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8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umin intercropping density on cotton growth and system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1
作者 DENG Shijie ZHANG Humei +6 位作者 SHI Feng LIU Xuan SHI Xiaojuan LI Nannan ZHAO Houxiu LUO Honghai TIAN Y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256-269,共14页
Background The mulch-fre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 water-saving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ulch-based drip irrigation while also eliminating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at source.How... Background The mulch-fre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 water-saving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ulch-based drip irrigation while also eliminating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at source.However,delayed sowing is unavoidable in mulch-free cultivation in ecological regions with a short frost-free period.Intercropping with cumin,which has a shorter growth period,serv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stages of cotton.Therefore,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cumin at the seeding rate of 2.5(ID1),3.85(ID2),and 5.2(ID3)kg・hm−2 on cotton growth,interspecies competition,fiber quality,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as well as system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Monocropping cotton was used as the control(CK)treatment.Results At the initial flowering(IF)stage(the end of the co-growth period of cotton and cumin),cotton plant height in ID2 and ID3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5.93%–16.53%and 10.87%–31.11%,respectively,cotton stem diameter by 11.41%–14.25%and 3.37%–26.49%,respectively,and vegetative biomass by 14.46%–30.65%and 22.59%–49.91%,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With the increase in cumin density,the crop growth rate(CGR)and compensation effect in cotton tende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t the IF stage regardless of organs considered.For the non-co-growth period(after harvesting cumin),cotton reproductive organ biomass in ID2 and ID3 treatments increased by 4.09%‒14.61%at the boll opening stage,crop growth rate in reproductive organs by 20.74%and 74.26%from peak boll to boll opening stages 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due to an enhancement of 19.09%and 49.30%in the compensation effect.Compared with ID1,the aggressivity treated by ID2 and ID3 decreased by 12.82%–46.34%and 17.95%–31.71%,respectively.However,owing to a greater number of green bolls in the upper canopy at the harvest stages in the ID3 treatment,the system production value(closely related to yield)treated by ID2 was 11.69%–16.89%,6.56%–20.02%,and 16.48%–59.83%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D1,ID3,and CK treatments,respectively.This also led to the highest WUE and net profit under the ID2 treatment.Conclusion Intercropping cumin with medium density improved the cotton biomas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d resources such as land and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a stronger compensation effect after harvesting cumin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without mulch.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alternatives to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in arid cotton fields but also establishes a sustainable agro-ecological-economic planting paradigm by reducing plastic use and enhancing 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holding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resource-efficient agricultur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intercropping with cumin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BIOMAS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Economic efficiency Resource compet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a new approach to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被引量:1
2
作者 CHI Baojie DONG Hezho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1期101-103,共3页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 as a novel strat-egy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n this article,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made in...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 as a novel strat-egy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n this article,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made in the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its yield benefits,environmental impacts,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In addition,we advocate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election or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crop varieties and agricultural equipment,pest management options,and the mechanisms of root-canopy interactions.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dopting an alternate intercropp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PEANUT Alternate intercropping PRO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永杰 谭作枰 +2 位作者 吴强盛 刘小青 许晓宏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2,共7页
核桃(Juglans)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林木,其生长发育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之间密切关联。核桃根际AMF资源丰富,涵盖了10个属多个种,其多样性受种植模式(如套种)、土壤养分等影响,但深根性特征使核桃成为周围... 核桃(Juglans)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林木,其生长发育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之间密切关联。核桃根际AMF资源丰富,涵盖了10个属多个种,其多样性受种植模式(如套种)、土壤养分等影响,但深根性特征使核桃成为周围植被AMF繁殖体的储存库,并通过普通菌根网络实现了养分(如磷和碳)的有效再分配。该研究明确了AMF在促进核桃生长、提高成活率、促进养分(特别是磷)吸收,以及增强抗旱性方面的作用机制,并探究了AMF在提高和转移胡桃醌上的潜力。最后,对核桃菌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菌根 间作 普通菌根网络 胡桃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N”间套作模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瑞芳 刘巧真 +7 位作者 李富欣 韦凤杰 李建华 常栋 张富生 陈冲 李敬 范艺宽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16-21,共6页
烤烟连作给烟叶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开展“烤烟+N”的间套作种植模式研究探索已成为烟草行业贯彻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举措。围绕“烤烟+N”间套作模式在提高植烟土壤质量、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虫害... 烤烟连作给烟叶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开展“烤烟+N”的间套作种植模式研究探索已成为烟草行业贯彻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举措。围绕“烤烟+N”间套作模式在提高植烟土壤质量、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虫害发生、提升烟叶产质量和平均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间套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N 间套作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和全株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宇 卢相义 +3 位作者 薛文 滕霄 冯珺珩 刘艳昆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7-1266,共10页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4个间作种植模式以及玉米(M)与大豆(S)单作对照,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竞争力指数和青贮品质等。结果表明:M_(2)S_(4)处理产量表现最好,间作种植模式的产量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降低;间作种植模式中全株大豆的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营养指标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3.03%~12.56%和7.44%~24.88%(P<0.05);间作玉米蛋白含量较单作处理显著升高8.81%~22.46%(P<0.05),呈现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玉米单作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8%~10.04%(P<0.05),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较大豆单作处理提高14.6%~36.7%(P<0.05),较玉米单作处理提高6.54%~20.88%,各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M_(2)S_(4)>M_(2)S_(8)>M_(2)S_(10)>M_(2)S_(10);混合青贮后,蛋白含量较玉米单独青贮提高27.5%~52.4%(P<0.05),且蛋白含量随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提高5.93%~37.19%,相对饲喂价值提高6.7%~16.1%(P<0.05),但M_(2)S_(10)较其他间作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M2S4模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大,其蛋白产量逐渐增加,但综合分析认为玉米种植2行、间作大豆种植4~8行,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表现较好,企业可以根据养殖的蛋白质需求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全株大豆 间作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及适宜刈割期
7
作者 陶玥玥 王海候 +5 位作者 黄萌 何胥 徐坚 陆长婴 吴正贵 孙华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9-1365,共7页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刈割(终...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刈割(终花期后第1 d、第4 d、第8 d、第12 d、第16 d、第18 d),分析间作模式下生物产量、水分含量、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及适宜刈割期。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饲草鲜重显著降低,鲜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下降30.0%和59.3%,单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相对饲料品质(RFV)和相对饲喂价值(RFQ)明显优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RFV和RFQ介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和青贮饲用大麦单作之间,分别较青贮饲用油菜单作显著提高了10.4%和31.8%(P<0.05)。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模式下在油菜终花期后第8 d刈割饲草生物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终花期后第1 d刈割(P<0.05)。本研究结果为推进青贮饲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和利用技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稻田多元化生态轮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用油菜 间作 刈割期 饲草产量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与间作对设施黄瓜、芹菜品质的调控机制
8
作者 尹志荣 马兰 +2 位作者 金建新 何进勤 雷金银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目的]为明确水肥管理和设施间作等措施对蔬菜土壤微生态及黄瓜、芹菜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a的田间试验,采用连续水肥(CF,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和隔水一肥(AF,alternating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2种... [目的]为明确水肥管理和设施间作等措施对蔬菜土壤微生态及黄瓜、芹菜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a的田间试验,采用连续水肥(CF,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和隔水一肥(AF,alternating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2种水肥模式,结合黄瓜单作(CU,cucumber monoculture)、芹菜单作(CE,celery monoculture)、黄瓜与芹菜间作(CC,cucumber and celery intercropping)3种种植模式,系统评估不同处理对作物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CCCF处理显著提升黄瓜和芹菜的维生素C含量(提升16.6%~200%),而CUCF处理则在可溶性糖积累方面表现出优势。XGB模型分析揭示,速效钾和pH分别是调控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键因子。微生物组分析显示,间作处理富集特异性ASVs(7371~7526个),显著提高Steroidobacter、Flavobacterium等促生菌的丰度,同时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功能预测表明,水肥管理主要影响氮循环功能,间作则增强甲烷营养功能。微生物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CF形成紧密的细菌互作网络,AF提高网络模块性,而CC则在保持高连接性的同时维持适度模块性。[结论]不同水肥和种植管理措施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对作物品质产生差异化影响。其中,CCCF和CUCF分别适合提升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为设施农业精准调控作物品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管理 间作 设施土壤 微生物组 微生物网络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花生叶绿素前体合成、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刘中杰 鲁俊田 +5 位作者 曲江波 郭奇 丰光 赵新华 于海秋 万书波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5,282,共12页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作改变了花生光合生理特性,降低了花生光合能力,花生叶绿素合成起始物ALA的合成受到抑制是叶绿素含量低的首要原因,ProtoⅨ向Mg-ProtoⅨ的转化效率降低,Pchlide向叶绿素a的转化受阻是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关键位点。在M4P8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果产量降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分配比例更多向荚果转移,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升高,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该模式间作系统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光合特性 叶绿素合成 行比配置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草间作方式对增产及节水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马龙 刘华清 +1 位作者 高晓东 赵西宁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共12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4种多年生饲草不同间作方式对其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筛选最优间作方式,为黄土高原建设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人工草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4种多年生饲草不同间作方式对其生长、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综合影响,筛选最优间作方式,为黄土高原建设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人工草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4种多年生饲草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作、两物种、三物种和四物种间作方式,分析不同间作方式对饲草生长、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各间作模式相对产量总和均大于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处理的相对产量总和达到2.08,其中,无芒雀麦生物量达到单作的279.1%,紫花苜蓿达到单作的132.4%。二者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p<0.05),对无芒雀麦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p<0.05)。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增加了深层土壤含水量。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在饲草产量、生长生理特征、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贮水能力方面的综合效应最优,禾本科单作综合效应最差。[结论]合理的间作方式能够优化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提高饲草的净光合速率,从而提高间作系统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间作方式能够提高间作系统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饲草间作方式优化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间作 生长特征 生理特征 水分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百香果间作大豆生态经济效益评估
11
作者 黄显雅 黄永才 +5 位作者 陈格 桂杰 杨柳 蒋萍 韦荣幸 鞠莹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评估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百香果间作大豆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为相同地貌区域推广百香果种植提供参考。2019—2021年在广西西北部喀斯特高海拔山区(938 m)设置百香果单作和间作大豆种植处理,测定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百香果园杂草生... 评估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百香果间作大豆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为相同地貌区域推广百香果种植提供参考。2019—2021年在广西西北部喀斯特高海拔山区(938 m)设置百香果单作和间作大豆种植处理,测定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百香果园杂草生长、土壤营养成分、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百香果间作大豆能显著抑制杂草地上部分的生物量(p<0.05)。2019、2020、2021年,百香果单作处理的杂草平均高度是百香果间作大豆的3.94倍、3.31倍和3.88倍,杂草总质量分别是6.07倍、6.97倍和5.94倍。百香果间作大豆对土壤营养成分影响较小,但是能提高土地产出率。2019、2020、2021年百香果单作和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92、1.94和1.91,间作增产率分别为92.35%、94.07%和90.67%,百香果间作大豆的产值比百香果单作分别增加16020、16218和15714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地貌 高海拔山区 百香果 大豆 间作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12
作者 张哲 白伟 +13 位作者 冯良山 冯晨 赵凤艳 蔡倩 向午燕 杜桂娟 张诗雨 李娜 娄义晟 刘洋 董智 侯志研 梁思维 孙占祥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5-605,共11页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 间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研究已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不仅在提高作物群体产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可以使植株地上部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地下部优化利用水分和养分资源,进而实现资源的协同增效,提高了旱地农田生产力。本文重点综述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改善光、水、养分等利用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机理,解析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通过优化作物品种、养分管理、空间布局、种植密度等农艺调控措施来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在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合理构建适宜我国旱地农田的高产稳产和资源高效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豆科作物 资源高效利用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张盼盼 胡静一 +6 位作者 王佳芯 魏骞 王小林 陈芳飞 李志军 王乐凡 张雄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7-807,共11页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a间,与SJSJ处理相比较,2C4S处理下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株高、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所提高;大豆开花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3.75%~13.58%、5.88%~37.93%、0.84%~9.98%、8.89%~14.48%;大豆结荚期地上部干质量有所提高。2022年、2023年不同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群体产量最高,比SJSJ处理分别增加3.93倍、5.04倍;且2C4S处理土地当量比最大,是最有利于发挥间作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间作模式。综上所述,玉米大豆各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有利于提高开花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土地生产力和种植系统中作物的总产量,适宜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香草兰光合生理的影响
14
作者 庄辉发 周成俊 +3 位作者 赵青云 王辉 陈红漫 邢诒彰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农业产业成了新课题。香草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作物,具有喜荫的习性,发展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可以增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水土流失。为了研究光伏下种植香草兰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槟榔间作香草兰和荫棚种植香草兰3种不同模式、不同冠层香草兰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Chl)含量等指标值对比,光伏下种植香草兰的各项指标低于槟榔间作香草兰,但高于荫棚种植香草兰,且差异性显著。在遇到较强光照时,香草兰叶片会通过降低净光合速率来保持正常生长,说明香草兰虽然是喜荫作物,但是短时间的强光照射比长时间的弱光照射更适合提高香草兰的光合作用。研究可为光伏下种植香草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 光伏间作 光合生理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措施对高原苹果行间土壤和果品质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杨旭昆 刘振环 +6 位作者 米艳华 杨彦雄 陈璐 王文治 张鹏 王建雄 苏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以赤小豆(IL)、箭筈豌豆(IG)、马铃薯(IP)为间作作物结合松针覆土(PC)等措施,研究不同间作措施对苹果行间土壤和果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果园行间间作的田间大区试验,研究PC、IG、IL、IP和常规管理(CK)5种果树间作措施对果园... [目的]以赤小豆(IL)、箭筈豌豆(IG)、马铃薯(IP)为间作作物结合松针覆土(PC)等措施,研究不同间作措施对苹果行间土壤和果品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果园行间间作的田间大区试验,研究PC、IG、IL、IP和常规管理(CK)5种果树间作措施对果园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C/N、土壤团聚体以及果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以赤小豆、箭筈豌豆、马铃薯为间作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其中IL增幅最大,可达30.7%)、碱解氮(可提高71%)、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5.4%~25%),提高<2.00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提高20%以上。间作措施均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储量(增加约40%),降低C/N,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不明显。行间松针覆土前期表现出良好的土壤保墒和抑制杂草的作用,苹果V_(C)含量显著增加,为所有处理最高(456.28 mg/kg);果树行间播撒箭筈豌豆提高苹果糖酸比2.3%,可溶性固形物和V_(C)含量分别增加5.6%、6.5%,苹果质量和产量表现较好。[结论]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和苹果提质增效,推荐采用松针覆盖+间作箭筈豌豆(绿肥)的高原苹果园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间作模式 C/N 土壤质量 果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敏 胡萌萌 +5 位作者 赖雯 郭玲玲 李露 池宝明 张燕青 李翊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4-36,59,共4页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处理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产量依次居前2位,分别较陕道198单播增产1.43%、1.38%,且分别较伟隆169单播增产9.43%、9.35%。虽然混种产量与单播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简便,不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户而言,仍可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结合地力、气候选择伟隆169和陕道198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混种 单种 比较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秦巴山区黄精高效生产技术
17
作者 李坤 刘兴杰 +2 位作者 刘大会 张泽志 马兆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25-128,共4页
黄精作为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主要产于湖北十堰、咸宁等地区。目前湖北秦巴山区黄精种子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为满足黄精的高产栽培,采用种子集中繁育方法,降低成本,效果佳,并采用培土、摘顶等田间管理,促进黄精田间生产优... 黄精作为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主要产于湖北十堰、咸宁等地区。目前湖北秦巴山区黄精种子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为满足黄精的高产栽培,采用种子集中繁育方法,降低成本,效果佳,并采用培土、摘顶等田间管理,促进黄精田间生产优质、高产。同时,结合黄精的生物特性、对种子种苗高效繁育、大田密植与玉米套种模式等相关栽培技术要点总结与归纳,形成一套黄精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推广应用。今后应通过不断探索特色产业种植模式,助力解决中药材与粮食作物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繁育 玉米 套种 高效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
18
作者 黄洁 魏云霞 +2 位作者 何翠翠 韦卓文 张洁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20 cm宽行内间作2行花生或玉米,60 cm窄行内不间作,调查木薯和间作作物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及薯构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的鲜薯和粗淀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平地与起垄模式的单作鲜薯和粗淀粉产量相近;平地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3.7%~10.5%、粗淀粉减产8.5%~10.5%,而起垄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17.7%~20.7%、粗淀粉减产14.7%~19.3%。分析不同栽培模式的薯构型,在≤30.0 cm的窄行内侧(垄中)鲜薯重分布均≥99.5%,≤30.0 cm的窄行外侧(垄侧)鲜薯重分布均≥99.1%,≤25.0 cm层深内鲜薯重分布均≥99.8%。总之,60 cm窄行距的双行木薯在120 cm薯幅宽及25.0 cm层深范围内的鲜薯重分布≥99.0%,符合现行大垄双行木薯收获机最低作业要求(收获幅宽130 cm和薯深30 cm)。综合评估,推荐华南12木薯为宜机化品种,可平地间作,但不宜起垄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玉米 间作 薯构型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生境模式下珠芽黄魔芋光合特征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19
作者 原慧芳 李金威 +3 位作者 徐素素 阮彦伟 陈明惠 岩香甩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6-1428,共13页
为探究不同光生境模式下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变化特征,设置3种魔芋间作模式7种光生境处理:修剪橡胶树间作模式T_(1)[林中心(T_(1M))和林边缘(T_(1S))]、巨菌草行间间作模式T_(2)[林中心(T_(2M))和林边... 为探究不同光生境模式下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变化特征,设置3种魔芋间作模式7种光生境处理:修剪橡胶树间作模式T_(1)[林中心(T_(1M))和林边缘(T_(1S))]、巨菌草行间间作模式T_(2)[林中心(T_(2M))和林边缘(T_(2S))]、搭建50%透光率遮荫网下单作模式(T_(3M))、无修剪橡胶树为对照(CK)[林中心(CK_(M))、林边缘(CK_(S))],观测不同光生境内光照强度(Lux)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规律情况,并测定不同光生境处理下珠芽黄魔芋3个时期(换头期、膨大期、成熟期)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I)、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_(max))、半饱和光强(Ik)]、光合色素参数[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 a+b)、叶绿素a/b(Chl a/b)],比较各光生境模式下球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光生境模式下Lux和PAR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光合参数(P_n、G_(s)、T_(r)、C_(i))差异显著,与CK处理相比较,3个时期T_(3M)处理的P_n、G_(s)、T_(r)均显著最高,其次换头期和膨大期T_(1)、T_(2)处理的P_n、G_(s)、T_(r)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YII、ETR_(max)和IK)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光合色素参数(Chl a、Chl b、Chl a+b、Chl a/b)变化不规律,3个时期T_(2)、CK处理的Chl a、Chl b、Chl a+b均高于T_(1)和T_(3)处理,各处理的Chl a/b均显著高于CK处理。从各间作模式处理下林中心和林边缘的光照强度及产量比较来看,林中心高于林边缘。经比较,各间作模式处理均提高了魔芋光合特性及产量,而修剪橡胶树模式T_(1)处理最明显,达到了人工搭建遮荫网下单作相近的效果。因此,生产中针对橡胶林或巨菌草行间种植魔芋,需要对橡胶树树冠采取修剪或其他措施改善光照条件,同时,巨菌草行间间作模式需要增加施肥量及合理配置作物种植距离和方向,才能有效缓解日光直射对魔芋植株的灼伤,并有效促进魔芋生长和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境模式 橡胶林 间作模式 珠芽黄魔芋 光合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武夷山茶园套播的十字花科绿肥品种(系)筛选
20
作者 李银水 杨灵 +6 位作者 张辉 刘彩玲 顾炽明 胡文诗 代晶 杨璐 秦璐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70-77,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武夷山茶园套播的绿肥新品种,2022-2023年选取19份十字花科绿肥品种(系)在武夷山茶园套播,考察品种(系)的生育期、生物量、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557、中油肥1号、金黄花、21Q065、中绿油2号、中双1... 为筛选出适宜武夷山茶园套播的绿肥新品种,2022-2023年选取19份十字花科绿肥品种(系)在武夷山茶园套播,考察品种(系)的生育期、生物量、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557、中油肥1号、金黄花、21Q065、中绿油2号、中双11号和阳光2009,芥菜型油菜沅芥001和紫芥J082的鲜草和干草产量高,氮磷钾养分累积能力强;白菜型油菜中绿油1号和肥田萝卜RS007的植株矮小、花期长,鲜草和干草产量中等,氮磷钾养分累积能力相对较强。以上11个绿肥品种(系)的区域适应性较好、综合肥用性状表现优,适宜武夷山不同树龄茶园套播,服务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绿肥 茶园 套播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