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
孙建好
赵建华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2
|
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及氮养分积累特性的影响 |
崔文芳
秦德志
陈静
刘剑
王彦平
秦丽
|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花生叶绿素前体合成、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刘中杰
鲁俊田
曲江波
郭奇
丰光
赵新华
于海秋
万书波
|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张盼盼
胡静一
王佳芯
魏骞
王小林
陈芳飞
李志军
王乐凡
张雄
|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
张哲
白伟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6
|
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 |
黄洁
魏云霞
何翠翠
韦卓文
张洁
|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7
|
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间作体系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
赵建华
孙建好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杨谋
郑浩飞
|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8
|
湖北秦巴山区黄精高效生产技术 |
李坤
刘兴杰
刘大会
张泽志
马兆成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9
|
鄂西北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栽培技术 |
兰玉梅
刘兴杰
贾礼桂
张泽志
余长平
周军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0
|
基于改进YOLO v8的玉米大豆间套复种作物行导航线提取方法 |
朱惠斌
李仕
白丽珍
王明鹏
贾宇轩
兰冀贤
|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湖北秦巴山区茅苍术高效生产技术 |
周明
刘兴杰
刘大会
张泽志
马兆成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2
|
陇东黄土丘陵区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茬种植技术 |
侯慧芝
马明生
尹嘉德
刘晓伟
柳燕兰
张平良
雷康宁
姚小凤
孙叶
曹瑞红
|
《寒旱农业科学》
|
2025 |
0 |
|
|
13
|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
曲春娟
姜晓静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3
|
|
|
14
|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雷天翔
毕显杰
宋敏
张新国
施维新
张万旭
杨李德
|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15
|
间作甘薯对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张书豪
王玉洁
何冰
宋正熊
张治国
王悦华
温烜琳
崔钰杰
姬米源
焦念元
高佳凯
王艳芳
和梦颖
刘领
|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6
|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
付浩川
李成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7
|
接种复合菌群对间作系统中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
黄活志
刘洋
陈康
王秀荣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8
|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9
|
大麦与马铃薯间作模式下大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综合分析 |
赵塔
杨丽娥
官秀娇
杨晓梦
普晓英
李霞
杨砚斌
杨加珍
李叶
和习琼
曾亚文
|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0
|
长期施氮耦合短期玉米间作豆科作物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
李燕楠
张振宇
秦树平
李晓欣
李红军
张玉铭
胡春胜
张丽娟
董文旭
刘秀萍
郑普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