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季红 姜铁民 +4 位作者 李玉明 陈少伯 梁国庆 刘军翔 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优化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诊治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瑞 雷家俨 黄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0.39)mm vs(2.07±0.40)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vs(62.61±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临界病变 易损斑块 正性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水平与VH-IVUS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宜春 徐岩 辜和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I0003,共6页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及对照组(CAG显示管腔未见异常者)15例。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采用VH-IVUS检查NSTEACS和SAP组患者病变斑块,分析斑块成分与Lp(a)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AP组患者Lp(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NSTEACS组患者血清Lp(a)、hs-CRP和LDL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NSTEACS组患者病变斑块含坏死组织(NC)、纤维脂质(FF)成分百分比和易损斑块(TCFA)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Lp(a)与斑块中含NC、FF成分百分比及TCFA发生率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11、0.312、0.318和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斑块不稳定随Lp(a)升高而增加。Lp(a)是反映易损斑块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虚拟组织学 血管内超声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4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罗江宾 王天松 方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量化评价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300例具有择期PCI指征的非糖尿病患者。在支架置人术前,对所有罪犯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应用...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量化评价斑块成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300例具有择期PCI指征的非糖尿病患者。在支架置人术前,对所有罪犯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应用虚拟组织学软件分析斑块成份;随访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内及支架近、远端5mm血管狭窄≥50%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斑块成份。结果:两组间斑块成份比较,再狭窄组坏死组织比例较高【(14.7±6.9)%VS(22.9±10.2)%,P〈0.05】;无再狭窄组钙化组织比例较高[(17.6±8.5)%VS(10.2±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比值比=1.24,95%可信区间:1.05~1.81,P=0.027)和坏死核心成份比例(比值比=1.18,95%可信区间:1.05—1.66,P=0.041)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罪犯病变中,坏死核心成份越大,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越高。炎症是引起再狭窄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