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Xingnaojing injection 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ce 被引量:1
1
作者 Wen-qian WANG Shuang WU Feng-hua F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7-307,共1页
OBJECTIVE Xingnaojing injection(XNJ) is an extracts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that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ticemia and strok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 OBJECTIVE Xingnaojing injection(XNJ) is an extracts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that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ticemia and strok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XNJ 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mice models.METHODS The septicemia mice models were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20 mg·kg^(-1)).And the ICH mice models were made by intrastriatal injec.tion of bacterial collagenase.The septicemia animals were treated intravenously with XNJ at dose of2.5,5,10,or 15 mL·kg^(-1).The ICH animals were treated intravenously with XNJ at dose of 10 mL·kg^(-1).Thereafter,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was assayed by FITC-D metho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44.72±4.30),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in the mice in septice.mia group(233.68±28.18)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Treatment with XNJ at dose of 5,10,and 15 mL·kg^(-1) reduced 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150.45±17.52,139.21±17.05,132.55±18.88,respectively,P<0.01) except 2.5 mL·kg^(-1)(240.71±21.42,P>0.01);Compared with sham group(57.88±7.31),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in the mice of ICH(282.25±23.78)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Treatment with XNJ(10 mL·kg^(-1)) in the mice of ICH group ameliorated the change of permeability in intestinal mucosa(148.83±15.86,P<0.01).CONCLUSION XNJ exhibit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CH,which will prevent the endotoxin to penetrate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then to enter the circulation in infections and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醒脑静注射液 败血症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AngongNiuhuang Pill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ce
2
作者 Shuang WU Wen-qian WANG +1 位作者 Tian WANG Feng-hua F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5-315,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ngongNiuhuang Pill(AGNH)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METHODS Male CD-1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ngongNiuhuang Pill(AGNH)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METHODS Male CD-1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ICH,AGNH 0.1 g · kg^(-1),AGNH 0.2 g · kg^(-1),and AGNH 0.4 g·kg^(-1) groups.The ICH mice models were prepared by intrastriatal injection with collage.nase using a stereotaxic frame.Garcia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mice.The brain water content was measured with dry/wet weight method.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was detected by FITC-D method.H&E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intestine.The content of endotoxin in blood and the expressions of ZO-1,occludin in intestinewere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 After AGNH administration,the neurological score of mice was increased,and the brain water content was decreased(P<0.01).AGNH attenuated the ICH-induced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P<0.01).Treatment with AGNHnot only alleviat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testine but alsoreduced the endotoxin content in blood(P<0.01).The expressions of ZO-1,occludinin AGN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ICH group(P<0.05).CONCLUSION AGNH improves th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ICH mi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implicated in protecting the intestinal muc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功能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之明 王孜杰 李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4-724,共11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急性期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024年来自多个国家的ICH专家在Stroke杂志上发布了急性自发性ICH的早期综合管理方案——Code ICH。该专家共识围绕ICH的急性期脑损伤机制、早期一体化诊治方...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急性期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024年来自多个国家的ICH专家在Stroke杂志上发布了急性自发性ICH的早期综合管理方案——Code ICH。该专家共识围绕ICH的急性期脑损伤机制、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详细的推荐意见。本文将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专家共识 血肿扩大 治疗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联合NRS2002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蒙 付三仙 +3 位作者 王素凡 周力为 梁锐 吕全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联合营养风险筛查常用量表评分(NRS2002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至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 d内的生存情...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联合营养风险筛查常用量表评分(NRS2002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至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 d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223)和死亡组(n=7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AR、NRS2002评分及CAR联合NRS2002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和NRS2002评分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212(1.026~1.432)、1.510(1.233~1.849),P<0.05]。CAR联合NRS2002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方程为Y=-3.242+0.412×NRS2002+0.192×CAR,预测短期预后的AUC(95%CI)为0.711(0.639~0.78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48、0.709。结论:CAR联合NRS2002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 NRS2002评分 高血压脑出血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炎症标志物对脑出血不良预后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黄琴 宋紫薇 +6 位作者 况洪腊 张治 朱玉萍 吴麟 洪道俊 林晶 朱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多种炎症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多种炎症标志物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根据脑出血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多种炎症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多种炎症标志物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根据脑出血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比较两组的一般信息、检验、检查和随访资料,其中炎症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monocyte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white blood cell count to mean platelet volume ratio,WM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全身凝血炎症指数(systemic coagulation-inflammation index,SCI)。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脑出血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比较其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总共入组510例脑出血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297例(58.2%),预后不良组213例(41.8%)。基线资料的比对显示与预后良好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的患者在入院时具有更高水平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NLR、PLR、SIRI、SII、WMR;基线血肿体积和基线水肿体积较大,脑叶出血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更低水平的血小板、淋巴细胞、LMR和SC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NLR(OR:1.081,95%CI:1.032~1.1131,P=0.001)、SIRI(OR:1.089,95%CI:1.014~1.169,P=0.019)、SII(OR:1.000,95%CI:1.000~1.001,P=0.011)、WMR(OR:2.627,95%CI:1.267~5.445,P=0.009)为脑出血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表明,在预测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方面,NL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0.729(95%CI:0.685~0.774)]大于SIRI[0.692(95%CI:0.645~0.738)]、SII[0.688(95%CI:0.641~0.735)]和WMR[0.65(95%CI:0.602~0.698)],提示NLR预测能力最强。结论NLR、SIRI、SII、WMR为脑出血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NLR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炎症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不良 炎症标记物 预测能力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20年
6
作者 张哲 郑丽娜 +1 位作者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5-565,共11页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大面积半球性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缺血性卒中抗水肿治疗,脑出血的微创手术、药物止血、逆转抗凝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迟发性脑缺血和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及处理等。本文概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带来的启发,总结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发展规律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重症医学 脑血管病 临床研究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基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的分析
7
作者 李秋菊 尹金风 +5 位作者 王春娟 杨昕 任添华 李子孝 谷鸿秋 姜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目的调查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2022年12月入组的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判定依据患者病史中的自我报告。院内结局包括入院2 d内行走、卒中... 目的调查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及其与院内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登记数据库2015年8月—2022年12月入组的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判定依据患者病史中的自我报告。院内结局包括入院2 d内行走、卒中复发、院内死亡、院内并发症(肺栓塞、肺炎等)及出院回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与院内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09366例脑出血患者,男性68386例(62.5%),年龄63.0(53.0~72.0)岁,入院时NIHSS评分为6.0(2.0~13.0)分,住院天数为15.0(10.0~21.0)d。总计293例(0.3%)存在卒中前痴呆病史。与无卒中前痴呆患者相比,卒中前痴呆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前痴呆可能与更高的院内并发症(OR 2.35,95%CI 1.46~3.83),特别是肺炎(OR 2.52,95%CI 1.57~4.08)事件相关,但两组患者在卒中复发(OR 1.45,95%CI 0.63~2.88)、院内死亡(OR 1.43,95%CI 0.80~2.50)、出院回家(OR 0.83,95%CI 0.46~1.60)等结局上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中脑出血患者卒中前痴呆的患病率为0.3%,卒中前痴呆可能增加脑出血患者院内并发症尤其是肺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卒中前痴呆 患病率 院内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的多模脑功能监测评估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
8
作者 孙实安 王迎东 +3 位作者 程晓峰 邸燕娜 姜健慧 于朝旭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评估定量脑电图(QEEG)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多模脑功能监测在预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QEEG和TCD检... 目的评估定量脑电图(QEEG)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多模脑功能监测在预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QEEG和TCD检查,并根据血肿是否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9例)和血肿稳定组(41例)。通过对比两组间QEEG和TCD的参数差异,探究这些监测指标与血肿扩大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血肿扩大组的患者年龄较高,且吸烟比例也较高,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初始神经功能损伤更严重,血肿扩大组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DAR和DTABR值均高于续血肿稳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与血肿扩大呈正相关,其中DAR和DTABR的相关性尤其强(r值分别为0.774和0.738,P<0.05),P1的相关性相对较弱(r=0.21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参数在预测血肿扩大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DAR的AUC值高达0.970。随访期间,血肿稳定组的MRS评分在所有时间点上优于血肿扩大组(P<0.05)。结论QEEG和TCD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肿扩大 定量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化痰通腑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作用效果
9
作者 王鹏 唐志锋 +5 位作者 赵自育 郭伟 王明明 王晓曦 缑丽霞 王琦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1,共4页
目的评估清热化痰通腑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患者100例。按照等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评估清热化痰通腑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患者100例。按照等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清热化痰通腑法。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测定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评价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观察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观察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2周观察组CP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痰通腑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的控制效果确切,有助于抑制炎症和改善动脉血氧,减轻感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痰通腑法 高血压脑出血 早期胃管鼻饲后继发性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脑出血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浦怡婷 冯瑶婷 +2 位作者 吕鹤群 马顾全 彭拥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1,共7页
本文以针灸治疗脑出血的机制研究进展为切入点,从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大方面探讨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脑出血病变机制及针灸干预效果的研究。归纳发现针灸对于血肿压迫、脑水肿、氧化应激、神经细胞死亡、脑血流改变等多个环节... 本文以针灸治疗脑出血的机制研究进展为切入点,从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大方面探讨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脑出血病变机制及针灸干预效果的研究。归纳发现针灸对于血肿压迫、脑水肿、氧化应激、神经细胞死亡、脑血流改变等多个环节都有干预作用,但是目前研究还存在活体研究较少、缺乏辨证论治思维以及针灸的量效和整体调节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针灸 干预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内镜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景霞 廖晓斌 康承湘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胃管组和肠管组,每组60例。入院后12~24 h,胃管组给...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胃管组和肠管组,每组60例。入院后12~24 h,胃管组给予鼻胃管进行早期营养支持,肠管组胃镜辅助下置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次日和第14天NIHSS、GCS评分、营养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院后第14天,相较于胃管组,肠管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GCS评分、外周血Alb、PAB、Hb、IgG、IgA、IgM、CD3^(+)T、CD4^(+)T、CD4^(+)T/CD8^(+)T水平明显升高(P<0.05)。肠管组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胃潴留、呕吐的发生率低于胃管组(P<0.05)。结论:早期内镜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出血 肠内营养支持 内镜 免疫球蛋白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若彤 陈晨 +1 位作者 刘飞凤 李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9-828,共10页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超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现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6 h内以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为目标进行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降压干预越早,患...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超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现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6 h内以130~140 mmHg(1 mmHg=0.133 kPa)为目标进行强化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降压干预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尤其在救护车上2 h内启动强化降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然而,针对超高收缩压(≥220 mmHg)、超大体积血肿等特殊患者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不同降压药物的比较和优选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如何推广脑出血院前管理的救治模式,以及院前脑出血的早期识别仍是临床难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可显著缩短从派遣救护车到首次脑影像扫描的时间,为超急性期管理提供了新方向。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大体积血肿、超高基线收缩压等特殊患者的血压管理、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以及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急性期 血压管理 强化降压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生经济学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成本效益分析
13
作者 袁庆震 徐兴华 +4 位作者 干智超 曾宇枭 靳海涛 张家墅 陈晓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5-390,共6页
评估近年来关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卫生经济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三种微创术式——小骨窗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的临床疗效与经济学价值。基于2019—2... 评估近年来关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卫生经济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三种微创术式——小骨窗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的临床疗效与经济学价值。基于2019—2024年PubMed、EMBASE等数据库的12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7篇队列研究和8篇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等方法评估其资源消耗与健康产出。微创手术整体优于传统开颅术,其中立体定向术住院周期最短、直接成本最低;神经内镜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小骨窗手术术后稳定性最佳。建议结合患者个体特征选择术式,并通过医保支付改革、技术推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外科 卫生经济学 成本效益分析 医保支付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被引量:28
14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推进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规范开展脑血管病防治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推进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规范开展脑血管病防治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主要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的定义、疾病负担、急救、预防,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处理,脑血管病护理、康复、公众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供各地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急救 预防 治疗 指南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适应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15
作者 伍琳 孙君昭 +3 位作者 韩铖琛 聂幸幸 田宇红 皮红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2,共7页
目的评估远端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确诊并收入院的sICH患者6... 目的评估远端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对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确诊并收入院的sICH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程序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标准基础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RIC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天、治疗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上血肿体积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BI、CT影像血肿体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I均较前升高,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T影像血肿体积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14 d的RIC治疗在sICH患者中应用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能够有效改善sICH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适应 脑出血 神经功能 血肿体积 自发性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瓶颈引导的颅内出血分割方法
16
作者 蒋杰 骆功宁 +5 位作者 董素宇 李凡丁 李向宇 李钦策 袁永峰 王宽全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8-2006,共9页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精确分割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中的颅内出血(ICH)对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针对小出血区域难以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信息瓶颈引导的ICH分割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一个信息瓶颈引导的分割网络(IBGS-Net)。首先...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精确分割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中的颅内出血(ICH)对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针对小出血区域难以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信息瓶颈引导的ICH分割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一个信息瓶颈引导的分割网络(IBGS-Net)。首先,采用U-Net架构作为基础,并引入信息瓶颈层增强与ICH分割相关的关键特征的识别;其次,通过设计的残差空间自适应归一化(ResSPADE)模块,信息激活图(IAM)被有效整合到分割流程中,提升网络对出血区域的识别和定位能力;最后,引入交互引导损失(IGL)函数以优化模型对难分割区域的处理,进一步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在内部数据集上的评估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Dice相似性系数(DSC)、归一化表面Dice(NSD)和相对体积差(RVD)这3个指标上分别达到了78.1%、90.1%和11.5%;在公开数据集INSTANCE 2022上,与其他的分割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3个指标相较于次优结果,分别提升了1.9、2.4和下降了3.2个百分点。以上验证了所提方法在ICH分割任务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可用于协助临床医生进行ICH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分割 信息瓶颈 交互引导损失 残差空间自适应归一化 U-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杨素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脑出血后神经损伤
17
作者 郭大闯 邵哲 +1 位作者 冯基高 彭浩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7,共9页
目的:探讨白杨素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以铁死亡作为药物靶点对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ICH组(脑出血模型组)和ICH+Chrysin组(脑出血模型+白杨素组),每组22只。将大鼠... 目的:探讨白杨素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以铁死亡作为药物靶点对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ICH组(脑出血模型组)和ICH+Chrysin组(脑出血模型+白杨素组),每组22只。将大鼠自体尾静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Sham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自体尾静脉血。模型建立后6 h进行Z-longa评分,ICH+Chrysin组连续灌胃给药3 d,Sham组与ICH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HE、Nissl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试剂盒检测Fe^(2+)、GSH、MDA、SOD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ACSL4、GPX4、FTL、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1)与Sham组比较,ICH组Z-longa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和海马神经元明显损伤,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活细胞比率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CH+Chrysin组较ICH组脑组织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活细胞比率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Sham组比较,ICH组Fe^(2+)、MDA、ACSL4、IL-1β和TNF-α表达明显增高,GSH、SOD、GPX4和FTL表达明显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CH+Chrysin组较ICH组Fe^(2+)、MDA、ACSL4、IL-1β、TNF-α、GSH、SOD、GPX4和FTL表达逆转,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杨素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铁死亡 白杨素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崁醇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8
作者 吴芝璇 王茂娟 李作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崁醇组,每组44只,后3组构建急性ICH模型,每组按...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和依达拉奉右崁醇组,每组44只,后3组构建急性ICH模型,每组按评估时间分为1、3、7和14 d 4个小组,每个小组11只。造模2 h后腹腔注射给药:假手术组和ICH组(生理盐水6 mL/kg)、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6 mg/kg)、依达拉奉右莰醇组(依达拉奉右莰醇7.5 mg/kg),随后每12 h给药1次直至14 d。各组大鼠分别采用mNSS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生化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免疫组化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CD16、CD206含量。结果: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右莰醇组在3 d(病情高峰期)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6±0.5)、(14.0±1.6)、(9.8±0.8)、(10.4±1.1);脑含水量(%)分别为:(63.2±2.14)、(85.61±1.43)、(81.48±1.9)、(76.77±1.44);NO含量(单位μmol/gprot)分别为:(2.45±0.46)、(9.98±0.54)、(8.77±0.36)、(7.92±0.43);T-AOC含量(单位mM/mgprot)分别为:(0.67±0.02)、(0.74±0.03)、(0.78±0.02)、(0.84±0.03);CD16含量(单位iod值定量)分别为(143.8±15.82)、(3673.81±166.33)、(2970.74±132.75)、(2521.69±140.74);CD206含量(单位iod值定量)分别为:(548.46±93.68)、(726±97.81)、(915.28±100.33)、(1119.51±160.52);依达拉奉右茨醇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ICH组、依达拉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可以减轻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及氧化应激,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依达拉奉 脑出血 氧化应激 小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CT血肿密度不均匀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不良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付媛媛 王丽琨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5-1041,共7页
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卒中类型,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及原因不明脑出血。血肿扩大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存在血肿扩大风险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能改善其预... 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卒中类型,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及原因不明脑出血。血肿扩大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存在血肿扩大风险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因此,用于快速筛选血肿扩大高危患者的可靠影像学标志物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头颅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血肿密度不均匀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但目前该结论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影像学标志物 多模态影像 预后 血肿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月明 张冰莹 +3 位作者 孙琳琳 吕思谕 金海 郝广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探究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及其受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影响的效应,旨在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 目的探究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及其受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影响的效应,旨在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标准,纳入1990—2021年中国15~39岁青少年和青年人群,分析其脑出血发病情况,运用Joinpoint软件评估标化发病率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同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发病趋势。结果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总人群及分性别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总体﹣1.31%,男性﹣0.72%,女性﹣2.29%,P<0.001)。历年数据显示,男性的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揭示,脑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在35~39岁时达到峰值,为同龄女性的2.74倍。此外,1997—2006年的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RR 0.72)。预测至2044年,男性标化发病率将下降10.01%,而女性将上升3.84%,男性在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上仍为女性的1.93~2.26倍。结论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率总体下降,但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增长是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在35~39岁男性中最高,晚近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预测至2044年,男性发病率继续下降,女性略上升,但男性发病率仍高于女性。提示未来需加强男性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预防,进而降低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发病率 趋势分析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