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harvesting intensities on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forests in south-west Germany 被引量:2
1
作者 Felix Storch Gerald Kadler Jürgen Bauhus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Background: To increase ecosystem resilience and biodiversity, the maintenance and improvement of stru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diversity of fores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many forest own... Background: To increase ecosystem resilience and biodiversity, the maintenance and improvement of structural and compositional diversity of fores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many forest owners and jurisdictions. At the same time, future harvesting intensity (HI) may increas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woody biomass by an increasing bioeconomy sector. Yet, the influence of HI on forest structural diversity is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address this issu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 and struc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large-scal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NFI) data, where the latter is quantified using a previously developed Forest Structure Index and HI is expressed as wood volume removal during the period 2002-2012 for the same inventory plots.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 a surprisingly small impact of harvesting intensity on changes in structural diversity for most of the analysed types of forests. Only intense harvesting (> 80%-90% of initial growing stock)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tructural diversity. At low to moderate HI most aspects of structural diversity were positively influenced. Only the quadratic mean DBH and the volume of large trees (≥ 40 cm DBH) were substantially negatively influenced at HI > 60% and 70% of initial growing stock,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several forest types, HI could be increased without a reduction in overall structural diversity. Hence, structural diversity in these selectively managed forests appears to be a very resistant forest property in relation to HI. Other indicators at stand and landscape scale may be needed to adjust levels of HI that are suited to maintain forest bio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INVENTORY STRUCTURAL DIVERSITY index harvestING intensity Changes in STRUCTURAL DIVER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ergy-Harvesting Systems for Green Computing
2
作者 Terrence Mak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4期291-295,共5页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provid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battery-powered systems and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uting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ambient energy sources. However, energy harv...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provid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battery-powered systems and create an opportun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uting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ambient energy sources. However,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 and power generators encompass a number of non-classical system behaviors o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livering nondeterministic power density, and these would create hindrance for effectively utilizing the harvested energy. Previously, we have investigated new design methods and tools that are used to enable power adaptive computing and, particularly, catering non-deterministic voltage, which can efficiently utilize ambient energy sources. Also, we developed a co-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maximiz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from the harvested ambient energy.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review of these methods.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3D-IC, which would also enable new paradigm of green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will b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x Terms--Energy harvesting green computing three-dimensional-integrated circuit (3D-IC)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al Point Method Applied in Forest Harvest Regulation
3
作者 秦安臣 赵林森 +2 位作者 刘建国 李维忠 才丁华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Ideal point method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solve multi-objective problem. It is applied to forest harvest regu-lation, and showed very good results by analyzing changes of quantitative indexes of forest resource stru... Ideal point method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solve multi-objective problem. It is applied to forest harvest regu-lation, and showed very good results by analyzing changes of quantitative indexes of forest resource structure before andafter the regulation.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as one of the mathematical tools in forest harvest reg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AL point METHOD FOREST harvest REGULATION FOREST structure Quantitative index Ohm’s DISTANCE Equilib-rium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宜机收玉米品种的性状指标综合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铠鹏 赵海燕 +8 位作者 续创业 王腾飞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周刚 王磊 张建军 樊廷录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玉米籽粒机收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人们对玉米品种的选择也趋向于耐密植、抗倒伏和籽粒脱水快等优良性状。为了筛选出陇东旱塬区适宜的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进的17个玉米品种表型性... 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玉米籽粒机收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人们对玉米品种的选择也趋向于耐密植、抗倒伏和籽粒脱水快等优良性状。为了筛选出陇东旱塬区适宜的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进的17个玉米品种表型性状和籽粒机收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恒5266产量高,但是机收表现不理想;迪卡159、先丰9号、先玉1483、五谷737和新农育6003等5个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可以作为陇东旱塬区籽粒机收玉米品种贮备品种加以推广,尤其是五谷737产量高、抗性好、机收表现好,宜大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农艺性状 籽粒机收指标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佳养分管理下我国花生磷需求特征
5
作者 王红梅 吕继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167-170,共4页
评价花生荚果产量和植株磷素需求,为高产花生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收集1990—2021年我国主要花生种植区的大量田间试验数据集(n=265),以评估在最佳施肥管理下花生的磷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数据集中,平均花生荚果产量和收获指数... 评价花生荚果产量和植株磷素需求,为高产花生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收集1990—2021年我国主要花生种植区的大量田间试验数据集(n=265),以评估在最佳施肥管理下花生的磷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数据集中,平均花生荚果产量和收获指数(HI)分别为4642 kg/hm^(2)和0.54。花生荚果对磷(P)的平均需求量为6.45 kg/t。在<3、3~<4、4~<5、5~6和>6 t/hm^(2)5个荚果产量范围内,磷素吸收和HI均随荚果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磷需求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归因于在荚果产量高的情况下,秸秆磷的过量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荚果产量 收获指数 磷素吸收 磷需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6
作者 张娜 李佳 +4 位作者 刘学欢 刘杨 王永平 梁海燕 廖允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9-1574,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量的生物炭施用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T1增产幅度最大,达8.8%;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穗粒数T3显著高于T1和CK,百粒重T1显著高于T3和CK。生物炭显著影响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等指标,T2、T3处理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在各生育时期分别高于对照9.2%~20.5%和11.5%~36.7%;在生长前期表现为高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的提高,但生长后期,较低量的生物炭施用更有利于叶片的持绿和光合作用的持续,而较高量的生物炭施用下生育后期植株有早衰迹象,从收获指数来看,T1收获指数达57.4%,分别显著高于T2、T3和CK8.3%、13.2%和6.5%,这表明低施用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夏玉米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尤其是较低的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后期叶片光合性能的维持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夏玉米 产量 干物质重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对收获期的响应及收获指数的探讨 被引量:38
7
作者 朱慧森 邹新平 +4 位作者 玉柱 高文俊 王永新 佟莉蓉 许庆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75-1382,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和青贮品质,利用收获指数对不同收获期予以评价。本研究以兼用青贮玉米品种晋单4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及青贮后测定其化学成分,并且计算青贮玉米的收获... 为了探讨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和青贮品质,利用收获指数对不同收获期予以评价。本研究以兼用青贮玉米品种晋单4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及青贮后测定其化学成分,并且计算青贮玉米的收获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原料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地增加(P<0.01),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显著下降(P<0.05);籽粒形成期收获的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较差(P<0.01)。利用作物收获指数、MILK 2006指数均判断蜡熟期适宜收获。从产量、品质与青贮后的产品特性综合判断以蜡熟期为适宜收获时期,可以简捷以干物质产量和含量来指导青贮玉米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产性能 收获指数 ND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吸磷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兆君 杨佳佳 +3 位作者 范菲菲 候云鹏 谢佳贵 梁永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1-577,共7页
为了探明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地上部磷含量、吸磷量、磷分配以及磷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不同生育期地... 为了探明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地上部磷含量、吸磷量、磷分配以及磷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膜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干重,其中苗期和拔节期玉米地上部干重增加幅度最大,达24.9%~126.3%。覆膜对单施磷肥条件下玉米苗期生长的促进作用较明显,而生长后期则对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促进作用较明显。2)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生长前期,尤其是苗期地上部含磷量、磷素累积量,且单施磷肥处理效果强于其他施肥处理;覆膜后,单施磷肥处理玉米苗期地上部含磷量、磷素累积量分别较不覆膜增加56.3%和253.0%。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磷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施肥 玉米 磷含量 磷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2006年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金剑 王光华 +2 位作者 刘晓冰 米亮 杜金岭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6-302,共7页
为指导未来大豆高产育种的目标性状,对黑龙江省1950-2006年间推广的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单株荚数、粒数也... 为指导未来大豆高产育种的目标性状,对黑龙江省1950-2006年间推广的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单株荚数、粒数也均显著增加,平均每年提高0.54%和0.98%,但百粒重未表现显著变化;经过50多年的品种改良,大豆株高下降14.0%,干物重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5.8%和35.1%,抗倒伏性状及子粒病虫害也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这些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呈显著相关关系.然而,V3(第3个三出复叶期)~R2期(盛花期)生长速率和LAl(叶面积指数)与品种推广年代间并未表现出线性变化趋势,而且与产量的相关性不大.在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干物质重、收获指数的提高以及抗倒伏性的改善对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黑龙江省 遗传改良 干物质 倒伏 收获指数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云奇 陶洪斌 +4 位作者 王璞 郭步庆 鲁来清 张丽 尤桂芸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94-1598,共5页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播前150 kg·hm-2+拔节40 kg·hm-2);模式Ⅲ,施氮量250 kg·hm-2(播前90 kg·hm-2+拔节160kg·hm-2);模式Ⅳ,施氮量300 kg·hm-2(播前50 kg·hm-2+拔节150 kg·hm-2+吐丝100 kg·hm-2)。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基肥和拔节肥的基础上,再追施吐丝肥,与不施吐丝肥的模式相比,其吐丝后11~20 d、21~30 d、31~40 d内,每天增加的枯叶数分别减少0.01~0.02片、0.01~0.05片、0.02~0.04片;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的峰值有所提高,灌浆中后期SPAD值下降延缓;模式Ⅳ与模式Ⅲ相比灌浆速率峰值提高8.5%,籽粒体积得到显著提高。夏玉米吐丝后籽粒的吸氮量显著提高(模式Ⅳ籽粒吸氮峰值分别是模式Ⅰ、Ⅱ、Ⅲ的1.65倍、1.45倍、1.31倍),氮收获指数增加2.5~13.3个百分点,穗粒数增加。与穗粒数相比,吐丝期增施氮肥(模式Ⅳ)对千粒重的促进更显著,可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和部分穗部性状,与模式Ⅰ、Ⅱ、Ⅲ相比,分别增产200 kg·hm-2、300 kg·hm-2、400 kg·hm-2。夏玉米增施吐丝肥可以延缓吐丝后光合面积下降,从而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源,最终提高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吐丝肥 SPAD值 氮收获指数 灌浆速率 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晓方 毛兴学 +5 位作者 罗文永 肖昕 刘彦卓 王晓玲 方正武 邢丹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共4页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品种粤香占在9 000 kg/hm2的条件下收获指数达到0.6以上,比普通品种提高约0.1。以粤香占为材料、七丝占(收获指数为0.4)为对照进行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高收获指数不是仅靠增加单株...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品种粤香占在9 000 kg/hm2的条件下收获指数达到0.6以上,比普通品种提高约0.1。以粤香占为材料、七丝占(收获指数为0.4)为对照进行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高收获指数不是仅靠增加单株产量,而要在增加单株产量的同时适当增加抽穗前植株高度使茎叶重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使始穗期后物质运输主要贡献在穗部,而非茎长增量;收获指数遗传力极低,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点,各收获指数有关性状间关系十分复杂,茎长增量、始穗株高和成熟株高也许可作为间接影响收获指数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指数 水稻 育种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春寿 叶胜海 +3 位作者 陈炎忠 阮关海 黄福灯 张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177-181,共5页
对浙江省新育成粳稻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与收获指数等多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收获指数、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收获指数与着粒密度、单位面积颖花生产力成正相关;而产量与穗长、倒二叶和倒三叶长... 对浙江省新育成粳稻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与收获指数等多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收获指数、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收获指数与着粒密度、单位面积颖花生产力成正相关;而产量与穗长、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倒三叶面积,收获指数与播种至齐穗天数、干物质生产力成负相关。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是影响水稻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而这种能力除了与收获指数等产量因素有关外,还与倒三叶的长度和面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收获指数 干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条件下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原因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董宝娣 师长海 +4 位作者 乔匀周 杨静 翟红梅 李东晓 刘孟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6-1103,共8页
以旱地品种"西峰20"和"晋麦47"、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高水肥地品种"石4185"和"科农9204"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不同灌溉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收获... 以旱地品种"西峰20"和"晋麦47"、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高水肥地品种"石4185"和"科农9204"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不同灌溉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抗旱类型的小麦在不同灌溉处理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以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旱地冬小麦品种WUEy和收获指数(HI)显著低于水地品种和水旱兼用型品种。不同品种间WUEy最大相差42.01%,HI相差25.91%。HI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bm)与WUEy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与H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574)。在不灌溉条件下,品种间WUEy差异源自HI的差异;而在补充灌溉条件下,品种间WUEy的差异源自WUEbm和HI的共同作用。说明不同抗旱类型的小麦对不同灌溉处理的响应方式和适应策略不同。旱地品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主要靠增加WUEbm来提高WUEy;而水地品种和水旱兼用型品种在补充灌溉中凭借较高的WUEbm和HI共同作用提高WU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抗旱类型 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收获指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加纳 卢坤 +8 位作者 荐红举 梁颖 陆军花 彭柳 申鸽子 张烨 张超 杨博 张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0-648,共9页
油菜是收获指数较低的作物,但材料间差异显著。研究发现,油菜有充足的"源"和"库",受限因子在"流"。阐明油菜高收获指数形成的遗传机理,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和方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作物收获指数研... 油菜是收获指数较低的作物,但材料间差异显著。研究发现,油菜有充足的"源"和"库",受限因子在"流"。阐明油菜高收获指数形成的遗传机理,可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和方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作物收获指数研究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西南大学近年在油菜收获指数研究方面的进展,其中包括油菜收获指数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不同环境下高收获指数材料的株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转录组特征、候选基因定位筛选、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研究等,可作为开展油菜高收获指数研究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收获指数 相关分析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春艳 唐旭 +2 位作者 陈义 杨生茂 叶胜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但是施钾处理的钾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粳22’ 产量 养分吸收量 养分收获指数 当季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作为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祯 李仙岳 闫建文 李介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7,61,共8页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以春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间作向日葵复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生育期的非充分灌溉为试验处理,进行间作模式下的非充分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下小麦分蘖期每多灌溉15 mm有效分蘖数提高5.4%~15....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以春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间作向日葵复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生育期的非充分灌溉为试验处理,进行间作模式下的非充分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下小麦分蘖期每多灌溉15 mm有效分蘖数提高5.4%~15.07%,而乳熟期随着水分胁迫加剧间作模式下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对于间作下的玉米产量构成,适当减少小麦分蘖与拔节期的灌水量,相应增加小麦乳熟与玉米灌浆吐丝期的灌水量,有利于大幅提高缺水地区间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且随着灌水总量的升高,穗粒数以1.27~2.47粒·mm^(-1)的速度递增,产量以62.24,94.93,29.73 kg·hm^(-2)·mm^(-1)的"S"型曲线逐渐升高。而对于间作下的向日葵产量构成,其主要受小麦乳熟期与向日葵现蕾期水分处理的影响,且随灌水总量的提高间作向日葵的单株粒数呈先升后降的规律,而百粒重和产量则呈"N"型和"M"型规律变化。对于不同水分处理下各间作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指数表现为小麦的敏感指数最高,玉米次之,向日葵最低。不同水分处理对各间作作物收获指数的影响表现为间作模式下的小麦受水分胁迫后其收获指数普遍提高,间作模式下玉米的收获指数随灌水总量上升而逐渐上升,而间作模式下受水分胁迫处理的向日葵收获指数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灌溉 间作 产量构成因子 水分敏感指数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蒸腾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玉欣 师长海 +3 位作者 乔匀周 董宝娣 翟红梅 刘孟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46,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土壤水分下(高水、中水、低水,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80%-85%、70%-75%、60%-65%)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的生物量、耗水量、蒸腾效率(TE)及干物质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作物的生物量、耗...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三种土壤水分下(高水、中水、低水,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80%-85%、70%-75%、60%-65%)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的生物量、耗水量、蒸腾效率(TE)及干物质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作物的生物量、耗水量降低,单株蒸腾效率(TE单株)升高,其中高粱的TE单株升高幅度最大为53.6%。随土壤水分的降低,作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作物通过大幅度降低蒸腾速率来维持较高的叶片蒸腾效率(TE叶片)。作物全生育期的TE叶片呈单峰趋势,小麦、玉米的TE叶片在开花期均达到最大值,谷子和高粱的分别在灌浆期和抽穗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的TE产量与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小麦:R^2=0.632,玉米:R^2=0.994,高粱:R^2=0.920,谷子:R^2=0.949)。谷子在低水环境中具有更合理的干物质分配机制,小麦在中、低水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高的收获指数和TE产量,它对水分的变动不敏感,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谷子 高粱 耗水量 蒸腾效率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下旱地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解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树兰 刘俊梅 +3 位作者 黎青慧 封涌涛 杨学云 常艳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长消耗大量土壤水分,造成小麦后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2)小麦后期水分胁迫可能引起冠层温度升高,导致热胁迫对籽粒灌浆不利;(3)旱地小麦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方式有可能引起小麦后期氮营养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影响花后光合产物形成,也不利于籽粒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收获指数 秸秆覆盖 氮素 冠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环境条件下春小麦适度调亏灌溉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步翀 李凤民 +2 位作者 黄高宝 成自勇 刘普海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0,共3页
在干旱环境条件下,春小麦调亏灌溉不仅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16.6%~25.0%),其节水效果亦很显著(14.0%~22.9%).无论是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还是水分利用效率,调亏灌溉处理与充分供水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调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此外... 在干旱环境条件下,春小麦调亏灌溉不仅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16.6%~25.0%),其节水效果亦很显著(14.0%~22.9%).无论是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还是水分利用效率,调亏灌溉处理与充分供水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调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此外,回归分析发现,试验条件下调亏灌溉春小麦产量与收获指数线性相关,而水分利用效率与收获指数、产量间则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籽粒产量 收获指数 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董召娣 左青松 +3 位作者 冷锁虎 石剑飞 孙家刚 孙统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6-369,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不施氮肥条件下杂交种的NUEp和NUEg与其亲本相近,在施氮量为240和360 Kg/hm2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亲本。③杂交种的NH I在不施N肥和360 Kg/hm2条件下与其亲本相近,而施N量为120、240 Kg/hm2时显著高于其亲本。④NUEg比NUEp和NH I更适合作为反映油菜N素效率高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交种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