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钾基复合氧化物上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原位DRIFTS研究
1
作者 曾铁强 查凯文 +3 位作者 王晨宇 张征湃 宋磊 缪长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4-1711,共8页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 采用湿法造粒法制备了Fe-K,Fe-K-Ce,Fe-K-Ce-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促进作用和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中,Ce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Mo改性提升了苯乙烯的选择性。催化剂经改性后促进了碳酸盐物种的形成,Fe-K-Ce催化剂形成了更多桥联碳酸盐物种,Fe-K-Ce-Mo催化剂增加了双齿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在高温下分解进行CO_(2)脱附并释放活性位点,乙苯会吸附在这些位点上脱氢生成苯乙烯和H2,H2与CO_(2)进行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此外,引入CO_(2)后缩短了催化剂的活化诱导期,提高了苯乙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苯 脱氢 苯乙烯 二氧化碳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中诺氟沙星含量的DRIFTS测定
2
作者 张进 万瑞英 +1 位作者 唐欣韵 贾宏新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6-720,共5页
为了简便、准确、无污染地测定胶囊中诺氟沙星的含量,利用漫反射附件研究了通过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DRIFTS)测定胶囊中诺氟沙星含量的新型制样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并测定了两种市售胶囊中诺氟沙星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新型制样方... 为了简便、准确、无污染地测定胶囊中诺氟沙星的含量,利用漫反射附件研究了通过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DRIFTS)测定胶囊中诺氟沙星含量的新型制样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并测定了两种市售胶囊中诺氟沙星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新型制样方法可以降低利用DRIFTS测定诺氟沙星含量时的样品消耗量,有效避免了辅料干扰,且分析结果重现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两种胶囊样品中诺氟沙星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36±1.40)%和(39.08±1.41)%,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12%和6.49%,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整个分析过程无废液产生,样品和试剂消耗量较少,可实现绿色环保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相对标准偏差 样品制备 诺氟沙星 药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精密度 绿色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DRIFTS在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张兴华 王宽岭 +1 位作者 王学海 李龙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0-589,共10页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 概述了4类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发现状,归纳了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在NH3和NO吸附转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SCR的反应机理及路径,并对原位DRIFTS在SCR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原位DRIFTS技术可遴选出影响催化剂SCR活性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NH3和N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方式、物种间的活化转化、中间体及(副)产物的生消过程等,这对针对性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高活性催化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过渡金属催化剂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光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甲烷化实验研究
4
作者 孙帆 辛宇 +2 位作者 邢学利 洪慧 娄佳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针对聚光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反应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的问题,以具有优异反应活性及光热转换特性的Ni/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光光热驱动和热驱动下的CO_(2)甲烷化实验及机理研究。通过表观活化能测试、温度梯... 针对聚光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反应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的问题,以具有优异反应活性及光热转换特性的Ni/Al_(2)O_(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光光热驱动和热驱动下的CO_(2)甲烷化实验及机理研究。通过表观活化能测试、温度梯度实验及时间分辨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探究了聚光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光热驱动CO_(2)甲烷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与纯热驱动过程相比,光热驱动在相同温度下表现出更佳的催化性能。光热驱动下w(Ni)为15%的Ni/Al_(2)O_(3)催化剂在350℃下可达到86.8%的CO_(2)转化率,达到峰值转化率所需的温度比纯热驱动过程降低了25℃。此外,光热较热驱动过程的表观活化能降低了25%,且光致温度梯度进一步促进了CO_(2)的转化。时间分辨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聚光改善了C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促进了关键中间体的转变,增强了CO*生成CH4的反应路径,从微观动力学上促进了CO_(2)的转化。该研究为认识聚光太阳能驱动CO_(2)甲烷化过程中聚光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太阳能 二氧化碳 甲烷化 原位漫反射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完整油菜籽中芥酸和硫甙含量 被引量:22
5
作者 丁小霞 李培武 +5 位作者 李光明 杨艳燕 陈小媚 赵永国 张文 杨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79,共4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大量代表性油菜籽标准样品建立完整油菜籽中芥酸、硫甙测定模型,内部交叉法和外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芥酸、硫甙模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8和0.9785,内部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1.97... 利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大量代表性油菜籽标准样品建立完整油菜籽中芥酸、硫甙测定模型,内部交叉法和外部检验集样品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芥酸、硫甙模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8和0.9785,内部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1.97和5.16。用所建模型对油菜籽样品芥酸、硫甙测定结果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建立的近红外分析模型能够满足油菜育种中对初级世代材料芥酸、硫甙含量的快速测定筛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 近红外光谱 油菜 芥酸 硫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硅分子筛TS-1上液相氨氧化制环己酮肟机理的原位红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向京 马瑞平 +3 位作者 乔永志 张云 王媛媛 闫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5-610,共6页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对TS-1上环己酮和氨水、过氧化氢液相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己酮和氨水各自吸附,它们的混合物吸附均发生在表面—Si—OH,且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亚胺中间物;过氧化氢与TS-1作用形成Ti的过氧化物—Ti...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对TS-1上环己酮和氨水、过氧化氢液相氧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己酮和氨水各自吸附,它们的混合物吸附均发生在表面—Si—OH,且二者相互作用生成亚胺中间物;过氧化氢与TS-1作用形成Ti的过氧化物—Ti—OOH,它与亚胺反应可形成肟。亚胺机理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高沸点有机物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环己酮肟 红外漫反射光谱 原位 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NO和NH_3在CuO/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9
7
作者 孙路石 赵清森 +4 位作者 向军 石金明 王乐乐 胡松 苏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449,共6页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线研究NH3和NO在CuO/γ-Al2O3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反应过程。NH3不仅能被吸附在L酸位,也能被吸附在B酸位。NH3氧化脱氢形成NH2物种是反应的中间步骤。NO和NO2以多种形态吸附在催化剂表面。O2存在条件下有... 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在线研究NH3和NO在CuO/γ-Al2O3催化剂表面吸附和氧化的反应过程。NH3不仅能被吸附在L酸位,也能被吸附在B酸位。NH3氧化脱氢形成NH2物种是反应的中间步骤。NO和NO2以多种形态吸附在催化剂表面。O2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吸附的NO物种被氧化成高价的NO2。暂态实验中,吸附NH3饱和的催化剂载体通入NO和O2后,共价吸附的NH3首先消失,而NH+4没有参加反应。吸附NO饱和的催化剂载体通入NH3和O2后,吸附态NO特征峰基本没有变化。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吸附态NH3和气态NO之间,吸附态的NO及其氧化生成的亚硝基和硝基物种不参与SCR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选择性催化还原 CUO/Γ-AL2O3 NH3 NO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材热解过程中焦炭组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标 董亚斌 +4 位作者 何涛 陈应泉 杨海平 王贤华 陈汉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239,共8页
为了准确掌握生物质热分解机理,该文采用竹材作为典型生物质代表,利用元素分析、漫反射红外(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perturbation correlation infra... 为了准确掌握生物质热分解机理,该文采用竹材作为典型生物质代表,利用元素分析、漫反射红外(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perturbation corre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2D-PCIS)相结合研究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焦炭化学成分、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发现,氢键网络在250℃热解下解构形成自由羟基,伯醇基在该温度下可转化为羰基类C=O。烷基-CH、-CH2、-CH3起始反应温度分别为250、300、350℃,而吡喃环C-O在300℃左右断键生成大量醚类脂肪链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经过缩合重构可能形成新的芳环结构。当热解温度超过350℃,芳基取代反应开始大量发生,焦炭中羰基C=O、醚键C-O-C数量减少,芳环取代基数量增加;500℃后,芳环稠环化反应开始大量发生,600℃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焦炭中含有大量的稠环芳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竹材 焦炭 漫反射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测定介孔CuAl_2O_4对黄药的吸附 被引量:10
9
作者 葛东来 范迎菊 +1 位作者 尹龙 孙中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1-376,共6页
以丁胺和正十二醇为混合模板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介孔纳米CuAl_2O_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N_2吸附-脱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了水溶... 以丁胺和正十二醇为混合模板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介孔纳米CuAl_2O_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N_2吸附-脱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了水溶液中丁基和辛基黄药在介孔CuA_l2O_4表面的吸附.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1200和1040 cm^(-1)两处黄药特征峰的高度逐渐增加,根据1200 cm^(-1)处C—O—C伸缩振动峰的变化来评价黄药在CuAl_2O_4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介孔纳米CuAl_2O_4对黄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100 min的时间内,CuAl_2O_4样品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36和300 mg·g^(-1),且属于化学吸附.对实验数据进行理论模拟,发现吸附过程更接近于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吸附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 介孔 CuAl2O4 黄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HZSM-5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学涛 胡海鹏 +5 位作者 张兴宇 苏晓昕 杨晓东 张乾蔚 史瑞华 梁彦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6029-6036,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负载量的系列Cu/HZSM-5脱硝催化剂,通过XRD、H2-TPR、NH3-TPD、in situ DRIFT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低温NH3-SCR脱硝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u/HZSM-5催化剂在中低温均展现出较好脱硝效率,Cu负载量为20%的Cu/HZSM-5中低温脱硝效果最佳,288℃达到最大为96.89%,200~400℃温度范围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Cu物种高度分散在载体表面,未改变HZSM-5晶体结构。Cu/HZSM-520%催化剂具备丰富酸性位、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在NH3-SCR反应过程中只存在E-R机理,L酸性位在低温脱硝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HZSM-5 NH3-SCR 低温 脱硝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反应温度对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俞瑶 吕刚 +4 位作者 宋崇林 宋金瓯 郝斌 李博 孙宏科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4,共8页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仪并结合热重分析仪和程序升温氧化-质谱联用仪的测量结果对国Ⅳ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在颗粒物氧化反应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起燃温度(450,℃)前,随反应温度升高,柴油机颗粒物表面碳氢官能团...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仪并结合热重分析仪和程序升温氧化-质谱联用仪的测量结果对国Ⅳ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在颗粒物氧化反应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起燃温度(450,℃)前,随反应温度升高,柴油机颗粒物表面碳氢官能团迅速减少、碳氧官能团不断生成,而从程序升温氧化反应曲线可以看到反应气氛中的O2通过化学吸附参与表面官能团的转化,这和碳氧官能团增加的规律相一致;反应温度超过450,℃时,随温度升高,碳氧表面官能团减少,颗粒物氧化燃烧,两个反应具有同步性;在50~425,℃范围内,氧化反应温度对微粒中脂肪烃的支链化程度影响不大;反应温度低于450,℃时,在绝大多数温度段,C=O结构相对含量与C—O结构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低温氧化反应中两类官能团间存在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物 表面官能团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SnO_2基钨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NH_3吸附特性及脱硝机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娟 张亚平 +4 位作者 王文选 王龙飞 郭婉秋 杨林军 沈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9,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SnO2固溶体载体,浸渍WO3得到系列x%WO3/Ti O2-Sn O2脱硝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H2-TPR)、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in situ DR...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TiO2-SnO2固溶体载体,浸渍WO3得到系列x%WO3/Ti O2-Sn O2脱硝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H2-TPR)、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等表征研究脱硝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面性质和NH3吸附特性,并推测该催化剂表面的SCR脱硝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负载WO3之后,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所减小;WO3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催化剂表面;催化剂还原特性和表面Brnsted酸量显著增强;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增加,其中12%WO3/TiO2-SnO2催化剂在280~380℃的温度窗口具有90%的NOx转换效率.原位漫反射红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x%WO3/TiO2-SnO2系列的催化剂来说,Brnsted酸中心是催化过程中的活性酸位,该催化剂脱硝反应遵循E-R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SnO2固溶体 原位漫反射红外 NH3吸附 脱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SZ-13柴油机SCR催化剂水热老化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魏铼 姚栋伟 +3 位作者 吴锋 刘彪 李杏文 何华定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1-537,共7页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 为了完善柴油机铜基分子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使用流动反应试验系统对一步合成法Cu-SSZ-13催化剂样品进行水热老化处理以及标准SCR、NH_3氧化、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评价测试,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以及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技术对样品进行微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8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分子筛骨架结构垮塌,NH_3吸附活性位数目急剧下降,催化剂大幅度失活;而750,℃水热老化会造成催化剂布朗斯特(Br?nsted)酸性位减少,并发生孤立的Cu^(2+)位置迁移以及铜氧化物(CuO_x)生成等现象,使得催化剂SCR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水热 老化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劲松 李红军 +5 位作者 梁菁菁 王志飞 刘巍 侯俭秋 赵吉寿 高树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5-657,661,共4页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近红外光谱(NIR)对烟草灰分(ash)、总挥发酸(TVA)和总挥发碱(TVB)建立校正模型。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12、0.96220和0.98050;均方预测残差(RMSECV)分别为0.41227...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近红外光谱(NIR)对烟草灰分(ash)、总挥发酸(TVA)和总挥发碱(TVB)建立校正模型。烟草灰分、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12、0.96220和0.98050;均方预测残差(RMSECV)分别为0.41227、0.00688和0.09790;预测范围分别为1.74~31.31、0.0570~0.2336和0.042~1.136;通过对模型进行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大于0.05的条件下,其预测结果与行业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灰分 总挥发酸 总挥发碱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Fe_2O_3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及其对NH_3和NO的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梁辉 查贤斌 归柯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5734-5740,共7页
采用γFe2O3纳米粉末制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sis reduction,SCR)脱硝催化剂,通过XRD、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此催化剂的低温SCR脱硝性能在一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考察;此外通过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法(diffuse reflectan... 采用γFe2O3纳米粉末制备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sis reduction,SCR)脱硝催化剂,通过XRD、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此催化剂的低温SCR脱硝性能在一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考察;此外通过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法(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DRIFTS)研究了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结果表明,实验所采用的Fe2O3为纯γ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脱硝效率。DRIFTS实验研究表明,NH3主要吸附到γFe2O3催化剂表面L酸位形成吸附态的NH3,在小于270℃时有部分NH3吸附到B酸位生成NH4+;O2的存在能促进吸附到L酸位上的NH3发生脱氢反应生成NH2,并能够大大促进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生成硝酸盐和吸附态的NO2,从而促进低温下的SCR反应。在90~360℃的温度区间内可能遵循两种反应途径,主要反应是吸附在L酸位的NH3脱氢生成NH2,然后和气态的NO反应生成N2和H2O;在低于240℃时,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反应途径,中间产物NO2(NH4^+)2与NO反应生成N2、H2O和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2O3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脱硝 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平 陈永亨 +1 位作者 刘娟 王春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54-2556,共3页
黄铁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的主要来源。研究黄铁矿氧化有助于揭示其产生污染的机制。通过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与黄铁矿中所含碳酸盐(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设计实验,实现了黄铁... 黄铁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的主要来源。研究黄铁矿氧化有助于揭示其产生污染的机制。通过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与黄铁矿中所含碳酸盐(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设计实验,实现了黄铁矿在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中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通过对反应生成的CO2进行原位表征,发现黄铁矿在空气和水中均存在明显的氧化作用,二者的氧化速率随时间而下降,差别在于,黄铁矿在水环境中的氧化速率下降较之在大气中显著,表明黄铁矿在水中的氧化较之在大气中要慢。在衰减全反射测量中,2 350 cm-1处表征CO2的双吸收峰的选择性好,并可实现原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 黄铁矿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FTIR结合SIMCA识别不同种类原料米酿造的黄酒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桂东 毛健 +2 位作者 姬中伟 傅健伟 邹慧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85-288,共4页
利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技术采集黄酒的红外光谱图,利用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识别法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以期将黄酒按照原料米的种类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选取波数975~1165cm-1和1250~1500cm-1作为特征向量,进行Savi... 利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技术采集黄酒的红外光谱图,利用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识别法对其进行模式识别研究,以期将黄酒按照原料米的种类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选取波数975~1165cm-1和1250~1500cm-1作为特征向量,进行Savitzky-Golay 9点平滑、自动基线校正和标准矢量归一化处理后,建立以大米品种为分类标准的SIMCA识别模型,在5%显著水平下,识别率达100%,除糯米黄酒的拒绝率为75%外,其余黄酒的拒绝率均达100%。表明大米品种对黄酒的最终品质有影响,而SIMCA模式识别能恰当地反应这种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稻米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软独立模式分类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酿造用大米品种的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桂东 毛健 +2 位作者 姬中伟 傅健伟 邹慧君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84-287,共4页
以黄酒酿造用大米(粳米、糯米、籼米)为对象,运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与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相结合的方法,对粳米、糯米、籼米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识别模型。结果显示,以1000~1750cm-1为特征波长,经Savitzky... 以黄酒酿造用大米(粳米、糯米、籼米)为对象,运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FTIR)与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相结合的方法,对粳米、糯米、籼米进行模式识别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识别模型。结果显示,以1000~1750cm-1为特征波长,经Savitzky-Golay平滑、自动基线校正及标准矢量归一化(SNV)预处理后,采用交互留一验证法建立的3种大米的SIMCA识别模型,在α=0.05显著水平下,对预测集样本的识别率和拒绝率均可达100%。表明DR-FTIR与SIMCA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为黄酒酿造用大米品种模式识别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大米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软独立模式分类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食盐中的硫酸根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进 何鑫 +1 位作者 姚思童 刘利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122,共5页
采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DRS-FTIR)定量测定食盐中硫酸根含量。选择硫酸根1138cm-1特征吸收峰作为定量分析峰,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5~480μg(SO_4^(2-))/0.1g NaCl,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645。以NaCl为背景,分辨率8cm^(-1),... 采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DRS-FTIR)定量测定食盐中硫酸根含量。选择硫酸根1138cm-1特征吸收峰作为定量分析峰,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5~480μg(SO_4^(2-))/0.1g NaCl,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645。以NaCl为背景,分辨率8cm^(-1),扫描次数30次,用DRS-FTIR法测定了3种食盐样品中硫酸根的含量,测定结果(μg/0.1g NaCl)分别为9.78±0.15,86.39±4.95,288.40±9.35,RSD(n=6)分别为1.4%,4.7%,3.1%,与国家标准方法重量法结果一致,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81%,100.33%,96.94%。漫反射法测定食盐中的硫酸根除需对样品研磨外无需任何其他前处理,分析速度快,分析过程无需任何试剂,无废液产生,是非破坏和非污染的绿色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食盐 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进 何鑫 万瑞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47-1352,共6页
综述了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红外)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在药品、食品、环境样品及其它领域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及其与化学计量学结合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52篇)。
关键词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定量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