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循环水-能源桩热交换的双螺旋埋管能源桩变热流传热模型
1
作者 魏子钧 时刚 +3 位作者 吴仲明 席省麟 陈金灿 蔡瀚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27,共9页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度场解答与推导出的分段热流密度-水温方程组得到任意时间空间下的热流密度、出水口温度、循环水温和周围土体的温度场等。通过比较COMSOL数值模型,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传热模型讨论双螺旋埋管能源桩换热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能源桩 传热性能 变热源传热模型 分段叠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修正的能源桩力学响应研究
2
作者 刘铠宁 王忠瑾 谢新宇 《地基处理》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基于有限长圆柱热源模型,对能源桩的荷载传递算法进行温度修正。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能源桩在温度荷载下的桩土界面温度与径向附加应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将得到的径向附加应力代入荷载传递参数的经验公式中,从而实现荷载传递曲... 本文基于有限长圆柱热源模型,对能源桩的荷载传递算法进行温度修正。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了能源桩在温度荷载下的桩土界面温度与径向附加应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将得到的径向附加应力代入荷载传递参数的经验公式中,从而实现荷载传递曲线的温度修正。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温度修正对能源桩力学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加热时间下,桩土界面的温度规律大致相同,除桩顶和桩底外,桩身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变化量先增加,在桩身中部达到最大值并保持一段距离不变,而在桩底附近又逐渐减小。(2)桩土界面的径向附加应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形状与温度变化量的分布大致相同。(3)温度修正对能源桩的位移发展影响很小,而对温度应力的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在桩顶处,温度应力的修正值小于原计算值,在中性点处,温度应力的修正值大于原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 荷载传递法 热力学响应 热源模型 桩土界面温度分布 径向附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气增焓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理论最佳除霜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向龙 杨浩 +3 位作者 罗宸 胡广 刘泽澎 周茂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7-414,共8页
为解决能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引入相关结霜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得出“理论最佳除霜量”的半经验公式。为验证该公式有效性,针对某厂家的补气增焓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进行不同工况下:空气相对湿度65%、70%、80%,对应的空气干球... 为解决能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引入相关结霜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得出“理论最佳除霜量”的半经验公式。为验证该公式有效性,针对某厂家的补气增焓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进行不同工况下:空气相对湿度65%、70%、80%,对应的空气干球温度-4~4℃的温度区间的实验测试。通过测试不同状态下的实际除霜量与“理论最佳除霜量”的半经验公式计算的理论除霜量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相对误差较小,保持在±10%以内,该公式对霜层后期的预测值较为准确,可作为设计补气增焓准二级压缩能够空气源热泵融霜时间控制的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补气增焓 除霜 传热特性 最佳除霜量 结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若恩 陈金华 +1 位作者 唐茂川 杜龙跃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 文章综合考虑了土壤分层与地下水渗流等情况,结合实测数据,通过地埋管外壁温度计算得出地埋管内部流体温度与不同分层土壤的热物性参数,根据土壤当量物性进行分层,据此建立地埋管换热模型。经过对比验证实验发现,分层换热模型比常规均质模型更接近实测值,误差更小;基于土壤分层当量物性的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模型模拟出水温度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21℃,模拟进、出口换热温差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4℃,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并作为后续地埋管换热优化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分层换热模型 地源热泵 当量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U形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申君豪 罗勇强 +4 位作者 宋一笑 田志勇 邓杰文 郝峰 王健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8期89-95,103,共8页
建立中深层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解析解模型,提出综合考虑建筑动态热负荷和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过程的中深层U形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运行参数对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系统供热量相同的前提... 建立中深层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解析解模型,提出综合考虑建筑动态热负荷和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过程的中深层U形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运行参数对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证系统供热量相同的前提下,与定流量(110m^(3)/h)运行方式相比,采用变流量的运行方式可使热泵机组和循环水泵在2112h内的总耗电量由288423kW·h下降到224592kW·h,减少22.1%;随着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增大,供热不足的情况出现的频率有所减小,供热保障率增大;垂直管段长度从2300m增大到2500 m,系统平均供热保障率从95.7%增大为98.8%,热泵机组平均COP从4.929增大为5.135;建筑热负荷的增大会使热泵机组COP近似线性减小,总耗电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变流量 性能系数 解析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研究
6
作者 李若楠 忽煜皓 张吉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49,共14页
准确获取内热源实时冷负荷对于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及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而辐射热传递过程产生的滞后冷负荷是内热源冷负荷计算的难点,为此,基于围护结构蓄放热规律、热传递特性及传递函数原理等建立内热源滞后冷... 准确获取内热源实时冷负荷对于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及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而辐射热传递过程产生的滞后冷负荷是内热源冷负荷计算的难点,为此,基于围护结构蓄放热规律、热传递特性及传递函数原理等建立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该模型为10阶传递函数。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利用辐射时间系数对该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及降阶分析,最终得到2阶传递函数。建立试验系统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19%。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可依托能耗监测平台实现负荷的在线监测,对描述滞后冷负荷的时间延迟规律及幅度衰减特性具有理论意义,为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源辐射热 围护结构 滞后冷负荷 蓄放热过程 传递函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冬季供暖测试及传热模型 被引量:45
7
作者 魏唐棣 胡鸣明 +1 位作者 丁勇 刘宪英 《暖通空调》 E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14,共3页
概述了国外地源热泵的发展情况,报告了在所建设的15 k W 浅埋竖管换热器地源热泵试验装置上做的冬季供暖效果测试,建立了地下浅埋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空调 换热器 冬季供暖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井回灌地源热泵地下传热数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旻 刁乃仁 方肇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94-1401,共8页
在空间上将单井回灌系统地下传热问题分为井内与井外两部分,通过有限容积法(FVM)分别建立了井内与井外传热的数值模型。利用该数值模型对单井回灌系统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发现热传导和热对流是单井回灌地热换热器的主要传热方式,... 在空间上将单井回灌系统地下传热问题分为井内与井外两部分,通过有限容积法(FVM)分别建立了井内与井外传热的数值模型。利用该数值模型对单井回灌系统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发现热传导和热对流是单井回灌地热换热器的主要传热方式,凡是影响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地质参数和系统参数都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有明显影响。此外,利用现场测试的数据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回灌 地源热泵 传热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夏季性能测试及传热模型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群英 罗明智 +1 位作者 孙纯武 刘宪英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102,共6页
对50m深埋地下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夏季间歇运行时的制冷性能进行了测试,分 析了系统运行对地温的影响,提出采用混合系统来解决重庆地区冬夏季土壤中吸热、放热不平 衡的问题,引入圆柱源理论建立了垂直U型管传热模型,模拟结果与实... 对50m深埋地下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夏季间歇运行时的制冷性能进行了测试,分 析了系统运行对地温的影响,提出采用混合系统来解决重庆地区冬夏季土壤中吸热、放热不平 衡的问题,引入圆柱源理论建立了垂直U型管传热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夏季 性能测试 传热模型 地下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及地下蓄能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勇 刘宪英 付祥钊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3,共3页
采用系统能量平衡结合热传导方程建立二维温度场模型求解地下蓄能系统埋管换热器的全年动态传热特性。介绍了计算地下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单位埋管深度换热量、平均传热系数、进出地下埋管的水温和埋管换热器面积的方法。
关键词 地源 热泵 地下蓄能系统 实验 传热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3):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袁艳平 雷波 +1 位作者 曹晓玲 张丹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15,共6页
采取数值计算与解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以钻孔壁为边界,将计算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钻孔内区域采用稳态解析计算模型,钻孔外土壤区域采用有限容积法。研究了埋管出口流体温度、钻... 采取数值计算与解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以钻孔壁为边界,将计算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钻孔内区域采用稳态解析计算模型,钻孔外土壤区域采用有限容积法。研究了埋管出口流体温度、钻孔瞬时平均壁温、单位长度吸热量以及距钻孔一定距离处土壤温度分布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动态模拟、优化设计及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U形埋管 变热流边界 非稳态传热 解析计算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垂直套管式换热器传热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欣 俞亚南 高庆丰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19,共4页
介绍了地源热泵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分析了现有传热模型的局限性。在V.C.Mei传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能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建立了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对埋管周围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与实测值... 介绍了地源热泵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分析了现有传热模型的局限性。在V.C.Mei传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能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建立了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对埋管周围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该传热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真实的传热过程和传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式换热器 地源热泵 传热模型 垂直 热传导方程 有限差分法 发展前景 能量方程 数值计算 有限元法 传热机理 传热过程 局限性 MEI 温度场 对比表 实测值 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有限长圆柱面和圆柱体热源模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战国会 俞亚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4-1107,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地源热泵解析模型的精度,对地源热泵钻孔外非稳态温度场模型进行了研究.考虑地面边界条件、钻孔的有限深度及热流在钻孔径向的分布,提出有限长圆柱面和圆柱体热源模型.在地面以上设虚拟热汇,把温升看成时间、空间上连续的... 为进一步提高地源热泵解析模型的精度,对地源热泵钻孔外非稳态温度场模型进行了研究.考虑地面边界条件、钻孔的有限深度及热流在钻孔径向的分布,提出有限长圆柱面和圆柱体热源模型.在地面以上设虚拟热汇,把温升看成时间、空间上连续的瞬时点热源温度响应的叠加,即采用格林函数法,得到这2种模型的温升解析解.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2种模型可以更精确地计算钻孔外非稳态温度场.计算结果也表明:圆柱面模型和圆柱体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差异不大,在计算量上圆柱面模型要小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推荐采用圆柱面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传热模型 圆柱面热源模型 圆柱体热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渗流-传热地埋管试验平台的研制及模型试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曾召田 刘兆强 +2 位作者 徐云山 张炳晖 梁珍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3-1180,共8页
文章建立了岩溶地下水渗流-传热地埋管试验平台,可有效模拟岩溶地区地埋管换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场、湿度场、渗流场共同作用的多场环境,并利用该模型装置进行了不同工况的模型试验,探讨了岩溶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文章建立了岩溶地下水渗流-传热地埋管试验平台,可有效模拟岩溶地区地埋管换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场、湿度场、渗流场共同作用的多场环境,并利用该模型装置进行了不同工况的模型试验,探讨了岩溶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流速度为1.08×10m/s时,渗流作用使得地埋管换热量平均提升了约12.5%,地埋管与土层间的换热速度提升约90%;岩溶地下水渗流将上游热量携带至下游,促进了地埋管释放的热量向下游传递的同时,也抑制了热量向上游的传递,有效减弱了地埋管周围土层的热量堆积;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加,岩溶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岩溶地区 地下水渗流 传热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直立管气泡泵理论模型验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永军 刘道平 +2 位作者 黄塬琳 赵荣祥 陆引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7-923,共7页
气泡泵结构单一、运行稳定差、效率低,为解决此问题该文提出渐缩式变截面直立管气泡泵和改进发生器出口,建立气泡泵理论模型,对其在绝热弹状流下的提升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对该理论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并与直径相当的直管气泡泵提升性能... 气泡泵结构单一、运行稳定差、效率低,为解决此问题该文提出渐缩式变截面直立管气泡泵和改进发生器出口,建立气泡泵理论模型,对其在绝热弹状流下的提升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对该理论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并与直径相当的直管气泡泵提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沉浸比小于0.30和气体流量在0.05—0.15g/s时,理论值与实验值曲线吻合性较好,而超出此范围由于提升管内流型改变两曲线逐渐偏离;在热源功率250~350W时变截面管气泡泵提升效率高达12.8%;低驱动功率为气泡泵充分利用低品位热源提供可能。分析表明变截面直立管应用和发生器出口改进有利于提高气泡泵工作性能,为利用太阳能,工业余热废热驱动的气泡泵优化设计、性能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Einstein制冷 气泡泵 模型验证 低品位热源 变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预凝功能的新型热源塔的构建及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燚 孙立镖 +1 位作者 梁彩华 张小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8-1113,共6页
针对现有开式热源塔冬季运行时塔内溶液吸湿量大从而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预凝功能的新型热源塔结构.对该新型塔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横流热源塔和翅片盘管进行建模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新型塔的... 针对现有开式热源塔冬季运行时塔内溶液吸湿量大从而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预凝功能的新型热源塔结构.对该新型塔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横流热源塔和翅片盘管进行建模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新型塔的数学模型,并对比研究了新型塔和普通塔在不同环境湿度下的传热传质特性.结果发现,随着环境湿度由90%降低到60%,新型塔的换热量相比于普通塔增加了10.9%~12.5%,吸湿量减少了55.2%~76.3%,且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新型塔吸湿量的增加速率更为缓慢.当环境湿度为40%时,溶液处于再生工况,新型塔的再生量增加了64.3%,证明了新型塔在缓解热源塔内溶液吸湿问题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塔 传热传质 预凝功能 模型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竖管换热器地热源热泵夏季供冷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刘宪英 丁勇 胡鸣明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介绍了根据浅埋竖管换热器地热源热泵冬季测试结果 ,在夏季试验中对试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的改进 ,测试了夏季定水量 ( 63天 )的运行效果和变水量运行时各性能指标的变化。采用系统能量平衡结合热传导方程建立的地下竖埋套管管群换热器传... 介绍了根据浅埋竖管换热器地热源热泵冬季测试结果 ,在夏季试验中对试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的改进 ,测试了夏季定水量 ( 63天 )的运行效果和变水量运行时各性能指标的变化。采用系统能量平衡结合热传导方程建立的地下竖埋套管管群换热器传热模型和过渡季大地温度场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竖管换热器 地热源热泵 夏季供冷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污水换热器的传热模型与验证 被引量:5
18
作者 曲云霞 黄峰 宫晔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15,共3页
沉浸式污水源热泵系统可避免机组或换热器的腐蚀,便于换热器的清洗,已在工程中应用。文章建立了沉浸式污水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污水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了沉浸式换热器在冬、夏季的传热系数。实测... 沉浸式污水源热泵系统可避免机组或换热器的腐蚀,便于换热器的清洗,已在工程中应用。文章建立了沉浸式污水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污水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了沉浸式换热器在冬、夏季的传热系数。实测结果表明,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的沉浸式污水换热器单位长度的传热量约为100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源热泵系统 沉浸式换热器 传热模型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负荷失衡条件下采能区地温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立才 张远东 +1 位作者 李世君 王金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以北京某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例,利用地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技术,对冷、热负荷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地下水抽灌场地温度场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研究,并对系统长期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抽水井和回灌井之... 以北京某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例,利用地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技术,对冷、热负荷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地下水抽灌场地温度场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预测研究,并对系统长期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抽灌井之间的"热突破"程度较低;由于空调系统的供暖负荷显著大于制冷负荷,抽灌区温度场将呈逐年下降趋势;抽灌场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随着热泵空调系统的长期运行,抽灌区的温度下降速率越来越小,地温场渐趋稳定;由于热泵系统的年内冷、热负荷存在严重失衡,进而对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地温场 热传递 数值模型 热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组织在冻结过程中的三维相变传热问题精确解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方方 刘静 乐恺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4,共11页
对冻结过程中的三维生物传热相变问题进行分析求解是低温生物医学中一个困难而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课题.围绕离体生物材料的低温冻存过程,引入移动热源模型及Green函数法,求得几组不同边界(全对流、全定温和复合边界)条件下,生物组织瞬态... 对冻结过程中的三维生物传热相变问题进行分析求解是低温生物医学中一个困难而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课题.围绕离体生物材料的低温冻存过程,引入移动热源模型及Green函数法,求得几组不同边界(全对流、全定温和复合边界)条件下,生物组织瞬态温度场的三维精确解表达式;进一步地,针对低温手术中生物活体组织受单枚或多枚冷冻探针的作用问题,考虑了血液灌注率、代谢热产及探针冷源的存在,同样推导出相应边界条件下瞬态温度场的精确解.该方法对于处理复杂生物传热问题的分析求解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变生物传热 低温外科 低温保存 移动热源 GREEN函数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