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海元 单舜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从2小时政策的演变、学校体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新生态创造的条件等分析了2小时提出的背景。从加快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不强“顽症”、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地方改革经验有待上升为国家政策等说明了2小时实施的主要依据。从正确认识2小时改革的深意、系统谋划2小时的结构安排、一体化设计2小时体育活动内容、强化2小时体育活动的条件保障、完善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落实工作的思考,希望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落实好2小时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做出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生 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于素梅 王晓燕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政策是新时期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实施“以体育人”理念的价值旨趣。“2小时”政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落实该政策亟需深入领会政策深意,认真分析机遇挑战,提出系统化推进策略。在操作策略上亟需发挥学校主渠道和家庭助推器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层面需要保质保量做到“四个一”并体现贯通性;家庭层面需要尽心尽力做好“三件事”并体现多样性。研究“2小时”的价值旨趣与协同路径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中小学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科普教育:价值旨归与实践创新
3
作者 张辉蓉 覃若男 宋乃庆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5,共8页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强国之基;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强国之本;有益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教育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成就强...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强国之基;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强国之本;有益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教育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成就强国之业。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理念滞后、课程缺乏、师资短缺、内容僵化、资源失衡等问题。因此,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创新应从重塑大众认知,形成校家社齐心育人的合力,加快科普课程建设,打通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壁垒,建立科普教育师资培养保障制度,搭建“大科普”教育平台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科普教育 科学教育 非正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4
作者 李彦龙 徐帅帅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数字赋能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空间社会学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洪亮 许文鑫 +2 位作者 郭永波 于永晖 姚蕾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选取78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1)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83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2)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效度以及恒等性检验;间隔4周后,对来自样本2的12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3)的问卷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信度重测。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素养量表由评价知识、评价技能、评价态度、评价习惯、评价品格5个分量表构成,共22个题项。二阶五因子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达到统计学意义;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内容效度系数、收敛效度系数均介于标准值区间;量表具有跨性别、跨学段、跨地区的测量等值性。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测量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体育教师 评价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基于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的测评数据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毅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5,306,共13页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决定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际比较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构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此,对全国8243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良好,具体呈现出生态知识“广而不精”、生态情感“积极正面”、生态意识“向上向好”、生态行为“知行疏离”的特点。同时,存在“城乡不均”和“学段倒挂”的现象。未来,要聚焦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薄弱环节,从制度设计、培育方式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学段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探索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建设多方协同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知识 生态情感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育视阈下中小学美术课程桌的优化设计
7
作者 马町蕙 唐艺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目的 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模型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桌进行设计研究,以满足中小学生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对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需求,促进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设计创新。方法 首先,在用户需求调研阶段运用FKano-FAHP模型对产品的需求属性... 目的 利用产品设计开发的理论模型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桌进行设计研究,以满足中小学生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对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需求,促进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设计创新。方法 首先,在用户需求调研阶段运用FKano-FAHP模型对产品的需求属性进行划分,归纳明确产品需求;其次,引入公理设计(AD)理论,针对功能需求提出多个解决方案,邀请专家对解决方案展开调研评分;最后,运用TOPSIS法得出最优解。结果 运用FKano-FAHP模型完成用户需求划分与权重排序筛选出12个用户重点需求,结合AD理论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桌需求域相关映射,通过矩阵判断其合理性得出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运用TOPSIS法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的主要导向要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开发最后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创造性地运用FKano-FAHP方法的理论模型,为美育教学服务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桌提供设计策略,并结合AD、TOPSIS法进行设计参数分析与设计方案的评价,为相关中小学生群体美术课程桌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路径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中小学生课桌 FKano-FAHP 设计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进展、问题和发展——基于北京市学校体育“京八条”的思考
8
作者 魏玉琴 常渊博 +1 位作者 张俊杰 刘海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2,共9页
破解体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政策精神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新时代... 破解体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政策精神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新进展和主要问题。研究后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持续建设,课程改革和体育活动不断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体教融合及家校社协同机制日益健全,学校体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健康理念落实不到位、体育锻炼时间保障不充分、教学内容多样化不足、学校体育评价刚性不足和牵引力不强、家校社协同推进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应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逐步增加体育锻炼时长、提升体育锻炼质量和效果、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加强体育工作条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改革 学生体质强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李佳哲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05,共15页
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Owen分解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以言语欺凌为主,初中生、男生、低体重或肥胖、遭受过网络欺凌、住校生及城... 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Owen分解和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个体能力与人际关系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以言语欺凌为主,初中生、男生、低体重或肥胖、遭受过网络欺凌、住校生及城市学校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亲子关系越差的小学生、师生关系较差的中小学生和同伴关系较好的城乡初中生或乡村小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相较于人际关系,个体能力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的影响较大;成绩越差的小学生和乡村初中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低任务能力、低协作能力、低情绪调节能力和高交往能力的中小学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低开放能力的小学生和乡村初中生欺凌他人的概率更高。为此,应密切关注容易欺凌他人的中小学生群体,通过综合能力本位教育体系重构与多维社会关系网络支持干预实现对中小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生 校园欺凌 同伴关系 学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秀芳 黄正华 +1 位作者 米桥伟 柯清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5,93,共9页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持续使用。探究影响中小学教师持续使用该平台意愿的因素,有助于优化和改进平台,推动其深度应用。该文基于信息系统持续理论、信息系统成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了...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持续使用。探究影响中小学教师持续使用该平台意愿的因素,有助于优化和改进平台,推动其深度应用。该文基于信息系统持续理论、信息系统成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了影响教师持续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意愿的整合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对35934份中小学教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影响教师持续使用平台的关键因素及其结构关系,并揭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在地域、年龄和任教学段上存在差异;满意度是影响教师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略高于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资源优质、功能易用和教学适切是维持教师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基础;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度在满意度形成机制中占核心地位,资源质量是影响期望确认度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发现该文给出了提升教师使用平台意愿、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数字教育资源 持续使用意愿 感知有用性 教师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课程标准“以美育人”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彪 张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39,共6页
“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宗明义强调的课程理念。音乐课程将美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内涵、价值特征及价值功能等维度。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呈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由学科价值到育... “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宗明义强调的课程理念。音乐课程将美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内涵、价值特征及价值功能等维度。音乐课程育人价值呈现由学科本位到素养本位、由学科价值到育人价值的两个转向。审美教育是音乐课程实现“以美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要义需从艺术体验、学科综合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探寻课程标准落实的有效实现路径,进而发挥音乐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以实现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目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课程标准 以美育人 价值取向 中小学艺术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英澳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
12
作者 张红果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1,共12页
综合比较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四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教育框架,研究发现四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理念共识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对政策文件的回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对中小学生学段与学科的全覆盖等。同时,... 综合比较中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四国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教育框架,研究发现四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理念共识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对政策文件的回应、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对中小学生学段与学科的全覆盖等。同时,从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划分、教学方式引导、学业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四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与差异。通过文本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加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形成信息安全意识,细化学生信息素养学业评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理念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体系及工具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余小鸣 张芯 +3 位作者 郭帅军 王璐 宋玉珍 王嘉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1-586,共6页
目的基于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特点,探索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测评工具。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定性研究和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比较,确定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评... 目的基于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特点,探索构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测评工具。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定性研究和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比较,确定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测评工具;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现场应用性验证(有效人数4105名,高中1489人,初中1255人,小学1361人),评价测评工具的适用性及信效度等。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级维度。各学段均涉及知识、理念、技能和行为4个一级维度指标,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包含19、19、17个二级维度指标和56、60、49个三级维度指标。对测评工具应用性验证结果显示,其信效度较好,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均>0.7;高中整体问卷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问卷标准效度关联系数为0.716,各学段评价工具与对应的国外校标效度(NVS,NLAI,eHEALS)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的评价工具可以为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测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健康素养 评价指标 评价工具 信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李彦龙 常凤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为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以...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为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以体尚劳由形式向实质回归,但学校体育立德功能面临陷入刻板化的泥潭、增智功能落入应试化的藩篱、美育功能处于边缘化的窘境、尚劳功能面临形式化的危机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消除刻板印象负面影响,提升学校体育的德育功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学校体育的增智机制;改变审美教育场域位置,加强学校体育的育美功用;形成崇尚劳动理念共识,增强学校体育的尚劳功能等实践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双减”政策 中小学生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长对教育电子游戏的接受倾向和使用偏好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永乐 何莹 +2 位作者 蒋宇 马颖峰 贺宝勋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80,共9页
虽然学术界已经承认教育电子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技术,但社会大众对其作用依然有很大争议。除师生外,家长对教育技术的选择有较大影响,他们是否接受教育电子游戏对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很大意义。为了调查学生家长对教育电子游戏的接... 虽然学术界已经承认教育电子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技术,但社会大众对其作用依然有很大争议。除师生外,家长对教育技术的选择有较大影响,他们是否接受教育电子游戏对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很大意义。为了调查学生家长对教育电子游戏的接受倾向和使用偏好,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对13346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教育电子游戏的接受倾向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独立维度;家长的人口学特征、使用偏好等因素会影响其积极或者消极倾向;居住在农村、非独生子女及学历较低的家长对教育电子游戏有更高的积极期望,倾向于通过学校和老师的推荐接受教育电子游戏,对教育电子游戏的主要功能期望是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对其负面影响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游戏沉迷;实际使用过教育电子游戏的家长对其评价较好,但仍对其可能的副作用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电子游戏 中小学生家长 技术接受倾向 使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 被引量:160
16
作者 李彦龙 常凤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0,共8页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及规范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最新部署。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其应有之效。以“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分析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及规范课后延时服务做出最新部署。体育作为课后服务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发挥其应有之效。以“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分析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逻辑及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师资力量薄弱遏制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主体供给、运动安全顾虑制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客体参与、内容单一阻滞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支持手段有限阻碍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社会联结。研究提出,实现多元主体支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扫清障碍;提升客体主观能动,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参与提供行为动力;丰富内容体系,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改善支持手段,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等保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中小学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师资 学生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宁市中小学生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允启 靳秋梅 李琰 《中国健康教育》 2008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目的评价营养教育对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效果,为有效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曲阜市区中小学校各1所作为干预组,选择条件齐同的邹城市为对照组,干预组以6种营养宣传教育材料为... 目的评价营养教育对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效果,为有效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曲阜市区中小学校各1所作为干预组,选择条件齐同的邹城市为对照组,干预组以6种营养宣传教育材料为基础,用大众和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营养宣传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基线和终期调查共中小学生1082名,营养教育后,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平均得分、优良率分别从35.3%上升到76.0%,3.83分上升到8.10分,7.3%上升到81.6%;中学生分别从54.6%上升到83.6%,6.78分上升到8.87分,16.8%上升到96.5%。营养态度平均得分、及格率,小学分别从4.17分上升到4.80分,64.7%上升到91.6%;中学生分别从4.76分上升到4.92分,72.2%上升到97.6%,每天吃早餐、食鸡蛋、蔬菜水果、饮奶、喝饮料、白开水和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人数百分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教育前(P<0.01)。对照组终期和基线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小学校开展营养教育后,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营养态度显著改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卫生教育 效果评价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位一体”目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丽娟 茹秀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0,共8页
为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切实落地实施,文章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评价内容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全面探究,并建构了学生自我评价内容的5个层级;进一步提出基于“四位一体”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 为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切实落地实施,文章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评价内容的依据和原则进行全面探究,并建构了学生自我评价内容的5个层级;进一步提出基于“四位一体”体育教学学生自我评价不但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替代的新路径,而且也是后冬奥时代,中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开展的中国本土化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位一体”目标 中小学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学生自我评价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部分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一英 郑慧芳 王芳媛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4所中小学共1680名学生进行最近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同时调查研究对象意外...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4所中小学共1680名学生进行最近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同时调查研究对象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结果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28.41%,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5.82%,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9.70%,不同性别学生各类伤害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3.70%,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2.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伤害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小学生伤害的类型前4位分别是跌伤、碰撞伤、车辆伤和运动创伤,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嬉戏、追逐玩耍、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测试题满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38.3分,男、女学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学生高于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其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降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外伤害 中小学生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程建伟 颜剑雄 高磊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和中小学生信息技能评估问卷对1280名小学四年级到初二的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并取得他们的学校期末考试成...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和中小学生信息技能评估问卷对1280名小学四年级到初二的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并取得他们的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结果互联网使用的信息获得偏好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语文(B=0.163,P<0.01)、英语成绩(B=0.153,P<0.01),娱乐偏好则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语文(B=-0.167,P<0.01)、英语(B=-0.202,P<0.01)、数学成绩(B=-0.161,P<0.01)。信息获得偏好可以通过信息技能的中介作用对语文、英语成绩产生正向影响,娱乐偏好可以通过信息技能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语文、英语、数学成绩产生负向影响。结论要合理看待和引导中小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使用互联网时从事不同内容的活动,会导致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偏好 学习成绩 信息技能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