨识、评价与管控研究。采用WBS-RBS方法对实验室气瓶从采购至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辨识;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利用三维风险矩阵与Borda序值法对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到风险事件重要度排序表;依据排序结果设计了高校实验室气瓶风险管控与应急系统。实践表明:风险事件重要度排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设计的气瓶风险管控与应急系统有效提高了高校实验室气瓶安全的物防与技防水平,试运行期间成功监测到了2起气体泄漏事件并自动触发报警与应急响应功能。该系统为提高实验室气瓶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气瓶 工作-风险分解结构 三维风险矩阵 波达计数法 智能管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黑洞的声学迷宫结构的优化设计
20
作者 程祎博 王晓明 梅玉林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2-342,共11页
结合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测量,研究了基于声学黑洞的声学迷宫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具有5.01和7.75个倍频程的小尺寸、宽频吸声结构。首先,基于传递矩阵法,建立声学黑洞的数学模型,计算声学黑洞的反射系数,并将理论计算结果... 结合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测量,研究了基于声学黑洞的声学迷宫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具有5.01和7.75个倍频程的小尺寸、宽频吸声结构。首先,基于传递矩阵法,建立声学黑洞的数学模型,计算声学黑洞的反射系数,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基于声学黑洞的导纳变化规律,设计单、双旁支管声学迷宫结构,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迷宫结构和声学黑洞导纳的匹配。最后,基于声学迷宫结构导纳的匹配结果,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构造优化模型,获得了宽频吸声的小尺寸声学迷宫结构,并打印3D样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双旁支管声学迷宫代替声学黑洞管道中的环腔,经优化设计,旁支管迷宫和声学黑洞的导纳可以实现完美匹配,并可以在保持吸声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结构的小尺寸设计,优化后的结构有效吸声带宽是优化前的13.36倍,倍频程是优化前的3.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黑洞 声学迷宫 传递矩阵 有限元 试验测量 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