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曲线唇口进气道的地面涡特性研究
1
作者 雷龙清 陈鹏飞 +2 位作者 杨华 崔树鑫 陈伟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0,共12页
航空发动机近地面工作时,由于地面效应会形成地面涡,当地面涡结构被吸入进气道后,可能引起发动机的进气畸变,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本文以舰载发动机移动试车台研制为背景,使用ANSYS CFX基于RANS方法开展了针对双曲线型唇口设计... 航空发动机近地面工作时,由于地面效应会形成地面涡,当地面涡结构被吸入进气道后,可能引起发动机的进气畸变,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本文以舰载发动机移动试车台研制为背景,使用ANSYS CFX基于RANS方法开展了针对双曲线型唇口设计进气道的进气流场结构及地面涡气动特性的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风条件下,离地间隙越小越容易产生地面涡。逆风条件下的涡强明显大于无风条件。随着逆风风速的增大,地面涡被吹向唇口下方,双曲线唇口将阻挡地面涡被吸入进气道,进而降低进气压力畸变。同时,地面涡将由涡量更强的单涡结构发展成较弱的双尾涡涡结构,并且压力畸变效应减弱。来流与进气中轴线夹角Ψ不仅对地面涡的强度、形态及分布特征有影响,也会影响进气道截面的压力分布情况,当来流角度Ψ=120°时,地面涡的涡强最强并且进气道内的压力畸变情况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发动机 移动试车台 地面涡 进气道 双曲线唇口 流场结构 压力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度调控的泄水建筑物进口漩涡水力特性
2
作者 聂艳华 王波 +1 位作者 侯冬梅 胡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4,共7页
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进口经常存在吸气漩涡现象,影响工程泄水安全。现有关于进水口漩涡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模拟方法,以调度调控为切入点研究漩涡在调度扰动下水力响应特性的较少。通过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方式开展对... 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进口经常存在吸气漩涡现象,影响工程泄水安全。现有关于进水口漩涡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模拟方法,以调度调控为切入点研究漩涡在调度扰动下水力响应特性的较少。通过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方式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揭示研究区域漩涡产生的机理和关键影响因子,阐明调控运行下泄水建筑物水力响应特性,建立了水流流态与泄洪调度方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影响漩涡形成和强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流速度环量、流场边界条件、闸口相对淹没水深等,其形成由河道河势走向、泄洪建筑物布置和体型、泄洪调度方式等共同作用决定。通过调度调控可有效降低有害漩涡强度,降低泄水建筑物运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水建筑物 进口漩涡 水力特性 调控技术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原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导叶式多级离心泵级间能量损失机理
3
作者 张金凤 张文佳 +2 位作者 王国军 李贵东 俞鑫厚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9-996,共8页
为探究空间导叶式多级离心泵级间能量损失的原因,以1个单级和1个3级潜水泵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级间能量损失的机理.对单级和3级潜水泵分别进行全流场外特性试验.基于ANSYS软件对3级潜水泵不同流量点进行... 为探究空间导叶式多级离心泵级间能量损失的原因,以1个单级和1个3级潜水泵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级间能量损失的机理.对单级和3级潜水泵分别进行全流场外特性试验.基于ANSYS软件对3级潜水泵不同流量点进行数值模拟和内流场分析,着重对各级叶轮进口流态、内部旋涡结构和叶片载荷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流量工况下,3级潜水泵各级扬程接近且与单级扬程相差不大;额定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下,3级潜水泵第1级扬程与单级扬程仍相差不大,但后2级扬程相比于第1级降低了6%~10%.随着流量的增大,首级叶轮来流稳定性不受影响,其后各级叶轮进流流态变差.后2级叶轮进口液体介质冲角变化使其对叶片进口边的冲击增大.后2级叶轮进口处的涡在流量较大时发展为流向涡,从而引起叶片载荷突变,削弱了叶轮做功能力,导致后2级能量损失.研究结果可为多级离心泵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级潜水泵 级间能量损失 叶轮进口 涡结构 叶片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组织研究
4
作者 王卫星 刘佳思 +2 位作者 刘精彩 李冬 朱家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9,共16页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 内转式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扫掠干扰诱发类锥形涡并进一步发展成空间流向涡,导致低能流向压缩面侧堆积,流场参数分布不均匀。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流场结构,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了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及其几何参数对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VG安装于干扰区内,其诱导形成反向漩涡,减弱了压缩面侧流向涡强度,有效阻碍了低能流向压缩面迁移堆积,促进了低能流与主流掺混,原型进气道隔离段出口大尺度类圆形低总压区被分割成两个小尺度低总压区,有效提升了进气道流场均匀度。在研究范围内,VG高度和安装角影响进气道流动特性,随着VG高度与安装角增大,其诱导的反向漩涡增强,流场均匀度提升,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与原型进气道相比,设计状态,通流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与畸变指数DC_(60)分别下降0.54%,36.8%;84,141倍反压条件下,VG进气道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上升4.60%,12.0%;有效改善了进气道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涡流发生器 流动控制 流向涡 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气结构对引气压气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王智慧 祝飞 马朝臣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7,共7页
基于压气机扩压器引入废气再循环(diffuser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DEGR)方案,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引气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无引气时引气结构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有... 基于压气机扩压器引入废气再循环(diffuser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DEGR)方案,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引气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无引气时引气结构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有无涡旋进气段时引气压气机的性能。结果表明:与压气机原机相比,在无引气时,引气结构使引气压气机峰值效率降低近2%;有无涡旋进气结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涡旋进气能够有效降低引气结构出口与叶轮出口气体的切向速度差,降低引气进入扩压器造成的流动损失和混合损失,进而提高引气压气机绝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压器引入废气再循环 引气压气机 涡旋进气结构 压气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俊华 王梅芳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了研究远距离管道输水工程中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流态稳定问题,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法(VOF)对无措施、消能墩、挡水墙和导流孔4种方案进行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4种方案的流线特性、流速矢量和... 为了研究远距离管道输水工程中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流态稳定问题,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法(VOF)对无措施、消能墩、挡水墙和导流孔4种方案进行整流消能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4种方案的流线特性、流速矢量和漩涡特性。结果表明:侧向进水池的进水槽尾部高速水流进入泵站进水池容易形成较大漩涡。消能墩和挡水墙方案降低了进水槽内水流速度,但效果不明显,进水池内仍形成漩涡。导流孔方案使水流在进水槽内紊流消能,再通过导流孔平稳进入泵站进水池,进水池内水流速度接近零,整流消能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梯级泵站侧向进水池的整流消能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流消能 流体体积法 梯级泵站 导流孔 侧向进水池 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S模型的箱涵式进水流道水中消涡装置分析
7
作者 裴杰 李四海 +2 位作者 王振华 徐贵颖 杨帆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41-45,共5页
为解决某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问题,以该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基于LES模型,求解5种不同消涡方案对应的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时空演变过程,定量对比喇叭口处旋涡中心平均涡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流线型消涡锥和后消涡... 为解决某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问题,以该泵站箱涵式进水流道为研究对象,基于LES模型,求解5种不同消涡方案对应的箱涵式进水流道内部水涡时空演变过程,定量对比喇叭口处旋涡中心平均涡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流线型消涡锥和后消涡板方案箱涵式进水流道消涡的效果最佳,相比原方案旋涡涡心的平均涡量降低96.53%,喇叭管进口面的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为95.7%,速度加权平均角为86.4°,消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箱涵式进水流道 水中涡 消涡锥 消涡板 涡态 LES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岸边进水口漩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8
作者 赵少勇 向辉 +1 位作者 陈鑫 罗通强 《红水河》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笔者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岸边进水口漩涡形成原因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结合地形、泄洪、拦污栅、导流洞进水塔等影响因素,并与不同水位、机组运行条件组合,进行多种组合工况进水口水流条件模拟分析,研究进水口漩涡形成机理。结果表... 笔者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岸边进水口漩涡形成原因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结合地形、泄洪、拦污栅、导流洞进水塔等影响因素,并与不同水位、机组运行条件组合,进行多种组合工况进水口水流条件模拟分析,研究进水口漩涡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狭窄河谷中地形的突变是漩涡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泄洪调度和机组运行方式则会影响漩涡的范围和入水深度;导流洞进水塔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进水口流场,影响漩涡的形成;拦污栅能有效改善进水口的漩涡流态。工程实践中,可综合考虑进水口布置、增设拦污栅和消涡墩以及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来避免进水口漩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口 漩涡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风选机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钟江 黄剑虹 +2 位作者 杨韬 张宪 赵章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583,共8页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室内部由于结构原因存在涡旋现象,4号和5号出茶口流出的茶叶颗粒相对质轻,其漂移轨迹较易受到涡旋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扰流板加以减轻,且能有效降低各口茶叶混入其他口茶叶的比例,提高风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风选机 送风口风速 涡旋 扰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体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文智 李祝飞 +1 位作者 曾亿山 杨基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激波振荡是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过程中常见的流动现象,会显著降低进气道气流捕获与压缩效率、产生剧烈的非定常气动力载荷而危害飞行器安全.从激波振荡的控制出发,实验研究了前体转捩带位置的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 激波振荡是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过程中常见的流动现象,会显著降低进气道气流捕获与压缩效率、产生剧烈的非定常气动力载荷而危害飞行器安全.从激波振荡的控制出发,实验研究了前体转捩带位置的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分别在起动和激波振荡两种进气道流态下,选择无、0.5 mm与1 mm高度涡发生器工况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高速纹影与壁面动态测压同步记录非定常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 mm高度内的涡发生器对起动状态的进气道主流流场结构、壁面压强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对于激波振荡流动,涡发生器会明显缩小外压缩面分离区运动范围,缩短振荡周期,提升振荡周期内壁面压强的时均值.涡发生器的影响程度随其高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振荡周期从无涡发生器的4 ms缩短到1 mm高度涡发生器的3.13 ms.此外,0.5 mm高度涡发生器会使得进气道内部测点的压强振荡幅值整体下降,相比无涡发生器工况的下降幅度可达23%.流场结构与壁面压强信号的分析表明,涡流发生器主要通过其产生的流向涡影响激波振荡流动,包含流向涡对下游边界层的扰动以及流向涡与分离区的相互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振荡 高超声速进气道 涡发生器 非定常分离流 激波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回流漩涡空化的非定常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袁建平 侯敬生 +3 位作者 付燕霞 胡纪伟 张皓阳 沈陈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4-30,共7页
为研究离心泵回流漩涡空化的非定常特性,采用ANSYS CFX 14.5,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RayleighPlesset方程的均相流空化模型,在小流量工况点0.4Q_d下,针对IS65-50-160离心泵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获得了回流漩涡空化的发展过程及叶轮叶片... 为研究离心泵回流漩涡空化的非定常特性,采用ANSYS CFX 14.5,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RayleighPlesset方程的均相流空化模型,在小流量工况点0.4Q_d下,针对IS65-50-160离心泵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获得了回流漩涡空化的发展过程及叶轮叶片前缘处的压力脉动特性,并与其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针对叶轮和叶片前缘处的压力脉动监测点进行了相位交叉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4Q_d工况下,当空化系数σ=0.056时,回流漩涡的发展会随着叶片旋转而发生变化,且整个过程中存在3个旋转分量;叶轮进口面未出现旋转分量,而叶片前缘附近出现了3个旋转分量,其传播频率比分别为0.35、0.66与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进口回流漩涡空化 压力脉动 非定常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预旋条件下波瓣混合器强制掺混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尚美 雷志军 +1 位作者 岳巍 朱俊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以波瓣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其强制射流掺混的机理及进口预旋对射流掺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κ-ωS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波瓣射流掺混过程;波瓣贯穿区径向压力梯度所诱导的大尺度流向涡在射流掺混过程中起... 以波瓣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其强制射流掺混的机理及进口预旋对射流掺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κ-ωS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波瓣射流掺混过程;波瓣贯穿区径向压力梯度所诱导的大尺度流向涡在射流掺混过程中起支配作用;与轴向进气工况相比,进口预旋导致附加流向涡对及中心锥下游回流区的形成,强化了射流涡系间相互作用,加速了射流掺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混合器 射流掺混 进口预旋 流向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弯进气道旋流的转动叶片模拟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翁培奋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9-523,共5页
提出了S弯进气道中旋流模拟的一个新方法,即叶片模拟技术。通过调节进气道进口附近的可转动叶片,可使管道出口截面上旋流流动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反向旋转的固体涡。实验研究表明:利用可调叶片的旋流模拟技术可以较好地模... 提出了S弯进气道中旋流模拟的一个新方法,即叶片模拟技术。通过调节进气道进口附近的可转动叶片,可使管道出口截面上旋流流动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反向旋转的固体涡。实验研究表明:利用可调叶片的旋流模拟技术可以较好地模拟发动机进口的有旋流动,为进气道/发动机的性能匹配研究提供一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进气道 旋涡流动 模拟技术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对弯曲叶栅内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龙婷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浮 刘华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8-1286,共9页
给定不同型式的来流附面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旨在讨论变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弯曲扩压叶栅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正弯叶栅,射流可有效减弱其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随着来流附面层变厚或附面层内总压亏损的增加... 给定不同型式的来流附面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旨在讨论变来流附面层特性下端壁射流式旋涡发生器对于弯曲扩压叶栅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正弯叶栅,射流可有效减弱其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随着来流附面层变厚或附面层内总压亏损的增加,原型叶栅角区内的分离范围逐渐增加,因此提供给射流改善流场的空间也相应增大,损失降低程度由2.3%提高到8%。在反弯叶栅当中,射流作用之后,在零附面层来流条件下,角区内的分离范围减小且损失降低了9.1%;随着来流附面层增厚,在分离范围降低的同时,吸力面上的集中脱落涡也相应消失,因而损失降低程度增加到了12.5%。此时,随着来流附面层条件进一步恶化,射流对于流场的作用效果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针对本文给定的射流参数,端壁射流对于反弯叶栅内流场的改善程度已达到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扩压叶栅 来流附面层 射流式旋涡发生器 流动分离 损失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端孔径对涡流管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申江 边煜竣 郭欣炜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3,共7页
本文搭建了涡流管性能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冷端孔口直径的涡流管实验样机的性能。当进口压力为0.3~0.5 MPa时,分析了冷端孔径对冷端温降特性、制冷量特性、等熵温度效率特性及COP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端孔口直径对涡流管性能有很大影响... 本文搭建了涡流管性能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冷端孔口直径的涡流管实验样机的性能。当进口压力为0.3~0.5 MPa时,分析了冷端孔径对冷端温降特性、制冷量特性、等熵温度效率特性及COP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端孔口直径对涡流管性能有很大影响,存在一个使涡流管冷端温降及制冷量均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冷端孔口直径,在本文设计的涡流管几何尺寸条件下,最佳冷端孔口直径为5 mm,最佳冷端孔口直径与热端直径比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管 进口压力 冷端孔口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条件下短舱进气道地面涡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浩 李博 +1 位作者 王成 蔡明轩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6期8-14,共7页
为了研究起飞状态下进气道地面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针对缩比的短舱进气道模型进行了3维数值仿真,分析了来流速度和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地面涡的影响,得到了地面涡的特点以及对进气道流场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风来流速度越低,... 为了研究起飞状态下进气道地面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针对缩比的短舱进气道模型进行了3维数值仿真,分析了来流速度和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地面涡的影响,得到了地面涡的特点以及对进气道流场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风来流速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面涡,随着侧风来流速度的增高,地面涡会消失;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面涡,地面涡的环量越大;地面涡的形成会增大进气道出口截面的流场畸变程度,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畸变的影响很小,畸变主要受侧风来流速度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侧风条件下地面涡的分界线方程,可作为是否存在地面涡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涡 短舱 进气道 侧风 数值仿真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形进气道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丽芬 刘振侠 +1 位作者 郭东明 王小峰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45,共6页
采用CFD技术,结合试飞数据,对某S形进气道进行了加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着重分析了三个不同位置加涡流发生器后,进气道内部二次流的发展;之后比较了不加涡流发生器及不同位置加涡流发生器时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畸变等情... 采用CFD技术,结合试飞数据,对某S形进气道进行了加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着重分析了三个不同位置加涡流发生器后,进气道内部二次流的发展;之后比较了不加涡流发生器及不同位置加涡流发生器时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畸变等情况。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明显地影响着进气道内部二次流的发展变化,涡流发生器对进气道出口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有较大程度改善,但是对于提高总压恢复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形进气道 二次流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进水流速对2种进水方式的表面漩涡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传昌 高余鑫 +1 位作者 汪顺生 高志锴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6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进水流速对泵站进水水流流态、漩涡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结合泵站实际运行情况,采用NXUG10.0软件构建泵站封闭式进水流道水平进水和开敞式进水池垂直进水2种进水方式的进水物理模型及三维湍流数学模型... 【目的】探究不同进水流速对泵站进水水流流态、漩涡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结合泵站实际运行情况,采用NXUG10.0软件构建泵站封闭式进水流道水平进水和开敞式进水池垂直进水2种进水方式的进水物理模型及三维湍流数学模型,采用雷诺N-S方程、VOF模型和非定常的SST k-ω湍流模型。对2种进水方式下不同进水流速的进水流场分布和漩涡的产生、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在满足泵站进水口临界淹没水深时,2种进水方式下的进水表面漩涡强度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加逐渐增强,并对2种进水表面出现的漩涡类型与进水流速变化的区间进行了划分;封闭式进水流道水平进水流速在0.217~0.304、0.349~0.448、0.482~0.554、0.575~0.661 m/s时,漩涡类型分别为Ⅰ和Ⅱ型涡、Ⅲ和Ⅳ型涡、Ⅴ型涡、Ⅵ型涡;开敞式垂直进水流速在0.322~0.402、0.484、0.521~0.564m/s时,漩涡类型分别为Ⅲ和Ⅳ型涡、Ⅴ型涡、Ⅵ型涡,开敞式进水池垂直进水的水体中同时产生表面漩涡和水中漩涡;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对封闭式进水流道水平进水方式的泵站工程,进水流速不应大于0.349 m/s;对开敞式进水池垂直进水方式的泵站工程,进水流速不应大于0.32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进水流速 漩涡 数值计算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有压进水口布置型式对漩涡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东 王奔 胡梅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53,共6页
水工建筑物有压进水口吸气漩涡对建筑物和水力机械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探讨漩涡尤其是吸气漩涡的产生机理,揭示其运动的规律,寻求控制漩涡危害的有效措施,对工程具有实际意义。以往对进水口漩涡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单道单管引水... 水工建筑物有压进水口吸气漩涡对建筑物和水力机械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探讨漩涡尤其是吸气漩涡的产生机理,揭示其运动的规律,寻求控制漩涡危害的有效措施,对工程具有实际意义。以往对进水口漩涡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单道单管引水,关于双进水口或多进水口的漩涡特性的研究较少。选取双有压进水口淹没出流,针对不同淹没水深,通过改变进水口体型及布置型式,观测水面流场及漩涡特性。研究发现随着相对淹没水深的增加,吸气漩涡持续时间、频率及强度均降低;不同淹没水深情况下,立轴漩涡的直径及强度随着淹没水深的不断增加呈现先变大后减小的变化过程;适当增大进水口间距能够改变漩涡类型,降低吸气漩涡持续时间及其出现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压进水口 布置型式 吸气漩涡 流态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井式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的水力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伟平 胡云进 +1 位作者 章军军 毛根海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6期537-542,共6页
采用小孔扩散方式所建立的轴对称二维切片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数值模型,对抽水工况的出流特性和尾流的水流摆向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抽水工况下出流可视作射流,水流摆向与水位有一定关系,高水位时摆向河床,低水位时摆向水面... 采用小孔扩散方式所建立的轴对称二维切片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数值模型,对抽水工况的出流特性和尾流的水流摆向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抽水工况下出流可视作射流,水流摆向与水位有一定关系,高水位时摆向河床,低水位时摆向水面;三维模型对比试验显示,抽水工况下采用防涡板结构时的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可达0.61,而无防涡梁、阶梯防涡梁和水平防涡梁等3种结构的水头损失系数范围为0.44~0.48;发电工况下水头损失系数均接近0.40.试验结果显示,竖向扩散段的扩散角小于9°时能保证配水均匀.采用2~3倍发电流量观察发电工况时漩涡的形成,试验显示漩涡的变化特征随水位发生变化:高水位时在进/出水口顶盖上部形成单一的漩涡;当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大环流转化为若干个漩涡,漩涡数量与导流墩数量相同.两个进/出水口同时运行时,环流之间相互干扰,可能形成一顺一逆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竖井式进/出水口 射流 漩涡 防涡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