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derived human microglia-like cells to study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Alzheimer disease
1
作者 XU Mei JIANG Ning +1 位作者 ZHOU Wen-xia ZHANG Yong-xia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38-738,共1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el model based on patient-specific human microglia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Alzheimer disease(AD) and to screen candidate drugs.METHODS First,the induced pluripotent s...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el model based on patient-specific human microglia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Alzheimer disease(AD) and to screen candidate drugs.METHODS First,th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of AD patients and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CNC) were induced to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PCs),and then HPCs were further induced with IL-34,M-CSF,GM-CSF and TGF-β1 for 20 d to obtain microglialike cells(MGLCs).HPCs were isola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MGLC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ce.Cell phagocytosis was determined by phagocytosis neutral red experiusing Luminex assay kits,and the cell growth curve during the experiment was recorded by IncuCyte ZOOM.The phagocytic ability and secretion of cytokines of MGLCs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LPS.RESULTS MGLCs from AD patients(AD-MGLCs) and CNC expressed microglia markers IBA1,TMEM119,P2 RY12,TREM2 and CD11 B.The results of phagocytosis neutral r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under normal conditions,AD-MGLCs had stronger phagocytic ability(P<0.01).Stimulation by LPS resulted in increased phagocytosis of cel s,and the increase in phagocytosis of CNC-MGLCs was higher than AD-MGLCs(P<0.01).Experiments showed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PS(>2 mg·L^(-1)) resulted in CNC-microglia death(P<0.01),whereas ADMGLC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eath.The cytokine assay showed that under normal conditions,the concentrations of IFN-γ and IL-2 secreted by AD patient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NC.After LPS stimulation,the secretion of TNF-α,IL-6 and IL-10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increased secretion of AD-MGLCs was greater than that CNC-MGLCs(P<0.01).CONCLUSION AD-iPSCs derived MGLCs exhibit significant inflamma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more active than CNC,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used by microglia in AD,thus may provide valuable new tools to screen candidate drugs for the disease and to disco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AD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 disease 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 MICROGLIA PHAGOCYTOSIS INFLAM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 iPSCs exhibit excessive cell apoptosis and prematur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2
作者 Lin ZHANG Ning JIANG +1 位作者 Wen-xia ZHOU Yong-xiang ZHA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5-336,共2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ell model based on patient-specific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 study the pathomechanism of sporadic AD as well as screen candidate drugs.METHODS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s from spor...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ell model based on patient-specific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 study the pathomechanism of sporadic AD as well as screen candidate drugs.METHODS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s from sporadic AD patients and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 were repro.grammed into 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which were further induced into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ns.The cell growth curve du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was recorded by the IncuCyte ZOOM,and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n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ce.The apoptosis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ns was detected by Click-iT~Plus TUNEL Assay.RESULTS Neur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 patients and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 can express neural stem cell markers Nes.tin,Sox1,Sox2 and Ki67.TUNEL 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in neu.r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P<0.01).When neural stem cell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s,the percentage of MAP2 positive cells in the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culture dish of AD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 at day 16 of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P<0.01);the TUNEL assay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in AD-derived neuron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cognitive normal controls(P<0.01) at day 16 of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AD-iPSC-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 exhibit premature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creased neural apoptosis,which might be relevant to the neuronal loss of AD,thus may provide valuable new tools to screen candidate drugs for the disease and to disco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AD path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 cells)——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34
3
作者 申红芬 姚志芳 +3 位作者 肖高芳 贾俊双 肖东 姚开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50-960,共11页
主要从iPS细胞发展历程、获得iPS细胞的几个关键步骤(如基因导入方式、诱导iPS细胞所需因子组合与小分子化合物运用和体细胞种类选择等)、病人或疾病特异性iPS细胞、iPS细胞体内外诱导分化与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和制备无遗传修饰的(genet... 主要从iPS细胞发展历程、获得iPS细胞的几个关键步骤(如基因导入方式、诱导iPS细胞所需因子组合与小分子化合物运用和体细胞种类选择等)、病人或疾病特异性iPS细胞、iPS细胞体内外诱导分化与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和制备无遗传修饰的(genetic modification-free)iPS细胞的可行性与前景等方面对iPS细胞最新研究进展做评述.日本和美国研究小组先后用4种基因将小鼠(2006年8月)和人(2007年11~12月)的体细胞在体外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此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iPS细胞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爆炸式增长.体细胞重编程、去分化和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再次成为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ells)一样,iPS细胞在体内可分化为3个胚层来源的所有细胞,进而参与形成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迄今,在体外已由iP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出功能性的多种成熟细胞.因此,iPS细胞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药物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极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重编程 胚胎干细胞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分化 细胞治疗 无遗传修饰的重编程方法 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hiPSCs-CMs的miRNA-452/Let7i超声分子探针构建
4
作者 买尔哈巴·依布拉音 王子航 +3 位作者 王伟 杨灵洁 关丽娜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1-617,共7页
目的构建载miRNA-452/Let-7i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分析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s-CMs)的靶向效果。材料与方法合成生物素化核心脂质微泡(NBs)、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的脂质微泡(Ad-miR-452/Let-7i)和携带... 目的构建载miRNA-452/Let-7i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分析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s-CMs)的靶向效果。材料与方法合成生物素化核心脂质微泡(NBs)、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的脂质微泡(Ad-miR-452/Let-7i)和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及靶向蛋白MYH6的超声分子探针(Ad-miR-452/Let7i-MYH6),比较荧光蛋白表达率验证其结合情况。测量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造影成像能力,评估生物安全性等。将hiPSCs-CMs分为Ad-miR-452/Let-7i组和Ad-miR-452/Let7i-MYH6组,比较细胞结合情况。结果构建的NBs、Ad-miR-452/Let-7i以及Ad-miR-452/Let7i-MYH6形态规则,稳定性好;其浓度分别为(1.62±0.40)×10^(8)个/ml、(1.83±0.20)×10^(8)个/ml、(1.35±0.33)×10^(8)个/ml,平均粒径分别为(605.94±17.46)nm、(726.53±14.95)nm、(729.31±16.62)nm,电位分别为(2.61±0.30)mV、(-11.21±0.71)mV、(-12.28±0.52)mV,分散度分别为0.24±0.07、0.26±0.14、0.25±0.13。在浓度为107个/ml时,3种样品的造影强度分别为99.24±5.04、102.18±3.61、99.07±3.87。载miRNAs超声分子探针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体外显影持续超过15 min,可与hiPSC-CMs特异性结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超声分子探针具有稳定性及体外靶向性,能有效提高病毒转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科 转染 超声学 分子探针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报道系统于dbDNA来源的iPSC AAVS1安全港的定点整合研究
5
作者 何佳佳 陈耀 +2 位作者 曹淳 鞠小丽 周小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建立简便的doggybone DNA(dbDNA)制备技术路线,探讨dbDNA与传统质粒DNA基因表达与诱导免疫反应的差异;利用dbDNA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 目的建立简便的doggybone DNA(dbDNA)制备技术路线,探讨dbDNA与传统质粒DNA基因表达与诱导免疫反应的差异;利用dbDNA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探索在iPSC AAVS1位点插入超长DNA片段的方案,并同时将Cas9表达框定点插入dbDNA来源的iPSC腺相关病毒位点1(adeno-associated virus site 1,AAVS1)安全港内,构建仅需输入目的基因靶向单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即可实现iPSC基因编辑的稳定细胞株。方法利用Phi29 DNA聚合酶多重置换扩增、原核端粒酶TelN酶切及共价连接、限制性内切酶和外切酶去除骨架环,从而建立简便的dbDNA制备技术路线,将dbDNA-GFP载体与pMax-dbDNA-GFP传统质粒载体分别电转至PBMC,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效率,利用qPCR检测两组细胞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制备dbDNA重编程载体dbDNA-MOS、dbDNA-KLF4、dbDNA-MYC及dbDNA-BCL并核转PBMC诱导重编程,通过形态学、碱性磷酸酶染色、RT-PCR以及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检测来鉴定dbDNA-iPSC细胞系;在iPSC AAVS1位点利用ZFN与TALEN基因编辑技术插入11.5 kb的含有Cas9表达框、序列中引入终止密码子的EGFP读码框、真核细胞筛选标记等元件的超长DNA片段,通过红色荧光检测、基因组PCR反应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Cas9整合入AAVS1位点的iPSC细胞株,将EGFP单链同源修复模板与EGFP sgRNA共转染阳性iPSC细胞株,靶向修复EGFP基因中错误终止密码子,正确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从而验证Cas9蛋白的基因编辑能力。结果成功制备dbDNA载体并利用其实现基因表达,dbDNA表达GFP基因效率与传统质粒DNA表达效率相近,IFN-γ的mRNA表达水平dbDNA组小于传统质粒DNA组;成功获取形态似人胚胎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多能性相关基因表达及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阳性的iPSC细胞系;并在该细胞系安全港AAVS1位点成功基因编辑插入超长片段CRISPR-Cas9基因编辑报道系统,基因组PCR鉴定整合片段成功插入基因组,表达红色荧光蛋白,Western blot证实Cas9蛋白成功表达,并成功修复EGFP基因,使细胞表达绿色荧光。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简便的dbDNA制备的技术路线,dbDNA载体基因表达效率与传统质粒DNA无差异,诱导免疫反应较小;经形态学、碱性磷酸酶染色、RT-PCR以及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鉴定获取dbDNA来源的iPSC;成功在iPSC AAVS1安全港插入一个11.5 kb的超长DNA片段,构建Cas9介导基因编辑的iPSC稳定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dbDNA CRISPR-Cas9 腺相关病毒位点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细胞向内皮分化过程中Wnt信号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的调控
6
作者 唐琦凯 王雨晴 +3 位作者 张菲雨 伍浩鹏 张婉怡 李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847,共10页
HDAC(histone deacetylase)是一类可对蛋白质进行去乙酰化修饰的表观修饰酶,通过改变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调控启动子活化水平,从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但其在内皮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3阶段法诱导hiPSCs... HDAC(histone deacetylase)是一类可对蛋白质进行去乙酰化修饰的表观修饰酶,通过改变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调控启动子活化水平,从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但其在内皮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3阶段法诱导hiPSCs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利用qRT-PCR检测Ⅰ类HDAC(HDAC 1、2)、Ⅱ类HDAC(HDAC 4、5)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发现,HDAC5分子在内皮分化中有着显著的表达变化,在中胚层分化阶段下调90%(P<0.01),在血管前体阶段上调至3.7倍(P<0.01),继而在内皮晚期分化阶段下调70%(P<0.01)。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HDAC5蛋白在内皮分化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表达变化。机制研究中显示,HDAC5中胚层分化阶段的变化受Wnt信号调控。通过CHIR99021处理以及Wnt3a质粒过表达,激动Wnt信号通路,会引起HDAC5下调。通过IWP-2抑制Wnt信号通路,会促进HDAC5表达恢复。此外研究发现,HDAC5主要定位于细胞核,IWP-2恢复HDAC5表达,但大部分滞留在胞浆。进一步研究显示,中胚层分化阶段HDAC5下调与中胚层分化标志物BraT的表达启动相关。通过HDAC抑制剂BML210处理发现,其可以促进早期中胚层分化,干扰血管前体细胞的内皮分化,增强内皮晚期阶段分化。总体而言,内皮诱导分化过程中,HDAC5有着显著的阶段性表达改变。Wnt信号激活是调控HDAC5在中胚层分化阶段下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内皮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表达调控 WNT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技术风险与伦理先行
7
作者 戴晓晖 柳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4-18,24,共6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临床应用始终面临诸如重编程效率低、遗传以及表观遗传稳定性不足、预期治疗费用高昂等关键挑战。伦理层面需重点应对安全性风险(如基因组不稳定的致瘤性);公平性困境(费用高昂与经济...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临床应用始终面临诸如重编程效率低、遗传以及表观遗传稳定性不足、预期治疗费用高昂等关键挑战。伦理层面需重点应对安全性风险(如基因组不稳定的致瘤性);公平性困境(费用高昂与经济可及性矛盾);标准化生产难题以及知情同意问题(不同类型应用知情同意方式差异)。为此,提出伦理先行的治理框架:(1)监管伦理:法律框架与制度整合;(2)技术伦理:安全标准与风险防控;(3)审查伦理:多元监督与动态追溯;(4)分配伦理:权益平衡与风险共济。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伦理先行理念约束下实现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临床试验 技术风险 伦理先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能性干细胞概述及其在家畜上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佳美 黄永震 +8 位作者 高晨 李俊良 陈燕 朱波 张路培 王泽昭 高会江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3-1483,共11页
多能性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潜力和分化成多种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不仅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在家畜繁殖育种、生物医学、食品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 多能性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潜力和分化成多种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不仅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在家畜繁殖育种、生物医学、食品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例,对多能性干细胞的多能性状态及培养条件、鉴定方法进行概述,综述了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家畜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性 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
9
作者 赵文轩 高雪 +2 位作者 余大为 高晨 李俊雅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1-1743,共13页
旨在建立稳定传代并符合多能性标准的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本研究首先用酶消化法建立了成年蒙山牛公牛耳缘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存活率、生长曲线测定。同时采用了基于DOX调控的非病毒重编程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使用在3i/LIF和NBFR培... 旨在建立稳定传代并符合多能性标准的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本研究首先用酶消化法建立了成年蒙山牛公牛耳缘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存活率、生长曲线测定。同时采用了基于DOX调控的非病毒重编程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使用在3i/LIF和NBFR培养体系诱导蒙山牛成纤维细胞重编程,并对获得的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多能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蒙山牛耳缘成纤维细胞增殖正常、状态良好,蒙山牛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形态呈现边界圆滑的圆顶型、碱性磷酸酶表达呈阳性、标志多能性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P<0.001),OCT4、SOX2、NANOG多能性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展现出与之前研究中报道的牛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状态。这一成果为牛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其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的潜力。为体外配子生产进而复原濒危、灭绝的牛地方品种提供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山牛 多能性 体细胞重编程 诱导多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在牙再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珊珊 周延民 +5 位作者 赵静辉 孟星 朱红华 孙千月 罗雯静 方滕姣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8-840,844,共4页
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各类组织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以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为基础的牙再生技术有待成为替代缺失牙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免疫排斥和伦理的争议等问题为干细胞的临床应... 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各类组织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以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为基础的牙再生技术有待成为替代缺失牙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免疫排斥和伦理的争议等问题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由自体细胞产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将为牙齿再生带来革命性变化。本文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背景及其在再生医学和牙再生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牙再生 再生医学 间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秦彤 苗向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05-1214,共10页
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可将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这项技术避免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次巨大革命。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 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可将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这项技术避免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次巨大革命。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一样,iPS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维持未分化状态,在体内可分化为3个胚层来源的所有细胞,进而参与形成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在体外,iPS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出多种成熟细胞。因此,iPS细胞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极具应用价值。文章对iPS细胞诱导的最新研究进展、iPS细胞诱导的不同方法,如何提高iPS细胞的制备效率和安全性,iPS细胞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并探讨了iPS细胞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以及该技术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转录因子 重编程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付玉华 周秀梅 +1 位作者 徐凤青 钱其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体细胞在外源因子作用下,经直接细胞核程序重整而重新获得多潜能的干细胞.iPSCs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理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过...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体细胞在外源因子作用下,经直接细胞核程序重整而重新获得多潜能的干细胞.iPSCs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理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过去几年中,科学家们致力于改进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并取得许多突破.然而,为实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必须克服体细胞重编程效率低和iPSCs成瘤风险两大挑战,而且重编程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结合iPSCs最新研究成果,评述了有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当前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重编程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疾病模型 细胞治疗 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C-MSCs与hUC-MSCs治疗大鼠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陆 刘志昂 +1 位作者 姜岩 刘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802,共5页
目的基于动物实验,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iPSC-MSCs)与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0只SD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Hulth法建立)分为模型组、iPSC-MSCs组、h... 目的基于动物实验,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iPSC-MSCs)与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0只SD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Hulth法建立)分为模型组、iPSC-MSCs组、hUC-MSCs组、玻璃酸钠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通过关节腔注射50μL的生理盐水,iPSC-MSCs组与hUC-MSCs组分别通过关节腔注射50μL的iPSC-MSCs与hUC-MSCs(均为4×108个细胞/mL),玻璃酸钠组通过关节腔注射5次玻璃酸钠注射液(1次/周,50μL/次)。比较五组大鼠的膝关节直径差值、膝关节腔Kellgren-Lawrence分级、膝关节Pelletier评分、膝关节病理组织学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Ⅱ型胶原(CollagenⅡ)及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5的水平。结果iPSC-MSCs组、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的膝关节直径差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iPSC-MSCs组、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的膝关节腔Kellgren-Lawrence分级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iPSC-MSCs组明显优于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P<0.05);iPSC-MSCs组、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的膝关节Pelletier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iPSC-MSCs组明显低于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P<0.05);iPSC-MSCs组、hUC-MSCs组的膝关节病理组织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iPSC-MSCs组明显低于hUC-MSCs组与玻璃酸钠组(P<0.05);iPSC-MSCs组及玻璃酸钠组的CollagenⅡ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MMP-13与ADAMTS-5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iPSC-MSCs组的CollagenⅡ水平明显高于hUC-MSCs组及玻璃酸钠组(P<0.05),MMP-13与ADAMTS-5水平均明显低于hUC-MSCs组及玻璃酸钠组(P<0.05);hUC-MSCs组的CollagenⅡ水平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P<0.05)。结论iPSC-MSCs与hUC-MSCs对大鼠膝骨关节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iPSC-MSCs优于hUC-MSC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ollagenⅡ水平及下调MMP-13与ADAMTS-5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大鼠 诱导多能肝细胞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激活SGK1保护舒尼替尼导致心肌损伤
14
作者 李从欣 李雪靖 +2 位作者 郄素会 阎伟 高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0,共7页
目的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s)和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RVMs)水平,观察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在舒尼替尼导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小檗碱潜在其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舒尼替尼及小檗碱给药对h... 目的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s)和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RVMs)水平,观察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在舒尼替尼导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小檗碱潜在其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舒尼替尼及小檗碱给药对hiPSC-CMs人氨基端前脑钠素(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影响;采用激酶活性光度法定量检测舒尼替尼及小檗碱给药对hiPSC-CMs SGK1活性的影响;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NRVMs中SGK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SGK1阻断剂进行SGK1阻断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舒尼替尼和SGK1抑制剂显著升高了hiPSC-CMs的NT-proBNP水平(P<0.01),小檗碱给药激活SGK1可以显著降低NT-proBNP和cTn-I水平(P<0.01),SGK1抑制剂给药抵抗小檗碱的保护作用(P<0.01)。舒尼替尼和SGK1抑制剂显著降低hiPSC-CMs SGK1活性(P<0.01),小檗碱给药激活SGK1可以显著保护舒尼替尼导致的hiPSC-CMs SGK1活性抑制(P<0.01)。舒尼替尼和SGK1抑制剂显著降低NRVMs中SGK1蛋白表达(P<0.01),小檗碱给药激活SGK1可以显著保护舒尼替尼导致的SGK1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舒尼替尼抑制SGK1活性导致心肌损伤,小檗碱激活SGK1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心肌损伤 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 小檗碱 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表达BMP4成熟肽及其对iPS细胞的分化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道芳 王臻 +5 位作者 徐浩 徐乐勤 梁倩倩 赵永见 施杞 王拥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83-1388,共6页
目的研究BMP4因子在诱导型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起作用的相关通路。方法通过RT-PCR的方法从小鼠的胎盘组织中扩增BMP4成熟肽,并且在其N末端连接IgK分泌肽,此融合的片段克隆至pPYCAG载体上。重组质粒pPYCAG-IgK-BMP4转染至2... 目的研究BMP4因子在诱导型干细胞(iPS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起作用的相关通路。方法通过RT-PCR的方法从小鼠的胎盘组织中扩增BMP4成熟肽,并且在其N末端连接IgK分泌肽,此融合的片段克隆至pPYCAG载体上。重组质粒pPYCAG-IgK-BMP4转染至293T17细胞中并进行嘌呤霉素的筛选。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出表达BMP4的阳性克隆。为进一步检测上清中BMP4的生物活性,iPS细胞培养于含BMP4因子的细胞培养上清和LIF因子中,连续培养3代,并进一步观察细胞表型、三胚层细胞的分化潜能和多潜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Smad1被分泌至上清中的BMP4磷酸化。当培养基中含BMP4同时加入LIF因子后,可以有效抑制iPS细胞分化。在此种方法培养3代后,不仅iPS细胞的表型可以有效维持,iPS细胞中多潜能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也未受到影响,同时这些iPS细胞仍具有向三个胚层分化的能力。结论 BMP4可高效表达在真核细胞中,有效地使培养iPS细胞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k-BMP4 免疫球蛋白κ链 过表达 诱导型干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美华 陈建苏 +5 位作者 招志毅 丁勇 钟敬祥 戴应 李善义 杨皓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 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混合培养 显微镜检查 原子力 水通道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诱导iPSC向神经干细胞分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坦 刘华 汪运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2,共5页
目的:整体比较2种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分化的方法,确定一种稳定、高效的获得NSC的方法,并对NSC进行系统鉴定。方法:方法A:SB431542和drosomophorin的浓度均... 目的:整体比较2种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分化的方法,确定一种稳定、高效的获得NSC的方法,并对NSC进行系统鉴定。方法:方法A:SB431542和drosomophorin的浓度均为5μmmol/L,诱导初始密度100%;方法 B:SB431542的浓度为5 mmol/L,drosomophorin的浓度为1 mmol/L,诱导初始密度为40%。比较及鉴定方法:镜下观察诱导获得NSC的状态;realtime PCR比较神经干细胞相关基因Pax6、nestin、Sox1、Sox2等表达量;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第16天Pax6阳性率;免疫荧光定性分析神经干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自发分化的能力。结果:方法 A获得的NSC悬起后成球趋势明显,圆形,透明;方法 B诱导获得NSC形状不规则,色灰暗。Real-time PCR结果证明方法 A诱导获得的细胞神经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方法 B。流式细胞术分析证明第16天,PAX6的阳性率,方法 A高于方法 B。经鉴定,方法 A获得的神经干细胞高表达Pax6、nestin、Sox2等基因自发分化30 d,形成明显的神经纤维束,表达TUJ-1、MAP2及GFAP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方法 A整体优于方法 B,我们推荐方法 A作为诱导i PSC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分化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well 接触共培养促进单散iPSCs 生长及分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庆 郭永龙 +2 位作者 郭晓令 连瑞玲 陈建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4-1409,共6页
目的:观察Transwell接触共培养促进单散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 iPSCs)生长及分化的作用。方法:将1~2代牛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s)接种在Transwell 小室底面培养8 h后,应用Accu... 目的:观察Transwell接触共培养促进单散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 iPSCs)生长及分化的作用。方法:将1~2代牛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s)接种在Transwell 小室底面培养8 h后,应用Accutase消化及40μm过滤处理获得单散iPSCs,将其接种到已有CECs的Transwell小室内共培养14 d,前3 d使用mTeSR1培养基,第4天开始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分别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qPCR )、免疫荧光、死活细胞染色及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 ALP)染色,对iPSCs多能特性表达及分化进行鉴定。设定单散iPSCs共培养组为实验组,常规培养iPSCs组为对照组(一),非共培养单散iPSCs组为对照组(二)。结果:培养牛CECs形态呈典型的六边形铺路石样外观。人iPSCs呈克隆样生长,共培养3 d后iPSCs贴壁呈单散细胞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未分化标志Nanog和Oct4呈阳性。 qPCR检测Nanog、Oct4和Sox2 mRNA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活细胞染色显示,实验组死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培养14 d后,人iPSCs形态比较均一,呈多边形,体积增大,无明显克隆团块;ALP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染色ZO-1、AQP1和CD31表达阳性,CD34和CD133表达阴性。 qPCR检测Oct4、Nanog和Sox2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与对照组(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牛CECs共培养可增强人单散iPSCs活性,使iPSCs形态上向内皮样细胞转化,表达部分CECs的标志。 Transwell接触共培养模型可以促进单散iPSCs生长及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Transwell接触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iPS细胞诱导及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译元 郭延华 +4 位作者 王聪慧 唐红 南海艳 王立民 周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42-2149,共8页
【目的】建立绵羊(Ovis arie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为绵羊转基因育种、应用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电转将OCT4、SOX2、KLF4、l-Myc、Lin28转染至绵羊成纤维细胞中并诱导培养至有光滑隆起、边缘整齐的细胞克隆,形态... 【目的】建立绵羊(Ovis arie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为绵羊转基因育种、应用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电转将OCT4、SOX2、KLF4、l-Myc、Lin28转染至绵羊成纤维细胞中并诱导培养至有光滑隆起、边缘整齐的细胞克隆,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克隆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诱导0、10、20、30 d的阳性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克隆细胞中SOX2、OCT4、SSEA-1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 OCT4、SOX2、Nanog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成纤维细胞;0和30 d转录组测序表明,被注释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有9 465个,其中,上调基因6 987个,下调基因2 478个;KEGG分析共有5 773个基因注释到259个通路中,其中,P53信号通路显著富集,且其在干细胞增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初步成功建立了绵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 重编程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仲发 刘晏辰 +4 位作者 闫炎 李旻娟 何玉楠 关伟军 刘文忠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19-2530,共12页
【目的】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利用酶消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胰... 【目的】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利用酶消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利用免疫荧光试验和半定量PCR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73、CD90、CD166)的表达情况;通过绘制P4、P10、P16代细胞生长曲线及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测定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克隆试验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通过划痕试验计算细胞迁移率;对纯化后的细胞分别进行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检测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检测细胞的遗传稳定性。【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可得到胰腺间充质干细胞,且传代到第3代基本纯化。半定量PCR结果显示,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66)呈阳性表达,而与造血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CD34呈阴性表达。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P4、P10、P16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40.22、43.09和44.50 h,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6.25%、19.00%和13.50%。划痕试验测定第3代细胞迁移率为44.44%。在体外诱导分化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后,结果呈现出清晰的脂滴、软骨团和钙结节。核型分析结果判定,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60,XY),染色体组未发生变异。【结论】从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分离培养的胰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稳定遗传,增殖能力强,且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研究结果可为西门塔尔牛组织修复提供新方法,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塔尔牛 胰腺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