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曹爱丽 王强 +3 位作者 黄积涛 孙继友 张嘉琪 王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8-40,共3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种类和配比及破乳方法对产品形态和吸油倍率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本文研制的吸油树脂吸油率可达30倍以上,可广泛用作改性剂和吸收剂。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乳液聚合 共聚物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黄凯兵 李钢 +2 位作者 刘春艳 胡旺顺 刘云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41-845,共5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种类、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甲基丙烯酸十二酯)∶m(苯乙烯)=4∶3、引发剂过...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高吸油树脂,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种类、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甲基丙烯酸十二酯)∶m(苯乙烯)=4∶3、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0.8%、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0.8%、分散剂聚乙烯醇用量(占单体混和物的质量分数)为3%时,所合成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吸油率分别为13.9,24.6g/g。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和示差扫描量热法对高吸油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得的产物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其使用温度可达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悬浮聚合 共聚物 高吸油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油性树脂的网络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9
3
作者 尹国强 崔英德 +2 位作者 廖列文 邓志诚 康正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9-152,共4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酯类的吸油性树脂,考察了树脂的吸油性能。应用Flo-ry-Huggins热力学理论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重点研究了树脂网络结构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网络结构形成的诸因素如单体结...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酯类的吸油性树脂,考察了树脂的吸油性能。应用Flo-ry-Huggins热力学理论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重点研究了树脂网络结构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网络结构形成的诸因素如单体结构、共聚单体配比、树脂交联程度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网络结构 性能 悬浮聚合 丙烯酸酯 油品回收 含油废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8
4
作者 吴宇雄 周尽花 +1 位作者 刘洋 陈煦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5,共5页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并在体系中加入致孔剂,以程序升温的方式,采用悬浮共聚法合成了2种(甲基)丙烯酸短链烷基...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并在体系中加入致孔剂,以程序升温的方式,采用悬浮共聚法合成了2种(甲基)丙烯酸短链烷基酯高吸油树脂P(BA MMA)和P(BA-BMA)。研究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吸油速度及缓释行为。实验表明,P(BA-MMA)和P(BA-BMA)吸油树脂均具有较高的吸油率,它们对CCl_4的饱和吸油率分别达36.93 g/g和39.16 g/g;P(BA-MMA)对甲苯的离心保油率达83.32%,P(BA-BMA)对煤油的离心保油率达87.16%;P(BA-MMA)对CCl_4具有较快的吸油速率,6 h基本达到吸油饱和,而P(BA-BMA)的吸油速率相对较慢,对CCl_4的吸收需要12 h以上才能基本接近饱和;P (BA-BMA)在最初的5 h内具有较快的缓释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丙烯酸酯 吸油性能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性能 被引量:8
5
作者 尹国强 崔英德 +1 位作者 廖列文 康正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以丙烯酸酯与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为单体 ,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 ,研究了单体的结构和组成、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共聚树脂性能的影响 ,并对树脂的吸油速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进行了考察。... 以丙烯酸酯与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为单体 ,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 ,研究了单体的结构和组成、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共聚树脂性能的影响 ,并对树脂的吸油速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进行了考察。制得的树脂吸煤油倍率可达 15 .4 g/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丙烯酸酯 共聚物 性能 高吸油性树脂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路建美 朱秀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1-45,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结构、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吸其自身重的11倍左右...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结构、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吸其自身重的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共聚物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41
7
作者 蒋必彪 朱亮 陈小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5-28,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双烯化合物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共聚单体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 烷基酯 高吸油性树脂 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模聚焦微波辐射合成丙烯酸系高吸油树脂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金生 代孟元 +3 位作者 李丽华 张叶红 甘跃华 李秀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79-82,共4页
采用Discover单模聚焦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对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合成树脂的吸油速率、保... 采用Discover单模聚焦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对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合成树脂的吸油速率、保油率、耐寒耐热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Discover标准模式下,最大功率60 W,最高温度70℃,辐射时间2 h,在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2%,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质量比为7/3,交联剂的质量分数为0.6%的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油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乳液聚合 单模聚焦微波辐射 合成 吸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油性树脂PASE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俊涛 冉千平 +1 位作者 张伟 黄荣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31-34,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水为分散相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高吸油性树脂PASE。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用量等对PASE的影响。并对PASE...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水为分散相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高吸油性树脂PASE。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用量等对PASE的影响。并对PASE的吸油率、吸油速度、保油率、浮油回收性以及重复吸油性能等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共聚物 悬浮聚合 正交试验 P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铭 邓仕英 +1 位作者 胡达 李凡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3-175,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和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和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时树脂吸油能力较好;合适的工艺条件为:DVB用量1.0%(wt,质量百分数,下同),BPO用量1.2%,PVA用量0.8%,反应温度65℃时,制备的树脂对四氯化碳(CCL4)的吸收率为36.8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谱图表明树脂内部呈现多孔的互穿网络结构,热失重分析表明吸油树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丙烯酸酯 悬浮聚合 吸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基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静璇 杜姗姗 +2 位作者 任秀梅 程余波 周爱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9-153,159,共6页
以丁苯橡胶(SBR)为基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甲苯溶液中通过溶液聚合两步法得到新型改性高吸油树脂(R-OAR)。分别考察了单体配比、SBR、引发剂和... 以丁苯橡胶(SBR)为基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甲苯溶液中通过溶液聚合两步法得到新型改性高吸油树脂(R-OAR)。分别考察了单体配比、SBR、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作为单一影响因素对油品吸油平衡值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FT-IR表明,SMA、VAc成功接枝到SBR上,共聚形成了R-OAR;TGA表明,R-OAR热稳定性较高吸油树脂(OAR)好,分解温度提高了约50℃;单体配比为1.5∶1,SBR用量为5 g,BPO1和BPO2用量分别为4%和0.6%,交联剂为2%时,吸油平衡值达到最大,对柴油、甲苯、苯、四氯化碳分别为10.1 g/g,19.74 g/g,23.18 g/g,30.49 g/g;SEM表明,树脂中存在有利于提高其吸油能力的类交织状结构和织状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 高吸油树脂 溶液聚合 吸油平衡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乳液聚合及其吸油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伟亮 汪谟贞 +1 位作者 唐刚 方月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1-206,共6页
讨论了以OP-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γ射线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少量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乳液聚合制备高吸油性树脂。分别采用红外,SEM和TG表征了聚合物的成分、结构和热性能。SEM显示乳液胶束粒子尺寸均一,粒径约为170n... 讨论了以OP-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γ射线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少量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乳液聚合制备高吸油性树脂。分别采用红外,SEM和TG表征了聚合物的成分、结构和热性能。SEM显示乳液胶束粒子尺寸均一,粒径约为170nm。聚合物在300℃以下时热稳定性良好。研究了反应条件如吸收剂量、剂量率、固含量、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用量等对聚合物的吸煤油性能的影响。聚合物对煤油、氯仿、二甲苯的最大饱和吸油率(g/g)分别为18.1、19.5和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乳液聚合 γ射线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吸油树脂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三维 姜铁坤 +1 位作者 林希 吴江渝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77-80,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产品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粒径和表面...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产品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粒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吸油树脂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遇油膨胀丁苯橡胶的配方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爱军 万香港 +3 位作者 钟毅 田智龙 胡凯 江学良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41-44,共4页
以丁苯橡胶(SBR)和自制的高吸油树脂(OAR)为主要原料,以高耐磨炭黑(HAF)为补强剂,以石油树脂为软化剂,使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遇油膨胀橡胶(OSR).兼用数学方法对其吸油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吸油树脂用量的增加,OSR的... 以丁苯橡胶(SBR)和自制的高吸油树脂(OAR)为主要原料,以高耐磨炭黑(HAF)为补强剂,以石油树脂为软化剂,使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遇油膨胀橡胶(OSR).兼用数学方法对其吸油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吸油树脂用量的增加,OSR的吸油性能提高,力学性能降低;随着高耐磨炭黑用量的增加,OSR的吸油性能和断裂伸长率降低,硬度和拉伸强度提高.所建立的数学方程,为预测OSR的性能及优化配方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遇油膨胀丁苯橡胶 遇油膨胀橡胶 丁苯橡胶 高吸油树脂 吸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秀芳 程芳玲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 ,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酯 吸油树脂 合成 悬浮聚合法 吸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MMA高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小敏 刘建平 +1 位作者 刘强 夏坚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得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吸油性树脂。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mBA:mMMA=3:1,交联剂1%,引发剂1%...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过氧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得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吸油性树脂。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mBA:mMMA=3:1,交联剂1%,引发剂1%,温度85℃。此条件下制得的树脂吸油倍率21 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性树脂 丙烯酸丁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溶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吸油树脂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雪芹 乔彤森 +1 位作者 陈晓燕 管位农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0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确定了高效吸油树脂吸油性能评价指标 ,并以此指标对用悬浮法聚合制备的 3种高吸油树脂进行了吸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 ,利用悬浮法聚合制备的甲基丙烯酸丁脂与甲基丙烯酸异辛脂共聚物型高吸油树脂 ,吸油倍率可达 1 8,保油率可达 90 %以上。
关键词 高效吸油树脂 悬浮聚合 性能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回用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文善雄 刘光利 +1 位作者 赵保全 荣树茂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2-124,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异辛酯(EHA)为共聚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醇酯(EGDM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活性磷酸钙(ATCP)为助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3 L四口烧瓶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高吸油...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异辛酯(EHA)为共聚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醇酯(EGDM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活性磷酸钙(ATCP)为助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3 L四口烧瓶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讨论了吸油时间、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A、EGDMA、BPO分别为总单体百分含量的2.5%、0.05%及1.5%,明胶、ATCP分别为蒸馏水的0.20%、0.02%时,树脂的吸油性能达最佳,其对煤油和二甲苯的吸附倍率分别为9.76 g/g、23.39g/g,在4h内吸油基本达到饱和,保油率分别为95.5%、94.2%。另外,考察了高吸油树脂的回用性能,试验证明:将吸附油品至饱和的高吸油树脂用乙醇解吸后可至少回用1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悬浮聚合 吸油倍率 保油率 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骙 程余波 +2 位作者 张奇 胡静璇 周爱军 《胶体与聚合物》 2016年第2期58-60,6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乳液聚合 高吸油树脂 丙烯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