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ew lithium salt LiODFB for electrolyt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被引量:7
1
作者 高宏权 张治安 +2 位作者 赖延清 李劼 刘业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6期830-834,共5页
Lithium difluoro(axalato)borate (LiODFB) was synthesized in dimethyl carbonate (DMC) solvent and purified by the method of solventing-out crystallizati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urified LiODFB was perf... Lithium difluoro(axalato)borate (LiODFB) was synthesized in dimethyl carbonate (DMC) solvent and purified by the method of solventing-out crystallizati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urified LiODFB was perform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metr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metry.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lls using 1 mol/L LiPF6 and 1 mol/L LiODFB in ethylene carbonate (EC)/DMC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ODFB can be reduced at about 1.5 V and form a robust protectiv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 film on the graphite surface in the first cycle. The graphite/LiNi1/3Mn1/3Co1/3O2 cells with LiODFB-based electrolyte have very good capacity retention at 55 ℃, and show very good rate capability at 0.5C and 1C charge/discharge rate. Therefore, as a new salt, LiODFB is a most promising alternative lithium salt to replace LiPF6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lyte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lyte lithium difluoro(axalato)borate synthesi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放电阻抗变化的锂电池存储容量衰减评估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明 李晓枫 +3 位作者 熊锦晨 刘王泽宇 罗阳 任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62,I0020,共12页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 随着锂电池在动力和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锂电池的寿命问题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桎梏。电池处于存储状态时也会发生性能衰退而影响寿命,因此,研究电池自放电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表征内部电化学反应与结构相变过程,对于电池寿命模型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通过容量增量曲线对电池容量衰减的内因展开分析;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自放电过程中电池阻抗谱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弛豫时间分布法进行理论原理分析;最后,在电池自放电老化过程的原理推导的基础上总结电池容量衰减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验数据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容量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存储过程中,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内阻增大,且存储温度越高、初始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越大,相应的阻抗增加幅度越大。自放电过程电池老化主要原因是可循环活性锂离子的消耗和SEI膜的生长。同时该文推导出电池容量损失与时间近似呈0.5次方关系,并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电池在不同初始SOC和不同存储温度影响下的容量变化模型,为锂电池寿命模型预测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自放电 弛豫时间分布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内阻 容量衰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飞行器用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综述
3
作者 苏方远 宋歌 +1 位作者 王振兵 陈成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6-2726,共11页
临近空间的低温环境对临近飞行器的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用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空间电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极端环境中的正常运行仍然面临着极高的技术壁垒。电解液,包括电解液本体相及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对锂离子电... 临近空间的低温环境对临近飞行器的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用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空间电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极端环境中的正常运行仍然面临着极高的技术壁垒。电解液,包括电解液本体相及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对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稳定运行十分关键。因此,开发先进的低温电解液对于锂离子电池在极端寒冷环境中稳定运行极其重要。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角度出发,针对限制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原因,综述了改善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相关策略,对面向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低温电解液 临近空间飞行器 电源系统 SEI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预锂化技术研究进展及工程化应用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陈程 王湛 +2 位作者 李爽 蒋江民 鞠治成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0-946,共17页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成为广泛使用的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在初始循环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形成以及一些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需要消耗部分活性锂,导致初始库仑效率降低,整体电化学性能不佳。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补锂...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成为广泛使用的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在初始循环过程中,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形成以及一些不可逆副反应的发生需要消耗部分活性锂,导致初始库仑效率降低,整体电化学性能不佳。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补锂策略来改善这一问题,而预锂化技术被认为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本文通过调研相关文献,首先从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以及不可逆反应的发生两个角度出发阐明了锂离子电池初始容量损失机理。其次,重点对现有的各种预锂化策略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总结,对于负极预锂化技术,主要介绍了化学预锂化、负极富锂添加剂以及电化学预锂化等策略;对于正极预锂化技术,主要介绍了过锂化正极材料以及正极预锂化添加剂两种策略。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预锂化技术当前所面临的瓶颈,并为各种预锂化策略提出了后续的改进建议,展望了预锂化技术在大规模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旨在为锂离子电池先进预锂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锂化技术 固态电解质界面膜 库仑效率 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通 杨瑰婷 +4 位作者 毕辉 梅悦旎 刘硕 宫勇吉 罗文雷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6,共23页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是评价其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然而,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存在矛盾,有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简称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对于...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是评价其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然而,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存在矛盾,有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简称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对于进一步满足高效能、现代化装备(如特种装备、电动无人机等)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新材料是决定双高型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基本和核心因素,电池性能的跃升需要从储能机制、新材料制备技术出发。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定义及关键性能指标,随后综述了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正极、负极材料及其改性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对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研发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下一代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型锂离子电池 高能量密度 高功率密度 高容量高倍率电极材料 高电压高导电电解质 电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盐添加剂和成膜添加剂对锂电池低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江晓雪 宋飞 +2 位作者 胡广宇 许锦铧 李翠芹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本文以LiPF_(6)为基础锂盐,LiDFOB+LiBF_(4)+LiPO_(2)F_(2)为锂盐添加剂,氟碳酸乙烯(FEC)+碳酸亚乙烯酯(VC)+三(三甲基硅基)磷酸酯(TMSP)为成膜添加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为溶剂,构建低温电解液,用于提升Li... 本文以LiPF_(6)为基础锂盐,LiDFOB+LiBF_(4)+LiPO_(2)F_(2)为锂盐添加剂,氟碳酸乙烯(FEC)+碳酸亚乙烯酯(VC)+三(三甲基硅基)磷酸酯(TMSP)为成膜添加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为溶剂,构建低温电解液,用于提升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锂离子电池的低温(-20℃)性能。采用多种分析技术研究低温电解液的性能,以及锂盐添加剂和成膜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电解液具有循环稳定性好、锂沉积性能好的优点,由低温电解液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低温电化学性能:在-20℃、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1.5 mAh/g,1 C下循环120次容量保持率为96.33%。循环前、后极片的SEM和TEM分析结果表明,在锂盐添加剂和成膜添加剂的作用下,低温电解液会在正极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CEI膜,抑制正极材料开裂,防止电解液的分解,有效提升NCM811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盐添加剂 成膜添加剂 低温电解液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扫描成像检测锂电池电解液退浸润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浩 夏广 +5 位作者 姜伟 陆瑞强 刘超 张佳 邓哲 郑志军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5,共8页
锂电池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是电动汽车获得更广泛市场优势的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电解液退浸润的形成机理是长寿命电池发展的关键。该文采用一种超声无损检测方法,从两个维度对市面上常用的3种包装类型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 锂电池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是电动汽车获得更广泛市场优势的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电解液退浸润的形成机理是长寿命电池发展的关键。该文采用一种超声无损检测方法,从两个维度对市面上常用的3种包装类型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电解液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长度方向,极耳附近相比其他位置更容易出现电解液退浸润的情况,且正极比负极更容易出现退浸润缺陷;厚度方向上电池中间层比外层区域更容易出现退浸润现象。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电池材料选取与结构设计导致极耳位置具有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温度,电解液发生反应消耗,加快了此区域的老化进程。最后针对这一现象对未来电池选材与设计和锂电池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超声原位检测 电解液退浸润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F4/LiODFB混合盐电解液的低温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丽娟 周园 +1 位作者 孙艳霞 胡树青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研究四氟硼酸锂(LiBF_4)和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混合锂盐电解液用于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时的低温-20℃性能。探讨电导率与电解液组成、温度的关系;通过循环伏安、充放电、倍率性能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比较不同电解液体系... 研究四氟硼酸锂(LiBF_4)和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混合锂盐电解液用于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时的低温-20℃性能。探讨电导率与电解液组成、温度的关系;通过循环伏安、充放电、倍率性能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比较不同电解液体系中LiFePO_4正极在25℃和-20℃的放电比容量、循环稳定性等。在25℃和-20℃下于2.5~4.2 V充放电,LiFePO_4电极在LiBF_4/Li ODFB基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25℃时以1.0 C倍率充放电,混合盐基电解液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0 m Ah/g,优于六氟磷酸锂(Li PF6)基电解液的130.5 m Ah/g;-20℃时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1.7 m Ah/g,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86.62%,优于Li PF6基电解液的97.4 m Ah/g和6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硼酸锂(LiBF4) 二氟草酸硼酸锂(liodfb) 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LiFePO4)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类化合物在高电压电解液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南 马静 +6 位作者 黄挺秀 沈毅星 沈旻 江依义 洪涛 马国强 马紫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7-1009,共13页
提高工作电压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但由此引发的电解液氧化分解、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电解液成为研究的热点。腈类化合物由于高介电常... 提高工作电压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但由此引发的电解液氧化分解、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以及正极材料结构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电解液成为研究的热点。腈类化合物由于高介电常数和优良的氧化稳定性,被视为高电压体系中优化电解液的理想选择。本文回顾了腈类化合物作为溶剂和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及性能特点,针对腈类溶剂与石墨及锂金属不相容的问题,讨论了高浓度电解液、弱溶剂化电解液、含氟腈类电解液及共晶电解质等4种优化策略,并总结了各策略的实际应用前景及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局限性,明确指出添加剂是当前最有效的应用方式。此外,通过介绍含硅、硼、硫等元素的化学基团修饰的新型腈类添加剂,探究了不同官能团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潜力。最后,本文阐述了腈类化合物在开发与应用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通过合成工艺的优化与新型添加剂的开发,获得低黏度、高纯度、界面稳定性更强的多官能团腈类化合物,并探讨其在高电压电解液,尤其是在钴酸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腈类化合物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笑儒 宋静 +5 位作者 罗来马 孙宏骞 赵聪聪 田硕 田亮亮 吴玉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0,共20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性能,设计和制造具有优良性能的固态电解质是推动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分别对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i^(+)传输机制进行了介绍,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全面综述了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掺杂和引入新的制备技术等方法对固态电解质性能进行改善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国内外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固态电解质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供参考,促进固态电解质的产业化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Li+传输机制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稳定性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检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分离条件的研究
11
作者 岳金明 刘媛丽 +2 位作者 陈一霞 禹习谦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3,共10页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之一,溶剂作为电解液的主体部分,不仅决定了锂离子的液相传输速率和溶剂化结构,还会影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组成和结构,溶剂检测在科学研究、公共检测及工业生产等领域中都会涉及。随着电解液的种类越来越...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之一,溶剂作为电解液的主体部分,不仅决定了锂离子的液相传输速率和溶剂化结构,还会影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组成和结构,溶剂检测在科学研究、公共检测及工业生产等领域中都会涉及。随着电解液的种类越来越多,成分相较于常规电解液变得更复杂,对电解液的检测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说,电解液检测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阶段确定的组分种类越多则越有助于开展后续分析。就溶剂检测而言,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期望一次进样能尽可能多地检测出不同种类的溶剂及添加剂,且能同时满足酯类、醚类及苯环类等溶剂的分离需求。本工作介绍了一种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通过对进样口温度、升温速率、柱温、柱流量等参数进行优化,改变色谱柱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利用不同组分在惰性气流中流动的速度差,最终同时实现了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等15种酯类溶剂,及二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甲醚2种醚类溶剂,缩醛类溶剂1,3-二氧环戊烷,以及苯环类溶剂环己基苯等共计19种组分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且对多种溶剂和添加剂具有普适性的电解液定性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溶剂 气相色谱-质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化离子液体修饰的高性能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12
作者 邱安 王子涵 +3 位作者 董鑫 董金超 蒋玉雄 李剑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剂,运用各种谱学和电化学方法对固态电解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Li(G4)][FSI]含量对固态电解质的影响.[结果]当n(EO)∶n(Li)=20∶1时,与PEO-LiFSI-20∶1(PF-20)相比,制备的PEO-[Li(G4)][FSI]-20∶1(PGF-20)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强度未产生明显变化,在60℃下其锂离子电导率(0.44 mS/cm)和迁移数(0.253)明显提升.随着[Li(G4)][FSI]含量的增加,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性能未产生明显变化,其60℃下的锂离子电导率随之增加,而孔道直径和数量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PGF-20的孔道直径最小、数量最少,且具有最低的对称电池过电位和最高的氧化电位.将PGF-20应用到Li‖LiFePO_(4)全固态电池,可以在60℃、0.5 C的条件下稳定循环100次,且容量保持率可达88.7%.[结论]溶剂化离子液体的引入使得固态电解质表面产生微米级的孔道结构,从而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适量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可生成富含LiF的稳定固态电解质界面,使其锂对称电池具有较低的过电位.本研究成功构筑基于溶剂化离子液体的高性能PEO基固态电解质,可为同类型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溶剂化离子液体 固态锂金属电池 锂离子电导率 锂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锂盐:LiODFB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辉 唐致远 李中延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0,共2页
介绍一种新型的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锂盐:Li ODFB(lithiumoxalyldifluoroborate)。Li ODFB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结合了双乙二酸硼酸锂(LiBOB)及四氟硼酸锂(LiBF4)的优势。与LiBOB相比,Li ODFB在碳酸酯中的溶解性和溶剂的黏度有了明显改善... 介绍一种新型的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锂盐:Li ODFB(lithiumoxalyldifluoroborate)。Li ODFB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结合了双乙二酸硼酸锂(LiBOB)及四氟硼酸锂(LiBF4)的优势。与LiBOB相比,Li ODFB在碳酸酯中的溶解性和溶剂的黏度有了明显改善,从而使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和倍率放电性能。而与LiBF4相比,Li ODFB能促进稳定固态电解液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的形成,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该种新型锂盐还具有以下优点:与金属锂的化学稳定性好,在高电位下能够很好地使铝箔得到钝化和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及抗过充的能力。这些性能使得Li ODFB成为一种极有可能替代LiPF6的新型锂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盐 liodfb LIBOB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铁正极材料的恒电位电解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14
作者 蒋庆来 杨娟 唐晶晶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液相反应与高温处理,难以产业化生产。本研究采用恒电位电解在氟化氢铵(NH_(4)HF_(2))溶液中直接合成纳米氟化铁正极材料,并通过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技术解析金属铁在氟化氢铵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路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0.58 V(Fe-2e→Fe^(2+))与0.01 V(Fe^(2+)-e→Fe^(3+))为特征氧化电位峰值;在25℃下,控制阳极电位于0.01 V恒电位电解1 h合成氟化铁材料,该材料一次颗粒呈粒状和针状,粒径小于100 nm;该合成材料在2~4.5 V电压范围内,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20.2 mAh/g,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1.5%,达到碳包覆材料的同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氟化铁 纳米结构化 恒电位电解合成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HFP基多元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表征与电化学性能
15
作者 李一桦 胡子怡 +3 位作者 徐诺 吴勇军 黄玉辉 洪子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复合固态电解质因其具有高柔韧性、安全性、与电极间的良好接触、高离子电导率等诸多优点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实验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以石榴石型固体氧化物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和硫... 复合固态电解质因其具有高柔韧性、安全性、与电极间的良好接触、高离子电导率等诸多优点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实验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以石榴石型固体氧化物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和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2)S_(12)(LGPS)为无机填料,合成了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研究了LLZTO和LGPS的含量对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LZTO的添加有利于提升其热稳定性、电化学窗口、机械性能和离子迁移数,而LGPS的添加能有效提高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并降低极化电压。当LLZTO和LGPS的质量分数均为10 wt%时,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柔性、优异的机械性能(杨氏模量>180 MPa,抗拉强度>14 MPa)、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489 V)、较高的离子电导率(25℃时为0.6 mS/cm)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8.1 mAh/g,200次循环后的库伦效率>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F4、LiODFB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相容性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莉 李世友 +1 位作者 雷丹 张宇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综述四氟硼酸锂(LiBF4)、草酸二氟硼酸锂(LiODFB)和混合盐LiBF4/LiODFB与溶剂体系的匹配性以及相应的匹配电解液对电池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的影响。从电极表面成膜的角度讨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相容性,即对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等电... 综述四氟硼酸锂(LiBF4)、草酸二氟硼酸锂(LiODFB)和混合盐LiBF4/LiODFB与溶剂体系的匹配性以及相应的匹配电解液对电池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的影响。从电极表面成膜的角度讨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相容性,即对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LiBF4、LiODFB基电解液在宽温域、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是在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硼酸锂(LiBF4) 草酸二氟硼酸锂(liodfb) 混合盐LiBF4/liodfb 相容性 动力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失效分析及其测试表征技术
17
作者 杜进桥 田杰 +3 位作者 李艳 皮子冰 蔡普 罗雯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6,共10页
电解液是确保锂离子电池拥有长期循环稳定性、高容量保持率等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电解液对杂质残留、温度波动、电压窗口不匹配等多种因素敏感,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失效甚至起火爆炸,具体失效形式为产气、热失控、老化、漏液以及容量衰... 电解液是确保锂离子电池拥有长期循环稳定性、高容量保持率等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电解液对杂质残留、温度波动、电压窗口不匹配等多种因素敏感,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失效甚至起火爆炸,具体失效形式为产气、热失控、老化、漏液以及容量衰减等。电池失效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探讨了针对电解液失效所采取的先进测试表征技术,并选取了若干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对失效原因及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开发和利用原位及联用测试分析技术的重要性。对电解液失效分析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多层级失效分析、模拟仿真与预警技术的开发方向,以期为失效分析技术研究和电池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失效分析 先进测试 原位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三甲酯-混盐阻燃电解液性能研究
18
作者 王一人 朵兴红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2,113,共9页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极为关键,但商业电解液常用的锂盐六氟磷酸锂(LiPF_(6))在6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易发生分解,增加了电池在极端高温下燃烧或爆炸的风险。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阻燃电解液体系,该体系采用六氟磷酸锂(LiP...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极为关键,但商业电解液常用的锂盐六氟磷酸锂(LiPF_(6))在6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易发生分解,增加了电池在极端高温下燃烧或爆炸的风险。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阻燃电解液体系,该体系采用六氟磷酸锂(LiPF_(6))和二氟磷酸锂(LiPO_(2)F_(2))作为锂盐,以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为混合溶剂,并添加磷酸三甲酯(TMP)作为阻燃添加剂。通过自熄时间和红外光谱分析来评估其阻燃性能,利用差示扫描-热重实验分析其热稳定性,同时,通过电化学充放电测试、循环性能测试、阻抗测试来分析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TMP后电解液燃烧不会蔓延,显出优异的阻燃性能;电解液中锂盐LiPO_(2)F_(2)的加入提升了电解液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电解液(LiPF_(6)+LiPO_(2)F_(2))+(EC+DEC)+3%TMP组成的LiCoO_(2)/Li电池在25℃、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32.9 mA·h/g,库仑效率为99.63%;在80℃、1.0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10.8 mA·h/g,容量保持率为9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阻燃添加剂 协同效应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线调控固态电池离子输运与界面
19
作者 肖子信 张泓 徐林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6-1039,共14页
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开发高性能固态电解质成为发展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固态电解质中存在的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无机填料制备... 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开发高性能固态电解质成为发展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固态电解质中存在的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无机填料制备复合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当前最具前景的方案。纳米线具有纳米级直径、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长径比等特点,可保持载流子连续传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固态电解质中,以促进锂离子的输运和增强电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固态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本文全面总结了用于固态电解质的纳米线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从降低聚合物基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促进锂盐的解离、限制阴离子的运动、减弱锂离子与聚合物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锂离子输运路径、增强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提高电极-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纳米线调控离子输运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机制。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基于纳米线固态电池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本文旨在提供对纳米线调控固态电池离子输运与界面机制的全面认识,有望促进纳米线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电池 纳米线 复合固态电解质 离子输运 电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深度剖析技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界面固体电解质(SEI)膜的组成分析
20
作者 刘佳梅 李超 曹智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2,共7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界面固体电解质(SEI)膜是决定电池性能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准确解析SEI膜的化学组成及其深度分布对于认识SEI膜的形成机理和优化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深度剖析技术是研究SEI膜表面深度组分变化的... 锂离子电池负极界面固体电解质(SEI)膜是决定电池性能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准确解析SEI膜的化学组成及其深度分布对于认识SEI膜的形成机理和优化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深度剖析技术是研究SEI膜表面深度组分变化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存在诸多关键影响因素。通过XPS深度剖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样品传递、溅射能量以及溅射面积等关键因素对SEI膜表面深度组分表征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样品传递方式的选择十分关键,空气中快速传样会导致SEI膜表面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应采用准原位传样方式以保持SEI膜的原始状态。在Ar+溅射过程中,适当提高溅射能量可以提高溅射速率,但不会对深度组成分布的分析结果造成明显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溅射面积大小对不同元素的溅射速率存在差异,表明溅射速率与元素种类有关,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溅射面积,以获得SEI膜准确的深度组成信息。研究结果为采用XPS深度剖析技术精准解析锂离子电池SEI膜的组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体电解质膜 XPS深度剖析 溅射条件 溅射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