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ise and Fall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
作者 Huang Haij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open treaty ports. From this perspective,a deep exploration is made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its function. The rule shows that the developing route of nation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addition,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nature is vital to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民国 早期 中华 发展趋势 中国 商业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探析
2
作者 胡艳 姜思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师身教示范,加强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以及鼓励师范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 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新文学家的“黑幕小说批判”
3
作者 杨天宏 胡一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7,207,208,共14页
“黑幕小说”于民初兴起并迅速流行,但其概念却甚模糊。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批判“黑幕小说”,对这一概念的变化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黑幕小说”概念模糊,但新文学家的批判对象却十分明确。新文学家... “黑幕小说”于民初兴起并迅速流行,但其概念却甚模糊。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批判“黑幕小说”,对这一概念的变化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黑幕小说”概念模糊,但新文学家的批判对象却十分明确。新文学家并不关心坊间以“黑幕”为噱头的“投机出版物”,而是专注于批评当时流行的作者和刊物。其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将“黑幕小说”污名化,而是希望借此破旧立新,完成新文学的自我塑造,将这一批判并入“文学革命”议程中。虽其批判对象对此缄默无言,但新文学家区别人我、破旧立新的目标并未实现。为摆脱困境,新文学家改从“器”的层面展开批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民初“黑幕小说批判”从侧面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具体实施情景及其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黑幕小说 新文学家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4
作者 张道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22,240,共14页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杨度、康有为等人,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复辟运动 帝制 共和 康有为 民国初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贸驱动下汕头港市聚落的形成与形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潘莹 陈铄霓 施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5,共11页
港市聚落是海岸带上因港而兴的典型商贸聚落,自古以来是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我国近代通商口岸汕头是粤东韩江流域的重要港市,其对国家贸易网络和潮汕城镇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借助历... 港市聚落是海岸带上因港而兴的典型商贸聚落,自古以来是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我国近代通商口岸汕头是粤东韩江流域的重要港市,其对国家贸易网络和潮汕城镇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地图、经济史和地方志等相关资料,通过历史地图转译和建筑类型学等方法,梳理韩江三角洲港市群的演替规律和汕头的历史空间脉络,并着重探究以商贸为主导机制、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的民国初期的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从选址规律、空间结构和街巷体系等方面总结其形态特征,挖掘海港人居环境营建的智慧与多元文化价值,为港市聚落发展规划及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市聚落 聚落形态 汕头 民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对和平共处的认识
6
作者 孙泽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1,共11页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长期方针;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核心;制度自信是和平共处的底蕴;国家富强是和平共处的后盾;和平共处要有危机意识;坚持和平共处形式上的多样性、策略上的灵活性和方针上的求同存异;签订和平条约和建构制度机制是和平共处的保障。上述认识对当下坚持和谐共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领导层 和平共处 外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新式知识分子重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
7
作者 赵炎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民初一些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大声疾呼并努力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赋予此一流行话语以时代新义,其中“天下”与“国家”由异趋同聚合为近代共和国,而“匹夫”则由传统臣民一跃而为近代国民。“天下”与“匹夫”的关系遂转变... 民初一些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大声疾呼并努力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赋予此一流行话语以时代新义,其中“天下”与“国家”由异趋同聚合为近代共和国,而“匹夫”则由传统臣民一跃而为近代国民。“天下”与“匹夫”的关系遂转变为国家与国民的新关系。而近代语境下的“匹夫有责”的“责”则凸显为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义精神,视其为天赋人权精神中应有之义,具体外现为职责、责任、良心与诚信等道德素养,蕴含着浓郁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等价值诉求。这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渐成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代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新式知识分子 报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
8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全面覆盖,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考察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诗钟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钟 社团 地域分布 传播路线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历史经验
9
作者 吴宏亮 冯军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33,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开启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1949年到195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开启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1949年到195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多种形式渠道建设师资队伍,探索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初创阶段的探索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主题主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是重要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办好中国特色是长远之计等,这对于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变局与庆宽的仕宦人生
10
作者 李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9,180,共16页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特使,又因为辛丑议约的劳绩,获得保举,恢复了原有旗籍和职衔。晚清最后十年,庆宽在仕途上做最后一搏,但最终止步于四品道台,遂决心离开官场。在民初的十年,庆宽以平民视角观察政局,时而以旗人身份筹划旗人生计,时而作为普通市民关注城市自治,逐渐淡出了时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宽 内务府旗人 抄家 清末民初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本土科学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平譞 迟少辉 吕芳芳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59,共8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征、融入方式两个维度对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科学教科书具有文化融入类别丰富、实用性特征突出、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等特征。这一时期的科学教科书能够为当代教科书编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科学教科书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民初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形塑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琨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确立,离不开大理院在“司法兼营立法”过程中的塑造。民初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大致经历了通过《大清民律草案》的尝试与挫败、大理院确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地位、剥离《大清现行刑律》刑法属性及该律地位的巩固等阶段。纵观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自清末兴起的“诸法合体说”起了关键作用,大理院根据该观点将《大清现行刑律》区分为不同的部门法,既解决了“无法可依”的困境,又避免另立新民法将会遭受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现行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诸法合体 大理院 民事有效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逻辑与启示——基于35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帮 梁燕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6-15,共10页
职业教育政策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指导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关键。梳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对优化与调整职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取35份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可划分为初创... 职业教育政策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指导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关键。梳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对优化与调整职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取35份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可划分为初创与探索、恢复与发展、规范与提升、改革与深化、提质与创新五个演进历程,呈现出以践行职业教育使命为根本的功能逻辑、以建设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的任务逻辑、以强调政校企行协同为特色的共治逻辑、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发展逻辑。基于上述逻辑,应适应职业教育使命,服务职教强国建设;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激发主体办学活力;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5年 职业教育政策 演进历程 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直隶省商品陈列所早期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影响(1913—1922)——兼谈民初商品陈列所与博物馆之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昊仲 龙凌云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7,共9页
1913—1922年间,直隶省商品陈列所作为我国早期商品陈列所之典范,开展了实业调查、出洋考察赴赛、打造民族主义“展览综合体”,以及联结省内官、商、民阶层等多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一面极其依仗个别“技术官僚”的推动,一面却也由... 1913—1922年间,直隶省商品陈列所作为我国早期商品陈列所之典范,开展了实业调查、出洋考察赴赛、打造民族主义“展览综合体”,以及联结省内官、商、民阶层等多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一面极其依仗个别“技术官僚”的推动,一面却也由特殊化转向常态化,同时也使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的职能属性日渐丰富。因此,直隶省商品陈列所不仅有力促进了民初直隶省实业的繁荣,还推动了直隶地区国货运动的开展,更为近代中国会展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诚然,商品陈列所可视为中国现代博物馆之滥觞,但二者却也在职能、理念与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直隶省 商品陈列所 博物馆 严智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历史叙事:民国学者的清史书写
15
作者 李文昌 林存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百年 清史书写 梁启超 民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16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竞琼 高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进行研究,并将其重要历史特征及变革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婚嫁服饰的历史衍变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婚嫁服饰 江南地区 变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四育并提”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洪成 樊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9,共7页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纷争讨论的一个...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纷争讨论的一个侧影。探讨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蔡元培 教育宗旨 “五育并举” “四育并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俊飚 颜廷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64,共12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成效密不可分。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学教育一度中断,但涅槃重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伴随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成效密不可分。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学教育一度中断,但涅槃重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伴随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篇章,逐步形成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管理等成熟研究领域,研究范式上与西方农业经济学学科逐步接轨,研究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农业区域布局区划、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农业农村政策创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引领作用。展望未来,减贫与发展、农地制度安排、资源与环境经济、食品营养、消费与安全、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供给等问题研究,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前沿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学科发展历程 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演进特点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维国 段玉山 张佳琦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经历了统一与仿苏,精简与破坏,重建与多样化,繁荣与转变四个阶段。70年来的中学地理教材演进特点可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内容主线不断变化,融入学生发展逻辑;中观层面的内容框架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突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经历了统一与仿苏,精简与破坏,重建与多样化,繁荣与转变四个阶段。70年来的中学地理教材演进特点可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内容主线不断变化,融入学生发展逻辑;中观层面的内容框架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突出重点要素特征;微观层面的内容呈现革新教材表现方式,融入更多教学元素。基于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教育学、地理学新的发展动向,师生和社会对中学地理教材的要求,展望中学地理教材的未来方向:继续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强有力的地理知识进入中学地理教材,现代地理学研究融入中学地理教材,构建多样化的中学地理教材编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中学地理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