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ug repurposing of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that alleviate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 an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via inhibiting leukotriene a4 hydrolase and blocking LTB4 biosynthesis 被引量:4
1
作者 Wei-qiang LU Jing-yuan WANG +4 位作者 Xue YAO Ping OUYANG Ning-ning DONG Dang WU Jin HUA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2-972,共1页
OBJECTIVE Leukotriene B4(LTB4)biosynthesis and subsequently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may provide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ALI)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To provide a pote... OBJECTIVE Leukotriene B4(LTB4)biosynthesis and subsequently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may provide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ALI)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To provide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I or IPF,we identified potent inhibitors of Leukotriene A4 hydrolase(LTA4H),a key enzym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LTB4.METHODS In this study,we identified two known histone deacetylase(HDAC)inhibitors,suberanilohydroxamic acid(SAHA)and its analogue 4-(dimethylamino)-N-[7-(hydroxyamino)-7-oxoheptyl]benzamide(M344),as effective inhibitors of LTA4H using enzymatic assay,thermofluor assay,and X-ray crystallographic investigation.We next tested the effect of SAHA and M344 on endogenous LTB4 biosynthesis in neutrophils by ELISA and neutrophil migration by 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A murine experimental model of ALI wa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LPS)inhalation.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lung tissue using H&E staining revealed the serious pulmonary damage caused by LPS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SAHA.We next examined m 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lung tissue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using q RT-PCR and ELISA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by SAHA.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AHA and M344 on a murine experimental model of bleomycin(BLM)-induced IPF model.RESULTS The results of enzymatic assay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 showed that both SAHA and M344 bind to LTA4H,significantly decrease LTB4 levels in neutrophil,and markedly diminish early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in mouse models of ALI and IPF under a clinical safety dose.CONCLUSION Collectively,SAHA and M344 would provide promising agents with well-known clinical safety for potenti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LI and IPF via pharmacologically inhibiting LAT4H and blocking LTB4 bio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ung injury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alleviate neutrophilic inflammation leukotriene A4 hydrolase leukotriene B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化修饰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梁楠 敖倩 孙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各个类型甲状腺癌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及侵袭能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甲状腺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乙酰化修饰在参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探讨HDAC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提出可行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乙酰化修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马替尼联合西达本胺抗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同效应研究
3
作者 杨晨燕 杨婵 葛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与FLU和CHI单药相比,FLU联合CHI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诱导SUP-B15细胞G0/G1期阻滞,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公共数据库分析两药作用靶点与Ph+ALL致病候选基因识别50个交集基因,富集到p53和c-Myc转录因子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FLU、CHI联合用药较单药组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上调p53、BAX及Caspase-3的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c-Myc、PIK3CA、PIK3CB及AKT2的蛋白和mRNA水平。GEO数据库及本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发现Ph^(+)ALL患者中c-Myc、PIK3CA、PIK3CB及AKT2显著高表达而p5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LU联合CHI可能通过p53/c-Myc轴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诱导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Ph+ALL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氟马替尼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磊 彭小烨 +3 位作者 王开心 黄小久 张帆 禹思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9-1266,共8页
畜禽在养殖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畜禽病毒(如乙脑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属于人兽共患性病原,对养殖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健康也可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防控畜禽病毒不仅可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同时对保障公共... 畜禽在养殖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畜禽病毒(如乙脑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属于人兽共患性病原,对养殖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健康也可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防控畜禽病毒不仅可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同时对保障公共健康也十分重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属于表观遗传修饰酶,可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过程影响基因表达,继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大量研究表明,HDACs可通过与病毒蛋白互作或影响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来参与多种畜禽病毒感染过程,且HDACs抑制剂处理可抑制部分病毒(如伪狂犬病病毒和马立克病毒)复制,提示HDACs可作为抗畜禽病毒感染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靶点。因此,深入了解HDACs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过程对防控畜禽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要介绍了HDACs及其抑制剂,重点综述了HDACs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为深入研究HDACs调控畜禽病毒感染提供参考,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 抑制剂 畜禽病毒感染 作用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谦 瞿菲 李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6,共6页
伴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这一类靶向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药物的创新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逐渐改变。无论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 伴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这一类靶向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药物的创新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逐渐改变。无论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还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都能够从HDACi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可观的临床获益。文章围绕HDACi这一类药物,总结其在乳腺癌各个分子亚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总结了中国人群的治疗现状,对未来联合用药方案合理布局的探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表观遗传调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恩替诺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6
作者 邓瑞雪 潘春容 +4 位作者 朱学亮 胡林杰 孙跃峰 曾巧英 蒙学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42-4552,共11页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剂处理细胞中PPRV N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Time of Addition Assay确定MGCD0103在PPRV复制过程的作用阶段,用Western blot检测PPRV 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CID50方法测定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PRV感染引起EEC细胞HDAC1(P<0.001)和HDAC2(P<0.002)转录水平明显上升;MGCD0103在病毒入侵和复制阶段均发挥了抑制作用,且在复制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MGCD0103显著降低PPRV N基因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及病毒滴度(P<0.002),且其抑制PPRV在EEC中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药物选择指数(SI)分别是0.43μmol·L^(-1)和4.35。本研究确定MGCD0103显著抑制PPRV的复制,这对研发有效抗PPR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率产毒细胞株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GCD0103 抑制 小反刍兽疫病毒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丹丹 秦克宁 +2 位作者 吕纯莉 曾建业 王小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3-1405,共13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髓系起源的异常原始细胞增殖为特征。“3+7”诱导方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一直是治疗AML的基石,但仍有部分AML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或完全缓解后复发,目...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髓系起源的异常原始细胞增殖为特征。“3+7”诱导方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一直是治疗AML的基石,但仍有部分AML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或完全缓解后复发,目前AML的总体疗效仍不乐观。因此,寻找新药物以提高AML患者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表观遗传对AML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是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靶向药物,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上调组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水平,目前已应用于AML临床研究中,在联合治疗中显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治疗效果。本综述介绍了HDAC和HDACi的分类依据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阐述了伏立诺他、贝利司他、帕比司他、戊丙酸、恩替诺特、西达本胺等6种HDACi在AML中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HDACi与其他抗癌药物联用在AML中的作用机制,并对HDACi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期望为临床治疗AM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在牙源性干细胞成骨和成牙本质分化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东雨 朱小苗 +1 位作者 赵继荣 何文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8-474,共7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与DNA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发挥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有利于染色质松弛,使各种转录因子与DNA特异性结合,发挥激活转录基因的作用。牙源性干细胞(DSCs)是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与DNA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发挥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有利于染色质松弛,使各种转录因子与DNA特异性结合,发挥激活转录基因的作用。牙源性干细胞(DSCs)是人成体干细胞,此类细胞具有取材时损伤小和免疫排斥反应低等特点,在成骨、成牙本质等分化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种子细胞。大量研究表明,HDACs及HDACis两者在细胞分裂分化、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炎症等多种生命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本文对组蛋白修饰中HDACs以及HDACis在DSCs成骨和成牙本质分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HDACs及HDACi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有望对DSCs治疗牙齿及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牙源性干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衍生物作为新型LSD1/HDAC双靶点抑制剂的计算模拟研究
9
作者 鲁文凤 路嘉瑞 +2 位作者 韩迪 高云龙 徐永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0,共9页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 本研究选择前期设计出来的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LSD1抑制剂R1~R6,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力学/广义玻恩表面积(MM/GBSA)等计算模拟方法探索了这些衍生物与HDAC8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自由能。以HDAC8的共晶配体CRA-A作为参考,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衍生物R1~R6均能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Zn^(2+)结合,与HDAC8有效结合。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过程中,小分子的羟肟酸基团的两个氧原子始终与Zn^(2+)双齿配位,且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始终在HDAC8的疏水腔内。R1~R6与HDAC8的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R1和R3与HDAC8的结合能力最强(分别为-200.00 kcal·mol^(-1)和-202.62 kcal·mol^(-1)),和其与LSD1的结合能力一致。其中,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稳定因素。能量分解结果揭示ASP164、ASP253和HIS166是小分子与HDAC8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白藜芦醇衍生物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双靶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效应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圣坤 刘兵 +3 位作者 李秀森 侯春梅 洪宝发 于晓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9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作用的细胞信号机制。方法:半固体培养检测TSA对前列腺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蛋白乙酰化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作用的细胞信号机制。方法:半固体培养检测TSA对前列腺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蛋白乙酰化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TSA能够有效杀伤前列腺癌LNCaP细胞,在较低浓度即能抑制具有集落形成能力的细胞;药物处理使细胞内蛋白乙酰化水平增高,乙酰化组蛋白H3积累,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如雄激素受体、HER2、Raf-1、Akt、CDK4等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被清除。结论:TSA能够同时阻断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多条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 前列腺癌 细胞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曲古抑菌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艳莹 王艳芳 +1 位作者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3-89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西达本胺可抑制这3种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尤其能较早较快地抑制Z-138细胞的增殖;另外,西达本胺还可诱导3种B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aver及Z-138细胞对西达本胺较Raji细胞更为敏感;西达本胺可以提高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Maver和Z-138细胞的caspase-3活性。结论:西达本胺能够抑制B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西达本胺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活化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B淋巴瘤细胞株 线粒体膜电位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衡 符仁义 +5 位作者 李丰益 朱易萍 王晓阳 毛咏秋 乌学真 周晨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64-968,共5页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条件下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分化抗原检测、细胞周期测定、联合NBT与MTT还原试验计算A(NBT)/A(MTT)值等方法分析细胞的分化或凋亡特点。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VPA对HL60细胞的IC50值低于对K562细胞的IC50值。ATRA能明显增强VPA、TSA对HL60细胞以及VPA对K562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HL60经VPA处理后出现粒系表型,NBT还原率增加,CD11b表达增强,而K562细胞未显示分化迹象。结论:VPA和TSA抑制HL60细胞增殖,VPA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这些作用均能被ATRA增强;VPA和TSA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不能诱导K562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丙戊酸 曲古抑菌素 HL-60细胞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调控Molt-4细胞组蛋白甲基化诱导p15基因去甲基化后再表达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旭东 黄轶群 +1 位作者 蒋少红 郑瑞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83-587,共5页
本研究探讨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对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olt-4细胞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及p15基因的去甲基化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沉默基因重新表达的机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HI作用后Molt-4细胞的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状态及P1... 本研究探讨异硫氰酸苯己酯(PHI)对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olt-4细胞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及p15基因的去甲基化的调控作用及诱导沉默基因重新表达的机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HI作用后Molt-4细胞的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状态及P15蛋白的表达的变化;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PHI作用前后Molt-4细胞株p15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变化;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olt-4细胞经过PHI处理后p15基因的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HI作用于Molt-4细胞可增强组蛋白H3K4甲基化表达,抑制组蛋白H3K9甲基化表达,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PHI作用于Molt-4细胞5天后,p15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减弱,p15基因的异常高甲基化现象被逆转,沉默的p15基因重新表达;p15 mRNA、P15蛋白表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PHI可能通过特异性调节组蛋白H3K4、H3K9甲基化水平,引起染色体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p15基因的CPG岛去甲基化,从而诱导p15基因重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苯己酯 MOLT-4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组蛋白甲基化 p15基因去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VPA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颖 白力 +4 位作者 张文兰 尹学红 张伟 庞春艳 王永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7-312,317,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影响,分析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巨噬细胞的组蛋白修饰,进而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过程,旨在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组蛋白修饰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影响,分析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巨噬细胞的组蛋白修饰,进而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过程,旨在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J774.1巨噬细胞24 h,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诱导J774.1巨噬细胞24 h,并在诱导过程中加入2 mmol/L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收集巨噬细胞,实时免疫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的特异性标记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组蛋白修饰情况。结果:J774.1细胞经LPS和IFN-γ诱导24 h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经IL-4刺激24 h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VPA处理后的M1型巨噬细胞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升高,标记基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的表达量降低,CD86的表达量升高;VPA处理后的M2型巨噬细胞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程度也升高,标记基因精氨酸酶(Arginase-1,Arg-1)、Fizz-1(Found in inflammatory zone-1,Fizz-1)、甘露糖受体(CD206)、Ym1的表达量升高。结论: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和组蛋白的修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VPA在M1型巨噬细胞诱导体系中可以促使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但是在M2型巨噬细胞诱导体系中,却抑制了M1型巨噬细胞的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 巨噬细胞极化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全乐 李天富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1,共7页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抗癫痫治疗以及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丙戊酸钠还能对神经元的生长、变异、凋亡产生影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神经传递和细胞内...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抗癫痫治疗以及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丙戊酸钠还能对神经元的生长、变异、凋亡产生影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丙戊酸钠的作用机制与神经传递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有关。丙戊酸钠作为神经功能保护药物治疗神经损伤以及认知障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神经保护 信号传导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邹琛 周俊 陆国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87-2490,共4页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histones and non-histone proteins regulate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gene transcriptio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cancer, are characteristic ...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histones and non-histone proteins regulate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gene transcriptio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cancer, are characteristic of causing accumulation of acetylated histones and othe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HDACi is able to arrest the cell cycle in G1 and/or G2 phase, and to induce apoptosis in a variety form of transformed cells with little toxicity to normal cells. However, the exact antitumor mechanisms of HDACi are still unclear.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update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HDACi with a focus on HDACi-regulated cell growth arrest and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联合替西罗莫司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重 赵艳 +3 位作者 董丽华 王黎 程澍 赵维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41-1447,共7页
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短链脂肪酸类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抑制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 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短链脂肪酸类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抑制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及自噬相关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水平。结果表明,单用VPA和TEM均可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两药合用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药联合后可阻断细胞周期,引起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增高;电子显微镜检测进一步证实,经VPA及TEM处理后的细胞出现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两药合用时自噬现象更为显著;蛋白质免疫印迹证实,自噬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经VPA处理后HDAC1和HDAC3表达下调,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表明VPA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其自噬。结论:VPA和TEM在阻断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自噬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为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TOR抑制剂 自噬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丙戊酸 替西罗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抑制小鼠CD4^+T细胞活化的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强 文晓芸 +3 位作者 杜传福 吴少瑜 叶俊生 李忠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3-428,共6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相关分子的基因转录和表达以及对活化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探讨TSA影响CD4+T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20、200 nmol/L倍比浓度TSA作用于C57BL小鼠脾脏中分离出...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相关分子的基因转录和表达以及对活化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探讨TSA影响CD4+T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20、200 nmol/L倍比浓度TSA作用于C57BL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CD4+T细胞24 h,观察对CD3,CD28以及IL-2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观察TSA对采用抗CD3,CD28单抗激活CD4+T细胞表达蛋白酶ZAP70和PI3K的影响。结果 TSA能抑制CD4+T细胞CD28基因转录和分子表达,且与作用浓度相关;能抑制抗体激活的小鼠CD4+T细胞表达PI3K蛋白,而对CD3分子活化信号下游的ZAP70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TSA还能抑制CD4+T细胞IL-2的基因转录和显著减少激活的CD4+T细胞表达IL-2(P<0.01)。结论 TSA通过抑制CD28基因转录和分子表达,影响激活CD4+T细胞活化过程中共刺激信号向细胞内的传导,减少IL-2的分泌,从而降低CD4+T细胞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抑菌素A CD4+T细胞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丹 李芳伟 万毅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196,共5页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进展性疾病,可导致右心功能不全,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表观遗传改变在PAH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表观遗传修饰...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进展性疾病,可导致右心功能不全,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表观遗传改变在PAH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主要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调节,在染色质和基因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与PAH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靶向组蛋白乙酰化途径对PAH有一定的治疗潜力。本文就HDACs在PAH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PAH发病机制的了解,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肺动脉高压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表观遗传改变 组蛋白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在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和动物健康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智 纪邑奇 +1 位作者 黄文明 左福元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201-4212,共12页
反刍动物饲喂高谷物饲粮易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导致采食量和消化率降低,瘤胃和肠上皮的黏膜屏障受损,肝脏脓肿和炎症反应增加。丁酸作为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和上皮细胞的能量来源,影响瘤胃液pH和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上皮生长发... 反刍动物饲喂高谷物饲粮易诱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导致采食量和消化率降低,瘤胃和肠上皮的黏膜屏障受损,肝脏脓肿和炎症反应增加。丁酸作为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和上皮细胞的能量来源,影响瘤胃液pH和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促进上皮生长发育。作为信号分子,丁酸参与多个信号通路,在细胞功能、信号转导、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丁酸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R)引起多种转录因子的活化,或者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了丁酸尤其是在高谷物饲粮中添加丁酸盐对反刍动物瘤胃、肠道和肝脏的影响以及分子作用机制,为缓解SARA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黏膜屏障 G蛋白偶联受体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