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group effect of pile group under dragload embedded in clay 被引量:6
1
作者 孔纲强 杨庆 +1 位作者 郑鹏一 栾茂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503-512,共10页
A simple semi-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group effect of pile group under dragload embedded in clay was described assuming an effective influence area around various locations of pile group. Various ... A simple semi-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group effect of pile group under dragload embedded in clay was described assuming an effective influence area around various locations of pile group. Various pile and soi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rray of pile group, spacing of the piles (S), embedment length to diameter ratio of piles (L/D) and the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density (γ),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φ) and pile-soil inte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μ) wer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Model test for dragload of pile group on viscosity soil layer under surface load consolidation conditions was studied. The variations of dragload of pile, resistance of pile tip and the layered settlement of soil with consolidation time were measured. In order to perform comparative analysis, single pile was tested in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predicted group effect values of pile group under dragload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model test results carried out as a part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d also with the values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The predicted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validating the developed analysis method. The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negative skin friction of pile shaft will reach 80%-90% of its maximum value, when pile-soil relative displacement reaches 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group effect dragload model tests CL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ity of Group Testing with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2
作者 LI Yiming ZHANG Hong LIU Aiyi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4-662,共19页
Group test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rare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can effectively save time and reduce costs compared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However,previous literature ... Group test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rare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can effectively save time and reduce costs compared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However,previous literature only demonstrated the optimality of group testing strategy while estimating prevalence under some strong assumptions.This article weakens the assumption of misclassification rate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considers the misclassification rate of the infected samples as a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of the pool size,and explores some optimal properties of group testing for estimating prevalenc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conforming to this assumption.This article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group testing strateg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sample by sample procedure in estimating disease prevalence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 pools is given or the size of the test population is determined.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roup tests in estimating prevalence in the presence of dilution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p test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dilution effect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PREVAL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消费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群力 韩朝升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本文基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利用家庭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对消费同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居民消费观念受生活环境因素影响,消费基础设施完善可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的同群效应;第二,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消费基础设施建... 本文基于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利用家庭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消费基础设施对消费同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居民消费观念受生活环境因素影响,消费基础设施完善可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的同群效应;第二,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丰富居民社会网络来提高居民消费的同群效应;第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类型家庭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城镇家庭、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的同群效应受影响更大。因此,建议完善现代化消费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并健全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激励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群效应 居民消费 消费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分组效应研究
4
作者 胡华 李冬妍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0,共20页
已有研究将MT指数分解为各边际税率与税前扣除的分效应,本文将上述分效应再次分解为组内、组间与跨组效应。2019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税制改革,相对于旧税制,新税制有六项新内容:税级距变更、免征额提升、增设七项专项附加扣除、... 已有研究将MT指数分解为各边际税率与税前扣除的分效应,本文将上述分效应再次分解为组内、组间与跨组效应。2019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方面的税制改革,相对于旧税制,新税制有六项新内容:税级距变更、免征额提升、增设七项专项附加扣除、计税周期变更、2018年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征收改革、2028年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征收改革。本文发现,前四项内容会削弱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效应,后两项内容则会增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效应。基于十种人口异质性,本文将家庭样本数据分组,计算各边际税率与税前扣除的组内、组间与跨组效应,发现各类要素的组内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多处于50%-150%。这表明:人口异质性对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产生了“隔离效应”,将此功能限制在了组内样本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组内效应 组间效应 跨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桩群桩边载负摩阻力与隔离桩效用试验研究
5
作者 黄挺 姜羿宏 +3 位作者 戴国亮 周泽庭 邬一鹏 刘超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3-531,共9页
边载作用会导致群桩基础产生负摩阻力,可能危及桩基及上部结构,了解不同形式群桩的边载负摩阻力至关重要.设计了边载作用下单桩、直桩群桩(3×2)、斜直群桩(3×2)以及叉桩的室内模型试验,测量了桩身轴力和弯矩,讨论了桩身负摩... 边载作用会导致群桩基础产生负摩阻力,可能危及桩基及上部结构,了解不同形式群桩的边载负摩阻力至关重要.设计了边载作用下单桩、直桩群桩(3×2)、斜直群桩(3×2)以及叉桩的室内模型试验,测量了桩身轴力和弯矩,讨论了桩身负摩阻力特性和边载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结果表明,相较单直桩,单斜桩最大弯矩和平均负摩阻力分别增大6.7%和8.2%;布置隔离桩后,单桩平均负摩阻力减小接近5%,直桩群桩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减小10.4%~23.5%;与直桩群桩相比,斜直群桩的前排角桩、边桩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分别增大6.98%和9.59%,后排基桩承载差异相对较小;叉桩、半叉桩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0.98~1.12和0.94~1.08.边载作用下叉桩结构顶部沉降小、负摩阻力作用明显,建议采用必要的消减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摩阻力 群桩效应系数 模型试验 群桩 斜桩 隔离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人力资本能否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张茂聪 黎敏辉 范晓婷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2,共10页
教育人力资本是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一项重要因素。利用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二元probit模型,考察教育人力资本能否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能够有效赋能中... 教育人力资本是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一项重要因素。利用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二元probit模型,考察教育人力资本能否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能够有效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并通过提低效应和稳中效应两大路径实现,具体对应机制为收入机制和就业稳定机制。教育人力资本的提低效应在远离中等收入门槛的弱势群体中具有更强烈的作用,稳中效应则无明显差异。教育人力资本赋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禀赋与城乡维度上呈现显著分化,高水平教育人力资本家庭和城镇家庭往往具有更大的扩容效应,这种分异本质上反映了市场机制下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性,而财政教育投入可以通过制度性干预缓解该现象。为此应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扩大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构建低收入群体帮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力资本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 提低效应 稳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行链视角下地铁乘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分析
7
作者 沈金星 李麒年 +3 位作者 于淼 张译凝 郑长江 姜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5-1172,共8页
为提升地铁乘客的出行满意度,从出行链视角构建了综合分析框架。选择每个出行阶段主要感知因素,结合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重点探究不同阶段因素组合对出行全过程满意度的综合影响,揭示影响高... 为提升地铁乘客的出行满意度,从出行链视角构建了综合分析框架。选择每个出行阶段主要感知因素,结合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重点探究不同阶段因素组合对出行全过程满意度的综合影响,揭示影响高满意度的必要因素及充分条件。根据南京地铁乘客414份调查结果,首先应用PLS‐SEM探究了建成环境、接驳服务质量、出口设施感知和乘车后接驳服务感知等潜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潜变量的结构分数,使用fsQCA进一步探究不同因素组合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乘客的地铁出行链满意度依赖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乘车前接驳服务感知是高满意度的必要条件,潜变量因素形成的3个组态是高满意度的充分性条件。乘客在地铁出行链中某阶段的低满意度,可以被其他阶段因素组态的高满意度抵消,从而对出行全过程产生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客满意度 地铁出行链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组态效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能力-行为”匹配视角
8
作者 艾志红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专精特新企业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机制和政策培育两方面,而新产品开发绩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鲜有学者关注。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文遵循“能力-行为”匹配视... 专精特新企业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机制和政策培育两方面,而新产品开发绩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鲜有学者关注。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文遵循“能力-行为”匹配视角,将数字化能力与服务化导向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构建影响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组态效应模型。运用fsQCA方法对48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化能力和服务化导向之间存在“多重并发”效应,可以通过4种不同的组合路径实现高新产品开发绩效;(2)将4种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组合路径进一步聚类,可归结为强数字化资源协调能力的能力拉动型和强产品导向服务化的服务推动型,这两种类型下数字化感知能力与客户导向服务化均具有替代效应。本文从“能力-行为”匹配视角丰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前因组态,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提供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新产品开发绩效 “能力-行为”匹配 数字化能力 服务化导向 组态效应 fsQCA方法 企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 被引量:2
9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4 位作者 贺东北 刘紫薇 孙华 黄鑫 王金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25,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考虑样地效应引入自相关矩阵和异方差函数,构建主要树种组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以十折交叉验证法对3种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各树种组林分生长率的模型上,杉木类、马尾松类引入最冷月均温度气候因子,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5个树种组引入最热月均温度气候因子,而针阔混树种组引入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因子,分别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确定了最优随机参数组合后构造混合效应模型。8个主要树种组的基础模型、再参数化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均逐步提升,栎类树种组的决定系数从基础模型的0.857 9增加到混合效应模型的0.965 8,杉木类、马尾松类和针阔混3个树种组的模型决定系数都提高了0.05以上,均达到0.93以上;针阔混树种组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从基础模型的14.59%到再参数化模型的14.32%和混合效应模型的8.22%。各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中除其他软阔的决定系数为0.895 6外,其他7个树种组的决定系数均超过了0.900 0,针阔混达到了0.980 1。【结论】引入气候因子的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对于林分蓄积量变化具备较好的拟合效果,能有效支撑省域尺度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度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长率 主要树种组 气候因子 再参数化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群洞力学效应研究
10
作者 王招兵 叱干向明 +4 位作者 张洋 任建喜 张亮 张琨 王蔓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双向导洞施工顺序下,地面的变形规律及马头门的力学特性,并据此得出了最优的双向导洞施工顺序。[结果及结论]洞桩法双向导洞施工的群洞效应显著,且影响程度依次为:双向四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单导洞开挖。马头门在破洞后,其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底部位,而最大剪应力则发生在侧墙和拱脚。这两者的应力水平均呈现以下趋势:双向单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四导洞开挖。此外,马头门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呈现出跳跃式增大的趋势,并在施工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从改善马头门受力状态、确保破洞安全的角度来看,双向单导洞的施工顺序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洞桩法 群洞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形效应的群桩竖向动力阻抗
11
作者 瞿立明 李雄 +3 位作者 丁选明 杨长卫 廖昕 陈治良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7-1618,共12页
基于哈密顿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单桩竖向阻抗理论公式,考虑振动波传播的方向性差异,提出合理的斜坡双桩相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承台变形协调条件和力学平衡方程获得群桩竖向阻抗。开展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长径比、桩-土刚度比... 基于哈密顿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单桩竖向阻抗理论公式,考虑振动波传播的方向性差异,提出合理的斜坡双桩相互作用因子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承台变形协调条件和力学平衡方程获得群桩竖向阻抗。开展参数分析,研究了不同桩长径比、桩-土刚度比、不同桩间距条件下相互作用因子和群桩动阻抗。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因子和群桩动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地形效应对群桩阻抗的影响强弱依赖于频率,在特定频率处,地形效应较为显著,且陡坡、长桩、硬土中的群桩动阻抗与平地群桩差异更为明显,忽略地形效应可能会给斜坡群桩动阻抗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动力阻抗 相互作用因子 理论解 地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被对干湿状态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挠力河湿地群为例
12
作者 王振山 王天亮 +2 位作者 景海华 刘建卫 逄晓腾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5-1456,I0042,I0043,共14页
气候是湿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造成的水分盈亏会对湿地植被产生严重威胁。量化湿地植被对干湿状态的响应特征,对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挠力河湿地群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区,在全球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代... 气候是湿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造成的水分盈亏会对湿地植被产生严重威胁。量化湿地植被对干湿状态的响应特征,对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挠力河湿地群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区,在全球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挠力河湿地群保护区内的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20032023年挠力河湿地群保护区内NDVI及SPEI的演变情况。根据干湿状态将研究期划分为干旱、湿润及洪涝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湿地NDVI对SPEI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20032023年挠力河湿地群保护区内湿地NDVI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0.003/10 a,气象条件呈现由干旱向湿润的变化趋势。在干旱时期,挠力河、东升自然保护区湿地NDVI受SPEI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的响应时间较短(2个月),七星河、三环泡自然保护区湿地NDVI受SPEI累积效应(9个月)和滞后效应(4~6个月)的响应时间较长。在湿润时期和洪涝时期,各湿地保护区内湿地NDVI受SPEI累积效应(9个月)和滞后效应(9~10个月、9~11个月)的响应较长。气象条件在轻度干旱和湿润(-1.15<SPEI<1.20)以及由湿润向干旱转变时,湿地NDVI与SPEI呈正相关,而当干旱和湿润强度较大(SPEI≤-1.15,SPEI≥1.20)以及由干旱向湿润转变时,湿地NDVI与SPEI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湿地植被对气象条件响应特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也为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SPEI NDVI 累积效应 滞后效应 挠力河湿地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行效应及下行效应对小北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13
作者 张幼 马成学 +2 位作者 王思宇 常畅然 张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7,共7页
为研究上行效应-浮游动物、下行效应-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于2023年春季、夏季、秋季对小北湖15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小北湖可划分为22个浮游植物功能群(H1、P、X2、L、E、C、D、F、G、J、L0、M、MP、N、S1、TB... 为研究上行效应-浮游动物、下行效应-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于2023年春季、夏季、秋季对小北湖15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小北湖可划分为22个浮游植物功能群(H1、P、X2、L、E、C、D、F、G、J、L0、M、MP、N、S1、TB、W1、W2、X1、X3、Y、Ws)和8个浮游动物功能群(LCF、MCC、MCF、PF、RC、RF、SCF、PC),两者分别呈由P、HI功能群向HI、X2功能群再向P、X2、HI功能群及RC、SCF、PF功能群向RF、RC、PF功能群再向RC功能群的季节演变趋势。其中,生物量为47.84%的P功能群、66.01%的HI功能群、77.98%的RC功能群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占绝对优势。通过RDA多元统计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轮虫滤食者(RF)、原生动物滤食者(PF)、轮虫捕食者(RC)、水温(WT)、pH、透明度(SD)、化学耗氧量(CODMn)、生化需氧量(BOD_(5))、总磷(TP)、总氮(TN)均为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H1、X2功能群与RF、PF、BOD_(5)、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CF、LCF、SD呈显著负相关(P<0.05)。水环境因子(上行效应)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更大,明显超过浮游动物功能群(下行效应)对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影响。高质量浓度的总磷及总氮会促使蓝藻爆发。在高水平营养盐的湖泊中,小型浮游动物RF、PF功能群更利于蓝藻生长,大型浮游动物功能群则对蓝藻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功能群 小北湖 上行效应 下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胺木粉高效去除焦磷酸络合废水中Ni(Ⅱ)的机制见解
14
作者 宋逸璇 凌晨 +1 位作者 王正晓 刘福强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废水中络合态重金属的高效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木粉接枝多胺基团,研制了多胺木粉(polyamine-modified wood flour,AWF),并探究了AWF对碱性焦磷酸(pyrophosphate,PP)镀镍工艺模拟废水中Ni(Ⅱ)去除的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pH值... 废水中络合态重金属的高效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木粉接枝多胺基团,研制了多胺木粉(polyamine-modified wood flour,AWF),并探究了AWF对碱性焦磷酸(pyrophosphate,PP)镀镍工艺模拟废水中Ni(Ⅱ)去除的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pH值为8.5时,Ni(Ⅱ)和PP混合溶液中Ni(Ⅱ)的主要存在形态为NiP_(2)O_(7)^(2-)等络阴离子,这导致NaOH沉淀与阳离子交换/螯合树脂的净化效能下降了27.9%~99.2%;PP的共存促进了AWF对Ni(Ⅱ)的吸附量,促进率为37.0%~52.7%;PP-Ni络合体系中,AWF对Ni(Ⅱ)的吸附量最高,且过剩的游离PP、硫酸盐和辅配体对Ni(Ⅱ)吸附量的抑制率小于8.9%。通过MINTEQ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验算,推测AWF表面的正电胺基和中性胺基先后通过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吸引并捕获[Ni-PP]络合物;PP的络合架桥作用促进了AWF胺基与Ni(Ⅱ)的配位效率,可能形成了—N—Ni—PP—Ni—N—的多层吸附构型,理论结合能高达-3002.4 kJ·mol^(-1);采用NaOH和HCl溶液,可依次洗脱AWF上负载的PP和Ni(Ⅱ)。该研究结果可为多胺型吸附剂在络合态重金属深度去除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态重金属 多胺基 静电-配位 吸附-脱附 木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调有“度”: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阈值效应及心理机制
15
作者 柯文琳 温芳芳 佐斌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0-837,共18页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衡。研究通过3个实验在不同的区分层...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衡。研究通过3个实验在不同的区分层次和群体属性下系统探索了自我区分群体的程度对群体认同的影响模式。研究发现,总体上区分度对群体认同产生“倒S型”的非线性消极影响,在中等水平存在使群体认同下降速度最高的区分阈值,一旦区分度增长至超过该阈值,个体表现出“不认同群体”(实验1)。区分层次和区分属性对该阈值具有调节作用(实验1、实验2和实验3)。此外,群体认知失调起中介作用,其中区分度正向预测群体认知失调,而群体认知失调则负向预测群体认同(实验3)。研究发现的区分阈值不仅有助于个体维持心理边界,也为组织管理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效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认同 最优区分理论 群体认知失调 群体属性 阈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匿名能否规避网络暴力?——以“momo”群体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华栋 刘露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1,共14页
作为一种集体匿名现象,“momo”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凸显出青年人寻求隐私保护、免受网络暴力侵害、规避现实社交的隐匿需求,这一群体表现出纷繁复杂的自我呈现特征。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是集体匿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文章通... 作为一种集体匿名现象,“momo”群体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凸显出青年人寻求隐私保护、免受网络暴力侵害、规避现实社交的隐匿需求,这一群体表现出纷繁复杂的自我呈现特征。免受网络暴力侵害是集体匿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文章通过研究发现,集体匿名机制难以有效规避网络暴力。为针对性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文章从权力赋能、利益共享、协同治理、微观管理、教育引导等角度提出集体匿名趋势下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的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网络暴力 有效性 “momo”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环形排布冻结管冻结温度场及“群管效应”
17
作者 丁明睿 梁荣柱 +6 位作者 李忠超 吴文兵 白天麒 肖铭钊 汪亦显 黄栋 刘海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4-1956,共13页
为研究富粉细砂层人工冻结规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和开展环形冻结管片排布水平人工冻结试验,探究了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冻胀力发展规律,分析了“群管效应”对冻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排布冻结过程可以分为初期冻结、冻结壁... 为研究富粉细砂层人工冻结规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和开展环形冻结管片排布水平人工冻结试验,探究了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冻胀力发展规律,分析了“群管效应”对冻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排布冻结过程可以分为初期冻结、冻结壁交圈、“群管效应”冻结和环内土体完全冻结4个典型阶段。在冻结壁完成交圈后,受“群管效应”的影响,冻结管冷量不断向环内土体叠加,加速冷锋面朝环内土体迅速拓展,冻结管圈内土体冻结温度明显低于管圈外部土体的温度;相比之下,环底和环内土体受到“群管效应”并不明显,而冻结管间距增大会削弱该效应;环底冻结壁完成交圈时间约为环顶的2.2倍,环底冻结壁的平均温度和管圈内土体最终冻结温度分别比环顶高6.1℃和6.6℃;冻结管周围土体冻胀力随冻结时间增加而增大;距离冻结管越近,土体冻胀力越大,冻胀力关于冻结管圈圆心对称分布;管间冻胀力在管圈冻结壁形成过程中迅速增大,管间冻胀力大于管圈外土体冻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层冻结法 模型试验 冻结温度场 群管效应 富水粉细砂层 冻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的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乔建刚 李娟 +1 位作者 张勇 李景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为探究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机理,提高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借助接触力学方法建立了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的细观力学模型,并利用颗粒流理论建立离散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抗浮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颗粒流... 为探究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机理,提高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借助接触力学方法建立了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的细观力学模型,并利用颗粒流理论建立离散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抗浮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颗粒流模型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分析抗浮锚杆的群锚效应;当锚杆桩距为4D、6D和8D时,轴向应力与剪应力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桩距不断增加,抗浮锚杆之间的轴向应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计算时步增加,不同位置处孔隙率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研究结论为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及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浮锚杆 群锚效应 颗粒流 应力分布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酸与柠檬酸金属螯合剂组合对煤自燃的影响
19
作者 甘展源 刘伟 +3 位作者 蒋文鑫 郝增焰 张一帆 梁彩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8,65,共10页
为了探究金属螯合剂植酸、柠檬酸,以及植酸与柠檬酸组合对煤自燃的影响,利用热分析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加入螯合剂后,煤样的自燃特征温度点及煤中活性基团含量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螯合剂对煤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植酸... 为了探究金属螯合剂植酸、柠檬酸,以及植酸与柠檬酸组合对煤自燃的影响,利用热分析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加入螯合剂后,煤样的自燃特征温度点及煤中活性基团含量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螯合剂对煤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植酸、柠檬酸及两者组合对煤自燃均具有抑制作用。柠檬酸阻化煤样的燃点温度由351.10℃升至360.85℃,升高了9.75℃,煤体中活性基团甲基、亚甲基、羧基及羟基含量较原煤样下降,煤样在常温下更难以活化,自燃受到抑制;植酸阻化煤样的燃点温度由351.10℃升至383.05℃,升高了31.95℃,煤体中活性基团含量整体下降,降低幅度大于柠檬酸阻化煤样,抑制煤自燃效果优于柠檬酸;植酸与柠檬酸混合阻化煤样的燃点温度由351.10℃升至394.59℃,升高了43.49℃,煤体中活性基团含量较单类阻化煤样得到进一步降低,混合使用对煤自燃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此外,分析了2种螯合剂自身络合能力及其对煤体产生的影响,发现混合螯合剂产生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其对煤自燃的抑制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金属螯合剂 特征温度 官能团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簇式钢纤维混凝土栓钉-橡胶连接件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计算方法
20
作者 郭京京 刘世忠 +4 位作者 栗振锋 刘世明 毛敏 张俊豪 舒春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集簇式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的抗剪性能,结合文献推出试验试件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以栓钉间距与栓钉层数为控制... 为探究集簇式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的抗剪性能,结合文献推出试验试件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以栓钉间距与栓钉层数为控制变量,设计了27组集簇式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群钉效应影响下新型组合连接件的单钉平均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并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拟合出集簇式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单钉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橡胶套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栓钉的受力不均匀性;随着栓钉数量的增加,群钉中单钉平均抗剪承载力较单排钉呈现下降趋势;单钉平均抗剪承载力与抗剪折减系数随栓钉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栓钉层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间距大于8倍栓钉直径后变化趋于稳定;提出同时考虑栓钉间距和栓钉层数的集簇式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单钉平均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的设计计算公式,为集簇式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簇式SFRC栓钉-橡胶连接件 有限元数值模拟 群钉效应 抗剪性能 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