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分离和纯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宏杨 刘飞 +2 位作者 张凤琴 李小龙 刘国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3期258-260,270,共4页
对超临界CO2萃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酸碱沉淀法纯化萃取液。结果表明:在以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CO2流量为20L·h-1,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时间为3h的萃取条件下,萃取效果最好,萃取率可达0.453%,最... 对超临界CO2萃取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酸碱沉淀法纯化萃取液。结果表明:在以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CO2流量为20L·h-1,萃取温度为45℃,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时间为3h的萃取条件下,萃取效果最好,萃取率可达0.453%,最终能得到w=21.44%纯度的熊果酸粗品。该工艺优于传统的熊果酸提取方法,适于产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 苦丁茶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Eh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罗盛旭 杜兵兵 +3 位作者 高嵩 石立娜 贾振亚 王佰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3,70,共5页
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扦插苗(15个月生)进行盆栽实验,通过土施H2SO4、Ca(OH)2和复合肥,改变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研究土壤pH、Eh条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土壤pH范围内,从酸... 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扦插苗(15个月生)进行盆栽实验,通过土施H2SO4、Ca(OH)2和复合肥,改变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研究土壤pH、Eh条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土壤pH范围内,从酸性到碱性变化,铅在土壤中含量分布趋于减少,在苦丁茶树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布趋于增多,呈现出酸性增大有利于降低铅对苦丁茶树的污染风险。随pH的变化,铅在土壤各层中含量改变较大的是中层,在苦丁茶树的根、茎、叶中含量变化较大的是根。随pH增大,苦丁茶树中铅含量增大,但铅主要被富集在茶树根部。改变土壤的Eh条件,对苦丁茶树及其土壤中铅的分布均有明显影响,其中以土壤的表层和茶树的根、叶影响较大。从减少铅污染的角度,存在适宜的土壤Eh值,如在Eh=260.5时茶树土壤将铅富集在表层,从而降低铅在茶树叶中的含量,对茶叶的安全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树 土壤 PH E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 Ⅲa的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新 何玲玲 +2 位作者 孔玉梅 徐亮 刘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46,共3页
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Ⅲ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只失去吸附水,在225~625℃间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与肝素、淀粉、半乳糖及甲壳素的热分析比较... 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Ⅲ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只失去吸附水,在225~625℃间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与肝素、淀粉、半乳糖及甲壳素的热分析比较,含有硫酸酯的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和肝素的热稳定性较低,含氨基的甲壳素的热稳定性最好。说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相对稳定,不同的基团对多糖的热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叶 多糖 热重 热重-红外联用 差示扫描量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吴晓鹏 王一飞 +1 位作者 刘秋英 杨珂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采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双氧水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实验,对A、K_1、K_3三个苦丁茶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丁茶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 采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双氧水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实验,对A、K_1、K_3三个苦丁茶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丁茶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H_2O_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反应、对红细胞自氧化溶血反应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多糖 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活性成分动态累积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蔡鹃 黄敏桃 +4 位作者 黄云峰 赖茂祥 黄荣韶 刘华钢 黄庶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 目的:研究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多糖在不同采收月份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将不同采收期的苦丁茶叶水浴回流提取3次,用杯碟法分别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菌圈直径,比较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水提物抑菌圈直径大小,确定最佳采收期。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采收期苦丁茶提取物中多糖含量,分析多糖含量与苦丁茶抑菌能力之间相关性;同时采集不同采收期红外光谱,分析与多糖相关的特征峰强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抑菌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一年的不同月份生长期内,苦丁茶多糖含量在1—3月份逐渐增加,4月份达到最大值96.6 mg/g,然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7—10月变化不大,11月份后含量显著降低,12月达到全年最低值47.7 mg/g。苦丁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3种菌的抑制作用在4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与苦丁茶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苦丁茶抑菌活性多糖成分4月份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收期;苷类和多糖为苦丁茶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采收期 多糖活性成分 红外光谱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晓鹏 王一飞 +4 位作者 刘秋英 郝静 杨珂 罗勇 贺震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44,共4页
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料比20:1、80℃、提取50 min。在此条件下,苦丁茶多糖提取率为2.43%,先后采用Sevag法脱蛋白、分级醇沉法、DEAE—52纤维素离子... 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苦丁茶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水料比20:1、80℃、提取50 min。在此条件下,苦丁茶多糖提取率为2.43%,先后采用Sevag法脱蛋白、分级醇沉法、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得到K_1和K_22个组分。同时对各苦丁茶多糖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合Sevag法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推测苦丁茶多糖可能为以某种方式结合蛋白的糖缀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多糖 提取工艺 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苦丁茶与近缘种的微形态研究——叶表皮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玉国 韦发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2,共4页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拱盖内缘近平滑 ,浅波状或波状 ,外缘角...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 kudingcha C.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叶表皮仅远轴面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 ,拱盖内缘近平滑 ,浅波状或波状 ,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支持将五棱苦丁茶 (I.pentagona S.K.Chen,Y.X.Feng et C.F.L iang)从苦丁茶中独立出来建立一新种 ,但因苦丁茶具有 2种类型气孔器外缘角质膜排列 ,而不支持对扣树 (I.kaushue S.Y.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叶表皮 气孔器 近缘种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与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玉国 韦发南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50,T010,T011,共6页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kudingchaC .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果皮上均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近平滑或有蜡质碎片 ,拱盖内缘近平滑稀浅波状 ,外缘角质膜... 在扫描电镜下对药用植物苦丁茶 (IlexkudingchaC .J.Tseng)与 4个近缘种的果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些材料的果皮上均有气孔器存在 ,气孔圆形至椭圆形 ,气孔外拱盖表面近平滑或有蜡质碎片 ,拱盖内缘近平滑稀浅波状 ,外缘角质膜在气孔周围呈环形包着气孔。但各种间果皮的微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扣树(I .kaushueS .Y .Hu)的果实有指状毛附属物 ,不支持与苦丁茶的合并。五棱苦丁茶 (I.pen tagonaS .K .Chen ,Y .X .FengetC .F .Liang )的果皮特征与苦丁茶较近 ,但有明显差异 ,支持将其从苦丁茶中独立出来建立一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果皮 气孔器 冬青科 微形态特征 分类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平 黄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6838-16840,共3页
[目的]研究苦丁茶不同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环直径。[结果]粗提物1抑菌效果较强,高于粗提物2... [目的]研究苦丁茶不同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环直径。[结果]粗提物1抑菌效果较强,高于粗提物2和粗提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3.91和31.25mg/ml。[结论]苦丁茶的不同粗提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为苦丁茶开发成新型、安全的抑菌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提取物 体外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天等县无公害苦丁茶园的卫生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伦发 何金祥 +2 位作者 王新桂 赵志国 庞冬辉 《广西科学》 CAS 2007年第3期303-305,共3页
采用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天等县无公害苦丁茶园的土壤、灌溉水以及苦丁茶的卫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天等县无公害茶园土壤和茶园灌溉水的所有卫生指标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茶园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3,灌溉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 采用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天等县无公害苦丁茶园的土壤、灌溉水以及苦丁茶的卫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天等县无公害茶园土壤和茶园灌溉水的所有卫生指标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茶园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3,灌溉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43;苦丁茶所有检测项目仅检测出3项,其中铅的污染指数为0.06,铜的污染指数为0.26,八氯二丙醚的污染指数为0.7,其余指标的污染指数均为0。说明天等县无公害茶园的环境质量与产品质量均达到无公害的要求,该基地可作为生产无公害苦丁茶的示范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无公害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蛋白工艺对苦丁茶冬青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玲玲 王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302-6302,6334,共2页
采用乙醇对苦丁茶冬青叶进行脱脂,水提醇沉方法得到苦丁茶冬青叶粗多糖。采用Sevag法去除多糖中的蛋白质,研究了除蛋白次数对多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采用Sevag法脱蛋白3次以后再继续脱蛋白意义不大。
关键词 脱蛋白 苦丁茶冬青叶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文亮 庄辉发 +3 位作者 王辉 张翠玲 朱红英 谭乐和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31-35,共5页
以苦丁茶冬青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作为扦插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和营养土配方与组合等对苦丁茶冬青扦插生根和装袋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300 mg/L、p H 6.5的萘乙酸(NAA)溶液处理8.0 h以上对苦丁茶冬青... 以苦丁茶冬青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作为扦插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和营养土配方与组合等对苦丁茶冬青扦插生根和装袋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300 mg/L、p H 6.5的萘乙酸(NAA)溶液处理8.0 h以上对苦丁茶冬青插穗的生根效果最佳,移栽的营养土采用黄泥、河沙、椰糠和牛粪并添加复合肥后混匀堆放熟化,对苦丁茶冬青种苗的装袋存活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扦插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苦丁茶冬青雄性性状连锁的RAPD标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轶奇 李娟玲 +3 位作者 刘国民 成善汉 潘学峰 翟丽艳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3期208-215,194,共8页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苦丁茶冬青RAPD-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确定苦丁茶冬青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20ng,Mg2+2.5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聚合酶浓度为2.0U,dNTP...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苦丁茶冬青RAPD-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确定苦丁茶冬青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20ng,Mg2+2.5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聚合酶浓度为2.0U,dNTPs浓度为200μmol·L-1。最佳的RAPD-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30s,36℃退火30s,72℃延伸12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然后通过RAPD技术筛选了91条随机引物,共计有24条引物能在雌/雄DNA/样品池间显示多态性,其中引物S164和S191分别扩增得到2个雄性特异标记S164-900和S191-800。经多次重复实验,RAPD标记均能在雄性个体中稳定出现,故此标记可应用于苦丁茶冬青性别的早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RAPD标记 优化 性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被引量:2
14
作者 翟丽艳 李娟玲 +4 位作者 刘国民 谢俊 罗轶奇 成善汉 潘学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13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研发出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CAR特异标记,本研究中首先利用92条RAPD随机引物对苦丁茶冬青中已知对炭疽病高抗或高感的不同种质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寻找到4个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特异标记特... 为了研发出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CAR特异标记,本研究中首先利用92条RAPD随机引物对苦丁茶冬青中已知对炭疽病高抗或高感的不同种质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寻找到4个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特异标记特异性片段S69-300,S227-300,S227-2000和S247-400。后续的研究可对这些RAPD特异片段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作为开发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苦丁茶炭疽病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不同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学峰 邵国伟 刘国民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3期350-357,共8页
笔者对定植于海南大学苦丁茶种质资源圃内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的花果形态与经典分类学文献中的描述有所不同。经典分类学文献记载苦丁茶冬青的花为4基数,子房4室,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 笔者对定植于海南大学苦丁茶种质资源圃内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的花果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的花果形态与经典分类学文献中的描述有所不同。经典分类学文献记载苦丁茶冬青的花为4基数,子房4室,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笔者观察结果:1)花瓣数通常为4,但也有花瓣数为3,5,6和8的情况;雄蕊通常为4枚,但也有3,5,6和8枚的情况。2)子房通常为4室,但也有3,5,6室,甚至是8室的情况。3)分核通常为4枚,但也观察到2,3,5,6枚甚至8枚的情况。4)子房4宫,每室中着生1胚珠,而且雌雄异株。每个子房室通常只着生1胚珠,但可在少数子房室中观察到同一子房室中着生有2胚珠,即苦丁茶冬青中的"多胚现象"。5)通常为雌雄异株,典型的雄性种质材料占45. 45%,典型的雌性种质材料占44. 16%。但约有10. 39%种质材料,其不同雄花的不发育子房退化程度各不相同,从不发育子房仅残留一个小突起痕迹到雄蕊和雌蕊发育基本正常的两性花均有存在,即在典型的雄花与两性花之间,子房发育程度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 苦丁茶冬青 形态学 分类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