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of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 被引量:3
1
作者 DU Shang SHAN Xuan-long +1 位作者 YI Jian LI Ji-y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92-902,共11页
Predicting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Core,seismic,and measurement d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ithologies,facies,reservoir porosity,... Predicting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Core,seismic,and measurement dat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lithologies,facies,reservoir porosity,and reservoir types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 were investigated,including the volcanic eruptive stage,edifice,edifice facies,cooling unit,lithology,facies,and diagenesis.Stages with more volatile content can form more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effusive rhyolite,explosive tuff,and tuff lava that formed in the crater,near-crater,and proximal facies and in the high-volatility cooling units of large acidic-lava volcanic edifices are the most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Songnan gas field.Diagenesis dissolution,which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ction,can increase the size of secondary pores in reservoirs.Study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nan gas field Yingcheng Formation high-quality volcanic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市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编制暨发展报告(2011-2022年)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子尧 申程程 +1 位作者 张雪兰 王剑 《金融经济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共16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指数与发展评价为基础。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指数与发展评价为基础。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优化组合等四个维度编制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并从整体、个体、行业等层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予以分析评价。研究发现,2011—2022年中国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按时间脉络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总体平稳进步,2022年略有回调。相较于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非初创企业与非专精特新企业而言,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初创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从区域视角来看,不同省份之间的新质生产力指数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产业视角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最高,资本密集型产业次之,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低;高新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数最高,高新技术制造业次之,非高新技术产业最低。因此,有必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劳动要素协同融合,优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此稳步推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劳动者 新质劳动资料 新质劳动对象 要素优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劳动力有效配置与就业质量提升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早 高昕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8,共16页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 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势必会对就业市场以及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运用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构建就业质量综合指标体系,并与省级智能化指数相匹配,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将劳动力配置纳入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框架后发现,劳动力空间配置以及劳动力与岗位匹配是智能化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渠道。智能化并不会以“涓流”的形式平等提升所有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质量,按劳动力个体特征划分,智能化对于非认知能力更强、专用型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个体就业质量提升效果更明显;按劳动力所处地区划分,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对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劳动力更明显。据此提出,政府在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切实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就业质量 劳动力空间配置 劳动力与岗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冯辉 贺小桐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代表,中国关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程序重于实体、形式重于实质、立法重点与实践需要有所偏离等困境。应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促进平台与灵活就业人...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代表,中国关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程序重于实体、形式重于实质、立法重点与实践需要有所偏离等困境。应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促进平台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益平衡,在尊重平台组织管理权力的基础上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规制平台的利益分配权和劳动规则制定权,强化平台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和纠纷解决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 劳动权益保护 利益分配 劳动规则 实质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位数字化会加剧过度劳动吗?——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思 吕康银 梁孝成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5,共20页
岗位数字化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相关从业者劳动过程和劳动权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职业信息网络(O*NET)数据,构建涵盖工作时间长度和强度的过度劳动指标,实... 岗位数字化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相关从业者劳动过程和劳动权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与职业信息网络(O*NET)数据,构建涵盖工作时间长度和强度的过度劳动指标,实证检验岗位数字化对雇员过度劳动的影响及劳动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岗位数字化使雇员面临着高时长、高强度的过度劳动困境。机制分析发现,岗位数字化通过在劳动过程中强化对雇员的劳动控制导致过度劳动,而以绩效为导向的计酬机制是最重要的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年和高技能群体普遍存在数字化过度劳动现象,而大型企业和高内卷行业却呈现出低强度过度劳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岗位数字化提升了雇员的加班概率,甚至形成了过度劳动的准制度化模式。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平衡数字技术进步与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位数字化 过度劳动 劳动控制 劳动过程 工作时间 计酬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903个县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合光 齐心 陈珏颖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全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03个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数...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全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03个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金融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劳动力流动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用城乡收入差距单一指标替换城乡融合综合指标、将外商投资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两个变量加入控制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同省份其他县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检验,证明所得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结论,应从加强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分配城乡收益等方面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着力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数字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削弱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发挥劳动力流动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劳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高质量就业——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内涵解构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孔艳芳 冯楚蕙 +1 位作者 李宵旭 王枫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0,共15页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 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对共享共富内涵的实现带来负面冲击。数字经济负面效应的矫正,有赖于国有企业发展、政府法治化建设和工会力量等多元路径的协同,为高质量就业提供外部屏障。据此提出强化就业优先理念,统筹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导经济包容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商品 高质量就业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效应 共享共富 社会主义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以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为调节变量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桂英 谢文军 +3 位作者 陈跃灵 杨梦琦 张梦梅 周利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1-279,共9页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两者呈倒“U”型关系,即农民收入先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生增长,后随着农户对农机需求趋于饱和发生下降。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在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都产生增强性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非粮食主产区影响不显著。提出有关部门应积极优化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对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收入 经营规模 劳动力转移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从属性标准——基于3016件涉平台劳动争议案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蓓 覃秋令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6,共12页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审查理念存在弊端、从属性标准的适用规则不完善,以及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路径并存。未来需充分考虑平台用工的异质性,在理念层面对从属事实进行实质性审查,在规则层面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要件+要素”模式的一般标准,在司法层面明确个案价值平衡的特殊认定标准,以多层指标构建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体系化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 从属性理论 认定标准 平台用工 特殊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动的劳动雇佣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红生 赵乐新 +1 位作者 赵明瑶 康笛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共13页
通过减税降费着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回应企业所得税减税是否有助于稳就业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动对企业劳动雇佣行为的影响,并以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 通过减税降费着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回应企业所得税减税是否有助于稳就业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动对企业劳动雇佣行为的影响,并以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为政策冲击进行因果识别。研究发现,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税率上升则未产生明显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税率下降对企业雇佣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面临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税收遵从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机制分析表明,税率下降促进了企业投资,由于资本-劳动互补,最终引起企业雇佣规模上升。本文的研究加深了对减税降费政策劳动雇佣效应的理解,有助于后续减税政策的出台与调整,也为税收征管改革和市场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改革 企业所得税率 劳动雇佣 资本-劳动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如何影响劳动力就业规模——基于数字要素投入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静 郑洁 李宝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5,160,共19页
产业数字化将深刻影响就业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产业数字化从需求侧的规模扩张和供给侧的产业链延伸两条路径支撑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稳定扩张,其中国内市场需求扩张和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作用尤为突出。同时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起... 产业数字化将深刻影响就业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产业数字化从需求侧的规模扩张和供给侧的产业链延伸两条路径支撑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稳定扩张,其中国内市场需求扩张和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作用尤为突出。同时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劳动力市场建设越完善,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张作用越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产业数字化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不同,以数字产品投入为主的产业数字化是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而以数字服务投入为主的产业数字化则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张贡献较大。因此,深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并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合理有序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数字要素投入 劳动力就业规模 就业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屈小博 吕佳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62,共17页
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已经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2016—2018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 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已经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2016—2018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引进机器人的企业中各类员工占比有明显差异,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相对高出5%,生产工人占比相对降低14%。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员工工资相对更高,尽管生产工人占比相对较低,但平均工资回报依然实现了显著提升,平均高出15.7%。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具备较高教育水平、较高认知与沟通技能的员工在机器人技术应用中更满足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并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工资回报。研究结论为中国劳动力市场适应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提供了相关政策应对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 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本 工资回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劳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被引量:3
13
作者 阎孟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187,共12页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具有了能够满足产品生产所需的智能性因素,从而能够代替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并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某些学者否认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创造价值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与非智能机器的本质差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能够把生产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们创造出更为充分的自由时间。但在以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形态中,自由时间很难得到公平的分配。我国致力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合理限制资本逻辑起作用的范围,把增加国民的自由时间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劳动 人工智能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挑战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海杰 王开阳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共11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边际成本和强整合能力,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与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数据要素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加速生产力体系的升级。数据要素的应用延展了劳动的边界,助力智能制造、平台经济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催生出灵活多样的新型劳动模式。此外,数据要素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推动柔性生产、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和精准营销等新模式的形成。同时,数据要素的发展面临产业化能力不足、数据质量不达标、流通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治理机制等措施加以应对。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 生产要素融合 劳动领域拓展 商业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确权作为一种制度变迁: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强 李文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自2008年以来的农地确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农地确权虽为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农户与村干部权衡成本收益而做的选择仍会影响到确权进度,故也具有部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使用中国... 自2008年以来的农地确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农地确权虽为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农户与村干部权衡成本收益而做的选择仍会影响到确权进度,故也具有部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的研究揭示,不仅率先确权的村庄有一定特征,即便在村庄内部,农户确权进度也不尽相同。制度变迁的收益越大,则确权进度越快;反之,制度变迁的成本越高,则确权进度越慢。首先,从事农业人数越多、农业毛收入越高,则农户参与确权的积极性越高。其次,村主任学历越高,则出于连任动机更可能推动确权。最后,村庄姓氏人口越集中,则协调成本越高,确权进度越慢。这些结论对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提示在评估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时应注意可能的内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制度变迁 收益 成本 CL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间里的“夕阳红”:乡村老年人数字接入中的劳动实践与关系重塑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婧 曾维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共13页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视角,勾勒出即符合现实,又具有建设意义的老年人数字接入及数字劳动图景。以网络直播间为线上田野,使用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经验材料。研究发现,在完成数字接入的老年人中,呈现出“玩转直播间”的多元数字实践,并通过“深层表演”建构出特殊的社会关系想象。透过老年主播的自我叙事,理解老年群体数字劳动的多重意义:他们并非全然被动断连的弱者。我们理应看到数字接入为老年群体带来的社会参与感,创造出证明自我价值的新空间,并为其晚年时光注入了追逐生命意义的动力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老年主播 劳动 代际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劳动力治理的生命政治意涵——基于《资本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章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广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3,共11页
从生命政治学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是推进《资本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包括“身体”治理和“人口”治理两条路径。在资本积累语境下探析劳动力治理的秘密,需要实现从“身体”治理到“人口”... 从生命政治学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是推进《资本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包括“身体”治理和“人口”治理两条路径。在资本积累语境下探析劳动力治理的秘密,需要实现从“身体”治理到“人口”治理的研究重心转变。资本对劳动者生命的规训诉诸构造“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对劳动力的治理从有形的身体压榨转变为无形的人口管控。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劳动力治理隐藏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人口规律”下,呈现出劳动者群体遵从经济的自然规律进行自我治理的假象,而实际上是资本的“至高权力”和无产阶级的群体性“赤裸生命”的生产机制。重思《资本论》中劳动力治理思想的生命政治意涵,旨在深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的当代阐释,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治理 生命政治 《资本论》 资本积累 赤裸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盟解决技能错配问题的职业教育治理进路与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雪萍 裴文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2,共8页
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学校职业教育缺乏适应性、劳动力技能提升与更新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东盟成员国技能供需错配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东盟加强职业教育治理,治理进路包括确立技能提升与更新的战略地位、成立东盟职... 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学校职业教育缺乏适应性、劳动力技能提升与更新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东盟成员国技能供需错配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东盟加强职业教育治理,治理进路包括确立技能提升与更新的战略地位、成立东盟职业教育理事会、建设对接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构建包容且可持续的数字技能培训系统等。东盟解决技能错配问题的职业教育治理以区域人力资本开发为目标,以成员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为重点内容,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为实施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错配 职业教育治理 东盟 劳动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海军 邹银 袁嘉慧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0,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的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定量模型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农业经济韧性呈波动增长态势,地区差异性较大并出现多极分化现象;农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分维度的检验结果表明农业技术... 基于2011—2021年的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定量模型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农业经济韧性呈波动增长态势,地区差异性较大并出现多极分化现象;农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分维度的检验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显著提高农业经济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农业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农业技术创新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强,而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效果不显著;农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韧性。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 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卫洪 于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U”型变化趋势,上游农业生态效率高于中游、下游及总体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农业生态效率。门槛检验进一步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由此,长江经济带应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劳动力 资本 要素配置 农业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