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radial vs 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作者 傅向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52-,共1页
Obj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safety and outcome of transradial artery and 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bj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safety and outcome of transradial artery and 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s Two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 with AMI episoded within 12 hours, male 159, female 49, age 58.9 ±11.9 (34~88)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 for primary PCI (TRA pPCI) group of 106 cases and 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CI (TFA pPCI) group of 102 cases during Sept, 2000 to Aug, 2002. The protocols of the manipulation duration and the effect for TRA pPCI and TFA pPCI procedures were respectively compared, including the time of transradial artery puncture and the rate of puncture success at first time ; the time of guiding catheter engaging into target coronary ostium; the rate of patence in infarct related artery (IRA); total duration of manipulation and the successful rat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eeding, vessel injury,thrombi and embolism as well as the average stay of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status and the incidance of vessel spasm were observed and the effect of medicine administration to prevent from and relieve the vascular spasm was evaluated. The time of Allen’s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A pPCI , the inner diameter and the peak of blood velocity of the right and left radial arter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olor Doppler vessel echography as well as the complications of radial artery were followed up 1 month after TRA pPCI procedure. Results Two cases in every TRA pPCI and TFA pPCI groups were crossed over each other because procedure of the transradial or transfemoral access was failure. One handred and six vessels (48 vessels in LAD,22 vessels in LCX and 36 vessels in RCA) associated with 28 vessels of total occlusion in TRA pPCI group and 102 vessels (51 vessels in LAD,18 veesles in LCX and 33 vessels in RCA) with 24 vessels in total occlusion in TFA pPCI group were angioplasticized . The successful rates of the first time puncture in access artery, the re patence IRA and pPCI were similar in TRA pPCI and TFA pPCI groups ( 93.4% vs 96.1% ;100% vs 100%; 96.2% vs 97.1% , P >0.05 ).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ierence in the average time of puncture time of access artery ,engaging in target vessels of guiding catheters and the total procedure of PC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1.3 ±0.3s vs 1.2 ±0.3s ; 6.0 ±1.6min vs 5.8 ±0.9min ; 49.2 ±24.1min vs 46.5 ± 26.4min , P >0.05 ). The access artery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eeding ,hematoma and embolism as well the veneous thrombosis in TFA pPCI group were much more than those in TRA pPCI group(p< 0.01 ). Although slight artery spasm of 4.7% cases in TRA pPCI group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PCI , the procedure had being continu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medicine to release the spasm. The time of Allen’s test ,diameter and the systolic velocity of blood in daul radial arteries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pPCI.Conclusions The duration and effect by TRA pPCI for AMI with stable hemodynamics was similar to TFA pPCI. The complications such as of bleeding,vessel injury, thrombi and embolism by TRA pPCI were few, and it was unnecessary to discontinue the anticoagulation medicine. TRA pPCI might be selected as a access vessel for pPCI in AMI patients with stable hemo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 in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radial vs transfemoral artery access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右心室功能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PCI后不良事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文姝 周畅 +4 位作者 徐亮 孙恒 聂淑婷 邵袁缘 李心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观察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右心室(RV)功能用于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55例经3D-S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且拟接受PCI的UA患者,根据PCI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 目的观察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右心室(RV)功能用于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不良事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55例经3D-ST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且拟接受PCI的UA患者,根据PCI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将其分为不良事件组(n=37)与对照组(n=118)。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大约登指数相应截断值为依据,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3D-STI参数转化为新的二分类变量,分析UA经PCI后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据以构建联合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不良事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高于,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及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以单一LVEDV、RVFWLS及RVGLS区分有无不良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0 ml、19.05%及19.75%,生成的3个二分类变量均为UA经PCI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据以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UA经PCI后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结论3D-STI参数RVFWLS<19.05%、RVGLS<19.75%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LVEDV>110 ml均为UA患者经PCI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伤口患者多学科远程智慧干预模式体验的质性研究
3
作者 罗家音 张小艳 +1 位作者 杨慧 肖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目的 探索慢性伤口患者多学科远程智慧干预模式(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 mode for chronic wounds,MRIIM-CW模式)的用户使用体验,为进一步改善MRIIM-CW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4年8月1日... 目的 探索慢性伤口患者多学科远程智慧干预模式(multidisciplinary remote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 mode for chronic wounds,MRIIM-CW模式)的用户使用体验,为进一步改善MRIIM-CW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4年8月1日至8月20日北京市区三大伤口治疗中心的12名医务人员及12名慢性伤口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及16个亚主题:①MRIIM-CW模式的功能体验,包括便于伤口管理、促进沟通与交流、易于使用、便于科研数据储存;②MRIIM-CW模式对个人成长与获益,包括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升、慢性伤口全局观诊疗思路建立、患者伤口愈合率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③多学科远程干预模式的需求,包括多学科远程干预模式的职责分工、体现智慧干预模式;④功能期望,包括未读消息提醒、健康教育内容、隐私和安全顾虑、权限获取、数据录入与导出、适老化匹配。结论 用户整体体验较好,MRIIM-CW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未来实践中应需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使用习惯,不断完善MRIIM-CW模式,优化服务体验,提升远程智慧干预模式用户友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应用程序 干预模式 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工作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锦浩 胡冬梅 徐彩红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8-407,共10页
目的:调查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tuberculosis health-care workers,TB-HCWs)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TPT)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进一步推广TPT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方便抽样调... 目的:调查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tuberculosis health-care workers,TB-HCWs)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TPT)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进一步推广TPT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方便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综合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机构中自愿参与的TB-HCWs进行开展TPT工作意愿、筛查方法、治疗方法的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模型对开展TPT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91名被调查者中,13176名(92.20%)TB-HCWs有意愿开展TPT工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下、大专、大学学历者开展TPT工作的意愿均高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分别为OR=1.782,95%CI:1.196~2.626,P=0.004;OR=1.866,95%CI:1.291~2.657,P=0.001;OR=1.841,95%CI:1.295~2.577,P<0.001);基层医疗机构和其他工作单位人员的意愿均高于疾控中心人员(分别为OR=1.542,95%CI:1.140~2.077,P=0.005;OR=2.745,95%CI:1.699~4.589,P<0.001);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TB-HCWs的意愿高于非定点医疗机构(OR=1.217,95%CI:1.043~1.423,P=0.013)。愿意开展TPT工作的前三位原因包括能够降低结核病发病率[97.24%(12813/13176)]、可以保护高危人群[81.32%(10715/13176)]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指导[71.33%(9398/13176)],不愿意开展的前三位原因包括担心TPT会造成获得性耐药[75.41%(138/183)]、会造成不良反应[72.68%(133/183)]和无法完全保证疗效[65.03%(119/183)]。52.25%(6885/13176)愿意开展TPT的TB-HCWs曾参与过TPT,其中,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核抗原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作为筛查方法的TB-HCWs分别占94.89%(6533/6885)、62.02%(4270/6885)和57.60%(3966/6885),采用3HR、6~9H、免疫预防、3HP和4R作为治疗方案的TB-HCWs占比分别为74.09%(5101/6885)、64.71%(4455/6885)、59.23%(4078/6885)、57.47%(3957/6885)和49.75%(3425/6885)。结论:我国现阶段TB-HCWs开展TPT工作的意愿较高,但不同学历、不同医疗机构等级和性质人员的开展意愿仍存在差距,且参与过TPT工作的人员比例也有待提高。未来应针对性地对TB-HCWs开展培训,加快推动我国TPT工作的进程,助力结核病疫情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医务人员 问卷调查 预防和防护用药 干预性研究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余俊 陈烟雨 +3 位作者 陈剑 路昱琳 张琳 尤少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0-826,共7页
目的:分析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1月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骨肿瘤病人,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病人的肌肉力量(握力)、身体... 目的:分析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1月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骨肿瘤病人,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病人的肌肉力量(握力)、身体活动能力(步行速度)及肌肉质量(四肢骨骼肌指数),采用病人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恐动症评估简表、Fried身体表型衰弱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病人进行评估,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率为27.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规律锻炼、骨质疏松、恐动情况和衰弱情况是骨肿瘤病人肌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肿瘤病人肌少症患病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肌少症高危人群,并行营养、运动及心理干预,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肌少症 影响因素 运动干预 心理干预 营养支持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干预指导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关注转型期初中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
6
作者 唐海军 赵文君 +1 位作者 孙学敏 王佳佳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76,共10页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如何立足学情来干预小组活动,促进小组形成共同认知,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存在有待探索之处.个案研究表明,教师实施的小组干预具有诊断—指导的动态实践特征;个案教师在典型事...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如何立足学情来干预小组活动,促进小组形成共同认知,在理论与实践上还存在有待探索之处.个案研究表明,教师实施的小组干预具有诊断—指导的动态实践特征;个案教师在典型事件中侧重是要求学生回归任务阅读和同伴转述解释,但缺乏阅读策略与合作规范的精细指导,小组没有实现合作解决问题的目标.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尝试和践行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小组学习的干预指导要聚焦认知、社会与情感的多维融合,要激发学生在合作问题解决中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增强数学教学知识来提升干预指导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问题解决 干预指导 个案研究 精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PCI术后病人居家心脏康复偏好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7
作者 崔怡爽 何细飞 +4 位作者 陈亚男 陆丽娟 程捷 杨伟梅 张诗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居家心脏康复的偏好与需求,为居家心脏康复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病人与公众参与理论,采用目的抽样法和最大差异化抽样法,于2023年11月—12月选取21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目的:探索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居家心脏康复的偏好与需求,为居家心脏康复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病人与公众参与理论,采用目的抽样法和最大差异化抽样法,于2023年11月—12月选取21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进行个人访谈或焦点小组访谈,采用归纳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认知调适的需求、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偏好。结论:病人参与使研究聚焦病人关心的实际问题,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病人的偏好与需求,在居家心脏康复干预方案构建及实施过程中强化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方案,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居家心脏康复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8
作者 赵彩艳 曾令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5,共7页
目的调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至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为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方向... 目的调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至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为患者健康管理提供方向。方法以病案查询、面对面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ACS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资料、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进行调查。结果于PCI术前对235例ACS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成功随访至PCI术后6个月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共213例(90.6%)。平均年龄(62.67±9.18)岁,其中男性占比76.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前~术后6个月SAQ 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Waldχ^(2)=83.118,P<0.001)、心绞痛稳定状态(Waldχ^(2)=289.369,P<0.001)、心绞痛发作情况(Waldχ^(2)=219.458,P<0.001)、治疗满意程度(Waldχ^(2)=159.055,P<0.001)、疾病认知程度(Waldχ^(2)=130.839,P<0.001)]得分总体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均<0.001),但至术后6个月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得分仅处于中等水平。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CI术前~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ACS类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是否发生过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烟酒习惯。结论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躯体活动、心绞痛稳定状态和疾病认知水平的改善效果仍不理想,女性、文化程度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到确诊时间6个月及以上、发生过ISR、术后烟酒都未戒者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纵向研究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眼病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管怀进 季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早预防、早干预以及相关政策制定重要的科学依据。疾病前期(predisease)常指在流行病学调查/筛查中发现的机体非正常状态,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进展的过渡阶段,如果不干预就会发展... 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早预防、早干预以及相关政策制定重要的科学依据。疾病前期(predisease)常指在流行病学调查/筛查中发现的机体非正常状态,但还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进展的过渡阶段,如果不干预就会发展为疾病。如大家熟知的癌症前期(癌前病变)、糖尿病前期以及高血压前期等,也包括近视前期、青光眼前期以及糖尿病前期眼部并发症等眼病前期。疾病前期由于处于疾病尚未出现临床表现或者极早期阶段,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阻止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而广受重视。然而,目前眼科工作者尚未对开展眼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足够重视,对如何开展眼病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也不甚了解,本文根据以往开展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经验,就目前患病率高、视觉损伤大的几种常见眼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展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病前期 防盲 流行病学调查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腔穿刺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决策前体验的质性研究
10
作者 安玉美 丰岱荣 +2 位作者 李金云 赵艳君 崔星慧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羊膜腔穿刺(amniocentesis, AC)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决策前的真实体验,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3-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3例AC孕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归纳、提炼主题。结果 AC孕... 目的 探讨羊膜腔穿刺(amniocentesis, AC)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决策前的真实体验,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3-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3例AC孕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归纳、提炼主题。结果 AC孕妇决策前的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即:术前的心理反应;迫切寻求信息支持;手术决择前面临困扰和社会支持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AC孕妇决策前的体验和需求,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做出理性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腔穿刺 介入性产前诊断 孕妇 决策 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高鹏 曲泽 +5 位作者 李桂梅 皇甫卫忠 赵子豪 闫爽 陈秋雨 张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125-4131,4138,共8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1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3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3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气囊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老年人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论的干预对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佳欣 彭雪清 尤华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9-797,819,共10页
目的 探讨基于理论的干预对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效果。方法 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1日。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者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质量评价、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最后对理论使用... 目的 探讨基于理论的干预对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效果。方法 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1日。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者对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质量评价、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最后对理论使用及行为改变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定性综合。结果 最终纳入45篇随机对照实验,16篇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改变无统计学意义(SMD=0.18,95%CI:-0.22~0.59,P>0.05),中高度身体活动改变无统计学意义(SMD=0.29,95%CI:-0.38~0.96,P>0.05),步数改变无统计学意义(SMD=-0.03,95%CI:-0.27~0.21,P>0.05)。结论现有文献的Meta分析暂不能得出基于理论的干预能有效增加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干预有效性与具体干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身体活动 儿童 青少年 干预研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需求的质性研究
13
作者 胡译文 田单 +2 位作者 刘纯 谢思敏 杨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9-1476,共8页
目的:养育干预是通过对父母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以促进其积极的养育行为。国外研究表明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育干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文化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中国... 目的:养育干预是通过对父母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以促进其积极的养育行为。国外研究表明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育干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文化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育干预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使用意愿和需求,为未来设计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养育干预项目,预防或减轻青少年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7月至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部对15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采用Nvivo12.0软件并结合Colaizzi现象学七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访谈结果可归纳为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的使用意愿、内容需求及功能需求3个主题。访谈结果显示部分父母对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养育干预的使用意愿较强,但部分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低估了对养育干预的使用需求。内容需求包括亲子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对孩子的压力应对引导、与疾病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父母自身情绪管理指导等;功能需求包括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提供及时性的指导与反馈。结论: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开展养育干预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父母的使用意愿,根据其对内容和呈现形式的需求,及时推送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养育知识,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反馈,推动养育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养育干预 移动健康技术 需求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泛连接蛋白1与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
14
作者 黄国强 胡孜阳 +1 位作者 赵永 李雪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泛连接蛋白1(Pannexin-1,Panx-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218例... 目的分析血浆泛连接蛋白1(Pannexin-1,Panx-1)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218例,根据PCI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级分为正常复流组110例、慢复流组69例和无复流组39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Panx-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结果无复流组年龄、糖尿病、发病至PCI时间、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P选择素、GPⅡb/Ⅲ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血浆Panx-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复流组和慢复流组(P<0.05)。STEMI患者血浆Panx-1水平与P选择素、GPⅡb/Ⅲa、PNA、PMA、PLyA呈正相关(P<0.05,P<0.01)。LDL-C≥3.20 mmol/L、血浆Panx-1>0.88 mg/L为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8,95%CI:1.252~3.858,P=0.006;OR=16.849,95%CI:4.481~63.357,P=0.000)。血浆Panx-1预测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0.744~0.907,P<0.01)。结论血浆Panx-1水平升高与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PCI后无复流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数据相关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前瞻性研究 预测 泛连接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检查中应激反应的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徐灿霞 邹惠芳 +1 位作者 沈守荣 邓云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22-824,共3页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和镇静技术对胃镜检查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胃镜检查患者 86例 ,随机分为 3组 :心理干预组 ( 2 9例 ) :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心理干预 ;镇静组 ( 2 9例 ) :予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镇静 ;对照组 ( 2 8例 ) :予常规操作...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和镇静技术对胃镜检查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胃镜检查患者 86例 ,随机分为 3组 :心理干预组 ( 2 9例 ) :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心理干预 ;镇静组 ( 2 9例 ) :予咪唑安定和异丙酚镇静 ;对照组 ( 2 8例 ) :予常规操作。观察各组检查反应、BP、HR、SpO2 、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多巴胺 (DA)和皮质醇 (CS)变化。结果 :对照组检查中不适反应发生率较高 ,BP、HR、NE、E与CS明显升高。心理干预组和镇静组不适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 <0 0 1、 0 0 5 ) ,且BP、HR、NE、E与CS无明显升高。结论 :心理干预和镇静技术可降低胃镜检查患者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应激反应 对照分析 心理干预 临床心理学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患者临床心理干预模式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择青 祝卓宏 +4 位作者 朱鸿武 张红梅 刘金花 刘竞 傅小玲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87-590,共4页
目的 :对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SARS患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和影响因素 ,探索对封闭环境下急性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有效模式。方法 :总共 680名SARS患者 (其中男性 3 79名 ,女性 3 0 1名 ) ,对 483名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 目的 :对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SARS患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和影响因素 ,探索对封闭环境下急性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有效模式。方法 :总共 680名SARS患者 (其中男性 3 79名 ,女性 3 0 1名 ) ,对 483名干预组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包括电话心理咨询 (主动和被动 )、文字材料自我调适以及面对面危机干预 (临床医务人员和心理医生 )。采用SCL -90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并采用自编的“心理干预效果评定表”对干预对象进行干预效果评定。结果 :患者入院时SCL -90各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地方常模的分值 ,差异有显著性。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CL -90各因子均分没有明显差异 ,而出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SCL -90各因子均分相比 ,在多个因子上干预组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2 1~ 5 7,P <0 0 1~ 0 0 5 )。其中患者主动电话咨询的有效率最高 ( 95 7% ) ,文字材料的有效率最低 ( 19 5 % ) ,临床主管医生经过培训后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效果和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率都很高 ,均高达 80 %以上。主动求助、被动求助以及文字干预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效果要低于文化程度较高者 ,但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其干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SARS患者在接受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心理危机 干预措施 SCL-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7
作者 张庆华 黄菲菲 +1 位作者 朱爱群 张静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14-817,共4页
本文首先对健康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从概念上阐述了健康素养;然后从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展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的迫切需要;最后提出慢性病健康素养研究的挑战及对未来健康素养研究的展望,以期为深入开展慢性病... 本文首先对健康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从概念上阐述了健康素养;然后从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展慢性病健康素养干预的迫切需要;最后提出慢性病健康素养研究的挑战及对未来健康素养研究的展望,以期为深入开展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健康素养 干预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0
18
作者 俞少华 张亚林 +1 位作者 罗爱兰 胡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 :研究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及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从大学新生中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 1 50人 ,实验组采用上述综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 ,对照组则为空白对照 ,以艾森克人... 目的 :研究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及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从大学新生中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 1 50人 ,实验组采用上述综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 ,对照组则为空白对照 ,以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自我和谐量表 (SCC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为评估工具 ,在实验前、中、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测查。结果 :干预后 1 .实验组 P(精神质 )分 (46.3± 7.5)低于对照组 (50 .7± 1 1 .9) ,灵活性分 (48.9± 5.6)高于对照组 (46.8± 5.9,P<0 .0 5) ;2 .实验组 E (外倾 )分升高 ,SCL- 90总分及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下降 ,对照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以及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分升高 (P<0 .0 5)。结论 :三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能够改善被试人格结构、减少心身症状、促进自我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辅导模式 研究 干预研究 心理健康 医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春霖 潘长玉 +6 位作者 陆菊明 朱艳 王建华 邓心新 夏风诚 王恒柱 王恒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为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其转归的影响,对70例IGT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双盲和对照性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结果:治疗组1年期间转变为糖尿病(DM)者1例(3.0%),维持IGT者4例(... 为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其转归的影响,对70例IGT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双盲和对照性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结果:治疗组1年期间转变为糖尿病(DM)者1例(3.0%),维持IGT者4例(12.1%),转变为正常者28例(84.9%),而对照组上述病例数分别为6(16.2%),12(32.4%)和19(51.4%),P=0.011。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能改善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腰围/臀围比值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干预 葡萄糖耐量试验 盐酸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杨世兵 苏宁 +3 位作者 刘威 陈琦 王亚东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了解"慢病管理和费用控制项目"对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城区遴选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干预组,选择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对照组,从中选择4家干预站和4家对... 目的了解"慢病管理和费用控制项目"对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城区遴选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干预组,选择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对照组,从中选择4家干预站和4家对照站作为本评价研究的研究现场。于项目实施前(2006年初,基线调查)和项目实施后(2007年中,终期调查)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抽取在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基线调查中,共调查干预组糖尿病患者136人,对照组147人;终期调查中,共调查干预组糖尿病患者93人,对照组108人。比较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自我管理以及对服务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在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方面,遗传因素、肥胖、高热量饮食等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0,P=0.011;χ2=6.318,P=0.012;χ2=4.587,P=0.032);在自我健康管理行为方面,调整饮食、加强锻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6,P=0.038;χ2=6.020,P=0.014);满意度方面,对医生诊疗技术的满意度增加(χ2=6.612,P=0.010)。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 干预性研究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