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的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冠森 李一花 李佳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13,共19页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方面。文章选取2002—2019年有发债记录的511个县区,其中包括被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53个县区、接受生态补偿的113个县区,选择全部未接受生态补偿的样本设立生态功能区研究组、选择全部未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样本设立生态补偿研究组,分别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减负)和生态补偿制度(补偿)作为两种不同的政策冲击,通过PSM方法进行一对一近邻匹配和多期DID回归,实证研究减负与补偿这两种不同路径对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而生态补偿制度的效果则恰恰相反。经过平行趋势检验、重新构造研究组、更换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改变样本范围、安慰剂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保持不变。机制分析表明,两种路径的效果差异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激励效应有关。异质性分析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工业发达的县和县级市更为明显;而生态补偿制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规模的影响在普通县更为明显,与工业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关系。文章的研究对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纵向财政失衡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孟召宜 朱传耿 +1 位作者 渠爱雪 杜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区域管治理论对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遵循注重科学、政府主导、规范有序、协商一致等原则构建生态补偿模式,为促进这一新型生态补偿的落实,需要注意:树立大局意识,引领生态补偿;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态补偿;科学规划先行,落实生态补偿;改革财政预算,提高补偿效果;完善配套政策,协动生态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案探讨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兴元 尚占环 龙瑞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31,共6页
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草原文化传承的基础。然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导致草地日趋退化,严重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遏制草地退化趋势,维护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提... 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草原文化传承的基础。然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导致草地日趋退化,严重削弱了其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遏制草地退化趋势,维护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草地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草地生态补偿机制。本研究根据草地类型、利用现状、生态屏障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子对草地进行功能分区,将其划分为生态保护功能区、生产功能区和适度利用功能区,建立以政府部门、评估机构、监督机构和牧民四位一体的草地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流程,设计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的生态补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功能分区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初探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梦月 陈江龙 +1 位作者 高金龙 叶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04-1408,共5页
本文将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分为开发型区域与保护型区域两大类,在分析生态补偿的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三大经典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考虑开发型区域的支付意愿与支付... 本文将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分为开发型区域与保护型区域两大类,在分析生态补偿的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三大经典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考虑开发型区域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保护型区域贡献的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开发型区域的效用影响范围,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引力模型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通过"补偿标准估算—补偿基金设立—分配方案确定—补偿实施"4个步骤,由开发型区域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向保护型区域支付生态补偿金,形成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最后从资金筹集多源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对象多元化等方面提出生态补偿实施的政策建议。通过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的实施可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减少破坏行为,为区域均衡与差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模型 生态足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1,26,共6页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思维的重大发展。从"功能区"的理论视角入手,从区域功能的角度来辨识和构建区域是地理学传统区域观的重大发展,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主体功能区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概念的层面,必须与具体的机制和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而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外部性、自然格局、区域结构、区域本底性质等地学基础要素是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和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功能区 地理学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基于机会成本和佛冈样域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代明 刘燕妮 江思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利益。而国内现行或试行的生态补偿因数量太少、标准过低而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各地争相挤入重点开发区域而抗拒被定位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即使被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不甘"寂寞"而设法实行变相开发。这就需要研究生态补偿的合理量化标准,通过对代际和区际公平的充分兼顾来增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基于机会均等观,运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发展机会成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提出了对生态功能区的单项与综合补偿标准并选择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主体功能区划下,特定区域接受"限制"或"禁止"开发之定位安排的经济底线是所获生态补偿足以弥补因限制或放弃开发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因"限制"或"禁止"开发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则该机会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地限制或放弃工业增长后所相应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及其他相关收益。据此核定的生态补偿标准才具有较大公平性和可行性。在实施中,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单项(财政收入)补偿逐渐扩展至综合补偿。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考虑纳入生态建设投入补偿和环境服务付费(PES),使生态补偿标准对各地承担生态屏障、致力可持续发展更具激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 机会成本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科学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6
7
作者 陈进 尹正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重要机制。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表明:流域各地方及上下游之间的经济... 长江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重要机制。在总结流域生态补偿科学研究现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对策。分析表明:流域各地方及上下游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时空关系及互馈机制、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动态核算与时空转换关系、市场化多元利益补偿模式等是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针对我国及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科学问题与管理问题结合,才能有效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长江大保护和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补偿 长江大保护 生态服务功能 互馈机制 补偿模式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方案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兴元 龙瑞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404-3414,共11页
根据藏北那曲高寒草地的生产力、季节放牧重要性、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环境敏感性,构建了基于草地亚类的功能分区模型,从空间上将高寒草地划分为适度生产功能区、减畜恢复功能区和禁牧封育功能区,据此构建了基于高寒草地功能分区的分级... 根据藏北那曲高寒草地的生产力、季节放牧重要性、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环境敏感性,构建了基于草地亚类的功能分区模型,从空间上将高寒草地划分为适度生产功能区、减畜恢复功能区和禁牧封育功能区,据此构建了基于高寒草地功能分区的分级生态补偿模式,设计了高寒草地生态补偿的组织管理体系及流程、生态补偿的损益评估机制和约束奖惩机制;提出了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方案。根据藏北那曲高寒草地功能分区结果和不同功能区生态补偿内容和目标,确定生态补偿周期为5a,核算出适度生产功能区、减畜恢复功能区和禁牧封育保护功能区分别需要补偿资金19.4亿元、15.77亿元和0.6亿元,每年分别需补偿资金3.88亿元、3.16亿元和0.12亿元,5a全区共需补偿资金35.77亿元,年需7.16亿元。通过对高寒草地的功能分区分级生态补偿,对提高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能力,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功能分区 生态补偿机制 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群落演变趋势及优势植物适应策略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志永 向林 +7 位作者 万成炎 史方 张道熙 郑志伟 朱稳 许盼 袁玉洁 朱利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3-563,共11页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显著改变了消落区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植物群落的演变过程能反映和影响整个消落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还缺乏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记录,因而本研究基于2009-2021年6月的固定样方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和优势植物叶片... 三峡水库周期性蓄水显著改变了消落区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植物群落的演变过程能反映和影响整个消落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还缺乏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记录,因而本研究基于2009-2021年6月的固定样方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和优势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数据,分析了消落区3个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m)区域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优势植物重要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冗余分析和蒙特卡罗检验揭示了水库运行特征参数和气象因子对消落区植物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消落区3个高程区域,优势植物差异明显,145~155和155~165 m区域以狗牙根、香附子和苍耳等为主,165~175 m区域以狗牙根、野胡萝卜和鬼针草等为主。145~155 m区域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47±0.47)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67±0.07)显著低于165~175 m区域。2)2009-2021年期间,高程145~155和155~165 m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优势植物狗牙根和香附子的重要值呈增加趋势。3)RDA分析表明,与水库运行特征密切相关的淹没时间、周期性淹没次数和高程均能显著影响消落区优势植物重要值的大小。狗牙根、喜旱莲子草和苍耳等物种重要值与周期性淹没次数呈正相关,狗尾草和水蓼的重要值与淹没次数呈负相关。野胡萝卜、鬼针草和黄花蒿等物种重要值与高程呈正相关,狗牙根、香附子和水蓼的重要值与高程呈负相关。4)不同植物的适应策略各有不同,消落区植物狗牙根的比叶面积最大,为(32.8±7.2)mm^(2)/mg,鬼针草和苍耳次之,分别为(30.6±3.9)和(30.0±3.0)mm^(2)/mg,均小于未淹没对照区植物的比叶面积。5)狗牙根耐水淹能力强,以S策略投资为主(53.4%),苍耳的比叶面积大,以C投资策略主(61.3%)。小白酒草(64.6%)和鬼针草(50.9%)以R策略为主,种子小数量多,喜旱莲子草也以R策略为主(71.3%),具有发达的根茎。本研究结果可加深对大型水库消落区植物群落演变趋势及优势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的科学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植物群落 优势种 功能性状 适应机制 生态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及差异性——以武汉、荆门和麻城为实证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子良 蔡银莺 +1 位作者 杨余洁 高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310-314,共5页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和黄冈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及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大部分农户比较重视农田生态环境数量、...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和黄冈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及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大部分农户比较重视农田生态环境数量、质量保护,但对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较匮乏;2多数农户愿意将自家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但有经济补偿时其参与意愿会提高;3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有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情况、农业收入比、了解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和是否知道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农田生态补偿 参与意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探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晓光 朱晓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193,共5页
介绍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着重从补偿标准、资金渠道、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适应性三个层面四个维度分析了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从明确重点领域、补偿标准的分类动态调整、... 介绍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着重从补偿标准、资金渠道、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适应性三个层面四个维度分析了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从明确重点领域、补偿标准的分类动态调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展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以及市场化补偿平台的创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基本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开发区 林业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动态激励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张文彬 李国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5-131,共7页
中央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提供转移支付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生态效益的区域错配问题的重要措施。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和作为代理人的县级政... 中央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提供转移支付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生态效益的区域错配问题的重要措施。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和作为代理人的县级政府签订一个长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中央政府可以依据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的努力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县级政府进行考核和奖罚,以激励县级政府对生态保护投入更多的努力。文章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为例,通过引入上一期的生态效益产出,构建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的动态委托代理模型,对生态保护中的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分析,求出县级政府的最优努力程度、中央政府的最优激励支付比率和相应的生态效益产出水平。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是转移支付能够有效激励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努力,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二是县级政府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投入,同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三是中央政府应重视对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激励,制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水平,将生态效益产出和生态环境质量统一纳入县级政府的生态保护政绩考核体系中。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激励考核与监督机制;二是增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政府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三是改进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明确县级政府社会福利包含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部分,并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比重。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成果的巩固及持续推进,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动态委托代理模型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谷学明 曹洋 +2 位作者 赵卉卉 王芳 王远 《水利经济》 2011年第4期28-32,72,共5页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主体功能区划为背景,通过分析作为保护型功能区的苏北某县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付出的成本,并依据区位熵理论确定成本分担系数,核算外部应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得出该县2010-2020年应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52.8亿元。设计了以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而产生的生态成本来进行核算的方式,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标准带来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标准 成本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分析——以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戴悦 华楚慧 殷敏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100,共7页
由环境产权视角出发,从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与融资机制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需求的原因,接着由信息广泛度、精确度和标准度三个维度提出6项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要求。最后,根据这6项... 由环境产权视角出发,从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与融资机制三方面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需求的原因,接着由信息广泛度、精确度和标准度三个维度提出6项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要求。最后,根据这6项要求以江浙沪三省市重污染上市公司2013~2014年所有企业信息披露渠道数据为样本,评价了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企业的广泛度可以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连贯性基本满足需求;但是信息披露的多样化、精确度和披露方式的集中度均不能满足需求;总体来看,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不能满足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政策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信息披露 需求分析 生态补偿 环境产权 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有助于脱贫攻坚吗?——基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一花 李佳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6,共14页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 构建生态补偿的减贫框架,借助政府“依申请公开”平台手工整理了2002—2016年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生态补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能显著改善贫困,其减贫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区域环境和促进劳动力就业。当前生态补偿政策存在减贫效应不够精准、补助规模较小等缺陷,应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贫困识别机制,提高补助规模并丰富补助形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脱贫攻坚 生态扶贫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构建与制度创新:国外典型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8
16
作者 危旭芳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2,共6页
随着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陆续出台,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依历史脉络,在总结和评述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构建主体功能区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渐进性... 随着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陆续出台,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依历史脉络,在总结和评述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构建主体功能区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渐进性和层次性、提供法律保证、积极寻求有利于主体功能区构建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主体功能区之间构建生态修复补偿和生态贡献补偿双重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有利于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度创新与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外典型经验 制度创新 发展权转移 双重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8,125,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签订生态补偿契约的形式实施的。中央政府应避免"一刀切"政策,构建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态转移支付差异化契约。文章通过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委托代理行为选择的分析,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央政府除支付保留效用和努力成本外,还需要支付风险成本和信息租金。随后,文章对理论分析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收益共享系数和信息租金都随产出方差、风险规避度和成本效率参数递增;风险成本随产出方差和风险规避度递增,随成本效率参数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 差异化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构建与完善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权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或机制范畴,合理安排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立法调整,无论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市场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都需要立法确定其方针原则、实施模式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补偿 主体功能区划 政策导向 融资 政府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赟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应...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悦 史梦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207,共6页
在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定义与内涵、归纳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区位特征对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发布与实践沿革进行梳理整合;系统总结分析上海、江苏、浙... 在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定义与内涵、归纳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区位特征对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发布与实践沿革进行梳理整合;系统总结分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各自的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进展,并聚焦于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政策效益评价;提出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内生态补偿建设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长三角大都市群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