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与KDL教学模式生成 被引量:4
1
作者 汪晓赞 徐勤萍 +3 位作者 杨燕国 郭富强 陈美媛 金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抬头、不互动、不思考”的现实困囿,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体育统计学”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成效,发现,其以“教育之问”重置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之需”重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之要”重设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频谱,以“教育之为”重建激励增值的学习评价,不仅为解决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三不”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还促进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创获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能力、陶熔志趣品性。基于此,创新生成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KDL教学模式,以知之(Knowit)、行之(Doit)、乐之(Loveit)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新样态,在课堂上实现从单纯“教知识”到全面“育人”的转变,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 KDL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数字契约迈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理念、行动机制与实践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阚阅 刘林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为应对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数字契约”为核心的转型框架,展现出一种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足于人文主义与社会契约的治理观念、借助全球报告与新兴概念推进思想实验,并以区域化... 为应对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数字契约”为核心的转型框架,展现出一种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足于人文主义与社会契约的治理观念、借助全球报告与新兴概念推进思想实验,并以区域化与本土化布局形成合作边界。通过在全球机制复合体中引领政策战略、在多元利益相关方中创新转型生态、在高等教育权力格局中促进资源流动等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内化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职能使命与管理效率之中。尽管面临全球教育与技术格局的复杂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且可持续的转型路径,为我国参与构建开放、协同、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生态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数字契约 复杂适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困境审视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甘荔桔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72,共8页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涵盖了环境革新目标驱动、权威保障规制引导、主体适应行为博弈3个方面,但目前仍存在多系统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完善、软硬件短板明显且发展后劲不足、基础教学环节任务落实保障缺乏有效支撑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方略:宏观环境政策引导,借助人才聚力推进系统联动;中观科技创新赋能,打造资源优化和均衡共享引擎;微观提升主体协同内驱力,促进新时代新任务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力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4
作者 梅伟惠 马雪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自2017年“数字哈萨克斯坦”国家计划发布以来,在两任总统的大力推动下,哈萨克斯坦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借助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种政策工具,哈萨克斯坦加大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人才培养、... 自2017年“数字哈萨克斯坦”国家计划发布以来,在两任总统的大力推动下,哈萨克斯坦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借助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种政策工具,哈萨克斯坦加大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目标规划、金融服务,推进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企合作、示范工程打造和国际交流。鉴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与困境,我国应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重要支撑,强化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实施的多重保障;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必要辅助,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规划的目标引领;以需求型政策工具为未来趋势,追求高等教育数字化政策实践的本土适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政策工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的对话: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审与前瞻
5
作者 许美德 吴寒天 刘继安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共7页
国际化可被视为现代大学自中世纪肇始即具有的内生属性。现代大学模式扩散至后发国家后与当地文化在冲突和互动中交融。大学不仅成为人类知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亨廷顿... 国际化可被视为现代大学自中世纪肇始即具有的内生属性。现代大学模式扩散至后发国家后与当地文化在冲突和互动中交融。大学不仅成为人类知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反思,大学的独特性使其作为文明对话的平台从而避免文明冲突成为可能。儒家思想使中国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促进国际和谐作出贡献。大学拥有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心以及个体间思想交流枢纽的双重身份,它的文明职能无法被其他类型机构取代。大学促进文明对话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形式是为来自不同文化的青年人营造有形或无形的交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文明对话 文化冲突论 中国大学 儒家文化 文明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他者”:数字时代师德建设的异化与重构
6
作者 赵洪杰 吕建强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4,共5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 数字技术重塑了教育的权力结构与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角色面临工具理性侵蚀、情感疏离加剧、技术异化加深等挑战。借助于“他者伦理”视角,剖析数字时代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道德主体性消解、情感劳动异化、伦理边界模糊等三重困境。建议践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推进师德建设从“技术规训”转向“生命关怀”。在认知维度促使教师从“技术驯服”走向“道德自觉”,在关系维度实现师生交往从“数据依赖”回归“生命对话”,在制度维度推动师德评价从“绩效评估”转向“关怀评价”,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重构数字时代的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师德建设 师生关系 他者理论 马克思哲学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袁雯 方建锋 钱梦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经历了从计划指令到动态调适的历史转型,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我国人才供需适配机制面临五角协同失衡、信... 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经历了从计划指令到动态调适的历史转型,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我国人才供需适配机制面临五角协同失衡、信息流通不畅、育人模式迟滞、评价机制模糊等系统性挑战。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亟须从双向互动、全过程覆盖、多元分类、前瞻调整等四个维度重构人才适配观,进而遵循以下四条机制构建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治理框架;夯实数字基座,建设互联的人才供需对接数据库;深化培养改革,构建需求导向下的柔性育人体系;革新评价体系,树立能力与贡献为本的价值导向。由此,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的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人才 供需适配 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的理论循证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马东霄 陈永利 鲍东杰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共6页
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逻辑。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是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而持续进化、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基于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较弱、跨界融合不... 适应性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逻辑。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是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而持续进化、优化、提质的发展过程。基于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基础较弱、跨界融合不够等现实困境,增强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需要审思办学历史,巩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根基与沃土;定向办学目标,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定位办学思想,锚定职业本科守正创新与提档升级;考量专业建设,审时度势创新实施一对一专业策略;探索办学路径,推进跨界融合、多方联合的职教本科办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职业本科教育 复杂适应性系统 高等教育适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竞合逻辑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王丹 吴立保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3,共10页
实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先决条件,省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对教育强国建设负有主体责任。本研究依托竞合理论,针对省域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固化、合作联动不足和分类目标建设失衡、合作理念和行动不足等问题,提出竞合视角下省... 实现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先决条件,省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对教育强国建设负有主体责任。本研究依托竞合理论,针对省域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固化、合作联动不足和分类目标建设失衡、合作理念和行动不足等问题,提出竞合视角下省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省域高等教育分类多主体竞合生态关系,建立互涉共生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主体,形成互补嵌入的结构化竞合和评价机制,分类引领确立互为目标的价值旨归以突破传统分类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和组织惯习影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高等教育 分类发展 竞合理论 生态关系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生耦合
10
作者 韩飞 郭广帅 姬鸣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1,共9页
建设教育强国,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以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推动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三链互动体系。高校拔尖创新人... 建设教育强国,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以及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配置,推动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三链互动体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强国之间的关键桥梁,对于实施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内在耦合逻辑,两者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面临顶层政策碎片化、培养主体间协同不畅,以及教师胜任力较为薄弱等问题,应通过政策层面的纵向引领、资源层面的横向支撑,以及教师队伍的底层强化,全面增强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内生增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2020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 被引量:40
11
作者 兰国帅 郭倩 +2 位作者 张怡 孔雪柯 钟秋菊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9,共13页
2020年3月2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0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报告提供了证据、数据和场景,以及专家们对影响高等教育实际采用新的技术和实践的因素的定量评级。该报告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和前瞻性方法,描述影响未来高等教育... 2020年3月2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0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报告提供了证据、数据和场景,以及专家们对影响高等教育实际采用新的技术和实践的因素的定量评级。该报告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和前瞻性方法,描述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15种宏观趋势、6项技术实践、4种未来场景和9个案例观点。报告先从社会、技术、经济、高等教育和政治五方面描述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15种宏观趋势。其中,社会趋势包括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人口变化、公平与公正实践;技术趋势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分析能力与隐私问题;经济趋势包括高等教育成本、未来工作与技能、气候变化;高等教育趋势包括学生数量变化、教育的替代途径、在线教育;政治趋势包括高等教育资金减少、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政治两极分化;其次详述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6项新的技术与实践,即自适应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教育应用,学生成就分析,教学设计、学习工程和用户体验设计提升,开放教育资源和扩展现实技术;再次描绘了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增长、约束、崩溃和转型4种可能发展场景;最后9位专家对报告发现进行了反思,阐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机构中问题重叠、分歧和交叉的方式。文章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从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趋势、新的技术实践、未来发展场景和文章案例观点四个维度,系统解读《2020年地平线报告》,寻求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创新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 新兴技术 人工智能 在线教育 自适应学习技术 扩展现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侠 王少媛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1,I0003,I0004,共14页
普通高等教育的空间公平性是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CIPP理论,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核密度与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发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均具有空间不均衡性,... 普通高等教育的空间公平性是衡量高等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CIPP理论,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核密度与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发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均具有空间不均衡性,极化效应明显集中于京津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而西北、西南与华南地区相对落后;普通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总体上具有空间公平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与西部部分人口密度较小省份生均教育经费水平略高;普通高等学校服务能力南北差异较大,东北、华北地区是热点聚集区域,西南、华南地区则为冷点聚集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水平与不同地区间的人口结构与经济规模差异相关性较强,马太效应明显。为此,要重视在地区间社会人口结构与经济规模差异基础上产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平差异,加快西北、西南、华南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减弱极化效应,进一步促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高等教育 CIPP理论 高等教育布局 教育区域公平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教出海”战略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测度、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谯欣怡 梁议心 韦妙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新时代“职教出海”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赛道。基于30个省份2016―2022年的面板数据,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时空差... 新时代“职教出海”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赛道。基于30个省份2016―2022年的面板数据,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从各维度看,“成果输出”贡献最大,其次是“教师输出”,最后是“人才输出”;省域上看,东部沿海省份遥遥领先,中西部个别省份异军突起,其他省份相对落后;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主要集聚类型为低低集聚,高高集聚不突出。从影响因素来看,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都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建议,营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国际化发展体系,实施区域协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TPACK模型的高职教师AI教育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丽婷 黄磊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5,共7页
基于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理论——AI-TPACK理论,构建了适用于高职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的三维模型,包括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三维度。依托该模型编制人工智能素养调查问卷,并对国内16所高职院... 基于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理论——AI-TPACK理论,构建了适用于高职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的三维模型,包括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三维度。依托该模型编制人工智能素养调查问卷,并对国内16所高职院校1138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总体表现一般,对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在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并在性别、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了由制度赋能、生态重构、伦理治理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的三维协同发展路径,以推动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TPACK理论 人工智能教育素养 高职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进情感与信任:高校思政课践行“四真”要求的价值指向
15
作者 凡景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6,共8页
践行“四真”要求,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新时代深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方向。高校思政课践行“四真”要求需要基于“讲道理”的课程本质、“立德树人”的课程任务、“政治引导”的课程功能等理论逻辑,引导教育... 践行“四真”要求,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新时代深化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方向。高校思政课践行“四真”要求需要基于“讲道理”的课程本质、“立德树人”的课程任务、“政治引导”的课程功能等理论逻辑,引导教育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在“四真”要求引领下,高校思政课需注重情感交流和信任建立,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在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信仰和政治担当上实现全面提升。按照教学逻辑将“四真”要求准确融入教学全程,可通过设计“真问题”、创设“真情境”、激发“真情感”、组织“真实践”的教学引导,有效激活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共鸣与信任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情感 信任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的二维构想——基于工具-符号理论视角
16
作者 曹昭乐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I0004,共12页
借鉴工具-符号理论和组织吸引力的解释框架,以4所“双高”院校为例,剖析中国高职院校吸引力增强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在工具层面,高职院校吸引力整体趋“强”,特别是在学生报考初期,但增长态势不持续,主要原因有生源危机持续发酵,高就业... 借鉴工具-符号理论和组织吸引力的解释框架,以4所“双高”院校为例,剖析中国高职院校吸引力增强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在工具层面,高职院校吸引力整体趋“强”,特别是在学生报考初期,但增长态势不持续,主要原因有生源危机持续发酵,高就业率、升学率与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在符号层面,高职院校吸引力增强态势更持久,但增幅不大,主要原因有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学生对专业认识的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社会文化根深蒂固,困限了高职院校符号吸引力的增强空间。可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核心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双策略,推动高等院校吸引力持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符号理论 组织吸引力 高职院校 教育功能 高校生源 大学生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适配性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育人服务的实践偏差与路径优化
17
作者 谢梦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96,101,共6页
文章基于供需适配性理论构建了由相关性、可及性、质量性、相适性四个维度组成的红色档案育人服务供需适配性分析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践分析阐述了实践中存在的几种偏差:管理目标与成长需求的错位、“均等化”服务与多元差异化需求... 文章基于供需适配性理论构建了由相关性、可及性、质量性、相适性四个维度组成的红色档案育人服务供需适配性分析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践分析阐述了实践中存在的几种偏差:管理目标与成长需求的错位、“均等化”服务与多元差异化需求不适、“零碎化”供给与集成化需求不符、有限性供给与开放共享异步。据此,提出红色档案育人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在供给逻辑上精准识别和匹配需求,谋求开放共享,深化数智开发;在需求策略上强化通识教育和方向性引导;供需两侧双向发力,不断推动红色档案育人服务达到适配均衡的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档案 育人服务 供需适配性理论 双向协同 数智开发 知识集成 开放共享 泛在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思政课“灌输—启发”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
18
作者 陈金环 黄亚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56-160,共5页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针对生源多样化、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单一化等现实问题,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提出“灌输—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其实践路径从三方面展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专题化设计...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针对生源多样化、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单一化等现实问题,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提出“灌输—启发”融合教学模式,其实践路径从三方面展开:在教学内容上,通过专题化设计、实践化延伸和分众化适配,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在教学策略上,注重灌输与启发的动态平衡,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技术赋能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实效;在评价体系上,建立多维评价机制,依托数据驱动和反馈闭环,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赋能。这一改革路径旨在为高职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灌输—启发融合 教学改革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性学习: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新样态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海文 王艳丽 王茂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习活动正在经历着全面的重构。适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当下更为复杂的学习环境的实践因应,具有泛在性、混合性与交互性等特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个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习活动正在经历着全面的重构。适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当下更为复杂的学习环境的实践因应,具有泛在性、混合性与交互性等特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个性化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公平。高职院校应该深度推进适性学习,不断完善数字校园协同治理制度,打造课堂教学与智能技术的全方位耦合,构建起学生多维评价的新样态,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性学习 高职院校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多元行动路径——基于32个案例的fsQCA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虹 王梓宁 张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共10页
推进教育数字治理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借助TOE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我国32个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成效受到网络技术支持、数据管理水平、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推进教育数字治理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借助TOE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我国32个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成效受到网络技术支持、数据管理水平、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区域数字化环境等5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单一因素无法构成高等教育高水平数字治理的必要条件;高水平数字治理的行动路径有3条,即数据管理引领下的区域环境助力型、数据管理支持下的部门协同推动型和社会参与驱动下的网络技术嵌入型;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水平,应着力发挥数据管理与区域环境的联动效应,实现数字治理因校制宜;以数据驱动改进部门业务流程,激活高校数字治理内生动力;立足网络技术建设,精准设计校企合作模式,持续推进校企数字治理协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高等教育 治理现代化 TOE理论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