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non-equal interval GM(1,1)model in oil monitor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士玮 李柱国 周守西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6期705-708,共4页
The basic difference non-equal interval model GM(1,1) in grey theory was used to fit and forecast data series with non-equal lengths and different inertias, acquired from oil monitor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he basic difference non-equal interval model GM(1,1) in grey theory was used to fit and forecast data series with non-equal lengths and different inertias, acquired from oil monitor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he fitted and forecas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r inertia of a sequence affects its precision very much, i.e. the bigger the inertia of a sequence is, or the shorter the length of a series is, the less the errors of fitted and forecasted results a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short series should be applied to be fitted and forecasted; for longer series, the newer datum should be applied instead of the older datum to be analyzed by non- equalinterval GM(1,1) to improve the forecasted and fitted precision, and that data sequence should be verified to satisfy the conditions of grey foreca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1) model oil monitoring spectrometric analysi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Measurements for Temperature and Stress of Pistons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2
作者 董小瑞 谭建松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8年第2期81-84,共4页
In bo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the pist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verification foundations are always insufficient. The reason is the measurements for its transient temperature a... In bo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the pist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verification foundations are always insufficient. The reason is the measurements for its transient temperature and stress under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A multi-channel measurement-storage technology is used in the engine bench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piston temperature and stress in real time. The temperature and stress changes in the engine operation process are obtained. They provide reliable instructive criteria for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of the piston working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机械 测量与储存 温度 应力 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retting Behavior Between an Engine Cylinder Block and a Main Bearing Cap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日东 左正兴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4期251-256,共6页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fretting behavior between a cylinder block and a main bearing cap is presented. The stresses, relative fretting slip, frettin g friction work parameter W and crack initiation locatio...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fretting behavior between a cylinder block and a main bearing cap is presented. The stresses, relative fretting slip, frettin g friction work parameter W and crack initiation location parameter Gon the fretting contact surface of the cylinder block a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It shows that the fretting fatigue problem of the cylinder block can be quantitat ively explained by WorG. The effects of pretightening force, friction factor and material combination of the cylinder block and the main bearing cap are studie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tting fatigue of the cylinder block can be allayed by increasing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ylinder block, but not by changing the other two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发动机气缸柱 主轴承盖 接触面 磨损行为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排放特性与近零排放控制
4
作者 李理光 商权波 +1 位作者 唐泳健 邓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66,共22页
在全球化石能源消耗与气候变化引发的碳减排需求和能源低碳化与零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ICEs)因其零碳排放潜力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关注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氨燃料具有高携氢能量密度、易储运和高抗爆性等优势,但其... 在全球化石能源消耗与气候变化引发的碳减排需求和能源低碳化与零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ICEs)因其零碳排放潜力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关注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氨燃料具有高携氢能量密度、易储运和高抗爆性等优势,但其燃烧速度低,燃料含氮特性使其污染物排放具有高氮氧化物(NO_(x))、未燃氨(NH_(3))和氧化亚氮(N_(2)O)的特点,在内燃机领域的氨氢融合燃料燃烧优化与近零排放控制是一项全新研究,面临艰巨的挑战。本文综述了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的排放特性及近零排放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在排放机理方面,氨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的生成路径复杂,受当量比、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影响,早期的机理研究主要聚焦在低压和中高温范围,但与内燃机高压高温差距较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其次,缸内污染物生成与控制是降低排放的重要措施,通过优化燃料喷射策略、点火时刻和进气条件,能够有效平衡污染物排放与热效率关系。研究表明,氨氢融合,即氢气助燃可提升燃烧效率,减少未燃氨和N_(2)O排放,但会增加NO_(x)生成。最后,缸外后处理技术是实现近零排放的关键。由于氨氢燃料燃烧排放的特殊性,需要开发全新的专用后处理系统,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处理NO_(x),氨泄漏氧化催化器(ASC)和针对高温室效应的N_(2)O抑制生成与还原的新型催化剂。此外,氢气选择性催化还原(H_(2)-SCR)技术为处理氨氢发动机中的氢气排放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缸内燃烧与后处理系统的协同控制,开发低温高效催化剂,并探索组合式后处理方案,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近零排放。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解决包括排放控制等技术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燃料 内燃机(ices) 排放特性 近零排放控制 缸内燃烧控制 专用后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喷油参数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朱海荣 郭雪芳 +1 位作者 邸智鹏 王钊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5-365,共11页
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柴油机不同喷油参数(喷孔个数、喷油夹角、喷油提前角)对缸内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建立某型号直喷式柴油机三维模型,对低温环境下柴油机不同喷油参数进行燃烧模拟。结果表明:喷油参数会对喷油持续期、燃油空间分布... 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柴油机不同喷油参数(喷孔个数、喷油夹角、喷油提前角)对缸内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建立某型号直喷式柴油机三维模型,对低温环境下柴油机不同喷油参数进行燃烧模拟。结果表明:喷油参数会对喷油持续期、燃油空间分布、燃烧室底部凹坑内涡旋、燃油喷雾的穿透距离和扩散角度、燃油与空气混合时间和混合效果等方面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到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喷孔个数为8、喷油夹角为150°、喷油提前角为18℃A BTDC(上止点前)时,柴油机在低温环境下可获得最佳动力性。研究得到了低温环境下喷油参数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机制,可为低温环境下柴油机喷油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工程 柴油机 喷油参数 燃烧模拟 低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尺度内燃机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燃烧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超 李梦新 +2 位作者 何泽 李阳阳 付磊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 以拓阳FS-S100AT四冲程活塞式微型汽油发动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尺度微型内燃机燃烧可视化测试平台,用以研究在10000 r/min转速下,不同甲醇–汽油质量分数配比燃料(M100、M75、M50、M25、M0,其中数字为甲醇汽油混合气中甲醇的质量分数)和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λ=1.2、1.0、0.8)对缸内火焰形态和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测试燃料在燃烧初期均呈现淡蓝色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高甲醇含量燃料(M100、M75、M50)在活塞边缘显示出淡黄色火焰或高温黄色颗粒,而低甲醇含量燃料(M25、M0)由于汽油燃烧速度的限制,火焰传播较慢,缸内温度较低,火焰主要保持淡蓝色,仅偶尔出现淡黄色火焰或颗粒。随着甲醇掺混比的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一定范围内,过量空气系数的降低会提升火焰传播速度。在λ=1.0下,燃烧火焰中的黄焰面积达到最大;M100燃料的黄焰面积增长最为迅速,随着甲醇比例的降低,黄焰面积的增长速度减缓。黄焰面积的增加既与润滑油燃烧不完全氧化有关,也与内燃机进排气门的特殊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内燃机 中介尺度 可视化 甲醇–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氢内燃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李冬野 刘少鹏 +2 位作者 胡祯 周磊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26,共9页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 基于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缸内直喷氢内燃机,建立了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计算模型,研究了发动机控制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和点火时刻的提前,发动机的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升高,同时缸内压力和放热率的峰值相位推迟。减小当量比使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分布大致相同但更加稀薄,更靠近火花塞的浓混合气分布是提升火焰传播速度的关键。随着氢气喷射时刻的推迟,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增大,点火延迟缩短,燃烧相位提前。喷射压力和喷射时刻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均取决于缸内混合气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 氢发动机 内燃机 控制参数 混合气形成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参与电能量-调频市场的联合优化方法
8
作者 张鹏飞 王顺超 +5 位作者 张志勇 何肇 黎岚 曹阳 李星运 张宁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8,共9页
为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需求,提升发电侧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并获得高收益,提出利用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的方案,并通过耦合机组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的联合优化运行最大化市场收益。研究了耦合发电方案及耦... 为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需求,提升发电侧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并获得高收益,提出利用燃气内燃机耦合煤电机组发电的方案,并通过耦合机组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的联合优化运行最大化市场收益。研究了耦合发电方案及耦合效果,基于高维分区线性化方法建立了余热耦合功率模型;通过概率分布描述调频信号的不确定性,给出基于概率分布的调频辅助服务收益模型;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耦合机组参与电能量-调频市场联合优化运行的混合整数线性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耦合方案能够在提升发电侧灵活性的同时保证高能效,同时,通过联合优化运行可使耦合机组合理跟踪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在电能量-调频服务市场中获得最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灵活性 燃气内燃机 耦合发电 电能量市场 调频市场 联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循环燃料能量的“质-量”历程分析
9
作者 陈燕辉 韩永强 +1 位作者 张科超 徐振波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3-339,共7页
为构建调控手段效能可预、可测且可评的内燃机工作循环品质评价体系,详细阐述了一种循环燃料能量“质-量”历程分析方法.基于发动机一维工作过程仿真软件的结果,通过温-熵关系(T-S图)计算循环工质熵变(质变)和焓变(量变),从全循环历程... 为构建调控手段效能可预、可测且可评的内燃机工作循环品质评价体系,详细阐述了一种循环燃料能量“质-量”历程分析方法.基于发动机一维工作过程仿真软件的结果,通过温-熵关系(T-S图)计算循环工质熵变(质变)和焓变(量变),从全循环历程上分析内燃机工质能量的损耗途径,定量评价工质能量品质损降和数量耗散.对比了进气压力为0.1 MPa和0.2 MPa两种工况下的循环工质“质-量”历程,结果表明:进气压力为0.2 MPa工况下,排气工质熵增量减小5.42%,能量品质损降得到抑制,排气焓增量减小35.19%,能量数量耗散减小.基于仿真数据开展的内燃机循环工质“质-量”历程分析可以实现工质能量品质损降和数量耗散的全循环历程定量评价,具有普适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循环工质 “质-量”历程 循环燃料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组合式循环神经网络的内燃机缸套表面磨损量预测方法
10
作者 张永芳 侯丕鸿 +4 位作者 杨鑫亮 陈锐搏 康建雄 邢志国 吕延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4,共10页
缸套作为内燃机的关键部件,其磨损状况直接影响内燃机活塞-缸套系统的服役性能.为了准确预测内燃机缸套表面的磨损状况,本文中提出了1种多尺度组合式的循环神经网络(MIXRNN)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多尺度特征提取技术与组合式循环神经网络(R... 缸套作为内燃机的关键部件,其磨损状况直接影响内燃机活塞-缸套系统的服役性能.为了准确预测内燃机缸套表面的磨损状况,本文中提出了1种多尺度组合式的循环神经网络(MIXRNN)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多尺度特征提取技术与组合式循环神经网络(RNN)架构,通过捕捉和学习缸套磨损过程中的时序特征及其动态关系,使其具备了非线性磨损量回归的能力.基于内燃机缸套实际运行数据的测试表明:该模型在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根均方误差及决定系数等性能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的RNN及其变体模型,尤其在处理小样本数据集和长时间序列数据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为内燃机活塞-缸套系统的剩余寿命预测和服役性能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缸套 磨损量预测 多尺度特征 组合式循环神经网络 小样本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的透视
11
作者 娄阳 黄莉莉 殷晓龙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5-571,共7页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量持续上升。当这些电池达到使用寿命终点时,如何实现高效回收与二次利用,是研究的重点。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环境可持续性,...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锂离子电池的使用量持续上升。当这些电池达到使用寿命终点时,如何实现高效回收与二次利用,是研究的重点。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环境可持续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从材料开发、制造工艺、回收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基于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锂离子电池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内燃机汽车 可持续发展 动力电池 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低温启动过程关键影响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海荣 张凯伦 +2 位作者 刘晓阳 李林 肖旭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251,共9页
为实现柴油机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可以具备较好的启动性能,对相关影响柴油机启动的参数进行研究。通过正交仿真研究了环境因素(进气压力、进气温度)、设计参数(压缩比、燃烧室缩口比、喷嘴直径)、控制参数(喷油温度、预喷油量、主喷提前角... 为实现柴油机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可以具备较好的启动性能,对相关影响柴油机启动的参数进行研究。通过正交仿真研究了环境因素(进气压力、进气温度)、设计参数(压缩比、燃烧室缩口比、喷嘴直径)、控制参数(喷油温度、预喷油量、主喷提前角、主喷持续期、主预喷间隔)对柴油机低温条件下启动过程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提取出对柴油机启动过程影响较大的关键影响参数,并以缸内压力、缸内温度和瞬时放热率为评价指标对各因素进行参数匹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和控制参数对柴油机启动过程的影响程度更高,进气压力、进气温度、主喷提前角和主喷持续期为影响柴油机低温条件下启动的关键影响参数,并选择组合1作为最佳参数匹配组合。研究得到了柴油机低温启动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可为改善低温环境下柴油机的启动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工程 柴油机 低温启动 着火过程 影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缸套穴蚀预测与抑制研究综述
13
作者 李国兴 刘东 +3 位作者 刘培毓 史威威 湛秀宇 王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内燃机缸套的剧烈振动会引起冷却液空化并造成穴蚀。缸套穴蚀问题一直是影响内燃机寿命和可靠性的难题之一,随着内燃机高热效率和轻量化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缸套穴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缸套穴蚀的早期预测与抑制对清洁高效内... 内燃机缸套的剧烈振动会引起冷却液空化并造成穴蚀。缸套穴蚀问题一直是影响内燃机寿命和可靠性的难题之一,随着内燃机高热效率和轻量化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缸套穴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缸套穴蚀的早期预测与抑制对清洁高效内燃机提高运行可靠性、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缸套穴蚀的产生机理,总结了缸套振动的求解方法,综述了柴油机缸套穴蚀的预测与抑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试验和模型2个方面总结了缸套穴蚀风险的评估方法及各类方法的局限性。介绍了现有的缸套穴蚀抑制技术。论述了目前缸套穴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套穴蚀 振动 风险评估 穴蚀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在轨氢氧内燃机直喷模式缸内燃烧特性研究
14
作者 刘龙 李航 +5 位作者 楚为盛 骆洪亮 连欢 郭冬妮 陈泽彬 李华杰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共11页
基于CONVERGE仿真平台,通过改进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光学氢发动机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直喷氢(direct injection-H_(2),DI-H_(2))和直喷氧(direct injection-O_(2),DI-O_(2))两种模式下氢氧内燃机缸内燃烧特性。首先针对DI-H_(2)模式,通... 基于CONVERGE仿真平台,通过改进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光学氢发动机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直喷氢(direct injection-H_(2),DI-H_(2))和直喷氧(direct injection-O_(2),DI-O_(2))两种模式下氢氧内燃机缸内燃烧特性。首先针对DI-H_(2)模式,通过控制氢气喷射质量流量,研究不同氧气当量比(Φ)0.33、0.10、0.08下缸内混合程度、燃烧可控性及输出功率,并与DI-O_(2)模式Φ=8.00的富燃环境下缸内燃烧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工作针对缸内氢氧混合均匀程度、燃烧可控性及内燃机输出功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DI-H_(2)模式下,Φ=0.33时,燃料急速燃烧出现失控风险,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已超过10.0 MPa;Φ=0.08时,虽然燃烧可控,但由于稀薄燃烧,缸内燃料混合程度低且输出功率不满足低温流体集成(integrated vehicle fluids,IVF)系统2 kW要求。当Φ=0.10时,既能满足发动机缸内燃气混合均匀与燃烧可控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IVF系统对于内燃机功率输出的要求。考虑到缸内温度和压力承受极限,适合小型发动机工作的氧气当量比应在0.10左右。而在DI-O_(2)模式下,由于缸内富燃使得燃烧可控,缸内混合程度Φ=8.00与DI-H_(2)模式下Φ=0.33时相当,最高燃烧压力低于5.0 MPa,最高温度低于1500 K,输出功率2.26 kW也符合设计要求。该模式具备较大潜力,也是未来空间在轨氢氧内燃机可选的燃烧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在轨 氢氧燃烧 内燃机 直喷射流 燃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流振荡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15
作者 朱海荣 肖旭 +2 位作者 张凯伦 李林 王钊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为了解决活塞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传热问题,设计并搭建了由柴油机改装的往复振荡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内冷油腔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实验,分析在不同转速和液体填充率下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 为了解决活塞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传热问题,设计并搭建了由柴油机改装的往复振荡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内冷油腔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实验,分析在不同转速和液体填充率下实验件中气液两相流在起振阶段和充分振荡阶段的振荡流动形态。结果表明:在起振阶段,气液两相的分界面明显,没有强烈的湍流混合运动,在充分振荡阶段,液体的运动规律及流动形态呈周期性变化;转速主要影响气液两相流的湍流强度,填充率主要影响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形态。研究结果揭示了内冷油腔中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规律,可为高强化活塞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工程 内冷油腔 气液两相流 振荡流动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旋转式内燃机的槽形凸轮设计与仿真分析
16
作者 朱花 阳明 葛杨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1,共5页
针对旋转式内燃机受槽形凸轮影响导致运动平稳性差和转速低等问题,设计槽形凸轮改善活塞运行的平稳性,降低在工作过程中活塞对转筒和机轴的冲击力,提高旋转式内燃机的转速。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槽形凸轮的轮廓线进行建模,采用MATLAB软... 针对旋转式内燃机受槽形凸轮影响导致运动平稳性差和转速低等问题,设计槽形凸轮改善活塞运行的平稳性,降低在工作过程中活塞对转筒和机轴的冲击力,提高旋转式内燃机的转速。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槽形凸轮的轮廓线进行建模,采用MATLAB软件拟合槽形凸轮的轮廓线;对不同行程转角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的行程转角;基于ADAMS软件对旋转式内燃机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13.5°行程转角的槽形凸轮运行时突变最小,对转筒的冲击力可减小1 000 N,内燃机运行时比其他行程转角的槽形凸轮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式内燃机 槽形凸轮设计 轮廓线建模 运动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的光学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博田 王谦 +2 位作者 钟汶君 刘旭 徐敏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解决氨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开展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光学诊断研究,以获得柴油引燃氨的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研究了不同氨替代率及不同柴油喷射时刻对氨–柴油双燃料缸内燃烧和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解决氨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开展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光学诊断研究,以获得柴油引燃氨的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研究了不同氨替代率及不同柴油喷射时刻对氨–柴油双燃料缸内燃烧和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氨替代率的增加,缸压和放热率峰值先增加后减小,燃烧相位不断后移,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延长,70%和80%氨替代率下放热率峰值相比40%氨替代率降低了41.7%和58.8%。随氨替代率增加,火焰光强和火焰面积均逐渐减小,氨替代率为80%时,火焰向燃烧室中心的扩散燃烧速度变慢,火焰面积峰值为612.5 mm2,占燃烧室总面积约19%,燃烧表现较差;随着柴油喷射时刻的不断推迟,缸压和放热率峰值先增加后减小,燃烧相位不断后移,燃烧持续期先减小后增加,火焰光强和火焰面积均先增加后减小。-25°喷射时刻缸压和放热率峰值分别为4.28 MPa和115.4 J/(°),相比其他时刻具有较好的放热性能。与-20°喷射时刻相比火焰光强和火焰面积分别增加了15%和42.5%,此时燃烧室中心未燃区域最小,对氨有较好的引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替代率 双燃料 喷射策略 火焰发展 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机组弹性的双层隔振系统刚度匹配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世哲 黄燕 +1 位作者 董大伟 闫兵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为解决柴油发电机组对不同类型和功率发电机的连接套与隔振系统刚度匹配问题,提出以广义弹性力做功为基础的能量解耦法来量化刚度匹配对双层隔振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基于某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建立3自由度和1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进... 为解决柴油发电机组对不同类型和功率发电机的连接套与隔振系统刚度匹配问题,提出以广义弹性力做功为基础的能量解耦法来量化刚度匹配对双层隔振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基于某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建立3自由度和1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自由度模型能够反映系统耦合的主要特点,机组弹性模态频率与低阶刚体振动模态频率比大于2.96时可以降低刚体振动对弹性模态的影响;考虑惯性耦合和弹性耦合后,18自由度模型对应的频率比应大于4.10才可以显著降低该振动耦合.同一柴油机匹配不同惯性参数的发电机,均可参考小惯性参数发电机隔振设计时对应的频率比和刚度比进行双层隔振系统刚度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双层隔振系统 刚度匹配 固有特性 内燃动力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余热回收低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优化及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凌智 金质儒 +1 位作者 王轩 田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2,共7页
利用工质比热容与余热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了缸套水与烟气余热分别由五氟丙烷(R245fa)工质两相区与过热区匹配吸收的单回路低蒸发压力有机朗肯循环(SLL-ORC),并与复杂度相当的预回热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PR-CTP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利用工质比热容与余热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了缸套水与烟气余热分别由五氟丙烷(R245fa)工质两相区与过热区匹配吸收的单回路低蒸发压力有机朗肯循环(SLL-ORC),并与复杂度相当的预回热CO_(2)跨临界动力循环(PR-CTP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回收余热温度低、缸套水余热量大的内燃机余热时,SLL-ORC性能较好,其理论最大输出功率为16.13 kW,对应蒸发压力为910 kPa、过热度为80℃,且余热回收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基于此SLL-ORC构型搭建试验台架,试验验证了缸套水在R245fa工质两相区回收的可行性,在试验测试余热源和透平转速均未达到设计值时系统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为9.41 kW,有效提升柴油机热效率绝对值可达2.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燃烧氨燃料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超坤 何宏舟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趋势下,发展氨燃烧技术十分必要。综述了国内外对氨氧化化学动力学机理、层流燃烧速度和着火延迟时间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氨燃烧时燃烧速度慢和NO_(x)排放量大等问题介绍了掺混燃烧、富氧燃烧和等离子体辅助燃烧3种氨增... 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趋势下,发展氨燃烧技术十分必要。综述了国内外对氨氧化化学动力学机理、层流燃烧速度和着火延迟时间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氨燃烧时燃烧速度慢和NO_(x)排放量大等问题介绍了掺混燃烧、富氧燃烧和等离子体辅助燃烧3种氨增强燃烧技术,详细阐述了压力和水分对氨燃烧中NO_(x)排放量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氨燃料在内燃机中燃烧的研究现状,指出在内燃机燃料中掺烧氨燃料会造成内燃机功率下降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过高等问题,而提高压缩比、调节氨掺混比例和调整燃料喷射策略等可以有效改善掺氨燃烧内燃机的功率和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氨燃料 燃烧特性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