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1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压力演变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2
作者 赵冬梅 谌延 +3 位作者 阴亚丽 孙世坤 栾晓波 王小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5,195,共10页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流域长期以来受到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下的双重限制。为了探讨灌溉水资源压力的驱动机制,基于重心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及灌溉用水压力的时空演变模式,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解...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流域长期以来受到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下的双重限制。为了探讨灌溉水资源压力的驱动机制,基于重心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及灌溉用水压力的时空演变模式,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解析了农业水资源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相比2000年,黄河流域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154万t,其中山东省和河南省合计占比达到57.30%;粮食产量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产量重心逐渐向北部偏移;2000—2019年期间,灌溉用水压力整体上升,下游地区最为显著;尽管山东省和河南省承担了超过一半的粮食生产任务,但其水资源仅占流域总量的17.11%,供需矛盾明显;粮食产量和灌溉用水压力均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用水强度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平均贡献值为-0.0978,水资源禀赋则为正向主导因素,不同地级市的驱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灌溉用水压力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LMDI分解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根区水质模型的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土壤水氮运移及淋溶过程模拟
3
作者 姚举上 刘文娟 +1 位作者 马琨 邓江茹 《农业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 RZWQM 2)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农田水氮运移情况进行参数率定和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土壤含水量模拟的均方... 为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version 2, RZWQM 2)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农田水氮运移情况进行参数率定和数据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土壤含水量模拟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0.010 5~0.0291 g·g^(-1)、5.58%~13.42%,模型对土壤硝态氮质量比模拟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89 6~10.754 7 mg·kg^(-1)、12.14%~42.30%,说明RZWQM 2模型在模拟宁夏引黄灌区土壤水氮运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一步模拟结果显示,在灌水量为533 mm、施氮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能够维持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淋溶损失,有利于进一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春玉米 根区水质模型(RZWQM 2) 水氮运移 淋溶过程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南岸灌区优质高产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高标准农田技术模式——以玉米种植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子瑶 郝永河 +3 位作者 张娟 贾学宇 张家良 曹艳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67-70,共4页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优质高产田相对较少,为保证高产田地力不在黄河水灌溉中流失,将优质高产田建成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的高标准农田是高质量发展黄河灌区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种植玉米的高产试验田进行“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优质高产田相对较少,为保证高产田地力不在黄河水灌溉中流失,将优质高产田建成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的高标准农田是高质量发展黄河灌区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种植玉米的高产试验田进行“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与地力提升保持相结合的技术集成示范,并对该模式下种植玉米产生的相关效益进行分析,实现高产田水肥高效精准利用。进而为优质高产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地力保育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模式在黄河灌区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灌区 地力保育 干播湿出 水肥一体化 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沿黄区耕地水分供需特征及灌溉分区研究
5
作者 周浩 文高辉 +2 位作者 刘心宁 马泉来 周翼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267-9277,共11页
揭示耕地水分供需态势并由此实现科学灌溉,有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河南沿黄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利用数据、MODIS系列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反演手段并构建水分供需评价模型,从栅格尺度来揭示... 揭示耕地水分供需态势并由此实现科学灌溉,有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河南沿黄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利用数据、MODIS系列数据、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反演手段并构建水分供需评价模型,从栅格尺度来揭示当地耕地水分供需平衡态势,进而构建多智能体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实现耕地灌溉分区。结果表明:(1)耕地利用呈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变化特点,旱地分布范围广且受经济建设条件影响,面积减少时段主要集中于2015—2020年,水田则多呈斑块状分布在黄河沿岸;(2)耕地水分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表蒸散量和有效降水量的时空错位,盈余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洛阳市和郑州市,东北部则多处于水分亏缺状态;(3)盈亏指数整体逐年降低且高值区迅速减小,2020年盈亏指数均值已降至0.08,亏缺风险状态以高、中高和中风险为主,且在年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点;(4)河南沿黄区存在较高的耕地精准灌溉需求,将当地耕地划分为5种灌溉区,其中优先管控区、重点关注区和有序管理区面积占比之和达到87.87%,并应采取不同的灌溉管理策略。研究认为,提出的灌溉分区方法能够充分权衡水分供需特性和田块空间积聚效益,分区结果可为耕地合理灌溉与分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水分供需 灌溉分区 多智能体 河南沿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生态耗水的干旱区绿洲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勇 董义阳 +3 位作者 翟家齐 刘宽 刘志武 梁犁丽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9,共12页
针对现行干旱区绿洲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对生态服务效益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绿洲尺度上考虑生态耗水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应用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农田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74... 针对现行干旱区绿洲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对生态服务效益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绿洲尺度上考虑生态耗水的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并应用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溉绿洲农田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74.7%,生态系统蒸散消耗水量中的灌溉水量平均占比达39.8%,灌溉水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显著;考虑生态耗水前后的灌溉用水效率差为0.052~0.074,占未考虑生态耗水灌溉用水效率的13.9%~16.1%,灌溉水的生态服务效益明显;提出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合理可行,能客观反映干旱区灌溉用水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效率 生态耗水 干旱区 蒸散发 水循环模拟 宁夏引黄灌溉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Sentinel-2影像的引黄灌区作物结构提取和供需水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斌 毕春宁 +4 位作者 薛建春 毕华军 孙力 许建辉 李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1-137,共7页
在黄河流域用水指标严格控制的背景下,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引黄灌区为例,利用2022年时序Sentinel-2遥感影像构建作物生育期的NDVI时间序列,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基于垦利站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了197... 在黄河流域用水指标严格控制的背景下,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引黄灌区为例,利用2022年时序Sentinel-2遥感影像构建作物生育期的NDVI时间序列,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基于垦利站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析了1973—2022年各作物的需水特性,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各作物种植面积,计算了2022年灌区作物在不同降水保证率(5%、25%、50%、75%、95%)条件下的灌溉总需水量,结合2023年分配给灌区作物的灌溉水指标探究了灌溉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平衡。结果表明:基于NDVI时间序列构建决策树分类方法可有效提取作物的种植结构,总体分类精度为85.07%,Kappa系数为0.819,能够满足作物灌溉需水量的研究。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水稻和冬小麦补充灌溉水量在所有作物中位列前两位,均值分别为913 mm和410 mm;处于雨季生长的夏玉米、夏大豆补充灌溉水量较小且灌溉需求均值较小。研究区2023年分配的灌溉水指标在降水保证率为50%时研究区灌溉水亏缺量为235.5万m^(3),在降水保证率为75%和95%时灌溉水亏缺量分别为1 754.5万m^(3)和2 261.5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影像 种植结构 需水特性 灌溉水供需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水氮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苗世龙 李仙岳 +4 位作者 史海滨 闫建文 丁世杰 刘红星 苗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9,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同一灌水条件下,中氮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氮处理增加23.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氮肥偏生产力降低18.3%,较高氮处理玉米产量增加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7%、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8.1%。同一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水处理增加37.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6.6%,较高水处理玉米产量增加1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8.3%、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2.9%。建立灌水量、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之间的三组回归模型,通过寻优得到三组水氮区间并取交集,获得同时满足高产、高水氮利用效率的全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为1800~2046 m ^(3)·hm^(-2)与210~249.2 kg·hm^(-2)。引用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水氮生产函数对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进行了各生育期分配,合理分配了滴灌条件下各生育期水氮制度。研究成果可为沿黄南岸灌区玉米种植水肥管理模式和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优化 水氮生产函数 滴灌施肥 沿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节水对引黄灌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永鑫 谭军利 +3 位作者 韦广源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160,共11页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定额包括常规灌溉(400 mm,WC)、节水20%灌溉(320 mm,W1)和节水40%灌溉(240 mm,W2),副区为施氮水平包括常规施氮(270 kg·hm^(-2),NC)、减... 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定额包括常规灌溉(400 mm,WC)、节水20%灌溉(320 mm,W1)和节水40%灌溉(240 mm,W2),副区为施氮水平包括常规施氮(270 kg·hm^(-2),NC)、减施氮肥25%(202.5 kg·hm^(-2),NJ)和不施氮(N0),灌溉方式为微喷灌,研究减氮节水对土壤水分动态分布、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JW1处理促进了春小麦吸收20~40 cm土层的水分,土壤含水率变化多发生在60 cm以上土层,减少了水分下移。2 a试验中均以NJW1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8092 kg·hm^(-2)和5516 kg·hm^(-2),较常规施氮常规灌溉处理分别提高7.01%和13.36%,并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定额处理之间总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灌溉定额增加呈增加趋势,2 a试验中,NJW1处理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较相同施氮下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减少14.07%和18.37%。减施氮肥下W1处理2 a的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可达1.62 kg·m^(-3)和1.43 kg·m^(-3),较减施氮肥常规灌溉处理分别提高21.80%和31.19%。综上所述,在两种水文年型春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分别为67.5 mm(干旱年份)和34.5 mm(极端干旱年份),在减氮25%节水20%的水氮管理模式下,春小麦可达到高产和水分利用效率高效的目标,可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减施氮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基于3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被引量:3
10
作者 焦雨萌 曹建军 +2 位作者 陈洁 王海茹 李育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为使黄河流域农业灌溉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采用3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7—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下的实际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主要受制于经济水平和水资... 为使黄河流域农业灌溉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采用3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7—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下的实际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主要受制于经济水平和水资源禀赋,尽管政府的重视对其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2)在消除外部影响因素后,2007—2020年黄河流域灌溉用水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被低估(0.931),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0.733)和规模效率平均值(0.792)被高估。在省域尺度上,除河南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位于有效前沿面外,其余省区的农业灌溉用水投入均未得到有效利用。3)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2007—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0.3%。其中,技术进步变化>1,规模效率变化与Mamquist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综上,黄河流域应在灌溉技术水平较高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业灌溉用水中规模效率的潜力,以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3阶段DEA模型 Malmqusit指数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调控对沿黄灌区向日葵水分利用影响研究
11
作者 何锐 佟长福 +2 位作者 王军 张晔 栗永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共8页
为探究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根系吸水来源及其利用策略,通过测定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和δ18O),利用直接对比法和MixSIAR模型研究对比不同灌溉制度下... 为探究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根系吸水来源及其利用策略,通过测定达拉特旗黄河南岸灌区向日葵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和δ18O),利用直接对比法和MixSIAR模型研究对比不同灌溉制度下向日葵不同生育期水分来源及各水源利用差异。结果表明,向日葵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吸水深度分别在0~30、0~50、0~70和30~90 cm土层。不同灌溉量下,向日葵的主要吸水层具有一定的差异。0~10、10~30、30~50、50~70、70~90 cm深度土壤水和地下水对向日葵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22.17%、17.99%、18.74%、14.68%、15.97%和10.45%。通过相关性分析,50 cm以下土层水分贡献对产量提高有利,0~10 cm土壤水、30~50 cm土壤水和地下水利用对灌溉水利用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设置灌溉定额为187.5 mm时能显著提高产量,灌溉定额为100 mm时,能显著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水分来源 根系吸水 吸水深度 水分调控 黄河南岸灌区 向日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滴灌不同含沙率对灌水器堵塞影响和试验研究
12
作者 相扬帆 岑睿 +2 位作者 吴文勇 胡雅琪 许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1,224,共7页
灌水器堵塞是影响黄河水滴灌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对8种不同灌水器与1‰(1 kg/t)、2‰(2 kg/t)、4‰(4 kg/t)3种含沙率进行模拟试验,重点研究了引黄滴灌不同类型滴灌灌水器的流量变化规律和堵塞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器的流量衰减率... 灌水器堵塞是影响黄河水滴灌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对8种不同灌水器与1‰(1 kg/t)、2‰(2 kg/t)、4‰(4 kg/t)3种含沙率进行模拟试验,重点研究了引黄滴灌不同类型滴灌灌水器的流量变化规律和堵塞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器的流量衰减率随着灌水历时的增加而增大,灌水300 h后衰减率整体达到43%~72%;流量衰减率随着含沙率的增加而增大,低泥沙含量时(1‰),75%的灌水器呈现中度堵塞情况,高泥沙含量时(4‰),100%的灌水器呈现重度堵塞。灌水器N-1.6与N-2.0B在3种不同含沙率下的灌水均匀度均达到80%以上,可以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灌水器的流量衰减与灌水器的流道长度呈正相关,随着流道长度的增加,灌水器抗堵塞性能降低,流量衰减率增大。流道内沉积泥沙的中值粒径与灌水器设计流速呈负相关,随着设计流速的增加而减小。灌水器流道内0~30μm粒径的沉积泥沙体积比随含沙率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引黄滴灌灌水器堵塞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滴灌 灌水器堵塞 含沙率 流量衰减率 灌水均匀度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
13
作者 冯涛 杨睿峰 +2 位作者 左其亭 朱大炯 于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开展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研究,探究灌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可持续性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缺水率最小、承载人口总量最多、污染物排放... 开展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研究,探究灌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可持续性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以灌区经济效益最大、缺水率最小、承载人口总量最多、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以及粮食产量最大为目标,综合考虑灌区供需水能力、灌溉面积、污染物排放等多维临界约束,构建了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运用第3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进行求解,获得Pareto最优解集,并依据不同的目标偏好和熵权法从中选取多套决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文中经济效益最大、社会效益最大、生态效益最大、人口总量最大以及粮食产量最大5个目标相互制约,Pareto非劣解侧重于追求其中一方效益最优的同时,必然会引起其他目标值(至少一个)变劣。因此,文中得到的多种决策方案可为灌区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多目标决策 第3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供需关系 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
14
作者 陈妍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7-160,164,共5页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引水,自西向东新建1条输水总干渠,为温孟武滩区2.18万hm^(2[2])灌区提供水源,并向武嘉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及大功灌区补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 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西霞院水库引水,自西向东新建1条输水总干渠,为温孟武滩区2.18万hm^(2[2])灌区提供水源,并向武嘉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及大功灌区补水,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四水同治”战略首批推进的1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总体布局、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地质、工程设计以及建成后的工程效益6个方面对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引水灌溉 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 粮食增产 工程概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约束下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15
作者 郭玉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7期123-126,共4页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干旱区域,农业灌溉依赖从黄河引水,黄河水资源对其农业发展水平有较大影响。为探究水资源约束下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该文通过分析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厘清现有水资源对灌区...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干旱区域,农业灌溉依赖从黄河引水,黄河水资源对其农业发展水平有较大影响。为探究水资源约束下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该文通过分析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厘清现有水资源对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机理,进而探讨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结果显示,目前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如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退水水质差等问题。因此要在水资源约束下实现河套灌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加强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灌溉技术升级、加快盐碱地治理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约束 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用水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引黄灌溉固碳效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董林林 杨浩 +3 位作者 于东升 张海东 刘杨 史学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2-930,共9页
通过在宁夏引黄灌区实地调查、采样与分析,研究5种类型土壤在不同灌溉耕作时间序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对引黄灌溉耕作固碳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溉耕作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因土壤类型的... 通过在宁夏引黄灌区实地调查、采样与分析,研究5种类型土壤在不同灌溉耕作时间序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土壤对引黄灌溉耕作固碳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溉耕作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因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相同的灌溉耕作时间下,5种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灌淤土>潮土>新积土>风沙土>淡灰钙土;与同类型未灌溉耕作的土壤比较,灌溉耕作使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同的灌溉耕作时间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幅排列次序为:风沙土>潮土>灌淤土>淡灰钙土>新积土。宁夏引黄灌区的土壤固碳效应因土壤类型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溉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水资源联合利用耦合模型 被引量:27
17
作者 岳卫峰 杨金忠 占车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40,共6页
随着引黄水量日益减少,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内蒙河套灌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引黄水量最小和地下水开采量最大为目标,以控制各用水区地下水位在适宜范围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动态耦合地下水模拟模型与地表地下水联合... 随着引黄水量日益减少,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内蒙河套灌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引黄水量最小和地下水开采量最大为目标,以控制各用水区地下水位在适宜范围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动态耦合地下水模拟模型与地表地下水联合利用优化模型,建立了灌区水资源联合利用耦合模型,最后应用此耦合模型对灌区2020和2030年的引黄水和地下水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有效利用地表地下水,灌区2020和2030年的引黄水量分别为39.15、38.54亿m3/a,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40亿m3/a指标。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干旱灌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盐碱化防治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优化 模型 地下水 联合利用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风沙运动对环境的危害与防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治昊 曹文洪 +1 位作者 周景新 戴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62,共6页
引黄必引沙,淤沉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沉沙池、渠道等部位的大量泥沙造成的风沙运动使灌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本文依据风沙运动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引黄灌区风沙的来源与分布... 引黄必引沙,淤沉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沉沙池、渠道等部位的大量泥沙造成的风沙运动使灌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本文依据风沙运动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引黄灌区风沙的来源与分布、风沙颗粒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从风沙起动、风沙推移质运动、风沙悬移质运动三个方面对灌区风沙危害的方式与程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灌区风沙危害的防治措施,试图为科学治理引黄灌区风沙危害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引黄灌区 风沙危害 环境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引黄灌区主要河系水化学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芳 李发东 +3 位作者 李静 宋帅 蔡文静 常春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7-493,共7页
通过对德州引黄灌区主要河流及引黄灌渠水质的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引黄灌区地表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和主要离子来源,为长期观测引黄灌溉对该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的影响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交换... 通过对德州引黄灌区主要河流及引黄灌渠水质的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引黄灌区地表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和主要离子来源,为长期观测引黄灌溉对该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的影响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交换提供依据,同时为该区水环境评价以及水体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地表水的pH、电导率(EC)及各主要离子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水体pH的变化范围为7.65~9.34,属弱碱性水;EC的变化范围为965~1 530μs.cm 1;主要阴阳离子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O3 1.32~60.15 mg.L 1、SO42 53.41~781.90 mg.L 1、HCO3 143.35~823.50 mg.L 1、Cl 98.00~564.00 mg.L 1、Ca2+22.57~265.00 mg.L 1、Mg2+29.41~195.50 mg.L 1、Na+103.20~472.00 mg.L 1、K+0.83~59.05 mg.L 1。该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Na+.Ca2+—HCO3.SO42水为主。各阴离子浓度的平均值HCO3(330.45 mg.L 1)SO42(308.48mg.L 1)Cl(286.83mg.L 1)NO3(29.60 mg.L 1),阳离子浓度的平均值Na+(236.85 mg.L 1)Ca2+(98.15mg.L 1)Mg2+(82.62 mg.L 1)K+(9.05 mg.L 1)。pH、Cl的最高值均出现在马颊河流域,并且该流域Mg2+浓度均值高于其他两个流域。德惠新河流域EC、NO3和HCO3的均值最高。引黄灌渠的SO42、Na+、Ca2+和K+的平均浓度高于其他两个流域。通过Piper图分析得出,不同小流域水体类型不同。对研究区灌溉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地表水适合灌溉。经相关分析发现,该研究区地表水中,Ca2+、Mg2+、Na+与SO42和Cl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此外,Ca2+与Mg2+、Na+与K+、SO42与Cl也显示出了极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些离子相互影响,或者具有相同的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离子特征 空间差异 水化学类型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沉淀后水质对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晓晶 于健 +4 位作者 马太玲 宋耀兴 卢俊平 杜慧慧 王凡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8-264,共7页
利用2013年5月—10月和2014年7月—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乌海市不同功能的三个典型沉淀池(如意湖、林业湖和朝阳湖)的浊度、细菌总数、叶绿素a、总氮、总磷五项水质指标的沉淀、过滤效率,利用灌水器堵塞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堵塞物电镜... 利用2013年5月—10月和2014年7月—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乌海市不同功能的三个典型沉淀池(如意湖、林业湖和朝阳湖)的浊度、细菌总数、叶绿素a、总氮、总磷五项水质指标的沉淀、过滤效率,利用灌水器堵塞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堵塞物电镜扫描图片,探讨了黄河水经过平流沉淀+网式过滤组合模式处理后仍会造成灌水器堵塞的原因。结果表明:各沉淀池浊度的沉淀和过滤效率均较高,其中如意湖的沉淀效率最高,平均去除率为63%;2013年朝阳湖的过滤效率最高,为60.53%,各沉淀池水质指标的过滤效果普遍较差。黄河水经沉淀过滤后仍会造成灌水器堵塞,其主要原因与细小颗粒物和微生物形成的絮状结构有关,建议对原有沉淀、过滤措施提出改进,经一、二级沉淀后在泵房内改用叠片式砂过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水质 灌水器堵塞 黄河水 沉淀效率 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