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5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approach for selecting best development face ventilation mode based on G1-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被引量:14
1
作者 ZHOU Zhi-yong Mehmet KIZIL +1 位作者 CHEN Zhong-wei CHEN Jian-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462-2471,共10页
The current popular methods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roject optimisation in mine ventilation contain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s they are solely based on either subjective knowledge or objective information.This paper... The current popular methods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roject optimisation in mine ventilation contain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s they are solely based on either subjective knowledge or objective inform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rank the alternatives by G1-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The focus of this approach is the use of the combination weighing,which is able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index single weighing.In the case study,an appropria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each ventilation mode.Then the proposed approach was used to select the best development face ventilation mod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ble to rank the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face ventilation mode reasonably,the combination weighing method had the advantages of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ing methods in that it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experience and wisdom of experts,and the new changes in objective conditions.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more reasonable and reliable procedure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ment face ventilation G1 metho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ADJOINT METHOD IN DATA ASSIMILA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被引量:8
2
作者 吕咸青 吴自库 +1 位作者 谷艺 田纪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It is not reasonable that one can only use the adjoint of model in data assimilation. The simulated numeric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for the tidal model, the result of the adjoint of equation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It is not reasonable that one can only use the adjoint of model in data assimilation. The simulated numeric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for the tidal model, the result of the adjoint of equation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adjoint of model: the averaged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he amplitude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 is less than 5.0 cm and that of the phase-lag is less than 5.0°. The results are both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M2 tide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For comparison,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lso have been used to simulate M2 tide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The initial guess values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given first, and then are adjusted to acquire the simulated results that ar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observations. A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contain 72 values, which should be adjusted and how to adjust them can only be partially solved by adjusting them many times. The satisfied results are hard to acquire even gigantic efforts are done. Here, the autom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is realized. The method is unique and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t is emphasized that if the adjoint of equation is used, tedious and complicated mathematical deduction can be avoided. Therefore the adjoint of equation should attract much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同化 变分分析 伴随方法 潮汐 开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urly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using a new hybrid modelling method 被引量:10
3
作者 LIU Hui ZHANG Xin-yu +2 位作者 YANG Yu-xiang LI Yan-fei YU Cheng-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89-1402,共14页
Short-term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n some traffic control scenarios,obtaining future traffic flow in advance is conducive to highway management department t... Short-term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n some traffic control scenarios,obtaining future traffic flow in advance is conducive to highway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have sufficient time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traffic flow control measures.In hence,it is meaningful to establish an accurate short-term traffic flow method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ak traffic flow warning.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hybrid model for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method,the 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GMDH)neural network,bi-directional long and short term memory(BILSTM)network and ELMAN network,and is optimized by the 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ICA)method.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there are several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between the proposed model and other models.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1)BILSTM network,GMDH network and ELMAN network have bett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 than other single models;2)VM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ICA-GMDH-BILSTM-ELMAN model.The effect of VMD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EMD method and FEEMD method.To conclude,the proposed model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VMD method,the ICA method,the BILSTM network,the GMDH network and the ELMAN network has excellent predictive ability for traffic flow s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mperialist competitive algorithm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 bi-directional long and short term memory ELM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orward modeling for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4
作者 童孝忠 柳建新 +3 位作者 谢维 徐凌华 郭荣文 程云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36-142,共7页
A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divergence condition was presented for computing three-dimensional(3D) magnetotelluric forward modeling. The finite element equ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forwar... A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divergence condition was presented for computing three-dimensional(3D) magnetotelluric forward modeling. The finite element equ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forward modeling was derived from Maxwell's equations using general variation principle. The divergence condition was added forcedly to the electric field boundary value problem, which made the solution correct. The system of equation of the finite element algorithm was a large sparse, banded, symmetric, ill-conditioned, non-Hermitian complex matrix equation, which can be solved using the Bi-CGSTAB method. In order to prove correctnes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forward algorithm, the computed results and analytic results of one-dimensional geo-electrical model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forward algorithm is given a further evaluation by computing COMMEMI model. The forward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very efficient, and it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such as the high precision, the canonical process of solving problem, meeting the internal boundary condition automatically and adapting to all kinds of distribution of multi-sub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three-dimensional forward model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general variation principle divergence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特征的10 min~72 h综合暴雨公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东升 李伯根 +2 位作者 杨洋 李青 李宝芬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6,共8页
为满足变化环境下工程设计对更长历时、更高重现期极端暴雨设计需求,以云南省不同典型区域长系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量为资料,分析了设计暴雨时程分布变异特征,提出了四参数、两变量指数函数形式综合暴雨概化公式,明确了参数推求方法,并... 为满足变化环境下工程设计对更长历时、更高重现期极端暴雨设计需求,以云南省不同典型区域长系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量为资料,分析了设计暴雨时程分布变异特征,提出了四参数、两变量指数函数形式综合暴雨概化公式,明确了参数推求方法,并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1)提出的指数函数综合暴雨概化公式可简化暴雨公式推求过程,满足时长10 min~72 h、重现期2~100 a一遇设计暴雨计算需要,模拟精度整体优于现行暴雨公式,考虑暴雨变异特征进一步提升了公式精度。(2)建立了云南省8个典型区域10 min~72 h分段综合暴雨公式,绝对均方根误差在0.012~0.028 mm/min,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7%~4.4%,合格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变异分析 暴雨公式 参数确定方法 设计暴雨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的发酵反应器螺旋搅拌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6
作者 张艳丽 张征征 +3 位作者 牛国玲 马浏轩 梁秋艳 邢晨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2,216,共7页
针对秸秆发酵过程中碎料与菌种混合不均问题,对好氧反应器的螺旋搅拌结构进行参数优化。基于离散单元法,对物料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变异系数主次顺序为转速、螺距比、叶宽比;随搅拌叶宽比增加,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平均... 针对秸秆发酵过程中碎料与菌种混合不均问题,对好氧反应器的螺旋搅拌结构进行参数优化。基于离散单元法,对物料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变异系数主次顺序为转速、螺距比、叶宽比;随搅拌叶宽比增加,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功率呈下降趋势;随搅拌螺距比增加,变异系数先下降后上升,平均功率呈下降趋势;随搅拌转速增加,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构建变异系数模型并进行优化,变异系数最优为13.295%,与仿真结果误差为1.411%;搅拌装置进行静力学分析,最大应力值为47.259 MPa,最大变形为4.3575 mm;离散元仿真功率与试验值误差均值为14.1%,符合设计要求。该搅拌参数优化设计为发酵反应器高效混合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发酵 螺旋搅拌结构 离散单元法 变异系数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稳异常噪声条件下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7
作者 陈辉 张欣雨 +2 位作者 连峰 韩崇昭 张光华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3-813,共11页
针对非平稳异常噪声环境下扩展目标跟踪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斯-学生t混合(GSTM)扩展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将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建模为GSTM分布,以表征非平稳厚尾噪声,并通过引入伯努利随机变量,将目标的运动状态和量测似然函数建模... 针对非平稳异常噪声环境下扩展目标跟踪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高斯-学生t混合(GSTM)扩展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将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建模为GSTM分布,以表征非平稳厚尾噪声,并通过引入伯努利随机变量,将目标的运动状态和量测似然函数建模为分层高斯形式。其次,在随机矩阵(RMM)滤波框架下,使用变分贝叶斯方法详细推导了非平稳厚尾噪声下的GSTM扩展目标跟踪算法。该算法通过建模高斯噪声与厚尾噪声之间的非平稳过程,精确表征噪声特性,从而在非平稳异常噪声环境下稳健捕捉扩展目标的质心位置和轮廓形态。最后,构建非平稳异常噪声环境下的扩展目标跟踪仿真实验,并通过高斯-瓦瑟斯坦距离对实验结果进行效果评估,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合理性。此外,真实场景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目标跟踪 随机矩阵 高斯-学生t混合分布 变分贝叶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盲去模糊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及实验
8
作者 徐文达 温馨 +1 位作者 毛忠旋 邹永魁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盲去模糊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旨在未知模糊核的情况下,将含噪声的低分辨率模糊图像重建为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首先,针对图像退化过程构建变分问题,并借助变分方法推导出偏微分方程模型.其次,结合交替方向法... 提出一种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盲去模糊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旨在未知模糊核的情况下,将含噪声的低分辨率模糊图像重建为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首先,针对图像退化过程构建变分问题,并借助变分方法推导出偏微分方程模型.其次,结合交替方向法和数值差分方法,通过设计时空全离散数值格式求解未知的模糊核和清晰的图像.再次,通过一系列数值实验,分析参数选择对图像重建效果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参数设置.最后,针对若干遥感图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所给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微分方程 盲去噪去模糊 超分辨率重建 变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Seg模型的生物打印机产物均一性评估
9
作者 曹铭 段武峰 +2 位作者 马梦骁 艾凡荣 周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7-1283,共7页
目前生物打印机依赖电子显微镜观测打印结果,并通过三点画圆法计算面积评价产物均一性,耗时久、主观性强、与真实情况差异大.为此,提出基于改进YOLOv8-Seg模型的打印产物轮廓识别.使用Adam作为优化器并调节原YOLOv8-Seg模型的训练参数,... 目前生物打印机依赖电子显微镜观测打印结果,并通过三点画圆法计算面积评价产物均一性,耗时久、主观性强、与真实情况差异大.为此,提出基于改进YOLOv8-Seg模型的打印产物轮廓识别.使用Adam作为优化器并调节原YOLOv8-Seg模型的训练参数,确保模型对打印产物识别的置信度水平大多高于0.94.训练得到的mAP50达到99.5%,mAP50-90达到98.4%.采集数据图片中事先放置的500μm的标度尺,实现对所识别轮廓面积的直接计算,同时结合识别轮廓与圆形相似度的算法,优化打印产物均一性的评估指标.优化后的算法所识别的轮廓与真实轮廓的差异性小于0.25%.对不同方法所获得的打印结果的轮廓面积进行变异系数CV处理与圆度分析,结果表明,当CV小于20%,圆度大于0.65时,可认为打印产物均一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打印机 三点画圆法 均一性 YOLOv8-Seg模型 mAP50 mAP50-90 变异系数 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非线性状态估计:扩展精确高斯变分推理学习方法
10
作者 刘久富 Elishahidi S.B.Mvungi +3 位作者 汪恒宇 解晖 刘向武 王志胜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针对在对时变非线性系统进行状态估计以及参数学习时估计误差大、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非线性系统的精确稀疏高斯变分推理的批量状态估计与参数学习方法。基于高斯变分推理提出损失函数,状态估计问题转化为对真实后验近似问... 针对在对时变非线性系统进行状态估计以及参数学习时估计误差大、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非线性系统的精确稀疏高斯变分推理的批量状态估计与参数学习方法。基于高斯变分推理提出损失函数,状态估计问题转化为对真实后验近似问题,并引入需要学习的参数。对状态概率分布的参数使用高斯-牛顿式优化器的方法进行迭代更新,利用Stein引理、协方差矩阵的稀疏性及高斯容积方法得到完整的状态估计迭代方案。使用期望最大化学习测量模型的噪声参数,同时引入逆Wishart先验减少测量噪声和离群值对参数学习以及状态估计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无人机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在不加入无人机运动以及测量噪声真实值的情况下,对无人机轨迹能够进行精确的估计,且有效抑制测量噪声和测量离群值对轨迹估计精度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稀疏高斯变分推理 非线性系统批量状态估计 参数学习 期望最大化方法 轨迹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厚度翼缘板箱梁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
11
作者 周世军 周操 +3 位作者 李贤伟 陈晨 史雨安 汪刚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为研究变厚度翼缘板薄壁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提出一种适应不同荷载形式及边界条件下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首先通过翼板剪切变形规律定义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再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力滞基本微分方程。在变分原理基础上,提出每节点... 为研究变厚度翼缘板薄壁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提出一种适应不同荷载形式及边界条件下剪力滞分析的有限梁段法。首先通过翼板剪切变形规律定义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再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力滞基本微分方程。在变分原理基础上,提出每节点包含两个剪力滞自由度的梁段单元并对其进行Hermite位移插值,导出考虑剪力滞与梁弯曲刚度耦合影响的单元刚度矩阵。结合具体算例分析箱梁的纵横向剪力滞效应,结果表明:有限梁段法解与实体有限元解和能量变分法解吻合良好且具有较高的精度,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与通过面积相等将变厚度翼缘板简化成等厚度翼缘板的方法相比,考虑翼缘板厚度变化的方法能够提高计算精度,最大可提高19.3%(悬臂板根部位置)。最后应用有限梁段法对某大跨连续刚构箱梁桥在选定荷载工况下的剪力滞效应进行分析,为复杂桥梁结构中变厚度翼缘板箱梁剪力滞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梁 剪力滞效应 变厚度翼缘板 能量变分法 有限梁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反对称荷载作用下薄壁箱梁扭转与畸变耦联分析
12
作者 张元海 周福成 +1 位作者 魏彦红 辛梓豪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为了合理分析竖向反对称荷载作用下薄壁箱梁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能够反映扭转与畸变翘曲变形耦联影响的解析法。运用势能驻值原理建立反映翘曲变形耦联影响的4阶控制微分方程组,从总势能1阶变分的边界项得到扭翘和畸翘双力矩表达式,进... 为了合理分析竖向反对称荷载作用下薄壁箱梁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能够反映扭转与畸变翘曲变形耦联影响的解析法。运用势能驻值原理建立反映翘曲变形耦联影响的4阶控制微分方程组,从总势能1阶变分的边界项得到扭翘和畸翘双力矩表达式,进一步给出计算扭翘应力和畸翘应力的新公式。通过简支箱梁数值算例,对比分析耦联性对广义内力、位移、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耦联性对扭翘和畸翘位移影响很小,但对扭翘和畸翘双力矩影响很大;耦联性使关键截面的扭翘双力矩增大1.27倍,畸翘双力矩增大0.78倍,扭翘双力矩沿跨度分布曲线由悬链线变为驼峰形曲线;考虑耦联影响后,关键截面的扭翘应力、畸翘应力、总翘曲应力分别减小12.62%、1.76%、6.22%。考虑耦联影响求得的总翘曲应力解析解更接近于Ansys有限元数值解,建议按本文解析法计算箱梁翘曲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箱梁 扭转 畸变 能量变分法 耦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的我国油菜碳足迹核算与时空变化分析
13
作者 吴海燕 仇欢欢 周倩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1350,共10页
【目的】深度剖析近年来我国油菜碳足迹的时空演变及来源构成变化趋势,并提出油菜种植减排增产的可行方向,为制定油菜种植产业政策和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油菜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2004—2022年我国1... 【目的】深度剖析近年来我国油菜碳足迹的时空演变及来源构成变化趋势,并提出油菜种植减排增产的可行方向,为制定油菜种植产业政策和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油菜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2004—2022年我国15个油菜种植省份的油菜碳足迹,分析油菜碳足迹变化特征,并有针对性提出减排策略。【结果】2004—2022年我国油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年均增长量约0.34×10^(9)kg CO_(2)eq,单位产量碳足迹年均增长量约0.01 kg CO_(2)eq/kg,单位面积碳足迹年均增长量约0.049×10^(3)kg CO_(2)eq/ha;在省份层面,长江中上游及西南、西北种植区的油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正增长趋势,以湖南省增长最快,年均增长量为20.668×10^(7)kg CO_(2)eq,而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和浙江省呈下降趋势,对应的年均变化量分别为-9.925×10^(7)、-8.606×10^(7)、-2.869×10^(7)和-2.324×10^(7)kg CO_(2)eq。除重庆市外,我国主要油菜种植区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有湖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年均增长量分别为98.632、103.165和120.070 kg CO_(2)eq/ha。我国大部分油菜种植区的单位产量碳足迹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仅重庆市、江苏省、云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单位产量碳足迹呈降低趋势。从碳足迹构成来看,化肥生产和化肥施用是我国油菜种植中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二者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占比合计为70.94%,其次是灌溉和人工产生的碳排放,即控制化肥和灌溉投入量是我国油菜种植减排的主要方向。我国各省油菜种植各环节单位面积碳足迹占比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与全国油菜单位面积碳足迹构成保持一致。【建议】积极推广油菜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普及推广油菜节水节能灌溉技术,着力减少灌溉能耗;科学规划油菜产业短长期目标,优化生产区域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碳足迹 年际变化 农资投入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优化及日本落叶松木质部发育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变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恺恺 谢允慧 孙晓梅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 【目的】建立3,5-二硝基水杨酸法最佳检测条件和最佳水解条件,以便准确测定日本落叶松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含量及其株内变异,为深入了解阿拉伯半乳聚糖在落叶松木质部中的分布、开发与生物合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从显色剂体积、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检测条件,同时利用正交试验从盐酸浓度、盐酸体积和水解时间对总糖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分别测定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从而计算出多糖含量。【结果】3,5-二硝基水杨酸法的最佳检测条件: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剂体积为5 mL,反应时间为9 min,反应温度为90℃;最佳水解条件:盐酸浓度为6 mol·L-1,盐酸体积为15 mL,水解时间为40 min。在日本落叶松单株中,轴向上木质部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径向上心材含量远高于边材,总体上心材区含量随着年轮向外逐渐增加,边材区随着年轮向内逐渐增加,在边材和心材过渡区含量最高,同一年轮中早材含量高于晚材,过渡区早材中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远高于晚材。【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不依赖于高质量样本即可准确检测阿拉伯半乳聚糖含量的方法,同时发现阿拉伯半乳聚糖在日本落叶松树干基部含量最高,并且在心材中高于边材,在早材中高于晚材,过渡区含量最高,暗示了阿拉伯半乳聚糖可能于过渡区合成,与心材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阿拉伯半乳聚糖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含量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解技术的IZOA-Transformer-BiGRU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蒲晓云 杨靖 +1 位作者 杨兴 宁媛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共10页
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测对于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和提升风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风电功率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间歇性等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数据分解技术的IZOA-Transformer-BiGRU组合预测模型,以提升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测对于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和提升风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风电功率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间歇性等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数据分解技术的IZOA-Transformer-BiGRU组合预测模型,以提升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首先,采用能量差值法确定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子模态数,将具有较强随机波动性的原始风电功率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平稳的子序列,从而更加充分地提取时序特征。其次,构建Transformer-BiGRU模型,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并行处理多个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利用BiGRU捕捉时序序列间的前后依赖性,从而提升预测性能。为了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采用融合Singer混沌映射、透镜折射反向学习和单纯形法策略的改进斑马优化算法(IZOA),对Transformer-BiGRU模型的隐藏层神经元数、初始学习率、正则化系数和多头注意力头数四个关键超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通过IZOA-Transformer-BiGRU对分解后的各子序列进行预测,经过叠加重构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BiGRU模型相比,所提模型的决定系数提升了5.10%,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以及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56.17%、54.58%、54.55%,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功率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TRANSFORMER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 能量差值法 斑马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悬臂梁抗剪性能研究
16
作者 王方旭 刘世忠 +2 位作者 杨霞林 秦翱翱 刘欣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为了在变截面波形钢腹板悬臂梁的剪应力计算时考虑翼板、腹板以及组合箱梁截面转角差异,首先从翼板、腹板以及组合箱梁截面转角出发建立位移函数,采用能量变分法将翼板与腹板承剪进行剥离,利用弯矩等效分离顶、底板承剪;其次结合变截面... 为了在变截面波形钢腹板悬臂梁的剪应力计算时考虑翼板、腹板以及组合箱梁截面转角差异,首先从翼板、腹板以及组合箱梁截面转角出发建立位移函数,采用能量变分法将翼板与腹板承剪进行剥离,利用弯矩等效分离顶、底板承剪;其次结合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梁段分析单元刚度矩阵及节点荷载列阵建立了剪应力求解程序;最后分析了悬臂梁在不同荷载工况下顶、底板及腹板剪应力与承剪比.结果表明:相较于有限元计算结果,考虑转角差异后顶板、腹板和底板承剪比计算结果较已有变截面剪应力计算结果精度最大可提高3.48%、3.43%和6.91%;悬臂梁各组件承剪比取决于荷载形式,梁端集中荷载作用下,顶、底板各自承剪比达到最大,分别为自由端的12.82%和固定端的60.81%;均布荷载作用下,腹板承剪比达到最大,为自由端的78.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应力 能量变分法 有限梁段法 承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顶煤液压支架尾梁动态特性数值与试验研究
17
作者 吴明珂 杨善国 +3 位作者 王瑶 孟彬 杨政 刘后广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确定放顶煤过程中煤、矸敏感振动特征参数,提高煤矸智能识别精度,研究液压支架尾梁的动态特性。首先,建立放顶煤液压支架与煤矸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放煤过程中液压支架尾梁的振动加速度;其次,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为确定放顶煤过程中煤、矸敏感振动特征参数,提高煤矸智能识别精度,研究液压支架尾梁的动态特性。首先,建立放顶煤液压支架与煤矸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放煤过程中液压支架尾梁的振动加速度;其次,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对该加速度响应进行分解,得到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并分析每个IMF分量的时域和频域特征;然后,采用t分布式随机邻域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hood Embedding,t-SNE)方法对这些特征进行降维,并计算不同特征的平均轮廓系数(Average Silhouette Coefficient,ASC),对比研究了煤矸冲击下的尾梁振动特征;最后,搭建放顶煤液压支架试验台,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尾梁振动加速度IMF分量中的能量、奇异值、频率均值、峰值频率、谱心频率、频率方差对煤、矸特征较为敏感,可作为煤矸识别的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顶煤 煤矸识别 有限元法 离散元法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变分网络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结冰程度量化方法
18
作者 王倩月 司刚全 +3 位作者 尹军华 童文瀚 李博 王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9-210,共12页
针对现有变分网络在风力发电机组监测数据特征提取和故障敏感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面向风机正常状态建模的条件变分递归窗口网络(CVRWN),并据此构建叶片结冰程度量化方法。首先,采用引入自注意力机制的多组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对... 针对现有变分网络在风力发电机组监测数据特征提取和故障敏感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面向风机正常状态建模的条件变分递归窗口网络(CVRWN),并据此构建叶片结冰程度量化方法。首先,采用引入自注意力机制的多组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对窗口化的风机监测数据进行学习,以实现各时间窗口的潜在分布特征提取与风功率数据重构;其次,通过门控循环单元(GRU)实现跨窗口特征传递,并引入预测子模块以增强长期趋势建模能力,从而构建完整的CVRWN网络结构;随后,利用风机正常运行数据对所构建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联合优化重构损失与预测损失得到具备稳定建模能力的CVRWN模型;最终,将CVRWN模型最后一个窗口的风功率重构损失定义为风机叶片结冰指数r,实现叶片结冰程度的精准量化。实际运行数据验证表明,采用CVRWN模型进行风功率重构时,其精度较基础CVAE模型提升约10%,验证了所提模型结构改进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叶片结冰过程中,相较于基线模型,所提模型的结冰指数r能够精准动态表征叶片结冰演化过程,为极端环境下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维提供量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叶片结冰 变分网络 正常状态建模 量化方法 重构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FR模型的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评估
19
作者 李明月 胡志雄 +5 位作者 彭康 高艳梅 魏健 郭壮 王维业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1-751,共11页
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从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态、生态功能、社会响应4个方面构建了10个要素层、27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变异系数法分类分级地定量化评估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5个... 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从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态、生态功能、社会响应4个方面构建了10个要素层、27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变异系数法分类分级地定量化评估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5个安全等级标准下,研究区内15个子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状态为不安全状态~较安全状态,未出现极不安全状态和非常安全状态。其中,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有3个,占比20.0%;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有10个,占比66.7%;处于较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数为2个,占比13.3%。此外,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3个片区水生态安全状态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丘陵区水生态安全状况相对最优,但仍然受渔业供给量不足(年产量<120 t)、旅游资源开发受限(景点数量占比<32%)以及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低(<50%)等生态功能指标的制约;中部中山区水生态安全状况次之,其核心制约因子为点源污染负荷高、渔业供给能力不足(年产量<112 t)以及水域休闲面积占比低(<20%)等;东部平川区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差,其影响因子呈现多维复杂性,面临人口密度高(290人/km²)、工业及居民用地面积占比大(工业用地占48%、农村居民点用地占39%、城镇用地占46%)、单位面积点源污染负荷高以及生态系统脆弱(如植被覆盖率<12%)等多重压力。针对黄河流域吕梁段各片区的水生态安全异质性胁迫因素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可全面推动流域水生态安全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PSFR模型 变异系数法 水生态安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HP-CV组合赋权的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模糊预测模型研究
20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4 位作者 刘霁 王飞飞 董彦辰 李延超 尹华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4-1616,共13页
为有效控制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对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模糊预测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运用频次分析、鱼骨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法筛选风险因素指标,从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施工过程、工程特征与地... 为有效控制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对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模糊预测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运用频次分析、鱼骨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法筛选风险因素指标,从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施工过程、工程特征与地质环境、瓦斯特征与赋存环境、施工管理这6个方面建立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赋权,确定风险因素指标权重;再次,对煤瓦斯隧道施工综合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构造风险等级隶属度函数,基于上述指标体系与权重构建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模糊预测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湖南某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施工人员风险、机械设备风险、施工过程风险、工程特征与地质环境风险均处于III级(中等)至IV级(较小)之间,瓦斯特征与赋存环境、施工管理风险、施工综合风险所处等级均为II级(较大)至III级(中等)之间,风险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接近;运用该模型对煤瓦斯隧道施工风险进行预测可操作性强,预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瓦斯隧道 施工风险 区间层次分析法 变异系数法 组合赋权 模糊理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