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W-CPSO-Fuzzy-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永光 靳筱天 +2 位作者 张志 鹿永宗 潘庆民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3,共9页
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引入自适应权重与Circle混沌映射的PSO优化模糊PID控制器(AW-CPSO-Fuzzy-PID),并开展基于改进模糊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在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作业过程中... 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引入自适应权重与Circle混沌映射的PSO优化模糊PID控制器(AW-CPSO-Fuzzy-PID),并开展基于改进模糊PID的茶鲜叶分级输送速度控制。在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作业过程中,当设定输送速度为78.5 mm/s时,每1 ms记录一次,输送速度波动可控制在0.7 mm/s内;改进模糊PID茶鲜叶输送传动系统响应时间比传统PID与模糊PID分别减少81.41%、61.74%;超调量分别降低81.24%、41.82%;采集目标图像平均峰值信噪比分别提高5.8、10.4 dB。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寻优性能和收敛速度。研究结果为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自动分级系统精确而稳定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解决由输送速度波动导致的图像模糊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分级 输送速度 模糊PID控制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倩婷 张山 +8 位作者 江用文 陈乐 单旭江 牛林池 冯宇宁 滑金杰 袁海波 李佳 芦俊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205,共11页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解析春、夏季鲜叶非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差异及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春季鲜叶所制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优于夏季,特别是滋味品质。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春、夏两季茶鲜叶代谢轮廓存在差异。基于P<0.05和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筛选出40种关键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显示,黄酮(醇)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等为重要差异代谢通路。甜、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以及具有促鲜效应的酚酸类物质(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双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显著较高,而苦味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此外,黄酮(醇)苷类物质根据苷元特征在春夏两季呈现不同的分布趋势,黄酮-C-糖苷、杨梅素-O-糖苷、槲皮素-O-糖苷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而山柰酚-O-糖苷则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湖红工夫茶的品质提升与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鲜叶 代谢组学 季节 风味品质 湖红工夫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处理工艺对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特征香气的影响
3
作者 郑杰 侯紫妍 +6 位作者 易超 黄守延 郭俊齐 苏会 周琼琼 詹强国 赵仁亮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698,共12页
为研究信阳毛尖特征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水处理工艺对其香气的影响,以茶树品种‘信阳10号’鲜叶加工制作而成的信阳毛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技术对水处理工艺及传统工艺制作... 为研究信阳毛尖特征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水处理工艺对其香气的影响,以茶树品种‘信阳10号’鲜叶加工制作而成的信阳毛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技术对水处理工艺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鲜叶、杀青、回潮、揉捻、排把、干燥等环节样品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酯类、萜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在信阳毛尖中的含量较高,是信阳毛尖绿茶主要的香气贡献物质。鲜叶水处理后挥发性成分含量迅速下降,随后在各加工环节挥发性成分含量趋于稳定。对比传统工艺和水处理工艺成品茶香气成分发现,有7种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种挥发性成分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在水处理工艺样品中高于传统工艺。该研究深入分析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香气组分的动态变化及水处理工艺对信阳毛尖香气的影响,为信阳毛尖品质提升及水处理工艺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毛尖 水处理工艺 茶树鲜叶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MS法测定茶鲜叶中2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4
作者 孙渝 周利 +1 位作者 张新富 孙荷芝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6,共12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同时测定茶鲜叶中2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茶鲜叶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经0.1%乙酸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同时测定茶鲜叶中2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茶鲜叶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经0.1%乙酸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Florisil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定容,色谱程序升温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外标法定量。通过优化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目标化合物在0.010~2.0 m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0.9955;在0.010、0.10 mg·kg^(-1)和1.0 mg·kg^(-1)3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0%~118%,相对标准偏差(RSD)<17.8%;方法的定量限为0.010~0.10 mg·kg^(-1)。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满足茶树鲜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短波与长波近红外光谱联用的茶树识别及茶鲜叶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方法
5
作者 许金钗 李晓丽 +5 位作者 翁海勇 何勇 朱雪松 刘鸿飞 黄镇雄 叶大鹏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4期58-70,共13页
[目的/意义]茶多酚是衡量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实现茶鲜叶茶多酚含量快速无损检测对于保障茶叶品质至关重要。同时,实现不同茶叶品种和叶位的快速识别,能够有效指导茶叶生产。[方法]本研究联用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400~1050 nm)与长波近... [目的/意义]茶多酚是衡量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实现茶鲜叶茶多酚含量快速无损检测对于保障茶叶品质至关重要。同时,实现不同茶叶品种和叶位的快速识别,能够有效指导茶叶生产。[方法]本研究联用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400~1050 nm)与长波近红外光谱(1051~1650 nm)技术研制一台茶鲜叶品质成分快速无损检测装置,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数据级和特征级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不同茶叶品种、叶位和茶多酚含量快速检测模型。[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或不同叶位的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单一数据源,基于数据融合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测性能,其中经过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预处理后结合特征级融合方法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个茶树品种和4个叶位识别的预测集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87.93%。此外,基于数据级融合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1D-CNN)对茶鲜叶茶多酚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Predicte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_(P))、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残差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分别为0.8020、0.6368%和2.2684,优于仅采用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和长波近红外光谱。[结论]该检测装置能够实现茶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检测,也能有效识别茶叶品种和叶位,为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指导茶叶生产加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茶多酚 无损检测 数据融合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级方式对机采鲜叶加工烘青绿茶经济效益的影响
6
作者 张荣祥 杜亚如 +5 位作者 董智杰 刘瑜 倪德江 岳亚奇 肖锟月 余志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以湖北茶区典型欧标茶园春、夏、秋3季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探讨鲜叶分级和揉捻叶分级两种不同分级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的成茶率、精制率和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分级处理,采用鲜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提升21.50... 以湖北茶区典型欧标茶园春、夏、秋3季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探讨鲜叶分级和揉捻叶分级两种不同分级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的成茶率、精制率和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分级处理,采用鲜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提升21.50%、夏茶经济效益提升不明显,秋茶经济效益提升15.71%;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增长2.08%、夏茶经济效益增长6.61%、秋茶经济效益增长4.84%。研究表明,对于春、秋季机采原料采用鲜叶分级加工方式,对于夏季机采原料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方式生产烘青绿茶具有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鲜叶 烘青绿茶 鲜叶分级 揉捻叶分级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智能分级装置设计与试验
7
作者 吴坚 叶梦焱 张同锋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5,共7页
为实现不同等级的龙井茶鲜叶在线分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在线检测与分级方法,设计并制造一套智能分级装置。通过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引入空洞空间卷积池化金字塔和改进特征融合网络对YOLOv5s进行优化得到YOLOv5s—CAB,识别... 为实现不同等级的龙井茶鲜叶在线分级,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茶鲜叶在线检测与分级方法,设计并制造一套智能分级装置。通过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引入空洞空间卷积池化金字塔和改进特征融合网络对YOLOv5s进行优化得到YOLOv5s—CAB,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为90.4%,召回率为87.8%。在茶鲜叶分级装置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确定最佳参数茶鲜叶下落速度和传送带速度分别为2.08 g/s、150.00 mm/s时,识别的准确率达95.58%,验证装置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茶鲜叶的智能化分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深度学习 实时检测 智能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剪高度对立体采摘茶树‘白叶1号’的花生长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席亚楠 曾廷廷 +5 位作者 王静 张小琴 谭璨灿 王智 石杨 王家伦 《茶叶通讯》 2025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探究外引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在贵州茶区生长所适宜的修剪高度,以及降低其茶花生物量,提高茶鲜叶产量及品质。以茶树离地20 cm修剪为对照(CK),设置离地30 cm修剪(T1)、离地40 cm修剪(T2)、离地60 cm修剪(T3)等3个处理,对比茶树秋冬... 探究外引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在贵州茶区生长所适宜的修剪高度,以及降低其茶花生物量,提高茶鲜叶产量及品质。以茶树离地20 cm修剪为对照(CK),设置离地30 cm修剪(T1)、离地40 cm修剪(T2)、离地60 cm修剪(T3)等3个处理,对比茶树秋冬花期茶花生物量,夏季、秋季及翌年春季茶鲜叶产量及品质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与离地20 cm修剪相比,离地40 cm修剪可在降低‘白叶1号’茶花生物量的同时提高茶鲜叶产量及茶叶品质,茶花生物量降低44.16%,夏季茶鲜叶产量提升37.19%,秋季茶鲜叶产量提升54.56%,翌年春季茶鲜叶产量差异不显著。离地40 cm修剪翌年春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为41.83%,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38%;夏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为42.77%,游离氨基酸含量为5.53%,酚氨比1.51;秋季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达45.39%,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17%,茶多酚含量为11.93%,酚氨比3.77,均优于离地20 cm修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修剪 茶花 茶鲜叶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茶机采摘茶树夏季鲜叶效果初探
9
作者 王彬力 张潇引 杨佳佳 《中国茶叶》 2025年第7期84-87,共4页
为加快推动茶叶采摘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为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对比了4种不同采茶机(便携式采茶机Ⅰ、便携式采茶机Ⅱ、单人采茶机、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全面评估其所采鲜叶机械组成及工效成本方面的优... 为加快推动茶叶采摘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为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对比了4种不同采茶机(便携式采茶机Ⅰ、便携式采茶机Ⅱ、单人采茶机、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全面评估其所采鲜叶机械组成及工效成本方面的优劣。鲜叶机械组成比较分析表明,4种采茶机的完整芽叶率均在60%以上,标准芽叶率在50%以上,符合大宗茶的原料要求。工效成本比较分析表明,机械采茶能有效提升采茶效率并降低成本,其中双人采茶机采摘效率最高,为294.67 kg/h,同时成本也最低,为1.03元/kg。单人采茶机和双人采茶机适用于提取功能性成分的原料茶和大规模生产的夏茶采摘,而便携式采茶机则更适用于夏季名优茶的采摘,尤其是便携式采茶机Ⅱ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机 茶树 夏季鲜叶 采摘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oxidant Ability of Green Tea in Conjunction with Processing and Quality
10
作者 Tu YF Yang XF +4 位作者 Liang HL Shi HG Zhu YJ Tan R Kong JH 《茶叶》 2013年第4期478-485,共8页
First order interaction of antioxidant capability of epicatechin was investigated in vitro by methods of response surface and central composite general rotary desig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sed on molar concentra... First order interaction of antioxidant capability of epicatechin was investigated in vitro by methods of response surface and central composite general rotary desig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ased on molar concentration,the ability to scavenge free radicals were in the order:ECG > EC > EGCG > ECG × EGCG > EGC.This suggests that the antioxidant ability of individual catechin had positively interacted effect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changed during tea processing.As compared with the fresh tea leaves,the leaves after indoor-spreading and Yao-Qing had a higher IC50of for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e,being increased by 11.01%.It is deduced that the process technology of indoor-spreading migh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green t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能力 加工过程 绿茶 自由基清除能力 DPPH自由基 质量 通用旋转设计 EGC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青温度及方式对红碎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冬纯 胡蝶 +4 位作者 陈维 夏红玲 乔小燕 苗爱清 马成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218,共7页
本实验以控温15、25℃,常温(22~28℃)以及沤红4种处理的英红九号茶青制成的红碎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贮青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香气物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 本实验以控温15、25℃,常温(22~28℃)以及沤红4种处理的英红九号茶青制成的红碎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不同贮青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香气物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15℃贮青能提高红碎茶的鲜爽度、甜度及甜香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而茶青沤红劣变会显著影响红碎茶感官品质和表征品质的化合物含量,实验结果可为茶青管理及红碎茶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青 贮青温度 贮青方式 红碎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叶1号’异地生长鲜叶品质成分研究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霈菲 吕杨俊 +7 位作者 宿迷菊 蒋玉兰 潘俊娴 王盈峰 赖建红 夏兵 张士康 朱跃进 《茶叶》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从2021年开始,项目组连续三年对安吉‘白叶1号’捐苗种植地的贵州普安、雷山、沿河,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三省五县和安吉原产地的茶树生长习性和品质进行跟踪研究。本文总结2023年春浙江、贵州和湖南茶鲜叶品质主要成分,按安吉白茶采摘标... 从2021年开始,项目组连续三年对安吉‘白叶1号’捐苗种植地的贵州普安、雷山、沿河,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三省五县和安吉原产地的茶树生长习性和品质进行跟踪研究。本文总结2023年春浙江、贵州和湖南茶鲜叶品质主要成分,按安吉白茶采摘标准采一芽二叶,分析了鲜叶中水浸出物等主要理化成分的含量以及异地生长的‘白叶1号’茶鲜叶品质差异。结果显示,2023年春茶‘白叶1号’异地与原产地鲜叶理化成分在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原产地的水浸出物总量>42%,游离氨基酸含量>4.5%,茶氨酸含量>2.5%;茶苗受捐地水浸出物含量>37%,游离氨基酸含量>5.5%,茶氨酸含量>3.0%;非基地水浸出物含量>36%,游离氨基酸含量>4.0%,茶氨酸含量>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1号 异地 茶鲜叶 长势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根际细菌群落的关联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翟玉珂 符文杰 +5 位作者 黄芳芳 陈毅欣 李勤 黄建安 白思蕾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其根际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以‘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为试验品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茶树鲜叶内含成分,利用微生物组学鉴定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果共鉴定出‘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 为探究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内含物质与其根际细菌群落的相关性,以‘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为试验品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茶树鲜叶内含成分,利用微生物组学鉴定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果共鉴定出‘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鲜叶中显著差异化合物53个,其根际差异细菌群落11种。进一步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了‘保靖黄金茶1号’和‘桃源大叶’鲜叶差异内含成分与根际差异细菌群落显著性相关。该研究可为探究根际微生物对茶树鲜叶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鲜叶 内含成分 根际细菌群落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茶后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机采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代祥 穆兵 +2 位作者 胡振民 胡双明 杨亦扬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春茶手采+夏秋茶机采”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生产模式。为研究春茶后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机采效果的影响,以‘福鼎大毫茶’与‘龙井长叶’为试验品种,在春茶提早结束和正常结束后分别进行轻修剪和重修剪,探讨不同修剪处... “春茶手采+夏秋茶机采”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生产模式。为研究春茶后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机采效果的影响,以‘福鼎大毫茶’与‘龙井长叶’为试验品种,在春茶提早结束和正常结束后分别进行轻修剪和重修剪,探讨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茶产量性状及机采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时间主要影响叶层厚度,春茶提早结束进行修剪的茶树叶层厚度高于春茶正常结束后修剪的茶树;不同修剪程度主要影响树高、树幅、百芽重、产量及新梢的一致性,轻修剪的茶树树高、树幅、百芽重、产量和新梢一致性优于重修剪处理;修剪时间与修剪程度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发芽密度,春茶正常结束后进行轻修剪茶树发芽密度最高。不同修剪处理对夏秋季机采鲜叶目标芽叶得率及破碎叶占比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修剪 机械采摘 性状 茶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鲜叶氟含量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淑君 王艳 +3 位作者 王立 王也 李素媛 赵素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97-100,共4页
为探究茶叶鲜叶氟含量情况,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叶位、生长阶段、季节和地区的茶叶鲜叶,经杀青烘干处理,采用沸水浴浸泡提取氟化物,选择电极法测定氟离子,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探究了茶叶鲜叶氟含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叶... 为探究茶叶鲜叶氟含量情况,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叶位、生长阶段、季节和地区的茶叶鲜叶,经杀青烘干处理,采用沸水浴浸泡提取氟化物,选择电极法测定氟离子,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探究了茶叶鲜叶氟含量、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叶位鲜叶的氟含量呈线性变化规律:新芽尖<第1叶<第2叶<第3叶<第4叶;不同叶龄鲜叶氟含量整体呈线性变化规律:1芽1叶<1芽2叶<1芽3叶<1芽4叶<1芽5叶。茶叶鲜叶嫩叶氟含量低于老叶氟含量;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鲜叶氟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该研究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含量 茶叶鲜叶 控氟 氟离子选择电极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兰兰 董迹芬 +3 位作者 唐萌 蔡维秩 温正军 骆耀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598,共6页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分级后得到的各类芽叶机械组成,比较分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用机器采摘的茶青机械组成中标准芽叶的比例(质量分数,下同)为23.54%,粗老芽叶的比例为43.33%,其他碎片的比例达到33.13%。该鲜叶不能作为名优茶生产。经滚筛机分级,在相同分级区段内,MCF分级机分级获得的标准芽叶比率较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高19%,且各筛孔下得到的原料等级界限清楚。利用不同筛孔分层设置的平面圆筛机分级原料,各层级中均有标准芽叶和其他芽叶混杂的情况,不能较好地分离出鲜叶中的标准芽叶。风选机分级能较好地清除机采鲜叶内其他碎片,但标准芽叶和粗老芽叶分离效果不明显;MCF和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提高。机采鲜叶先经MCF分级,再风选处理,标准芽叶比例提高了16%,其他碎片比例下降了2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标准芽叶和其他碎片混杂。然而先风选再MCF组合分级,分级效果不理想;但是调整自制分级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等级差异明显的芽叶。综上,利用滚筛、平面圆筛、风选等方法可以使机采鲜叶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按大小归类,不同方法分级差异大,其中滚筛分级是3种分级方法中可获得相对整齐、标准芽叶较多的分级方法,利用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分级机(MCF)与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 机采 分级 筛分 风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丽丽 宋振硕 +3 位作者 陈键 杨军国 张应根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6-862,共7页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萎凋失水率为30%~45%范围内,供试茶样中儿茶素组分含量及总量具有最大值,说明萎凋前期促进儿茶素的转化形成;随着萎凋失水程度加重,儿茶素组分EGCG、EC和ECG含量及其总量呈现先增后减、总体减少趋势,EGC和TB含量以逐步减少为主,而CAF含量和生物碱总量则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而且1芽2、3叶各组分变化幅度大于中小开面2~4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即110份供试茶样均可按芽叶嫩度分成1芽2、3叶型和中小开面2~4叶型2种类型,基于萎凋工序分类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供试茶样的儿茶素和生物碱在萎凋期间含量呈现递变性增减趋势,表明萎凋过程是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长时间缓慢氧化和降解的过程。因此萎凋工序对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有一定影响,可通过调节鲜叶萎凋失水程度来调控二者的含量及组成比例,从而为茶叶风味品质调整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鲜叶 萎凋 儿茶素 生物碱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中键合态橙花醇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8,81,共3页
关键词 茶叶 鲜叶 键合态橙花醇 分离 鉴定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俊 蔡滔 +5 位作者 杜楠 周雪丽 王震 袁旭 卢平 陈玉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6-373,共8页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匀浆提取,经75 mg PSA、25 mg C18、4 mg GCB净化,GC-MS/MS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0.40 mg/L范围内,2... 建立了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茶青中2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匀浆提取,经75 mg PSA、25 mg C18、4 mg GCB净化,GC-MS/MS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0~0.40 mg/L范围内,28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91。在0.10和0.50 mg/kg两个添加水平下,28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8.0%(n=6)之间。方法的检出限(LOD)为5.0~20μg/kg,定量限(LOQ)为10~60μg/k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茶青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茶青 农药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青工艺对夏季祁门红茶品质形成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雷攀登 周汉琛 +5 位作者 吴琼 张颖彬 胡善国 徐亦鼎 丁勇 黄建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8-112,117,共6页
对舒茶早夏季鲜叶晒青、摇青处理后,采用祁门红茶加工工艺,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香气成分分析,探讨了做青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做青加工而成的祁门红茶香气、滋味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未做青加工... 对舒茶早夏季鲜叶晒青、摇青处理后,采用祁门红茶加工工艺,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香气成分分析,探讨了做青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做青加工而成的祁门红茶香气、滋味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未做青加工的红茶相比,轻做青能够显著降低夏季红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总量、茶红素(TR_S)和茶黄素(TF_S)的含量(p<0.05),提高了夏季红茶滋味鲜爽度;轻做青工艺能够显著降低红茶醇类香气含量(p<0.05),显著提高醛类、酯类、酸类和酮类香气的含量(p<0.05),干茶带有花香。轻做青更有利于香气、滋味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夏季鲜叶 做青工艺 香气成分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