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成像技术综合表征真菌/矿物相互作用的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1
作者 马超 殷博昊 +3 位作者 石璘 孙传强 胡楠 赵蓉旭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1,共6页
为了探索一种基于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成像技术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了一个涵盖真菌和矿物样品的制备、仪器调试、样品成像及数据分析等关键步骤的教学流程。通过精细的样品制备和高分辨成像技术,成功... 为了探索一种基于纳米二次离子质谱(nanoSI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成像技术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了一个涵盖真菌和矿物样品的制备、仪器调试、样品成像及数据分析等关键步骤的教学流程。通过精细的样品制备和高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地获得了真菌与矿物相互作用的空间分布图像,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了样品中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水铁矿在真菌周围显著富集,而赤铁矿表现出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整个实验过程严格遵循安全规范,符合高校实验教学要求。该实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样品制备能力和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技能,提升了他们对复杂生物-矿物系统的理解和数据分析能力,并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该研究为高校实验教学的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真菌 成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顶空分析总状土木香精油成分
2
作者 严志宏 许金娣 +3 位作者 张臣 顿珠次仁 张宁方 罗珍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以产自四川的总状土木香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总状土木香精油的提取,建立总状土木香精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分析方法,并以顶空进样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GC×GC-MS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 以产自四川的总状土木香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总状土木香精油的提取,建立总状土木香精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分析方法,并以顶空进样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GC×GC-MS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精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径0.850 mm、浸泡时间6 h、提取时间10 h、液料比10∶1(mL∶g),该条件下精油得率为1.02%。利用GC×GC-MS对2种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总状土木香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水蒸气蒸馏法共鉴定30个成分,而顶空进样共鉴定82个成分,共有成分8个,均主要以倍半萜类为主。而所得的总状土木香挥发性成分和含量有所差异,水蒸气蒸馏鉴定的主要精油成分和GC含量分别为土木香内酯29.65%、β-榄香烯28.11%、β-瑟林烯12.88%,顶空进样鉴定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和GC含量分别为土木香内酯46.34%和异土木香内酯4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状土木香 精油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活性成分提取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曾钰龙 陈俊妃 +1 位作者 董益阳 马强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1,共9页
蒲公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研究其内在活性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植物成分研究,综述了蒲公英属植物常用的索氏提取法、超声萃取法和超声辅助微波萃取法等多种预处理技术,以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多种... 蒲公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研究其内在活性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植物成分研究,综述了蒲公英属植物常用的索氏提取法、超声萃取法和超声辅助微波萃取法等多种预处理技术,以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分离鉴定技术,旨在寻找合适的方法对蒲公英属植物成分进行处理、分离和鉴定,为其药用、食品保健和能源转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成分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蒲公英 提取技术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成分的比较
4
作者 周柏屹 曾雅玲 +6 位作者 孙麟钧 江宇 朱嘉宁 范福金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组成的差异,为揭示分泌物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测定杉木树皮伤口... 【目的】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组成的差异,为揭示分泌物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测定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化学成分,比较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分泌物数量和成分的差异。【结果】杉木树皮受伤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的分泌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过熟林>成熟林>中熟林>幼龄林。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分泌物的组成存在差异,利用LC-MS技术检测出306种代谢物,主要是萜烯类、有机酸和糖类物质,不同种代谢物数量总体表现为萜烯类>有机酸>糖类,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幼龄林。【结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的分泌物数量和成分存在差异,分泌物中不同物质相对含量总体上随杉木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伤口分泌物 发育阶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22种有机紫外吸收剂
5
作者 包得军 冯壮壮 +5 位作者 张续 孙琦 张卓娜 胡小键 朱英 林潇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0-629,共10页
本研究将蛋白质沉淀技术、高效脂质去除技术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人血清中22种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的方法。采用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进行分离,分别以甲... 本研究将蛋白质沉淀技术、高效脂质去除技术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人血清中22种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的方法。采用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进行分离,分别以甲醇-水和甲醇-0.1%氨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正、负离子电喷雾电离(ESI+/ESI‒)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扫描,稳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22种目标化合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3,方法检出限(MDL)为0.02~0.48 ng/mL,方法定量限(MQL)为0.02~1.60 ng/m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22种目标分析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9.9%~136.1%,日内精密度为1.5%~25.4%,日间精密度为0.6%~23.5%。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校正后,22种目标分析物在胎牛血清中的基质效应为83.0%~119.9%。应用该方法测定110份人血清样本,结果显示,除3-亚苄基樟脑(3-BC)、2-(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2-丙烯基)苯酚(UV-9)、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2,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BP-8)和2,4-二羟二苯甲酮(BP-1)未检出外,其余17种目标分析物均有检出,检出率为0.9%~65.5%,检出水平为<MQL~11.7 ng/mL。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灵敏度高且定量准确,适用于人血清中22种OUVs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有机紫外吸收剂 血清 蛋白质沉淀技术 高效脂质去除技术 人体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吴炜 吴佳瑶 +1 位作者 陈佳桦 郑晶晶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针对纺织品中存在的纤维掺假、化合物残留、气味评定等问题,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纺织品检测的重要手段。首先阐述了气味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和构建指纹图谱的主要步骤;然后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2种技术出发,分析了2种技术在鉴... 针对纺织品中存在的纤维掺假、化合物残留、气味评定等问题,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纺织品检测的重要手段。首先阐述了气味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和构建指纹图谱的主要步骤;然后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2种技术出发,分析了2种技术在鉴别纤维、识别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异味、评定气味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概括了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发展趋势;最后为了更好地在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等环节中应用该技术,分析了目前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在数据分类、特征信息表征上的不足,提出后续可以从健全气味指纹数据库、应用多维技术共同表征气味、结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钻研和拓展。研究结果可为纺织品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检测 气味指纹图谱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个羊踯躅品种花香气挥发性成分分析
7
作者 李新茹 齐香玉 +5 位作者 李畅 刘晓青 郭臻昊 孙晓波 杜晓华 邓衍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ume) G. Don]品种间花香气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6个羊踯躅品种的花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 为了探究不同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ume) G. Don]品种间花香气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6个羊踯躅品种的花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羊踯躅品种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09个挥发性成分,其中20个成分的含量高于1.0μg·g^(-1),大牛儿烯D、石竹烯、α-蒎烯、葎草烯、α-法尼烯、水杨酸甲酯、β-蒎烯和芳樟醇是羊踯躅花香气的关键成分。不同品种间花香气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纸鸢’(‘Zhiyuan’)花香气的挥发性成分数量(43)和总含量(115.19μg·g^(-1))均最高,且其醇类、醛类、萜烯类、酯类、苯类含量基本上显著(P<0.05)高于其余品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47%,第1主成分中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橙花叔醇和α-荜澄茄油烯等9个成分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第2主成分中石竹烯和葎草烯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第3主成分中大牛儿烯D和α-法尼烯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纸鸢’的综合得分最高(7.32)。聚类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3.85处,‘纸鸢’单独为一组,‘芬纳’(‘Fenna’)、‘白手鞠’(‘Baishouju’)和‘橙光’(‘Chengguang’)为一组,其余12个品种为一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浓香型与白色花、中等香型与粉色花、弱香型与黄色花、无香型与橙色花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羊踯躅的花色越艳丽则花香气越淡,并且,‘纸鸢’可作为羊踯躅花香气形成机制研究的优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踯躅 挥发性成分 花香气 花色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8
作者 王庭杰 马丽 王松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 Harmaja)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探索了叶挥发油对8种致病细菌和1种致病真菌以及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宽...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 Harmaja)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探索了叶挥发油对8种致病细菌和1种致病真菌以及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到46个化学成分,其中,octahydro-2,5-methano-1 H-indene和7-ethyl-1,3,5-cycloheptatriene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21.15%和18.92%)。不同质量浓度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8种细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2 mg·mL^(-1)),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2 mg·mL^(-1);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半数效应浓度(EC 50)最低(0.19 mg·mL^(-1))。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宽叶杜香叶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枯茗醛、4-萜烯醇和α-蒎烯可能是其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杜香 叶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及与样品前处理技术联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林雪维 姚钟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无需或者仅需简单的样品制备,即能对样品进行原位电离及直接快速的进样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司法科学、药物分析、临床科学、环境等领域。尽管已有不少文献报道DART-MS的定量结果与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相当,但其痕...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无需或者仅需简单的样品制备,即能对样品进行原位电离及直接快速的进样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司法科学、药物分析、临床科学、环境等领域。尽管已有不少文献报道DART-MS的定量结果与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相当,但其痕量分析物的检测性能仍是关键问题。为获得更准确的定量结果,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系列样品前处理技术与DART-MS联用。该文从DART-MS的原理出发,对其不同研究领域中无需样品前处理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介绍了样品预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顶空固相网增强吸附、分散固相萃取、分散磁性固相萃取、机械化学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和热解吸)与DART-MS联用的研究成果。该综述旨在对DART-MS的样品直接分析的应用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开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实时直接分析 直接样品分析 样品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异味气体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侯畅 袁孟韬 +6 位作者 陈佳 尤巍 赵一凡 管航 李开开 郭磊 谢剑炜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6-1855,共10页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异味气体污染成为重要环境问题,其低嗅觉阈值和多途径暴露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因其准确鉴定和灵敏定量能力,成为目前异味气体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文在近15年...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异味气体污染成为重要环境问题,其低嗅觉阈值和多途径暴露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因其准确鉴定和灵敏定量能力,成为目前异味气体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文在近15年间的文献计量分析基础上,针对性总结了TD-GC-MS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继而对TD-GC-MS在不同来源异味气体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天然源、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消毒源等在内多类来源异味的特征识别和来源追溯进行了系统探讨。未来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模型构建、与电子鼻技术联用及便携式设备开发等方向,以提升异味气体自动化分析能力与现场监测效率,为环境污染防控和公共健康保障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异味气体 污染源解析 健康风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倩 万生芳 +4 位作者 李荣科 张磊 魏昭晖 仲子惠 邵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2-599,共8页
目的建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方法将25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17只)。造模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1)诱导建立糖... 目的建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方法将25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17只)。造模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1)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按24 h尿蛋白(24-hour urinary protein,24-hUP)随机分为DKD组、血瘀病证结合组,血瘀病证结合组按0.05 mg·kg^(-1)尾静脉注射10%大分子右旋糖苷3次,诱导成DKD血瘀证模型。根据随机血糖、24-hUP、证候评估、病理染色等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结合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血瘀病证结合组大鼠证候评估及病理染色均显示模型复制成功。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出22个差异代谢产物,其涉及的通路也与DKD血瘀证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本次DKD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复制成功,指标评估及代谢组学结果均显示出与DKD血瘀证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瘀证 代谢组学 液质联用技术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氦质谱检漏技术的SiC衬底微管检测设备
12
作者 周立平 刘慧强 +2 位作者 王琪 李明 张继光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2-980,共9页
为解决SiC衬底微管缺陷检测精度低、效率差的问题,研制了基于氦质谱检漏技术的SiC衬底微管检测设备。该设备以PFEIFFER公司的ASM 340型检漏仪作为检测核心、西门子S7-120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控制核心、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 为解决SiC衬底微管缺陷检测精度低、效率差的问题,研制了基于氦质谱检漏技术的SiC衬底微管检测设备。该设备以PFEIFFER公司的ASM 340型检漏仪作为检测核心、西门子S7-120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控制核心、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JAKA Zu@7型机器人作为自动搬运系统,实现SiC衬底微管缺陷的全自动检测。使用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对衬底密封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仿真,以确保衬底在大气压作用下不会碎裂。该设备检测到的漏率最低值为3.0×10^(-10)Pa·m^(3)/s,测试速度为2.5 min/片,均显著优于漏液检测法;重复测试数据偏差小于10%,结果稳定可靠。通过瑕疵微管检测仪和奥林巴斯显微镜对SiC衬底湿法腐蚀前后状态进行检测,发现视觉技术无法准确识别贯穿微管缺陷。该设备可以显著提高SiC衬底微管的检测精度与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对于提升SiC衬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衬底 微管缺陷 氦质谱检漏技术 计算仿真 西门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IDER和IP-MS技术鉴定小立碗藓着丝粒关键蛋白
13
作者 刘学东 翁玉明 +1 位作者 王铭亮 莫蓓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20,共8页
着丝粒关键蛋白是合成植物人工染色体的核心组分,本研究以分布于细胞核的小立碗藓着丝粒特异组蛋白3(Physcomitrella patens-specific centromere histone,PpCENH3)为诱饵,利用免疫沉淀-质谱联用(immunoprecipitation-mass spectrometry... 着丝粒关键蛋白是合成植物人工染色体的核心组分,本研究以分布于细胞核的小立碗藓着丝粒特异组蛋白3(Physcomitrella patens-specific centromere histone,PpCENH3)为诱饵,利用免疫沉淀-质谱联用(immunoprecipitation-mass spectrometry,IP-MS)技术,鉴定13个潜在的着丝粒相关蛋白.通过分析小立碗藓中保守的着丝粒单体重复序列,设计了长度为72 bp(base pair)的诱饵脱氧核糖核酸,利用邻近标记技术SPIDER(specific pupylation as IDEntity reporter)成功鉴定27个着丝粒相关蛋白.与IP-MS技术相比,SPIDER技术鉴定了16个新的潜在的着丝粒关键蛋白,说明在鉴定着丝粒关键蛋白方面SPIDER技术优于传统的IP-MS技术.利用SPIDER和IP-MS技术,本研究共鉴定29个着丝粒相关蛋白,其中,11种蛋白为两种技术共同鉴定.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植物着丝粒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视角,还为构建稳定的植物人工染色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人工染色体 小立碗藓 邻近标记技术 免疫沉淀-质谱联用 着丝粒关键蛋白 着丝粒单体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风味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野 苏开 +2 位作者 徐莹 代晹鑫 毕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核桃具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良好的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例接近1∶4),是优质的植物油来源。核桃油中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在调节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传统压榨法(热榨法和冷榨法)商... 核桃具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良好的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比例接近1∶4),是优质的植物油来源。核桃油中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在调节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传统压榨法(热榨法和冷榨法)商业化制取核桃油的工艺流程,总结了基于不同风味提取方法的核桃油关键风味物质。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冷榨核桃油风味寡淡的瓶颈问题,探讨了现阶段从原料预处理、浸出法和酶解法角度出发的油脂增香技术,从分子水平阐明脂质氧化和美拉德反应途径及增香原理机制,在保留冷榨核桃油原有营养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冷榨核桃油的制取工艺进行优化,显著提升冷榨核桃油的香味。通过阐明增香技术的原理与机制,希望为冷榨核桃油风味品质提升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以期获得风味品质更佳的冷榨核桃油,同时提高核桃油产品的附加值,助力冷榨核桃油的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冷榨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美拉德反应 关键风味物质 风味品质提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桂花净油分子蒸馏馏分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智鑫 郝丹丹 +5 位作者 卞建明 谢秋涛 孙亚丽 汪凯 李高阳 朱向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285,共10页
为了探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桂花净油的不同馏分挥发性成分与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 为了探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桂花净油的不同馏分挥发性成分与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P-value与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important in the projection,VIP)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桂花净油的轻组分、重组分和残留物组分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馏分中共检测到8大类挥发性成分共73种,其中醇类22种、醛类5种、酸类10种、酚类3种、酮类5种、酯类17种、烷烃类5种、烯萜类6种。各馏分中醇类物质的种类与相对含量最高,是桂花净油挥发性成分的主要贡献物质,且各馏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建立的三种馏分挥发性成分判别模型,分类准确率为98.2%;并在分析确定出三种馏分27种差异性挥发物成分(VIP>1)后,对轻组分14种、重组分9种和残留物组分11种的关键香气贡献成分(ROAV>1)进行香气轮廓分析,轻组分与重组分、残留组分相比,表现出的花香味、甜味以及松木香味更为强烈。轻组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最多,香气特征中的桂花花香味最为浓郁强烈。本研究采用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桂花净油各馏分挥发性成分差异与香气特征,为桂花净油分子蒸馏各馏分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技术 桂花净油 化学计量学方法 气质分析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14)CO_(2)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晓宇 邢冠华 +2 位作者 王超 于建钊 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14)CO_(2)测试的研究进展。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14)CO_(2)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气化石源CO_(2)的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工作。未来应统一制定^(14)CO_(2)监测方法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质控手段,完善实验仪器配套设施,加快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CO_(2)分析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GC-MS融合技术的优质红茶和缺陷红茶香气品质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立磊 杨艳芹 +6 位作者 谢佳灵 缪伊雯 王启威 江用文 邓余良 童华荣 袁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 依据专家感官审评结果将14个红茶样本按香气品质的优劣划分为优质红茶与缺陷红茶2组,基于快速气相电子鼻(fast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nose,GC-E-Nos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融合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2组茶样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影响两类茶样分类的关键差异组分。结果显示:GC-E-Nose(44维)和GC-MS(73维)相融合可以得到117维融合数据集,用其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以实现两类红茶的准确分类,其模型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R_(Y)^(2)=0.976,Q^(2)=0.959)较单一的GC-E-Nose或GC-MS数据模型更优。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1.6和P<0.05双变量原则,共筛选出二甲基硫醚(B3、B25)、β-紫罗酮(A59)、(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A20)、二氢猕猴桃内酯(A64)、芳樟醇(A17)、苯乙醇(A19)、δ-辛内酯(A41)和γ-壬内酯(A45)8个关键香气组分对分类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GC-E-Nose与GC-MS融合技术可以实现缺陷红茶和优质红茶的快速、准确分类,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感官审评方法的补充,为红茶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技术 红茶 香气 快速气相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旭 王晨璨 +4 位作者 丁文静 梅曼 张玉倩 蔺宏霞 赵媛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4-663,共10页
空间代谢组技术是一种整合了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的新兴研究技术,该项技术可以获得生物组织中大量已知或未知内源性代谢物分子的结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精准定位组织中的代谢物分布,对揭示植物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和调控机理至关重要... 空间代谢组技术是一种整合了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的新兴研究技术,该项技术可以获得生物组织中大量已知或未知内源性代谢物分子的结构、含量和空间分布信息,精准定位组织中的代谢物分布,对揭示植物代谢物的合成、积累和调控机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空间代谢组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组织研究方面的前沿应用,探讨了空间代谢组技术在植物单细胞水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挑战,以期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空间代谢网络的调控提供新的途径,为解决农业生产、植物能源开发等领域的问题提供关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代谢组技术 质谱成像 代谢物空间分布 植物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在石油炼制与化工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卅 曹晓娜 +1 位作者 邱丽美 徐广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6-1757,共12页
热分析技术是一种复杂、灵活、多样的综合型表征技术,涉及的仪器类型多、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在石油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热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详细介绍了热分析技术的分类和主要热分析方法的定义、原理... 热分析技术是一种复杂、灵活、多样的综合型表征技术,涉及的仪器类型多、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在石油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热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详细介绍了热分析技术的分类和主要热分析方法的定义、原理及其在炼油催化剂、新材料开发、催化反应过程研究、柴油机油评定、固-液相变材料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综述了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质谱联用(TG-MS)等热分析方法在催化剂热行为、热稳定性、催化剂合成和前驱体煅烧、积炭及催化剂失活、润滑油氧化安定性评价、相变材料热物性测定以及揭示热分解机理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热分析联用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对象的拓宽,热分析将在物化表征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原位反应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技术 热重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热重-质谱联用技术 热稳定性 催化剂 积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纳米颗粒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立超 张朝涛 +3 位作者 兰冠宇 李雪 王朝辉 毛雪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7-1526,共10页
目前,纳米材料已经开始用于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营养强化、色泽风味、杀菌保鲜、储藏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纳米级微颗粒自身独特的尺寸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展纳米材料食... 目前,纳米材料已经开始用于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营养强化、色泽风味、杀菌保鲜、储藏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纳米级微颗粒自身独特的尺寸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对人体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展纳米材料食品应用的同时,应该关注食品中纳米颗粒物的浓度、尺寸、形态等情况,这离不开可靠、精准的纳米颗粒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纳米颗粒物表征、成像和检测的最新技术进行概括,对显微镜、色谱和分馏、光谱、质谱等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食品中纳米颗粒物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食品 检测技术 光谱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