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a new approach to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and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被引量:1
1
作者 CHI Baojie DONG Hezho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1期101-103,共3页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 as a novel strat-egy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n this article,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made in...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 as a novel strat-egy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n this article,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made in the alternate cotton-peanut intercropping,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its yield benefits,environmental impacts,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In addition,we advocate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election or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crop varieties and agricultural equipment,pest management options,and the mechanisms of root-canopy interactions.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dopting an alternate intercropping system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peanut Alternate intercropping PRO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翠民 田媛 +5 位作者 张瑞卿 何方 韩伟锋 张运红 潘晓莹 杨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均以DI处理最高,其次为SI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SPAD值分别提高3.3%~105.4%、5.6%~109.6%和1.0%~19.4%;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6.9%~21.1%、4.6%~39.2%和9.2%~50.6%;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出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8.8%~35.5%、2.8%~16.2%、1.7%~5.6%和4.1%~30.1%。不同灌溉方式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I>SI>TI,与TI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7.9%、19.8%和17.9%,SI处理分别提高10.1%、15.1%和10.1%。综上所述,在设置研究条件下,滴灌为小麦-花生周年最佳增产增效灌溉方式,其次为喷灌,两者均可以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小麦-花生轮作体系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花生叶绿素前体合成、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刘中杰 鲁俊田 +5 位作者 曲江波 郭奇 丰光 赵新华 于海秋 万书波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5,282,共12页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作改变了花生光合生理特性,降低了花生光合能力,花生叶绿素合成起始物ALA的合成受到抑制是叶绿素含量低的首要原因,ProtoⅨ向Mg-ProtoⅨ的转化效率降低,Pchlide向叶绿素a的转化受阻是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关键位点。在M4P8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果产量降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分配比例更多向荚果转移,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升高,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该模式间作系统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光合特性 叶绿素合成 行比配置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4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
5
作者 黄洁 魏云霞 +2 位作者 何翠翠 韦卓文 张洁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20 cm宽行内间作2行花生或玉米,60 cm窄行内不间作,调查木薯和间作作物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及薯构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的鲜薯和粗淀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平地与起垄模式的单作鲜薯和粗淀粉产量相近;平地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3.7%~10.5%、粗淀粉减产8.5%~10.5%,而起垄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17.7%~20.7%、粗淀粉减产14.7%~19.3%。分析不同栽培模式的薯构型,在≤30.0 cm的窄行内侧(垄中)鲜薯重分布均≥99.5%,≤30.0 cm的窄行外侧(垄侧)鲜薯重分布均≥99.1%,≤25.0 cm层深内鲜薯重分布均≥99.8%。总之,60 cm窄行距的双行木薯在120 cm薯幅宽及25.0 cm层深范围内的鲜薯重分布≥99.0%,符合现行大垄双行木薯收获机最低作业要求(收获幅宽130 cm和薯深30 cm)。综合评估,推荐华南12木薯为宜机化品种,可平地间作,但不宜起垄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玉米 间作 薯构型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敏 胡萌萌 +5 位作者 赖雯 郭玲玲 李露 池宝明 张燕青 李翊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4-36,59,共4页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处理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产量依次居前2位,分别较陕道198单播增产1.43%、1.38%,且分别较伟隆169单播增产9.43%、9.35%。虽然混种产量与单播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简便,不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户而言,仍可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结合地力、气候选择伟隆169和陕道198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混种 单种 比较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7
作者 李伟绮 孙建好 +5 位作者 李春杰 赵建华 汤莹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率比均呈竞争恢复的抛物线趋势,2种施肥处理的单作蚕豆均早于间作蚕豆达到最大生长速率,小麦成熟后对蚕豆的竞争减小,蚕豆的生长速率增强;相同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对蚕豆的生物量累积起关键作用,间作和氮缺乏的环境下,能激发蚕豆的生物固氮效应,促进蚕豆地下部生长和根瘤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施氮和间作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的积累,在小麦间作蚕豆生长前期,小麦有较强的氮肥利用优势,进而对蚕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累积产生影响,反映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及对养分资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蚕豆间作 生物量 生长曲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曲春娟 姜晓静 +5 位作者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对花生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性,铜绿丽金龟对玉米有一定的产卵偏好性。花生单作区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是玉米单作区的3.55~6.59倍,而铜绿丽金龟幼虫虫口密度在两个单作区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玉米间作模式下,间作整体区域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43.38%~70.84%,间作区花生带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33.55%~54.33%;铜绿丽金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和玉米单作区相比均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可显著降低暗黑鳃金龟幼虫种群数量,但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未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寄主选择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树间作下密度与钾肥对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黄小双 胡西旦·买买提 +3 位作者 热西旦·阿木提 艾合买提·肉孜 李海峰 刘志刚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共9页
为明确新疆吐鲁番地区杏树间作下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合理的施钾水平,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鲁花9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23.83万穴·hm^(-2)(D1)、17.08万穴·hm^(-2)(D2)、13.62(D3)万穴·hm^(-2),5个... 为明确新疆吐鲁番地区杏树间作下花生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合理的施钾水平,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鲁花9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23.83万穴·hm^(-2)(D1)、17.08万穴·hm^(-2)(D2)、13.62(D3)万穴·hm^(-2),5个钾肥水平:0 kg·hm^(-2)(K1)、45 kg·hm^(-2)(K2)、105 kg·hm^(-2)(K3)、150 kg·hm^(-2)(K4)、225 kg·hm^(-2)(K5),研究杏树间作下密度与钾肥水平对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钾水平为K4、密度为D2时,各生育时期花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苗期除外)和气孔导度(Gs)均最高,且除苗期的Pn、Tr外,其余时期各性状与其他钾肥水平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而胞间CO_(2)浓度(Ci)均最低,显著低于除K5外的其他钾肥水平处理。不同密度下,花生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钾肥用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均在K4处理达到峰值,与其他钾肥水平间大多表现为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为随钾肥用量增加呈先降后增的变化,均在K4处理降到最低,与其他钾肥水平间大多表现为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下,K4处理花生荚果产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钾肥水平处理(D3下的K5除外)。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花生密度和施钾量分别以17.08万穴·hm^(-2)和150 kg·hm^(-2)较优,可作为杏树间作下花生栽培的推荐种植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杏树间作 密度 钾肥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增加花生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碳固持
10
作者 李世文 卢居勐 +4 位作者 黄耿 沈一 孙波 张嵚 陈晏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1-810,共10页
间作种植模式是利用农田生物多样化增加土壤碳(C)固存的有效途径。为探究间作体系中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贡献,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玉米间作长期实验平台,设置两行花生两行玉米带状种植,利用生态测试... 间作种植模式是利用农田生物多样化增加土壤碳(C)固存的有效途径。为探究间作体系中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贡献,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玉米间作长期实验平台,设置两行花生两行玉米带状种植,利用生态测试板(BIOLOG)和气相色谱等技术,分析玉米对邻近花生根际微生物C代谢能力的影响机制,解析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远离玉米的花生,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19.0%,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提高了22%,根际微生物对酚酸类和氨基酸类的代谢能力分别提高了149.4%和16.1%;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土壤总氨基糖含量(TAS)相较于远离玉米的花生提高了6.45%,并提高了其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含量,最终促使SOC提高了12.9%。研究表明邻近玉米没有改变花生根际土壤呼吸速率,而是降低花生根际SOC分解酶活性并增强根际微生物对更广泛有机碳组分的代谢能力,进而通过积累微生物残体碳(包括细菌和真菌残体碳)来提升根际SOC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BIOLOG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和TOPSIS法对麦套花生品种的综合评价
11
作者 吕娇艳 王芳 +7 位作者 邢晓宁 王海莉 王艳 朱艳芳 张少聪 路坤 华福平 沈希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52,共11页
为综合评估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主要性状和试验点代表性、区分力,采用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分析法和TOPSIS法对2018—2019年河南省花生联合体麦套花生区域试验数据中9个试验点和15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 为综合评估河南省麦套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主要性状和试验点代表性、区分力,采用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分析法和TOPSIS法对2018—2019年河南省花生联合体麦套花生区域试验数据中9个试验点和15个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及其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均大于基因型,两者占总变异比例分别是基因型效应的6.08倍~14.53倍和1.28倍~1.50倍,不同品种的荚果产量为2 887.50~8 920.05 kg·hm^(-2),同一试验点内不同品种的荚果产量波动值范围为17.62%~75.80%,表明基因型所决定的产量潜力不可忽视。在河南省内的9个试验点中,开封、新乡、漯河、商丘具有较强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开农99’、‘商花27号’、‘豫花120号’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其中‘商花27号’和‘豫花120号’在两年的品质性状、抗病性和产量综合评价中位居前列,可作为高产优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花生 GGE双标图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12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
13
作者 朱晨旭 郑宾 +7 位作者 王笑笑 汪江涛 孟维伟 刘涵 丁迪 刘领 付国占 焦念元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9,共10页
为明确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本试验以环境CO_(2)浓度[(400±50)μmol·mol^(-1),a-CO_(2)]为对照,在两个磷水平[0 kg·hm^(-2)P_(2)O_(5)(P_(0))、180 kg·hm^(-2)P_... 为明确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本试验以环境CO_(2)浓度[(400±50)μmol·mol^(-1),a-CO_(2)]为对照,在两个磷水平[0 kg·hm^(-2)P_(2)O_(5)(P_(0))、180 kg·hm^(-2)P_(2)O_(5)(P_(180))]下研究CO_(2)浓度升高[(700±50)μmol·mol^(-1),e-CO_(2)]对玉米‖花生种间相对竞争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和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磷条件下,与a-CO_(2)相比,e-CO_(2)处理能够提高间作玉米、花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中转运,其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83%~48.68%和36.84%~51.18%,间作优势显著提高20.41%~102.73%;在两种CO_(2)浓度下,P_(180)对间作玉米、花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间作玉米的穗粒数和间作花生的单株果重较P_(0)分别显著增加14.74%~42.64%和17.51%~51.61%,间作花生的种间相对侵占力和竞争比率分别提高13.79%~45.88%和4.17%~20.00%,间作优势增加5.17%~73.21%。综上,CO_(2)浓度升高和施用磷肥均能够协调玉米‖花生种间作用,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中分配,改善产量性状,从而提高产量和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 CO_(2)浓度 干物质积累 种间竞争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生复合种植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14
作者 唐秀梅 廖露露 +7 位作者 吴海宁 熊军 黄友访 黄志鹏 郑希 李忠 贺梁琼 唐荣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的复合种植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本研究通过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复合栽培模式研究,并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2023年与甘蔗复合种植的花生品种中... 甘蔗间作花生是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的复合种植模式,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本研究通过花生品种筛选及高效复合栽培模式研究,并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2023年与甘蔗复合种植的花生品种中,桂花376、桂花65产量较高,2022年产量分别为3207.65、2774.07 kg/hm^(2),2023年产量分别为2537.33、2450.37 kg/hm^(2),得出桂花376与桂花65更适宜与甘蔗复合种植。与单纯种植花生相比,复合种植花生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其中1.2 m+2.4 m宽窄行甘蔗下种植4行花生的增幅较大,分别提高9.72%、16.36%、7.46%和7.83%。1.2 m+2.4 m宽窄行甘蔗种植4行花生、2.0 m等行距甘蔗种植2行花生与同年其他种植模式相比,土地当量比(LER)值最大(分别为1.52、1.82),复种优势最大,种植效益最高,分别为71848.28和73737.03元/hm^(2)。综上,选取花生品种桂花376、桂花65与甘蔗复合种植,采用2.0 m等行距甘蔗套种2行花生及1.2 m+2.4 m宽窄行甘蔗套种4行花生的复合种植经济效益最好,且1.2 m+2.4 m宽窄行甘蔗+花生复合栽培模式更适合机械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甘蔗 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栽培模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产量质量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勤 习学良 +3 位作者 刘帆 黄健 张丽娜 陈靖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36,共8页
为探讨云南省漾濞县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产量质量的影响,以苍山西镇光明万亩核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核桃干果和小麦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桃林下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套种小麦,次年核... 为探讨云南省漾濞县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产量质量的影响,以苍山西镇光明万亩核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核桃干果和小麦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桃林下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套种小麦,次年核桃平均干果产量1945 kg·hm^(-2),粒重12.85 g、出仁率54.7%,与相同土肥管理但不套种的核桃林差异不显著;(2)郁闭度78%~87%的核桃林下小麦的平均籽粒产量4617.9 kg·hm^(-2),秸秆粉碎糠产量6558.7 kg·hm^(-2),分别达到无林台地常规种植每公顷产量的90.1%和98.7%,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13.6%、湿面筋含量29.9%,与无林台地种植的小麦差异不显著;(3)核桃林下套种小麦的果、粮、草年综合产值达到45296.0元·hm^(-2),净收益为23287.3元·hm^(-2),分别是耕作施肥管理但不套种基地产值的2.04倍和净收益的2.87倍,弃耕弃肥基地综合产值的6.73倍和净收益的9.2倍。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林下适时播种小麦对核桃和小麦的产量质量影响甚微。本研究结果为云南核桃产区提供了一种新的林下-粮食生产模式,有助于增加粮食产能,缓解果粮争地矛盾,从而提振果农管护核桃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林 小麦套种 产量与质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间作的耐荫花生种质筛选与评价
16
作者 杨平 杨志雄 +8 位作者 张立帆 原小燕 林安松 梁永芬 彭加华 张玉松 何柳 常小丽 符明联 《作物研究》 2025年第3期204-212,219,共10页
为了分析间作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筛选耐荫鉴定指标,进而筛选适宜与玉米间作的耐荫型花生种质,以86份云南省花生骨干种质为材料,设置花生—玉米间作和花生净作2种种植模式,对花生成熟期的主要农艺与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比... 为了分析间作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筛选耐荫鉴定指标,进而筛选适宜与玉米间作的耐荫型花生种质,以86份云南省花生骨干种质为材料,设置花生—玉米间作和花生净作2种种植模式,对花生成熟期的主要农艺与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花生净作相比,花生—玉米间作模式显著影响花生的产量、单株生产力和单株荚果数。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0个农艺、经济性状指标转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71.46%的信息;根据耐荫评价值(D)进行的聚类分析将86份花生种质分成四大类,筛选出6份强耐荫种质(D≥0.57);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花生耐荫性评价最优数学模型,并筛选出5个花生耐荫性鉴定指标,包括侧枝长、总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果数和SPAD;花生—玉米间作的荫蔽环境下,可基于这5个指标,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花生耐荫性综合评价。筛选出的6份强耐荫种质中,云花24号、桂花376、泉花801和云花生15号可直接应用于花生—玉米间套作,种质439和Z25可作为耐荫型品种培育的骨干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间作 耐荫性 种质筛选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宗宸 位守燃 +1 位作者 丁晓燕 张伟 《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新疆石河子市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棉花单作、花生单作、棉花花生间作3种种植模式,于2023年6月11日—8月9日取样并测定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0~20、20~40 cm土层作物根系密度(RLD... 【目的】探究新疆石河子市棉花花生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棉花单作、花生单作、棉花花生间作3种种植模式,于2023年6月11日—8月9日取样并测定作物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0~20、20~40 cm土层作物根系密度(RLD)值,9月上旬测定产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6月11日—8月9日,间作棉花株高较单作提高7.61%~15.90%,间作花生株高较单作提高4.32%~41.86%;6月30日和7月9日间作棉花SPA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23.06%和8.90%(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单作花生SPA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增加13.88%、8.13%和15.64%(P<0.05)。0~20 cm土层下,6月3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显著提高34.82%(P<0.05),6月30日、7月9日和7月20日间作花生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29.21%、42.97%和30.76%(P<0.05);20~40 cm土层下,6月30日和7月20日间作棉花RLD值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37.58%和57.43%(P<0.05),6月11日、6月30日、7月9日和8月9日单作花生RLD值分别较间作显著提高47.25%、45.18%、22.22%和30.95%(P<0.05)。由于两种作物对光照的竞争以及资源和种植环境受限,单作棉花产量较间作高24.36%,单作花生产量较间作高13.64%;棉花花生间作LER为1.62。【结论】间作可以提高新疆石河子市棉花和花生的株高以及间作前期棉花的SPAD值,虽然产量低于单作,但仍具有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棉花 花生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油菜间作对作物叶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何兴仙 蒋姣姣 +4 位作者 邵辰怡 陈晓燕 何美丽 朱炫 刘林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9-1650,共12页
【目的】分析小麦和油菜间作与单作下二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为小麦、油菜多样性种植控制小麦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小麦单作、油菜单作、小麦油菜间作3个处理,监测和调查小麦、油菜... 【目的】分析小麦和油菜间作与单作下二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为小麦、油菜多样性种植控制小麦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小麦单作、油菜单作、小麦油菜间作3个处理,监测和调查小麦、油菜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在小麦和油菜播种后第30和40 d分别采集小麦和油菜的叶部样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样本细菌16S rDNA的V4区和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分析,利用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时间作物叶际微生物(真菌和细菌)在属分类水平下的数量及变化;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和MRPP分析探究小麦与油菜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结构差异;基于Spearman相关性矩阵构建细菌—真菌互作网络,分析比较间作与单作作物叶际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及细菌与真菌互作情况。【结果】与单作相比,同一时间点间作模式下小麦和油菜叶际细菌属的数量均高于单作,而叶际真菌属的数量则低于单作;间作模式下作物在种植30和40 d时的共有叶际细菌属数多于单作模式。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间作模式叶际细菌群落可观察物种数、Chao1和ACE指数均高于单作模式,间作增加了叶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MRPP分析结果显示,间作与单作40 d的油菜叶际真菌种群结构差异在所有处理中最大,小麦各处理叶际真菌的种群结构差异较油菜叶际真菌小;间作与单作40 d油菜的叶际细菌种群结构差异最大,其次为间作与单作40 d小麦。细菌—真菌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间作叶际微生物网络复杂性更高,间作增加了小麦叶际真菌与细菌之间的正负相互作用,且负相互作用增加幅度更大;间作增加了油菜叶际真菌与真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增加了小麦叶际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竞争,同时间作油菜增加了真菌与真菌之间的协作关系、降低了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竞争。小麦白粉病菌数量及病害调查结果显示,间作小麦白粉菌数量和白粉病发病率均显著(P<0.05)低于单作小麦。【结论】小麦油菜间作可提高作物叶际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强作物叶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平衡和稳定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作物叶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微生物 小麦 油菜 间作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与芝麻不同间作模式与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19
作者 张春花 李伟峰 +5 位作者 高树广 孙妍 王瑞霞 刘扩展 徐东阳 胡敏杰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6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索适宜的花生与芝麻间作套种模式。[方法]设置芝麻与花生不同的间作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比分析不同处理花生和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花生和芝麻产量均以单作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效益(以花生6.4元/kg、芝麻12元/k... [目的]探索适宜的花生与芝麻间作套种模式。[方法]设置芝麻与花生不同的间作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比分析不同处理花生和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花生和芝麻产量均以单作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效益(以花生6.4元/kg、芝麻12元/kg计算),以单作花生最高,花生、芝麻行比为6∶2(花生15万穴/hm^(2)、芝麻15万株/hm^(2))次之。[结论]花生、芝麻间作应以花生种植为主,加大花生间作芝麻种植行比,能够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花生 间作模式 密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良香 姜常松 +8 位作者 袁光 徐扬 张冠初 郭庆 张晨 兰文斐 李帆 丁红 张智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4-535,共12页
为充分利用盐碱地土地及温光热资源,明确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种植模式下,不同垄行位置对花生光合产物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花生/棉花6∶4等幅间作周年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花生带不... 为充分利用盐碱地土地及温光热资源,明确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种植模式下,不同垄行位置对花生光合产物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花生/棉花6∶4等幅间作周年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花生带不同垄行位置对其光合产物积累、光照强度、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及产量和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1)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种植模式较花生单作可显著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功能叶片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显著降低生物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系数(LAI)、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产量明显降低;间作棉花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和产量均明显提高,间作系统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间作系统中花生带两边垄行(IP1、IP3)、单作花生和单作棉花的冠层光照强度峰值均出现在12:00,但中间垄行(IP2)花生冠层辐射强度峰值滞后到14:00,且间作花生带两边垄行冠层光照度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处理。(3)间作系统中,花生花针期后垄行位置对光合效率的影响显著,中间垄行SPAD、LAI和NPQ值均显著高于两边垄行,而两边垄行间无明显差异;但P_(n)、气孔导度(G_(s))和T_(r)受试点和垄行位置影响显著,其中东营市试点花生各生育期的各垄行位置间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唐县试点间作花生功能叶P_(n)、G_(s)和T_(r)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且间作处理的IP2垄行显著高于IP1、IP3两边垄行。(4)两试点间作棉花和花生产量低于其单作处理,但综合效益较传统植棉收益分别提高11.94%(东营)和27.08%(高唐),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大于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花生/棉花间作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