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模拟
1
作者 申子傲 吴静 李纯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共13页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盖度恢复阈值与当前现状植被覆盖度的差值即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1)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Meq与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M的变化一致,但过渡更加平稳,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流域内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为0.163,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为0.166。2)流域内平均恢复潜力为0.003,植被覆盖度仍具有恢复潜力的面积占比为62.76%,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3个流域内平均植被恢复潜力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3)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恢复潜力与区域干旱指数密切相关。森林的平均植被恢复潜力随着干旱等级增加呈减小的变化特征;而灌木植被覆盖度超过恢复潜力的程度随干旱指数增加呈先加剧后减轻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最优性 河西内陆河流域 植被覆盖 植被恢复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实测出山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吉平 牛最荣 +2 位作者 黄维东 朱咏 王启优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4,24,共9页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料,采用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结合径流补给特征,解析三大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3.60亿m^(3),历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使蒸发量增加,致使径流呈减少趋势;(2)黑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2006年前的30.6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35.60亿m^(3),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6.7%,气温显著升高,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增强;(3)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1998年前的14.2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17.93亿m^(3),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当,贡献率分别为30.4%、30.2%。河西内陆河三大水系径流补给特征、气候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径流对不同驱动因素的响应情况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山径流量 成因分析 贡献率 河西内陆河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近期变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高鑫 张世强 +1 位作者 叶柏生 高红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基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以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为驱动数据,利用度日模型重建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各水系1961~2006年冰川物质平衡和融水径流序列,并与短期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河西内陆河流... 基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以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为驱动数据,利用度日模型重建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各水系1961~2006年冰川物质平衡和融水径流序列,并与短期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河西内陆河流域1961~2006年平均冰川物质平衡为-49.5 mm/a,从东段石羊河流域到西段疏勒河、党河流域,物质平衡由强烈的负平衡向微弱的负平衡状态过渡。整个河西内陆河流域1961~2006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量为10.2亿m3,冰川融水补给比重为14.1%。各流域冰川融水补给比重差异较大,西段的疏勒河、党河融水补给比重超过30%;北大河流域为22.9%;黑河流域各支流的融水补给比重在5%~15%之间;东段的石羊河流域融水补给率不到10%。46年冰川融水径流与其补给率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 物质平衡 度日模型 河西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蓝永超 康尔泗 +2 位作者 张济世 胡兴林 陈仁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已呈现出严重不足 ,并且由此引起了流域内许多地方尤其是下游额济纳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急剧恶化 .究其原因 ,固然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 .因此 ,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开发利用 内陆干旱区 黑河流域 天然水资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高前兆 仵彦卿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1-396,共6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要传递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区与平原绿洲之间的局地水循环、实现在西部开发中实施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流域 水循环 水资源 人工绿洲区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棉花大品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白岩 彭军 +2 位作者 赵素琴 付小琼 许乃银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名的年限及推广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近40年来,黄河流域棉区有16个、长江流域棉区有15个和西北内陆棉区有14个棉花大品种,其中鲁棉研15号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共同的大品种。分析发现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数量逐年上升,其中1981―2000年品种数量增幅较小,2001―2020年增幅较大。各年份大品种种植面积占各主产棉区总面积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化特征,其中,1981-1995年期间大品种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分别稳定在61%、36%和83%左右;1996―2006年为大品种面积占比的剧烈下滑期,三大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平均下降到20%左右;2007―2020年为缓慢下降期,到2020年占比总体下降到15%左右。棉花大品种在我国植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为适应种业和市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和未来棉花育种的目标功能和区域定位将更加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大品种 主产棉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北内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分析——以新疆自治区台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2 位作者 魏恒 寇思勇 彭冬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8,共7页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生态环境需水 台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及治理模式探究──以新疆焉耆县平原灌区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水献 杨鹏年 +1 位作者 董新光 周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共4页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盐土等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土壤、植被、岩性等调查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把焉耆平原灌区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不宜改良区,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分区特征、水盐平衡模型和现状灌排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绿洲灌区 改良分区 治理模式 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理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胜武 石培基 金淑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耦合作用强度,阐述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转移下的城镇发展演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资源环境 耦合机理 内陆河流域 西北地区 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生态保护战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梅锦山 张建永 +1 位作者 李扬 王忠静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5期21-25,共5页
探讨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近10年流域治理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结合河西走廊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为目标,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对策,即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水资源利... 探讨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近10年流域治理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结合河西走廊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为目标,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对策,即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保护方式"3个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先保护重要生境,切实维护绿洲稳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生态保护 流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与协同作用分析 被引量:59
11
作者 潘竟虎 李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0-289,共10页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从县域尺度和区域尺度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识别了某种服务的物质量或价值量极高的热点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位面积食物供给的高值区分布在中东部的肃州区及嘉峪关市,碳储存表现为东部及南部较高的分布格局;土壤保持在2000年和2010年变化不大,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值由2000年的0.40 mm/(m2·a)提高到2010年的0.99 mm/(m2·a)。县域尺度上,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大多为协同关系,其中食物-碳和水源-碳之间的协同程度较高;区域尺度上,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均未超过各自平均值的0类服务区和只有1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超过其所对应平均值的1类服务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8.50%和25.20%。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地貌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嘉酒地区 干旱内陆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新文 陈强强 景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6期85-89,共5页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arshenas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arshenas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内在结构及其度量指标,从而将水资源稀缺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并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五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由于相对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改善;而武威市则因相对较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排序有所降低;金昌市和张掖市尽管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相对排序没有变化,但由于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水资源稀缺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水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 河西 内陆河流域 适应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贫困指数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辉 丁继新 王继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2-44,共3页
水贫困指数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它通过资源、途径、能力、利用和环境5个方面来定量评价区域水资源的相对水平。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分指标的权重,对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水贫困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贫困指数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它通过资源、途径、能力、利用和环境5个方面来定量评价区域水资源的相对水平。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分指标的权重,对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水贫困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的水贫困指数分别为39.4、66.0、36.6,评价结果与客观情况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评价 水贫困指数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内陆河流域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量对高原加热场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海玲 李栋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选用莺落峡1944-2004年和疏勒河1953-1999年的流量资料,分析了近50年河西内陆河流量的持续性、周期性、年际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河... 选用莺落峡1944-2004年和疏勒河1953-1999年的流量资料,分析了近50年河西内陆河流量的持续性、周期性、年际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与前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前期(4月份)的环流特征可预报后期5月份流量。多水年新疆脊弱,东亚槽浅,降水偏多,流量加大;反之亦然。径流预报实质上可作为西北地区的干旱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 黑河 流量变化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法对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素娟 张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3-485,共3页
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研究对象,选取层次分析法,从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与社会发展协调性、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水资源与生态发展协调性5个方面,对河西地区2006~2008年的22个指标进... 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研究对象,选取层次分析法,从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与社会发展协调性、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水资源与生态发展协调性5个方面,对河西地区2006~2008年的22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及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流域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航运衰落与区域贫困:基于滦河流域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慧芝 王志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4-190,共7页
滦河流域属近代以来的衰落区域:由清前中期"风俗多同京师"的夏都所在,至21世纪初中上游已大部列入"环京津贫困带"。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京津对生态腹地的"虹吸效应",而对其自身引发衰落的原因则... 滦河流域属近代以来的衰落区域:由清前中期"风俗多同京师"的夏都所在,至21世纪初中上游已大部列入"环京津贫困带"。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京津对生态腹地的"虹吸效应",而对其自身引发衰落的原因则关注较少。通过对滦河流域个案研究,可以看到内河航运与区域兴衰之间存在着较大关联:水运的交通作用能被其他方式替代,但河流廊道在流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凝聚功能难以被替代,失去贯通上下游的"轴"后,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系统整体性发展会受到极大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航运 区域贫困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流域资源冲突及其解决路径——基于西部内陆河流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柴晓宇 俞树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0,共6页
稀缺性决定了流域内资源冲突是一种常态,这些冲突主要有体制冲突、主体冲突、结构冲突、代际冲突等。冲突类型的多样性和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冲突路径的多样性,法律手段、机构创新、制度完善是解决流域资源冲突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流域资源 西部内陆河流域 稀缺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Hydro模型参数在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晨煜 吕海深 +1 位作者 朱永华 汪翔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7,共8页
为研究WRF-Hydro模型参数在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敏感性,以西营河流域九条岭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区,在离线模式下利用2015—2018年的全球预报系统(GFS)数据驱动WRF-Hydro模型。基于LH-OAT方法对WRF-Hydro模型的6个主要参数对不同评价指标... 为研究WRF-Hydro模型参数在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敏感性,以西营河流域九条岭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区,在离线模式下利用2015—2018年的全球预报系统(GFS)数据驱动WRF-Hydro模型。基于LH-OAT方法对WRF-Hydro模型的6个主要参数对不同评价指标和空间分辨率的汇流演算网格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定量计算了各参数的敏感性指标,划分了敏感度等级,并结合典型洪水分析了各参数对洪水过程线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河道曼宁糙率乘子(MANNFAC)为极敏感参数,入渗系数(REFKDT)、土壤饱和导水率(REFDK)、深层导水系数(slope)为敏感参数,地表糙率乘子(OVROUGHRTFAC)为一般敏感参数,地表持水深度乘子(RETDEPRTFAC)为不敏感参数;各参数的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参数敏感度会受到评价指标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随着汇流演算网格空间分辨率的变化,各参数全局敏感度也会有小幅变化,但参数的全局敏感度等级不发生改变;MANNFAC对峰现时间的调节效果最好,REFKDT和REFDK对洪量和洪峰流量的调节效果显著,slope可以很好地调节洪水过程线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Hydro模型 参数敏感性分析 LH-OAT方法 河西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部门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建国 杨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5-180,共6页
基于水制度分析与发展(WIAD)研究框架,从"需水方"角度,对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的水部门现状、绩效评价及其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1)微观水平(农村... 基于水制度分析与发展(WIAD)研究框架,从"需水方"角度,对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的水部门现状、绩效评价及其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1)微观水平(农村村社和城镇街道居委会)的分水、调水以及水交易的顺畅度较低;(2)水部门的物质绩效最高,金融绩效最低;(3)只考虑单个因素时,户口、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因素对水部门绩效影响显著;综合考虑三个因素时,只有职业(工人和水务管理干部)因素对水部门绩效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水部门 主观内在评价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建红 刘建泉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0期298-300,303,共4页
概述了近代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研究成果、流域构成特点和河西地区环境状况,分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并从节水农业和水权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植被保护、生态用水管理、环境污染的治理等5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生态问题 保护对策 河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