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基因分型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建芳 严延生 +4 位作者 林勋 黄海龙 颜苹苹 陈舸 郑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1-605,608,共6页
目的了解HIV-1流行株在福建省感染人群中的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2003-2005年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血样,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核心蛋白(gag)、包膜蛋白(env)及pol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 目的了解HIV-1流行株在福建省感染人群中的基因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随机抽取福建省2003-2005年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血样,提取前病毒DNA进行体外扩增,获得核心蛋白(gag)、包膜蛋白(env)及pol区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序列分析。结果选取46份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不同基因区域序列资料完整的样本进入亚型分析,结果显示目标人群中存在B、C2种亚型以及CRF07-BC、CRF08-BC、CRF01-AE3种流行重组型,以及国内未见报道的B/F重组毒株、A1/D重组毒株等,其中以CRF01-AE重组毒株为主,占69.56%。基因亚型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本省感染的HIV患者中以CRF01-AE重组型占多数,可能的新型重组型全部分布于境外感染者中;在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71.74%)中呈现多种亚型分布的特征;随着时间变化福建省HIV感染者的亚型分布发生变化。结论福建省HIV-1亚型分布众多,各亚型在不同感染地分布不平衡,性乱人群中的亚型分布较为复杂,从总的亚型流行特征来看,HIV-1在我省有流行加快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亚型 基因变异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HIV-1毒株的流行状况 被引量:17
2
作者 冯铁建 赵广录 +2 位作者 陈琳 王晓辉 石向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1,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亚型及流行情况,分析其传染来源和传播规律。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2例在深圳市发现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nv基因和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亚型及流行情况,分析其传染来源和传播规律。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2例在深圳市发现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nv基因和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22份样本中共存在CRF01_AE、CRF08_BC、CRF07_BC3种重组毒株以及B'、B、C3种亚型,其在所有分析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45.1%(55/122)、31.1%(38/122)、6.6%(8/122)、14.8%(18/122)、1.6%(2/122)和0.8%(1/122)。CRF01_AE、CRF08_BC、CRF07_BC、B和B'亚型间的组内离散率分别为(4.455±1.478)%、(2.997±1.345)%、(4.380±2.024)%、(5.186±2.487)%和(4.869±2.638)%,与部分国内和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97CNGX-9F、CN.97.C54A、B.US.83.JRFL、RL42核苷酸序列间的离散率分别为(5.228±0.823)%、(3.634±1.073)%、(4.233±1.119)%、(4.950±2.564)%、(5.795±2.198)%。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以吸毒人群为主,CRF01_AE重组亚型以性途径和吸毒人群为主,B和B'亚型主要分布在静脉吸毒、性传播和献/输血人群。结论深圳地区有3种亚型和3种重组亚型HIV-1毒株流行,CRF01_AE、CRF08_BC重组亚型和B'亚型为主要流行毒株,CRF01_AE是性传播人群中的主要流行毒株,CRF08_BC和CRF01_AE是静脉吸毒人群中的主要流行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序列分析 亚型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2006年新发现感染者的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羊海涛 徐晓琴 +3 位作者 邱涛 还锡萍 胡海洋 郭宏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76-980,共5页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江苏省的亚型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传播途径与病毒亚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新发现HIV-1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用EDTA-K3抗凝的全血,提取病毒RNA,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env基因的C2-V3区和gag基因。先用Clustal...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江苏省的亚型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传播途径与病毒亚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新发现HIV-1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用EDTA-K3抗凝的全血,提取病毒RNA,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env基因的C2-V3区和gag基因。先用ClustalX对所得序列和参考株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MEGA3.1构建进化树和亚型分析。结果:江苏省共发现CRF01_AE、CRF07_BC、CRF08_BC、B、C、CRF02_AG、A17种亚型,其中主要流行的亚型是CRF01_AE,占31.6%(24/76);其次为CRF07_BC,占25%(19/76);B亚型占19.7%(15/76)。在异性性传播途径中,共发现CRF07_BC、B、CRF01_AE、C、CRF08_BC5种亚型,其中CRF07_BC、B、CRF01_AE分别占32.6%、23.3%、20.9%。在同性性传播途径中,共存在CRF01_AE、CRF07_BC、B、CRF08_BC4种亚型,主要流行株均为CRF01_AE,占63.6%。在静脉吸毒者中,共发现CRF07_BC、B、CRF01_AE、A1、CRF02_AG5种亚型,CRF01_AE是该类人群的主要流行株,占58.4%。结论:流行于江苏省的HIV-1亚型种类较多;除CRF02_AG和A1亚型外,其余5种亚型均存在于性传播途径中;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1可能是我省HIV-1亚型日趋复杂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新发现的感染者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感染者中HCV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阴宁 梅珊 +5 位作者 张林琦 周曾全 卢维全 何云 张福杰 曹韵贞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 :调查我国不同地区、通过不同传播途径感染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I型 (HIV 1)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情况及不同亚型的分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 HIV 1并以蛋白印迹试验 (Westernblot,WB)进行确认... 目的 :调查我国不同地区、通过不同传播途径感染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I型 (HIV 1)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情况及不同亚型的分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 HIV 1并以蛋白印迹试验 (Westernblot,WB)进行确认。采用DNA分支放大 (bDNA)技术检测HIV 1病毒载量 ,采用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FACs)作CD4和CD8细胞计数。抗 HCV检测采用ELISA方法。HCV基因亚型的测定采用实时 (real time)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结果 :共检测了 2 39例HIV 1感染者 ,抗 HCV阳性率为 5 6 .9%(136 / 2 39) ,其中经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CV的阳性率分别为 :静脉注毒 :42 .7%(5 8/ 136 ) ;经血液 :5 3.7%(73/ 136 ) ;性接触途径 :3.7%(5 / 136 )。静脉注毒者 (云南和新疆 )HCV感染以 1,3,4亚型最多 ,而输血人群 (河南省 )感染的HCV以 1,2亚型为主。结论 :HIV 1感染者中存在HCV混合感染 ,我国HCV基因亚型以 1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混合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志英 李海英 +7 位作者 张彤 黄晓婕 魏飞力 徐萌 焦艳梅 徐小宁 陈德喜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HIV-1的分子流行情况,监测该地区人群HIV毒株的最新流行情况。方法提取17例男男同性恋者HIV-1抗体阳性样本全血基因组DNA,直接进行巢式PCR扩增HIVenv基因C2-V5区及gag...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HIV-1的分子流行情况,监测该地区人群HIV毒株的最新流行情况。方法提取17例男男同性恋者HIV-1抗体阳性样本全血基因组DNA,直接进行巢式PCR扩增HIVenv基因C2-V5区及gag基因P17-P24区,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果17例患者中,共存在CRF01-AE、B亚型和CRF07-BC3种亚型,其中CRF01-AE9例(52.94%),B亚型5例(29.41%),CRF07-BC3例(17.65%)。结论小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部分男男同性恋人群中主要存在CRF01-AE、B和CRF07-BC3种亚型;CRF01-AE已取代B亚型而成为北京市MSM人群中HIV主要流行亚型,CRF07-BC重组亚型在北京市MSM人群中增长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同性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亚型 系统进化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HIV-1TAT蛋白质转导结构域细胞内转导系统的成功改建 被引量:8
6
作者 郭爱华 刘志锋 +3 位作者 孙学刚 李海玉 邓鹏 姜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索本室构建的pET14b-His-TAT-Flag重组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在细胞中转导效率低的原因,建立高效的细胞内转导系统。方法通过PCR方法去除原有载体中的Flag序列,在改建正确的pET14b-His-TAT重组载体基础上插入EGFP编码序列,将经酶切、... 目的探索本室构建的pET14b-His-TAT-Flag重组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在细胞中转导效率低的原因,建立高效的细胞内转导系统。方法通过PCR方法去除原有载体中的Flag序列,在改建正确的pET14b-His-TAT重组载体基础上插入EGFP编码序列,将经酶切、DNA测序鉴定正确的pET14b-His-TAT-EGFP质粒转化E.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正确,再经蛋白透析、过滤处理。将His-TAT-EGFP融合蛋白加入ECV304细胞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重组质粒pET14b-His-TAT融合表达载体和pET14b-His-TAT-EGFP重组载体经酶切、DNA测序鉴定证实构建成功。表达纯化出了高纯度His-TAT-EGFP融合蛋白并具有较高细胞内转导活性。结论成功改建pET14b-His-TAT-Flag重组载体,正确构建pET14b-His-TAT-EGFP载体,His-TAT-EGFP融合蛋白高效表达,并具有明确的细胞内转导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反式激活因子 蛋白质转导结构域 融合蛋白 细胞内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 CRF01_AE重组型gp120 V1/V2结构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楚鹰 宫祥丹 +5 位作者 高建伟 苏艾荣 陈德燕 宋红勇 吴喜林 吴稚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5,共6页
目的真核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01_AE重组型gp120蛋白的V1/V2结构域,制备其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抗原反应性。方法构建pTriEx-3-V1/V2CNE55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F细胞中表达V1/V2-His融合蛋白,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目的真核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01_AE重组型gp120蛋白的V1/V2结构域,制备其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抗原反应性。方法构建pTriEx-3-V1/V2CNE55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F细胞中表达V1/V2-His融合蛋白,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ELISA筛选分泌抗V1/V2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对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型别以及效价进行鉴定。结果制备并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HIV-1 AE亚型V1/V2结构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ELISA测定腹水效价高达1∶81 000,单克隆抗体类型属于IgG1/κ型。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单克隆抗体同样能够识别不同亚型的HIV gp120蛋白。结论成功制备出抗HIV-1 AE重组型gp120蛋白V1/V2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gp120可变区1/2 单克隆抗体 真核蛋白表达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HIV-1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婧婧 徐丹 +2 位作者 王敏 谢巍巍 刘文恩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中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9例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诊的HIV感染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和尿液标本同时进行HIV-1抗体检测;以确认结果为准,计算尿液HIV-1抗...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中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9例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诊的HIV感染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和尿液标本同时进行HIV-1抗体检测;以确认结果为准,计算尿液HIV-1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59例经CDC确诊的HHIV感染者血清HIV-1抗体全部阳性,相应尿液中HIV-1抗体阳性53例,阴性6例;对照组30例的血清HIV-1抗体全部阴性,相应尿液1例HIV-1抗体阳性,经血清ELISA法及胶体硒法对该样本进行HIV-1抗体检测均阴性。以确认结果为准,尿液HIV-1抗体检测阳性敏感度为89.83%,特异度为96.67%。结论在采集血液标本不便的情况下,可通过检测尿液HIV-1抗体对高危人群进行HIV感染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尿液 hiv-1抗体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表达CCR5Delta32蛋白对HIV-1感染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安群星 雷迎峰 +4 位作者 杨静 张献清 易静 陈蕤 穆士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41-1145,共5页
人CCR5Delta32突变个体能有效抵制HIV-1感染,主要是由于该个体淋巴细胞内表达的CCR5Delta32突变蛋白能通过反式显性失活效应(TDN)抑制细胞表面HIV-1辅受体CCR5和CXCR4的产生.通过构建CCR5Delta32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CCR5Delta32突变个体能有效抵制HIV-1感染,主要是由于该个体淋巴细胞内表达的CCR5Delta32突变蛋白能通过反式显性失活效应(TDN)抑制细胞表面HIV-1辅受体CCR5和CXCR4的产生.通过构建CCR5Delta32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研究细胞内表达CCR5Delta32蛋白对HIV-1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表达CCR5Delta32蛋白的人PBMCs对HIV-1R5、X4及R5X4毒株感染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工作为后续的AIDS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5Delta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辅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法分析HIV-1整合酶的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微宏 黄建松 詹金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较好地分析HIV-1整合酶的生物学活性以及大规模地筛选整合酶抑制剂的方法。方法:HIV-1整合酶经表达复性及纯化后,采用一种基于Biotin-Avidin EILSA(BA-ELISA)的方法,使用化学发光底物测定分析整合酶的生物学活性,以及...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较好地分析HIV-1整合酶的生物学活性以及大规模地筛选整合酶抑制剂的方法。方法:HIV-1整合酶经表达复性及纯化后,采用一种基于Biotin-Avidin EILSA(BA-ELISA)的方法,使用化学发光底物测定分析整合酶的生物学活性,以及型核糖体失活蛋白luffin-a对整合酶的抑制作用。结果:1采用BA-ELISA法得到整合酶的比活性为54.92U/mg蛋白;2luffin-a对整合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63±0.026)μmol/L。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基于BA-ELISA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分析HIV-1整合酶的生物活性,适合于大规模体外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酶类/遗传学 人类免疫缺陷Ⅰ型病毒 生物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在抗HIV-1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保锋 张东 +1 位作者 孙景梅 张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综述RNA干扰在抗HIV-1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外和国内近年来有关RNA干扰在抗HIV-1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RNA干扰这一自然存在的、进化保守的抗病毒感染机制,导致序列特异的基因沉默。体外证明小干... 目的综述RNA干扰在抗HIV-1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外和国内近年来有关RNA干扰在抗HIV-1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RNA干扰这一自然存在的、进化保守的抗病毒感染机制,导致序列特异的基因沉默。体外证明小干扰RNA能有效对抗HIV-1感染并抑制HIV在细胞内复制与表达。结论RNA干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防治HIV-1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小干扰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的QSAR研究与分子设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艳 冯惠 +1 位作者 周俊 堵锡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6-721,共6页
为了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抑制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从而获得活性更好的抑制剂,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32种INSTIs分子的电拓扑状态指数(Ei)和电性距离矢量(Mj)。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LBR)方法... 为了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抑制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从而获得活性更好的抑制剂,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32种INSTIs分子的电拓扑状态指数(Ei)和电性距离矢量(Mj)。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LBR)方法建立了化合物抑制活性的六元(M57,M14,E7,E13,E21,M36)QSAR模型。以模型中的6个参数为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层构建反向传播(BP)算法模型,设定6∶2∶1的网络结构,相关系数R2由多元线性回归的0.946提升到0.992。分析模型的6个变量可知,影响INSTIs抑制活性的主要结构片段是>N—、—N—、—C—、—X、—C<、—CH和—OH。通过结构修饰提出3种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 抑制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设计 电拓扑状态指数 电性距离矢量 最佳变量子集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u-LTR PCR检测整合型HIV-1实验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娟 焦艳梅 +3 位作者 画伟 张彤 吴昊 高艳青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对Alu-LTRPCR检测整合型HIV-1的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方法收集20例HIV-1感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凝血标本,纯化CD4+T细胞并提取DNA,根据整合型HIV-1DNA的特点设计引物,首轮PCR5′端引物来自于人类保守的Alu序列,3′端引物来自于H... 目的对Alu-LTRPCR检测整合型HIV-1的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方法收集20例HIV-1感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凝血标本,纯化CD4+T细胞并提取DNA,根据整合型HIV-1DNA的特点设计引物,首轮PCR5′端引物来自于人类保守的Alu序列,3′端引物来自于HIV-1LTRU5区序列,扩增片段包含了整合位点上游的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和整合的HIV-1LTR的序列。第二轮引物针对HIV-1LTRU3区的序列。在首轮PCR基础上,PCR产物稀释后进行第二轮PCR。结果经过优化的Alu-LTRPCR,20例HIV病人全部检测到整合的HIV-1。结论经优化后,Alu-LTRPCR检测整合型HIV-1的实验方法的灵敏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PCR 整合型hiv-1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IV-1基因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雅茹 焦艳梅 +1 位作者 张彤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仍有其局限性(如引起毒素蓄积和病毒突变)。基因治疗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仍有其局限性(如引起毒素蓄积和病毒突变)。基因治疗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抗HIV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干扰病毒复制,提供了阻止HIV进行性感染的希望。本篇综述主要探讨当前多种基因治疗策略及其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基因疗法 慢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 CRF07_BC毒株gp41 NHR结构域N51的表达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继平 姜世勃 刘叔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7-1740,共4页
目的对来源于HIV-1中国流行株CRF07_BC的包膜糖蛋白gp41 NHR结构域的N51进行表达和结构及抗原性分析。方法运用重叠延伸PCR方法扩增出N51Fd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FUSE-hIgG1-Fc2,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圆二... 目的对来源于HIV-1中国流行株CRF07_BC的包膜糖蛋白gp41 NHR结构域的N51进行表达和结构及抗原性分析。方法运用重叠延伸PCR方法扩增出N51Fd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FUSE-hIgG1-Fc2,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圆二色谱法、免疫印迹法对表达的N51FdFc-BC重组蛋白进行结构和抗原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pFUSE/N51Fd-BC表达载体,并在真核表达体系实现了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5 000,可与抗HIV-1 gp41 N/C多肽的抗体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51FdFc-BC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 315.1,等电点PI为7.59,且形成了无规则卷曲结构,易于与抗体反应,可作为抗原。圆二色谱的分析与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的结果一致。结论N51FdFc-BC重组蛋白具有无规则卷曲结构,可适合作为HIV-1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1 CRF07BC GP41 NHR结构域 N51基因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HBV共感染患者HBV病毒基因组前S区、BCP区和前C区的变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莉莎 姚涛 +4 位作者 江培学 杨志军 贺健梅 郑军 陈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2-104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乳酸浓度检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英 孙玉 +5 位作者 张洪海 计云霞 乔录新 丁渭 张玉林 陈德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感染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浆乳酸浓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1例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IV-1儿童与30例正常对照儿童,检测血浆乳酸浓度,结合儿童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及... 目的研究中国感染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血浆乳酸浓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1例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IV-1儿童与30例正常对照儿童,检测血浆乳酸浓度,结合儿童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感染HIV-1患儿血浆乳酸浓度(2.32±0.60)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1.60±0.88)mmol/L(P<0.01);d4T治疗组和AZT治疗组间血浆乳酸浓度、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病毒载量、性别、年龄以及HIV-1传播途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乳酸浓度可反映感染HIV-1儿童经抗病毒治疗后的线粒体毒性,有望成为线粒体毒性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儿童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乳酸 线粒体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u-LTR PCR方法检测HAART治疗系列各细胞亚群的整合型HIV-1 DNA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娟 焦艳梅 +3 位作者 高艳青 寇卜心 张彤 吴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9-452,共4页
目的应用Alu-LTR PCR方法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系列的CD4+T,CD8+T及B细胞进行检测,明确不同细胞亚群及HAART治疗的不同阶段是否存在整合的HIV-1 DNA。方法收集20例HIV-1感染患者HAART治... 目的应用Alu-LTR PCR方法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系列的CD4+T,CD8+T及B细胞进行检测,明确不同细胞亚群及HAART治疗的不同阶段是否存在整合的HIV-1 DNA。方法收集20例HIV-1感染患者HAART治疗过程中0、4、12周及10例健康对照的抗凝血标本,纯化CD4+T,CD8+T及B细胞并提取DNA,应用Alu-LTR 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20例HIV-1感染者HAART治疗系列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成功扩出目的片段,CD8+T细胞所扩条带亮度均低于CD4+T细胞,HAART治疗系列0、4、12周标本所扩条带亮度没有明显差异。B细胞及10例健康者均为阴性。结论 CD4+T及CD8+T细胞存在整合型HIV-1 DNA,HIV储藏库主要存在于CD4+T细胞内。B细胞内不存在整合型HIV-1 DNA。随着HAART治疗的进程,整合型HIV-1 DNA仍然存在,进一步证明HAART不能根除HIV储藏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LTR PCR 整合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CD4+T细胞 CD8+T细胞 B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HIV-1感染者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春惠 徐克沂 +8 位作者 陈新月 吴昊 闫惠平 张永宏 伦文辉 徐小宁 ndrew Mc Michael Sarah Rowland-Jones 董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POT分析8例患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中存在较强的T细胞反应,特别对HIV-1病毒的pol、gag、nef蛋白的免疫反应比其他蛋白强。结论病毒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在HIV-1 LTNPs有较强并且很广泛的反应,这对于有效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可能是这些LTNPs及SP病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hiv-1长期感染不进展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HIV-1颗粒引发小胶质细胞钙离子内流和NF-κB核转位的研究
20
作者 黄秀艳 曾耀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5-831,共7页
目的:探讨灭活的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颗粒(HIVp)对人小胶质细胞钙离子内流和转录因子NF-κB核转位的作用,对比不同亚型(HIVp-X4型与HIVp-R5型)的灭活HIVp所引发的钙离子内流强度差异。方法:将小胶质细胞接种到圆形盖玻片上,用钙离子探针... 目的:探讨灭活的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颗粒(HIVp)对人小胶质细胞钙离子内流和转录因子NF-κB核转位的作用,对比不同亚型(HIVp-X4型与HIVp-R5型)的灭活HIVp所引发的钙离子内流强度差异。方法:将小胶质细胞接种到圆形盖玻片上,用钙离子探针Fluo-4进行染色,用共聚焦显微镜以荧光强度为指标实时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变化;联合胞内染色技术,用共聚焦显微镜记录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小胶质细胞NF-κB核转位。结果: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IVp所引发的钙内流效应明显强于gp120;在gp120同时存在的情况下,HIVp激发的钙离子内流效应会被其部分阻断;另外,HIVp-X4所引发的钙离子内流和NF-κB核转位要比HIVp-R5明显。结论:HIVp表面既有自身基因组编码的gp120蛋白,又有出胞时所携带的宿主蛋白,由于HIVp引发的钙内流效应明显强于gp120,因而推测HIVp表面的宿主蛋白在活化小胶质细胞中起了一定的协同作用;而HIVp-X4对小胶质细胞的刺激性明显强于HIVp-R5,提示X4型病毒是HIV相关性失智症的重要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核因子ΚB 核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