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测算与效应检验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珊珊 高铭阳 吕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以数字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逐渐成为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测度了数字经济、产业... 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以数字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逐渐成为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测度了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且农村产业融合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但对本地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农业产业链韧性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中介视角
2
作者 邵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5,共7页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 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和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呈显著正相关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和农村三产融合均属于人工智能作用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机制。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省份显著,在其他地区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省份不显著。基于此,提出多措并举营造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双管齐下擘画中国式农业产业链发展新蓝图的政策建议,希冀为促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农村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三产融合”视角下饲料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探讨
3
作者 李昀 孔维铮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1-144,共4页
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重要纽带,饲料产业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在面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时,饲料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背景,“农村三产融合”为饲料产业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重要纽带,饲料产业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在面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时,饲料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背景,“农村三产融合”为饲料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其不仅是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更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创新。另外,新质生产力给饲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本文深入研究饲料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并从创新驱动、降本增效、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应对策略,以期为饲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产融合” 饲料产业 产业链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特色蔬菜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4
作者 董晓宇 常晓轲 +4 位作者 朱伟岭 史艳艳 李丽 杨凡 姚秋菊 《蔬菜》 2025年第7期12-18,共7页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特色蔬菜产业具有种类多而体量大的特点,其品牌创建及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引领作用。通过对河南省目前存在的各种特色蔬菜的面积、产量、品牌名称及特色的调研,总结了河南省特色蔬菜产业及其品牌发展情况,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特色蔬菜产业具有种类多而体量大的特点,其品牌创建及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引领作用。通过对河南省目前存在的各种特色蔬菜的面积、产量、品牌名称及特色的调研,总结了河南省特色蔬菜产业及其品牌发展情况,即河南省特色蔬菜种植规模稳定,形成了以辣椒、大蒜、大葱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培育出柘城辣椒、中牟大蒜等知名区域品牌;然而,产业仍面临连作障碍严重、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优势产区、强化品种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深化产业融合及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等对策,以推动河南省特色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特色蔬菜 品牌 连作障碍 农机农艺融合 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机理与实证检验
5
作者 胡平波 刘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农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数字乡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数字要素、生态要素和传统农业要素成本都将越来越低,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 农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数字乡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数字要素、生态要素和传统农业要素成本都将越来越低,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该研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使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直接作用机理,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居民收入在数字乡村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中的间接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在经过重新测度被解释变量、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更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在数字乡村发展的4个维度上,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服务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数字化资金投入和数字信息基础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该作用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北方地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地区,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③数字乡村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因此,在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并不断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中介传导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生态效率 产业融合 收入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6
作者 陈劲 吴丰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科技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其不仅能缓解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科技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其不仅能缓解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还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论文首先阐述科技金融内涵及我国发展现状,明确新时期创新友好的发展目标;然后深入剖析科技金融促进农业“双创新”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包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后提出从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培养科技企业家四个方面发力,构建科技金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创新 融合发展 创新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7
作者 颜廷武 王璐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链条上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价值链条上生产要素约束明显、增收链条上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等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实融合、科技渗透以及制度变革,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塑乡村产业结构,拓展乡村产业功能,从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驱动作用,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以加速二三产业发展,激发要素活力以壮大新型经营体系,完善支持体系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从而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融合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
8
作者 于立杰 孙蕾 +3 位作者 刘克心 刘忠野 董健男 梁春莉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189-192,共4页
该文聚焦于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从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教材建设、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农业数字化... 该文聚焦于高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从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教材建设、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当前农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农业技术数字化人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升学生数字化技能与综合素养,增强专业适应性,为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提供可行路径与范例,助力传统农业专业升级与农业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 数智化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下深化高职新农科专业群“专创融合”路径研究
9
作者 糜莉 查理 余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4-61,共8页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是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出真正能承担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新农科专业群“专创融合”中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是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出真正能承担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新农科专业群“专创融合”中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存在偏差、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教学下教师队伍水平不够、双创共享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提出创新“产教专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农业领域现场工程师多元技术人才、打造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专创融合高水平“双师”队伍、构建“1+N”模式的校企“工学研创、双元育人”合作平台等深化高职新农科专业群“专创融合”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专创融合 新农科专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型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COD模式研究——以埔田镇为例
10
作者 朱创鑫 李勇 吴文刚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90-94,共5页
通过对埔田镇的农业特色、自然条件、旅游资源及其认知情况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埔田镇拥有特色的农业基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旅游资源涵盖自然景观、生物景观、历史遗迹等多个类别。但在旅游开发中面临地域文化挖... 通过对埔田镇的农业特色、自然条件、旅游资源及其认知情况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埔田镇拥有特色的农业基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旅游资源涵盖自然景观、生物景观、历史遗迹等多个类别。但在旅游开发中面临地域文化挖掘不足、文旅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营销策略落后等问题。从特色导向型发展(COD)模式出发,提出农业产业型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策略,首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强化核心特色;其次,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最后,创新营销策略,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推动埔田镇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旅游开发 COD模式 埔田镇 农业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11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林学专业“科产教”交叉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策略与路径
12
作者 玉舒中 杨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34-137,142,共5页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中林学专业面临着适应新时代需求、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挑战。“科产教”交叉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推动林学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该文通过阐明新农科人才要求、“科产教”...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中林学专业面临着适应新时代需求、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挑战。“科产教”交叉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推动林学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该文通过阐明新农科人才要求、“科产教”交叉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意义,深入剖析当前林学专业在该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提升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林业产业与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林学专业 科产教融合 校企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普惠金融促进乡村农业产业产居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
13
作者 扈剑晖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本文通过概述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农业产业产居融合的基本概念,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深化产业融合、创新金融产品和完善风险管理等策略,以期为推动乡村农业产... 本文通过概述绿色普惠金融与乡村农业产业产居融合的基本概念,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拓宽资金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深化产业融合、创新金融产品和完善风险管理等策略,以期为推动乡村农业产业产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普惠金融 乡村农业产业 产居融合 机制 挑战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为例
14
作者 张利冰 孙亚楠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7期100-104,共5页
推动涉农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涉农高校产教融合面临合作不够深入、人才供需错位、资源分配不均、激励评价不足... 推动涉农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涉农高校产教融合面临合作不够深入、人才供需错位、资源分配不均、激励评价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努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动产教全面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智力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通过“行业需求—教育教学—产业服务”闭环体系,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系统探索,为涉农高校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5
作者 孙小霞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27-130,共4页
基于当前农林院校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大国小农”的经营格局,该文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知识图谱、产教基地、实验平台3大产学研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生产实... 基于当前农林院校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大国小农”的经营格局,该文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知识图谱、产教基地、实验平台3大产学研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生产实际,教师组队分批带领学生深入农业基地调研,坚持问题、技能、成果导向设计教学研究项目,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基于项目团队运行、案例行动学习、多元价值共创机制开展实践教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产教融合 产学研合作 生态学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产”融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马慧莉 王冉 解睿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6期34-40,共7页
“三产”融合发展激发技术创新动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用2013—2022年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面板... “三产”融合发展激发技术创新动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用2013—2022年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面板数据对“三产”融合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三产”融合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三产”融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大对“三产”融合的政策支持,提高农民参与“三产”融合的积极性,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新质生产力 “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产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京宇 郭俊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9,共11页
三产融合是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836个县域面板数据,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三产融合试点政策能... 三产融合是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836个县域面板数据,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三产融合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且该政策效应在革命老区和非生态功能区表现更为明显,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三产融合试点政策能加快农村产业内源式融合与外延式融合,通过扩大农业内部经济规模、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外延伸两条作用路径提升农民收入;拓展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农业产业链外部延伸效应同样体现在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及科普教育等业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产融合 农民收入 内源式融合 外延式融合 多期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智慧农业发展指数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娜 张馨月 张美慧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7,共13页
测度智慧农业发展指数,对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智慧农业的划分为基础,从数字化设施种植、数字化林业、自动化养殖和新技术辅助活动四个方面出发,采用2017-2021年... 测度智慧农业发展指数,对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智慧农业的划分为基础,从数字化设施种植、数字化林业、自动化养殖和新技术辅助活动四个方面出发,采用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通过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智慧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智慧农业发展指数和区域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智慧农业发展的数字化设施种植、自动化养殖、数字化林业和新技术辅助活动四个方面的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递减,自动化养殖方面的指数值增速最大;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功能区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智慧农业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 数实融合 发展指数 产业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卢奕亨 尹忞昊 +1 位作者 田云 黄龙俊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9,共12页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受地理区位、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农业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左移,形态趋于陡峭;农村人口老龄化负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右移,形态趋于平缓。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年开始的农村三产融合试点政策强化了后期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在试点地区更为明显;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业碳排放 非线性关系 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环境规制 农村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书钦 潘晓 刘松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5,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城乡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获得的数字红利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