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水分循环和养分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博昊 李英豪 +3 位作者 朱淼淼 张成哲 林世巍 陈涛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区)布设12个典型田块,以常规稻田为对照,对养蟹稻田逐日蒸腾蒸发量、逐日渗漏量、灌溉定额、水体和表层土壤养分动态、养分淋失以及水稻和螃蟹产量等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河蟹产值的增加,使得养蟹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显著提高38.89%~76.49%(P<0.05)。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灌溉定额和渗漏总量分别显著增加3.29%~20.93%(P<0.05)和5.66%~10.83%(P<0.05),水分生产率显著降低1.85%~9.28%(P<0.05),但单位用水综合产值显著增加33.34%~70.23%。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田面水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99%~37.24%、35.25%~56.22%、18.69%~20.30%和8.12%~9.36%(P<0.05),减轻了地表径流养分面源污染潜在风险。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表层土壤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60.00%~83.88%、18.21%~44.97%、28.34%~54.56%和10.47%~21.24%(P<0.05),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淋溶损失量分别显著增加20.60%~25.20%、26.24%~44.75%、14.15%~18.83%和4.31%~16.94%(P<0.05),促进养分向深层剖面(20~100 cm)转移。本研究揭示了稻蟹共生系统具有提高单位用水综合产值、降低径流污染风险、提升地力和增加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等巨大潜力,但其促进稻田养分淋失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为养蟹灌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水分循环 淋溶损失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条件下红壤水-土-养分淋溶特征及归因分析
2
作者 范清华 刘晓君 +5 位作者 李鹏 张祎 任正龑 张虎威 陶清瑞 胥世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6,共13页
【目的】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 【目的】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结果】(1)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_(MW))、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_(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2)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P<0.05),但在90和120 mm·h^(-1)淋溶强度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3)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4)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结论】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植被恢复 淋溶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春灌盐碱地水盐运移及硝态氮淋洗损失的影响
3
作者 刘凯 王则玉 +5 位作者 刘小利 马兴旺 刘宏斌 许咏梅 马红红 蒲胜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7-1395,共9页
为探究膜下滴灌方式不同春灌定额对盐碱地水盐氮运移和生态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在新疆铁门关市开展研究,试验地棉花种植模式为一膜三管6行,宽行66 cm、窄行10 cm。试验设置5个春灌定额:75.0、112.5、150.0、187.5 mm和225.0 mm(... 为探究膜下滴灌方式不同春灌定额对盐碱地水盐氮运移和生态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在新疆铁门关市开展研究,试验地棉花种植模式为一膜三管6行,宽行66 cm、窄行10 cm。试验设置5个春灌定额:75.0、112.5、150.0、187.5 mm和225.0 mm(常规春灌定额),分别用DW1、DW2、DW3、DW4和DW5表示,分析不同土壤深度水分、盐分和硝态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春灌前相比,灌水30 d后所有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且水分主要分布在宽行中间至窄行中间范围。DW3和DW4处理间0~100 cm的土壤储水量增量占灌溉量的比例无显著差异,而DW5处理最低,仅占29.61%。DW3、DW4和DW5处理土壤盐分分布相似,DW4处理0~40 cm土壤盐分淡化区范围最大,且8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显著降低;DW3和DW5处理40~60 cm深度土层从膜间到窄行中间范围含盐量增加。DW4处理在0~20、20~40 cm土层脱盐率均最高,与DW1、DW2、DW3和DW5处理相比,0~2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显著提高148.9%、37.1%、27.5%和36.6%。DW3和DW4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洗量无显著差异,与DW5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减少35.5%和26.6%。DW3、DW4和DW5处理间棉花出苗率无显著差异,与DW1和DW2处理相比提高4.5%~8.8%。DW4处理棉花产量最高,与DW1、DW2、DW3和DW5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29.2%、13.4%、6.1%和5.8%。研究表明,采用膜下滴灌方式以187.5 mm灌水定额春灌增加了土壤耕层水分含量,提高0~40 cm土壤脱盐率,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量,使棉花出苗率达到90%、产量提高5.8%,187.5 mm是节水高效、农田氮素淋洗面源污染风险较低的春灌定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灌 盐碱地 水盐运移 盐分分布 硝态氮淋洗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陆敏 刘敏 +2 位作者 茅国芳 黄明蔚 屈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7,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田土壤渗漏水中氮素淋失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渗漏水中的氮素(N)淋失形态以硝态氮(NO_3^--N)为主,土壤中高硝态氮含量和施氮肥是造成种稻田前期氮淋失的主要原因.种稻期间的淹水作用,增强了土壤的还原性并抑制...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田土壤渗漏水中氮素淋失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渗漏水中的氮素(N)淋失形态以硝态氮(NO_3^--N)为主,土壤中高硝态氮含量和施氮肥是造成种稻田前期氮淋失的主要原因.种稻期间的淹水作用,增强了土壤的还原性并抑制了土壤的硝化反应,可减少硝态氮的淋失.稻田土壤氮素淋失数量与渗漏水中氮素的浓度和水的渗漏速率有关,而水的渗漏速率主要受土壤犁底层的透水性和水文条件的控制和影响.试验以施用氮肥250 kg/hm^2和渗漏水量214 mm估算出单季稻田氮素淋失总量为6.44 kg/hm^2,占当季施肥量的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条件 稻田土壤 氮素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长季氮素在紫色土中的迁移和淋失 被引量:14
5
作者 易时来 石孝均 +2 位作者 温明霞 李学平 霍沁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49,共4页
利用原状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小麦生长季节氮素在紫色土中的移动特点和淋洗损失以及影响氮素移动和淋失的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氮素的移动和淋失主要以NO3--N为主。小麦生长前期是NO3--N向下移动最强烈的时期,向下淋洗的NO3--N没... 利用原状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小麦生长季节氮素在紫色土中的移动特点和淋洗损失以及影响氮素移动和淋失的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氮素的移动和淋失主要以NO3--N为主。小麦生长前期是NO3--N向下移动最强烈的时期,向下淋洗的NO3--N没有在土壤剖面中累积,小麦收获后NO3--N在1m土壤剖面中呈均匀分布。氮素淋失量平均为4.81kg/hm2,淋洗损失的氮占施氮量的1.7%~3.3%。降雨量、氮肥用量、肥料品种和土壤性质影响了NO3--N在紫色土中的移动和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季节 氮素 紫色土 迁移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对营养盐垂向迁移过程和淋失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力刚 张奇 +2 位作者 徐进 蒋鸿昆 黄丽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7-444,共8页
云南抚仙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使湖泊受到污染。但目前的现场观测表明,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地下水已成为污染物输移的路径之一。通过四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的室内土柱试验模拟土壤... 云南抚仙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使湖泊受到污染。但目前的现场观测表明,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地下水已成为污染物输移的路径之一。通过四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的室内土柱试验模拟土壤污染物向地下水的淋失迁移量,对降雨入渗过程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垂向迁移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时段处理来对各组实验中营养盐累积淋失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硝态氮的垂向迁移能力和出流浓度均大于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累积淋失量与累积降雨量呈自然对数关系;降雨强度对总氮的淋失作用明显,对总磷淋失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实验结果有助于揭示抚仙湖流域降雨作用下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过程及其对农田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机制,并为污染物垂向迁移的数学模拟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土柱 营养盐 迁移 淋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6
7
作者 徐泰平 朱波 +1 位作者 汪涛 况福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2,36,共4页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泥沙量减少了70%~82%.地表径流量减少了26%~31%,渗漏径流量增加了30%~52%。秸秆还田显著减少了N、P的流失.减幅为60%~76%;各处理P流失的强度顺序依次为:NPK〉RSD〉RSDNPK〉RSDNP〉RSDN,N流失的强度顺序为:NPK〉RSDN〉RSDNPK〉RSDNP〉RSD;地表径流损失是P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态是地表径流中P的主要迁移形态.磷酸盐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渗漏径流中的PO4^3- -P/DTP显著下降。渗漏淋失是N的主要流失途径.硝态氮是渗漏液中N的主要迁移形态.地表径流中NO3^- -N/DTN较渗漏液略低,溶解态总氮在地表径流N流失中所占比例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养分流失 地表径流 渗漏 紫色土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育性水稻土渗滤液中的磷组分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小治 盛海君 +3 位作者 栾书荣 赵海涛 封克 曹志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3,共6页
本试验在太湖地区长江岸边砂质渗育性(漏水型)水稻土上进行,研究在麦稻轮作条件下连续两年施用不同磷肥(每季P 0、30、70、150和300 kg hm-2),稻季各层次土壤溶液中(30、60和90 cm)磷的组分,以探讨磷素在剖面中垂直纵向移动的规律。结... 本试验在太湖地区长江岸边砂质渗育性(漏水型)水稻土上进行,研究在麦稻轮作条件下连续两年施用不同磷肥(每季P 0、30、70、150和300 kg hm-2),稻季各层次土壤溶液中(30、60和90 cm)磷的组分,以探讨磷素在剖面中垂直纵向移动的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在施肥初期提高了30 cm处土壤溶液中溶解磷浓度,对60 cm处溶解磷浓度影响不大,对90 cm处溶解磷浓度没有影响。各处理60 cm和90 cm处土壤溶液中溶解磷的浓度几乎全部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磷的阈值,故在研究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要注意渗漏磷排放可能的贡献。特别应指出的是,除6月13日对照处理外,各处理90 cm处土壤溶液中的磷均以溶解有机磷为主,占总溶解磷的56%~100%,表明有机磷(外源加入或内源残留的)比无机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将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液 解磷 水稻土 育性 磷浓度 施肥处理 外源 渗滤液 水体富营养化 溶解有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养分贡献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谢迎新 熊正琴 +2 位作者 赵旭 邢光熹 郭天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18-3625,共8页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淋失 渗漏池 稻田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设施菜田硝态氮淋失的季节性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学军 任发春 +2 位作者 赵营 罗健航 陈晓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4-1972,共9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设施菜田番茄-黄瓜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设施菜田硝态氮淋洗的季节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和施肥管理对硝态氮淋洗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淋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以宁夏引黄灌区设施菜田番茄-黄瓜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设施菜田硝态氮淋洗的季节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和施肥管理对硝态氮淋洗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淋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夏季休闲期,黄瓜季(秋冬茬)淋洗显著高于番茄季(冬春季),常规施肥周年硝态氮淋洗量平均为185.7 kg·hm-2,优化施肥和调节碳氮比两处理硝态氮淋洗量比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10.6%和8.3%。设施菜田硝态氮淋失与浅层地下水位、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季节性变化关系密切,浅层地下水位与硝态氮的淋失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浅层地下水位埋深越浅,硝态氮淋失量越大;土壤水分和温度与硝态氮的淋失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表层温度和含水量升高,硝态氮淋失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淋失 浅层地下水位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土壤NO_3^--N淋失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志梅 薛世川 +2 位作者 彭正萍 马志辉 郝立彬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5-99,共5页
农业生产中的不合理栽培造成的NO-3 -N淋失问题不仅大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从施肥、地面接水量、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及土壤 -植物系统的组合特征 5个方面扼要概述了近阶段影... 农业生产中的不合理栽培造成的NO-3 -N淋失问题不仅大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 ,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从施肥、地面接水量、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及土壤 -植物系统的组合特征 5个方面扼要概述了近阶段影响土壤NO-3 -N淋失因素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减少NO-3 -N淋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措施 硝态氮 土壤氮淋失 施肥 地面接水量 土壤性质 耕种方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耕作法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58
12
作者 胡立峰 胡春胜 +2 位作者 安忠民 张爱军 陈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6-189,共4页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则平均减少了20.9%.累积峰出现的深度与硝态氮淋失有直接关系.对比3种模式,翻耕累积峰最深,硝态氮淋失威胁最大;免耕无明显累积峰.在施肥、灌溉等影响硝态氮淋失的可控因子以外,从耕作模式上研究硝态氮淋失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土壤耕作 硝态氮淋失 累积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土CaCl_2-P含量对磷肥施用的响应及其淋失风险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申艳 段英华 +3 位作者 黄绍敏 郭斗斗 张盛楠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9-1696,共8页
【目的】土壤有效磷(Olsen-P)与可溶性磷(Ca Cl_2-P)含量之间存在着平衡,研究磷肥施用量对潮土Ca Cl_2-P和Olsen-P及其比值的影响,评价磷素的淋失风险,可为潮土区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减少磷肥投入和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期... 【目的】土壤有效磷(Olsen-P)与可溶性磷(Ca Cl_2-P)含量之间存在着平衡,研究磷肥施用量对潮土Ca Cl_2-P和Olsen-P及其比值的影响,评价磷素的淋失风险,可为潮土区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减少磷肥投入和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期定位监测基地的5个处理(对照、NPK、预备处理、NPKM和1.5NPKM处理,简称OP1、OP2、OP3、OP4、OP5),5个处理的土壤Olse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0.8、12.5、25.7、44.7、56.4mg/kg),据此在每个处理上再设置5个施磷量水平(F0、F1、F2、F3、F4),试验采取微区形式,随机区组设计,种植作物为夏玉米–冬小麦双季轮作。作物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Olsen-P和CaCl_2-P含量,建立Olsen-P和CaCl_2-P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土壤CaCl_2-P含量为0.07~2.68 mg/kg,约为Olsen-P含量的0.5%~5.6%。短期高量磷肥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Olsen-P和CaCl_2-P含量,但土壤Olsen-P和CaCl_2-P的增加不同步。当土壤Olsen-P低于28.0 mg/kg时,Ca Cl2-P/Olsen-P比值随着Olsen-P的增加而降低,当Olsen-P增加至28.0 mg/kg后,Ca Cl2-P/Olsen-P比值随着Olsen-P的增加迅速增加,这表明磷肥施用首先提高土壤Olsen-P含量,Olsen-P增长到一定程度后CaCl_2-P才迅速增加。土壤CaCl_2-P和Olsen-P的关系符合双直线模型,突变点时土壤Olsen-P含量为30.2 mg/kg,对应的CaCl_2-P含量为0.3 mg/kg。当土壤Olsen-P含量超过30.2 mg/kg时,土壤磷素淋失风险增加。【结论】高量磷肥施用可以提高土壤CaCl_2-P含量,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淋失风险。研究区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为30.2 mg/kg,微区试验中超过50%的小区土壤Olsen-P含量已经超过磷素淋失临界值,存在磷素淋失风险,应加强农田磷肥的科学施用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 OLSEN-P CaCl2-P 淋失风险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施肥条件下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曾曙才 吴启堂 +1 位作者 侯焕英 丘锦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20,69,共6页
通过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施用等量有机复合肥条件下,不同酸度模拟酸雨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均随酸雨pH值增大而下降;pH 2.0模拟酸雨和对照(pH 6.5)的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差异不... 通过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施用等量有机复合肥条件下,不同酸度模拟酸雨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均随酸雨pH值增大而下降;pH 2.0模拟酸雨和对照(pH 6.5)的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pH 3.0、pH 4.0和pH 5.0酸雨;pH 5.0模拟酸雨无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均最低,表明强酸性酸雨和中性淋洗液均促进氮淋失,而酸度与土壤接近的酸雨减少氮淋失。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对DP淋失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PP和TP淋失;不同模拟酸雨各形态磷淋失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酸雨对赤红壤磷淋失影响有限。酸雨对淋滤液氮磷浓度动态变化和氮磷累计淋失量动态变化等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赤红壤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元素对蔬菜地土壤NO_3^-淋溶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常珍 赵言文 +4 位作者 胡正义 高义民 徐成凯 毕冬梅 肖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共4页
通过温室盆栽淋洗试验 ,研究了硫元素对蔬菜地土壤NO-3 淋溶损失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2周试验期间 ,与对照相比 ,在种葱和不种葱条件下 ,硫元素处理土壤NO-3 N累积淋失量均降低 83%左右 ,NH+4 N累积淋失量分别增加 2... 通过温室盆栽淋洗试验 ,研究了硫元素对蔬菜地土壤NO-3 淋溶损失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2周试验期间 ,与对照相比 ,在种葱和不种葱条件下 ,硫元素处理土壤NO-3 N累积淋失量均降低 83%左右 ,NH+4 N累积淋失量分别增加 2 0 3和 2 4 9mg·pot-1,无机氮 (NH+4 N +NO-3 N)淋失量则均降低 6 0 %左右 ;试验结束后 ,其土壤无机氮浓度分别增高 82 7%和 74 8% ,且主要为NH+4 N。类似结果也在S2 O2 -3 处理中发现 ,但SO2 -4处理则无此现象。可见硫元素施入土壤后可抑制土壤氮的淋失 ,其作用机制是由硫元素氧化产生的S2 O2 -3 作用所致。鉴于S2 O2 -3 使用量是硫元素的 1 4倍 ,而后者效果仍然比前者好 ,因此认为硫元素是适用于蔬菜土壤的硝化抑制剂之一 ,特别是有效硫较低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元素 蔬菜地 土壤 土壤硝态氮 淋溶损失 硝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韩晓盈 王宏燕 +1 位作者 于洪艳 李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4,共5页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近年来黑土肥力日益退化,而黑土肥力的退化必然影响土壤氮循环。文章根据黑土区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转化与输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氮循环模式通过降水、人工施用含氮化肥、作物根及秸杆还田输入黑土生态系统氮素...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近年来黑土肥力日益退化,而黑土肥力的退化必然影响土壤氮循环。文章根据黑土区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转化与输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氮循环模式通过降水、人工施用含氮化肥、作物根及秸杆还田输入黑土生态系统氮素,土壤中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对黑土生态系统氮素转化,以及反硝化作用、淋失、作物产出等氮素输出阐述黑土区生态系统氮循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生态系统 氮循环 氮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保水剂对旱地赤红壤持水能力及氮肥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姚建武 王艳红 +2 位作者 唐明灯 李盟军 曾招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1-194,共4页
为探明保水剂在旱地赤红壤对水分和氮素养分的保持效果,用土柱开展旱地赤红壤施用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具有明显的保水保肥效果。添加土重1‰的保水剂,土壤吸持的水量增加18%~50%。保水剂的吸水能力在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时为6... 为探明保水剂在旱地赤红壤对水分和氮素养分的保持效果,用土柱开展旱地赤红壤施用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具有明显的保水保肥效果。添加土重1‰的保水剂,土壤吸持的水量增加18%~50%。保水剂的吸水能力在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时为64~71g/g,在田间持水量状态时为112~115g/g,当土壤水分处于较低的供给水平时,保水剂的保水效果更明显。相比保水剂在不受土壤颗粒约束(无空间限制)的条件下,对0.01%~0.1%NaCl溶液及去离子水235~539g/g吸水能力的表现,表明土壤固相的限制和土壤盐分或电解质的影响,妨碍了保水剂吸水能力的发挥。保水剂的保肥效果也值得关注,在10mm/d的灌水强度下经过35d淋溶,施用保水剂的处理0-30cm土层的氮肥淋失率从26.2%降至17.1%,氮肥淋失减少了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保水效果 保肥效果 氮肥淋失 旱地赤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的作物搭配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谭德水 江丽华 +3 位作者 谭淑樱 徐钰 魏建林 刘兆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农业生产中为获得较高作物产量而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同时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增加了淋溶风险。不同作物搭配生长及种植模式在协同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栽培... 农业生产中为获得较高作物产量而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同时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增加了淋溶风险。不同作物搭配生长及种植模式在协同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措施,同时在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硝态氮污染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文从不同类型作物搭配生长及不同种植模式(设施蔬菜与填闲作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与露地蔬菜、蔬菜与蔬菜)方面综述了高效利用土壤氮素、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失的效果,并根据不同类型作物特点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文末以搭配作物根系为突破点对作物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类型 搭配种植模式 土壤硝态氮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中氟迁移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金华 赵兰坡 +2 位作者 王鸿斌 张忠庆 张志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1-274,共4页
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不同铝氟摩尔比下苏打盐碱土中氟的迁移过程及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铝后,能够明显降低淋洗液的pH值,与空白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淋洗次数和铝相对含量的增加,pH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不同铝氟摩尔比下苏打盐碱土中氟的迁移过程及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铝后,能够明显降低淋洗液的pH值,与空白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淋洗次数和铝相对含量的增加,pH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铝氟摩尔比作用下,氟在碱土中的迁移动态及总淋失率存在较大的差别。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1∶1处理的每次淋失率变化较缓,(1∶2)~(1∶4)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1∶5)~(1∶7)处理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苏打盐碱土上施用硫酸铝可以降低氟在土壤中的总淋失量,进而可以减少土体中的氟向地下水中的迁移,降低人畜通过饮用地下水而带来的摄氟量。但是氟总淋失率的降低程度与铝的相对含量有关,其中1∶4铝氟处理的总淋失率相对较高,而1∶1处理的淋失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添加硫酸铝后苏打盐碱土的pH值变化、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数量变化、土壤胶体带电性变化及土壤自身铝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铝 苏打盐碱土 淋洗 淋失率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 被引量:22
20
作者 彭琳 王继增 余存祖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6,共8页
采用田间微区、径流小区与 ̄(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结果表明,谷子和大豆对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占施入氮量的19.27%和31.25%,由肥料吸收的氮用于形成籽实占吸入... 采用田间微区、径流小区与 ̄(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结果表明,谷子和大豆对施入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占施入氮量的19.27%和31.25%,由肥料吸收的氮用于形成籽实占吸入肥料总氮量的57.35%和79.57%,作物收后在土壤中残留氮量占施入氮量的2.37%~3.02%。谷子地氮素淋溶只达80~100cm,不会造成氮素淋失,大豆地与裸露地氮素下渗至120cm以下,可能发生淋失。谷子地流失氮量17.37kg/hm ̄2,大豆地为12.72kg/hm ̄2,较裸露地减少氮素流失量86.03%和89.47%,沉积物中土壤氮素富集率(E_R)均大于1。要重视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化肥施用,进行合理轮作间作套种,以充分利用残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大力增强农作物保持水土减少养分流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吸收利用 淋溶 水土流失 旱作土壤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