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搔刮与宫腔灌注G-CSF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行IVF-ET/ICSI后妊娠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张宗翠 马薇 +2 位作者 王玲 阎一鑫 石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搔刮、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单一治疗与联合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thin endometrium,TE)患者行IVF-ET/ICSI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到2023年6月在中...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搔刮、宫腔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单一治疗与联合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thin endometrium,TE)患者行IVF-ET/ICSI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到202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ICSI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204例。移植前未行特殊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A组,52例),行子宫内膜搔刮治疗者为搔刮组(B组,60例),行G-CSF宫腔灌注者为灌注组(C组,48例),行内膜搔刮联合宫腔灌注者为联合组(D组,44例)。比较对照组与各治疗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移植胚胎情况、移植时子宫内膜情况以及移植后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以及活产率。结果: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患者的年龄(F=1.392,P=0.246)、体质指数(F=1.969,P=0.120)、不孕年限(F=0.416,P=0.742)、不孕类型(χ^(2)=4.693,P=0.196)、不孕因素(χ^(2)=7.206,P=0.616)、内膜准备方法(χ^(2)=11.289,P=0.256)、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F=1.736,P=0.161)、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F=1.894,P=0.132)、雌二醇(estradiol,E2)(F=1.614,P=0.181)、既往移植次数(χ^(2)=4.041,P=0.257)、妊娠次数(F=0.024,P=0.995)、流产次数(F=0.118,P=0.949)、移植胚胎个数(F=0.345,P=0.793)、移植胚胎发育天数(χ^(2)=1.638,P=0.6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D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A组(7.93±1.34、8.06±0.85、7.79±1.20 vs.6.81±0.91,F=13.88,P<0.001),B组、C组、D组移植日Ⅲ型内膜血流较A组均增高(56.7%、54.2%、56.8%vs.28.8%,χ^(2)=13.70,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D组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A组(51.1%、39.2%、48.6%vs.22.0%,χ^(2)=18.095,P<0.001)、(65.0%、58.3%、54.5 vs.28.9%,χ^(2)=16.1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生化妊娠率明显高于A组(68.3%、66.7%vs.40.4%,χ^(2)=10.936,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的多胎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45.8%vs.20.5%、10.7%,χ^(2)=9.476,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D组的活产率均明显高于A组(55.0%、47.9%、47.7%vs.19.2%,χ^(2)=16.4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C组、D组之间的早期流产率及早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之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早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搔刮、宫腔灌注G-CSF单一治疗以及两者联合治疗均能增加TE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且均能改善TE患者行IVF-ET/ICSI后的妊娠结局,但3种治疗措施间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且联合治疗较单独治疗能增加TE患者行IVF-ET/ICSI的多胎妊娠率,增加病理妊娠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灌注 内膜搔刮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薄型子宫内膜 冻融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陈清娇 郑晓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动员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
3
作者 李安 孙丹邈 张璐璐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探讨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上皮性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外周血象影响。方法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70例,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化疗后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或rhG-CSF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圣愈汤合增液汤口服治疗,观察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及化疗前1 d、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时外周血象。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合增液汤联合rhG-CSF能够降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改善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情况,促进血细胞水平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愈汤 增液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上皮性卵巢癌 骨髓抑制 外周血象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11加rhG-CSF对8.0Gy照射猴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郝静 罗庆良 +4 位作者 熊国林 赵振虎 邱丽玲 陈国志 李元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30-732,F004,共4页
为观察rhIL 11加rhG CSF对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以 8只正常雄性猕猴用60 Coγ射线照射源一次全身照射 8 0Gy(15 0R/min)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4只动物。治疗组于照射后当天开始 ,连续 2 1天皮下注射rhIL 116 0 ... 为观察rhIL 11加rhG CSF对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以 8只正常雄性猕猴用60 Coγ射线照射源一次全身照射 8 0Gy(15 0R/min)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4只动物。治疗组于照射后当天开始 ,连续 2 1天皮下注射rhIL 116 0 μg/(kg·d)加rhG CSF 10 μg/(kg·d) ,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显示 ,照射后所有动物均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表现 ,外周血三系细胞均迅速下降。对照组由于严重的出血和感染于照射后 12~ 2 1天相继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为 18 2天。治疗组 4只动物照射后 45天全部存活 ,外周血象恢复到接近照射前水平 ,活杀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恢复。提示rhIL 11加rhG CSF辅以对症治疗对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白细胞介素11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IL-11 RHg-csf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rhG-CSF预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汪晓洁 寿涛 +3 位作者 胡静 李世武 刘锐 缪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23-82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 背景与目的: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常见。骨髓抑制不但使化疗药物的剂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化疗的正常进行。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不仅具有刺激粒细胞集落形成的能力,也有促进粒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明显疗效。本研究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化疗后预防性应用低、中、高3种不同剂量的rh G-CSF升白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该药合理的应用策略。方法:126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NSCLC化疗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B、C共3组。3组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 h给予rh G-CSF。其中A组(低剂量):rh 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1天;B组(中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2天;C组(高剂量):rh 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3天。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以及rh G-CSF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中、高剂量rh G-CSF可以使近60%的患者白细胞高于4.0×109个/L;对于Ⅲ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低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回升天数更长,高剂量组白细胞回升天数明显缩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情况来看,化疗后加用高剂量rh G-CSF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平均水平,能明显缩短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低下的持续时间。126例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4.76%,其中低剂量组为9.52%,中剂量组为4.76%。rh G-CSF引起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耐受。结论: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不同剂量rh G-CSF均可促进化疗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在相同化疗剂量下选用高剂量的rh G-CSF可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快速上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GM-CSF序贯给药与G-CSF单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威健 刘义冰 +3 位作者 刘巍 史健 翟宝娥 杨瑞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17-920,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低剂量G-CSF/GM-CSF序贯给药与G-CSF单药预防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研究方法,将5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于化疗后第7~9日皮下注射G-CSF,10~12日皮下注射... 目的:对比研究低剂量G-CSF/GM-CSF序贯给药与G-CSF单药预防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研究方法,将5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于化疗后第7~9日皮下注射G-CSF,10~12日皮下注射GM-CSF(均为2.5μg/kg);B组化疗后第7~12日皮下注射G-CSF(2.5μg/kg)。结果:G/GM-CSF序贯给药和G-CSF单药均可明显减轻化疗所致WBC和ANC的下降程度,降低化疗延迟率及延迟时间,提高化疗完成率。G/GM-CSF序贯给药还可以提高化疗后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减少血小板成分输血。主要不良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疼痛,骨骼肌肉疼痛等两组相似,且可以耐受。结论:序贯联合应用低剂量G-CSF和GM-CSF可有效防治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减少成分输血的次数,提高化疗完成率,是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白细胞减少症 药物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联合序贯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191例健康供者应用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倩 袁磊 +9 位作者 李红华 赵瑜 黄文荣 薄剑 王书红 朱海燕 窦立萍 王全顺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 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 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数与CD34+细胞数,并观察供者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动员前相比,动员后(采集前)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平均升高7倍(P<0.01);血小板数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性。动员第4或5天采集效果无差异。男性供者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高于女性(P<0.01),高体重供者采集的MNC、CD34+数高于低体重供者,年龄对采集效果无明显影响。G-CSF剂量与采集效果无线性关系。供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G-CSF可以有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供者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佩 张国芸 +3 位作者 朱苹 吴蓓倩 牛强 谢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48-351,共4页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非血缘供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景师 窦科峰 +3 位作者 孙凯 付蓉 李海民 张福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 :了解G CSF对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 (0、5 .0、10 .0或 15 .0 μg)的G CSF ,分别皮下注射于BALB/c小鼠 ,连续 6d ,每天 1次。第 6天分离外周血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1(CD11c+ CD8a-)和DC2 (... 目的 :了解G CSF对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 (0、5 .0、10 .0或 15 .0 μg)的G CSF ,分别皮下注射于BALB/c小鼠 ,连续 6d ,每天 1次。第 6天分离外周血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1(CD11c+ CD8a-)和DC2 (CD11c+ CD8a+ )的比例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 :经不同剂量的G CSF刺激后 ,外周血DC1的绝对值无显著变化 ,而DC2的绝对值增加 5倍 (9.6× 10 6/Lvs 5 5 .1× 10 6/L ,P <0 .0 1) ,DC1/DC2比值降低 (4.2vs 0 .7,P <0 .0 1)。结论 :G CSF在体内可提高外周血DC2的绝对数 ,对DC1的数无明显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DC1亚群 DC2亚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受体及其mRNA在结直肠癌和其附近正常黏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小冬 刘福坤 +4 位作者 许哲 陈彻 吴晓宇 李刚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 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了解G CSF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RT PCR法分别检测 4 2例结直肠癌及其附近正常黏膜组织中G CSFR蛋白和其mRNA表达情况 ,并分析结直肠癌...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 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了解G CSF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RT PCR法分别检测 4 2例结直肠癌及其附近正常黏膜组织中G CSFR蛋白和其mRNA表达情况 ,并分析结直肠癌肿瘤细胞G CSF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表明结直肠癌中有明显的G CSFR蛋白的表达 (31/ 4 2 ,73 81% ) ,并明显高于正常黏膜 (2 0 / 4 2 ,4 7 6 2 % ,P <0 0 0 1) ,许多G CSFR表达强阳性的结直肠癌 ,相应的正常黏膜G CSF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G CSFR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 =0 0 0 1、P <0 0 0 1) ,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 (P =0 346、P =0 6 86、P=0 4 5 9)。RT PCR结果示 4 2例肿瘤标本中 2 1例呈G CSFRmRNA阳性表达 ,而相应正常黏膜仅 11例。结论 G 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上调 ,结直肠癌患者应用G CSF时应考虑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肠直肠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文荣 达万明 +9 位作者 邓新立 高春记 韩晓萍 吴晓雄 李红华 朱海燕 靳海杰 靖域 王书红 薄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52-856,共5页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 本研究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10μg/(kg·day)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形态学分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发现,动员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5(4.7-7.8)×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7(1.63-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163(0.078-0.414)×109/L;动员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7.47(24-72.57)×109/L,其中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22(1.46-5.31)×109/L,单核细胞中位数为1.2(0.706-3.627)×109/L。供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6.26±2.14倍(P<0.01),其中淋巴细胞的增加为动员前的1.45±0.76倍(P<0.05),单核细胞数增加为动员前的7.48±4.41倍(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动员前CD3+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46.96%[(32.36-57.45)%],动员后为40.94%[(25.31-48.9)%];动员前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为1.27±0.46,动员后为1.36±0.51;动员前CD4+CD8+T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0.41%[(0.16-1.51)%],动员后为0.49%[(0.09-2.0)%];动员前CD16+CD56+NK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3.98%[(4.08-25.08)%],动员后为16.65%[(12.06-33.05)%];动员前CD3+CD16+CD56+NK-T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2.75%[(0.37-6.38)%],动员后为3.13%[(0.46-5.95)%];动员前CD20+B淋巴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9.28%[(5.97-16.33)%],动员后为9.94%[(7.36-20.41)%];动员前CD14+单核细胞占PBMNC比例的中位数为12.48%[(3.54-19.35)%],动员后为29.52%[(16.51-36.76)%]。动员后CD14+单核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比动员前增加2.87±1.51倍(P<0.05);动员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以及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比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rhGCSF动员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加可能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相关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免疫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和分次应用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秀斌 郭梅 +3 位作者 乔建辉 王丹红 孙琪云 艾辉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03-604,共2页
目的 研究单次与分次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Filgrastim对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 将 30例健康供体随机均分为 2组 ,分别接受皮下注射Filgrastim 5 μg/kg,每日 1次或 2 5 μg/kg ,每日 2次动员干细胞 ,共 5天。... 目的 研究单次与分次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Filgrastim对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 将 30例健康供体随机均分为 2组 ,分别接受皮下注射Filgrastim 5 μg/kg,每日 1次或 2 5 μg/kg ,每日 2次动员干细胞 ,共 5天。第 6天始采集干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首次采集物免疫表型。结果 以供体的单位体重计算 ,单次动员组与分次动员组首次采集获得的MNC分别为2 93× 10 8/kg和 4 4 2× 10 8/kg,CD34+ 细胞分别为 2 4 6× 10 6/kg和 4 15× 10 6/kg,CD34+ CD38-细胞分别为 0 2 1× 10 6/kg和 0 73× 10 6/kg,分次动员组均高于单次动员组(P <0 0 5 )。CD34+ DR-细胞分次动员组与单次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分次应用Filgrastim可更有效地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动员 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定量测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薛胜利 戴兰 +4 位作者 乔曼 陈艳 邱桥成 唐晓文 吴德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表达密度。方法:以荧光定量试剂盒作参照,利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G-CSFR表达密度为(2 943±... 目的: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表达密度。方法:以荧光定量试剂盒作参照,利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G-CSFR表达密度为(2 943±417)(antibodies bound per cell,ABC),单核细胞为(3 755±2 575)ABC,淋巴细胞为(996±369)ABC,CD3+T淋巴细胞为(2 787±946)ABC,CD19+B淋巴细胞为(10 112±6 345)A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T淋巴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及B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研究描述了外周血有核细胞G-CSFR表达特点,将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所用测定方法能够敏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各类细胞G-CSFR表达情况和规律,同传统的利用放免法相比,更为安全、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荧光分子定量检测 外周血 有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清艳 施定基 +4 位作者 陈翠丽 赵兴贵 邓元告 张越男 吕金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89-1394,共6页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框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RL-G-CSF;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pRL-G-CSF转入丝状体蓝藻鱼腥藻PCC7120内。本试验得到了有抗生素抗性的鱼腥藻,并用PCR技术检测到rhG-CSF基因在转基因鱼腥藻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鱼腥藻(Anabaena sp.)PCC 7120 载体 转基因鱼腥藻 三亲接合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阿如娜 余祖胤 +1 位作者 柳晓兰 从玉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61-764,共4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的治疗作用,为细胞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C57小鼠,经8.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于0.5、24h各皮下注射一次不同剂量rhG-CSF(2、1mg/kg和0.5mg/kg),观察致死剂... 目的观察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的治疗作用,为细胞因子治疗急性放射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C57小鼠,经8.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于0.5、24h各皮下注射一次不同剂量rhG-CSF(2、1mg/kg和0.5mg/kg),观察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30d存活率及平均生存时间。小鼠经6.0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后,通过不同给药方案及不同剂量rhG-CSF早期干预,观察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外周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大剂量rhG-CSF早期干预明显提高致死剂量照射小鼠的30d存活率,延长受照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照射后0.5h单次给予大剂量rhG-CSF(1mg/kg)为最佳给药方案。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可以明显改善6.0Gy照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结论大剂量rhG-CSF早期单次给药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辐射损伤 实验性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体内诱导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常英军 赵翔宇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本研究探讨rhG 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 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 ,对供者rhG 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 (DC)亚群以及CD8+ C... 本研究探讨rhG 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 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 ,对供者rhG 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 (DC)亚群以及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 ,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 (P <0 .0 1) ,CD2 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P<0 .0 5 ) ;CD8+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 (P <0 .0 1)。但在T细胞上CD2 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 (P >0 .0 5 )。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 (P <0 .0 1) ,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1) ,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 ,DC1 DC2比值倒置 (P <0 0 1) ,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 (P >0 .0 5 )。CD8+ CD2 8- 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rhG CSF体内应用后 ,采集物中DC2和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树突状细胞 抑制性T细胞 免疫耐受 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实验和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慧强 管忠震 +8 位作者 何友兼 姜文奇 孙晓菲 邢献志 牛京娜 孔庆瑜 陈惠珍 何利蓉 冯海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CTX3.5~4g/m2第1、2天静滴,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注射G-CSF4.5(3.5~5)μg/kg·天,至PBSC采集结束。当WBC恢复至(1.9...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CTX3.5~4g/m2第1、2天静滴,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注射G-CSF4.5(3.5~5)μg/kg·天,至PBSC采集结束。当WBC恢复至(1.9~3.0)×109/L以上,以及MNC(单个核细胞)≥20%~30%和外周血CD34+≥1%时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MNC≥2.0×108/kg和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23例患者经CTX+G-CSF动员后第9(7~10)天WBC最低,为0.65(0.25~0.9)×109/L,G-CSF给药开始时间为动员后第10(8~11)天,持续6.5(5~11)天,第13(11~20)天开始采集PBSC,持续2天,采集得MNC2.5(1.3~8.9)×108/kg,CFU-GM6.8(2.8~11.6)×105/kg,CD34+细胞4.9(2.5~8.9)×106/kg,1例患者出现心包炎,无其他严重毒性反应;21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均获得满意造血重建。结论:CTX联合G-CSF是高效和安全的PBSC动员方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恶性肿瘤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缺血及G-CSF促进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音频 黄岚 +3 位作者 宋耀明 晋军 武晓静 崔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29-2132,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以及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下肢缺血模型,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缺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同时给予G-CSF后观察对EPCs的影响。结果下肢... 目的观察下肢缺血以及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下肢缺血模型,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缺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同时给予G-CSF后观察对EPCs的影响。结果下肢缺血后,外周血中反映EPCs变化的CD34和VEGFR2双荧光阳性细胞比例轻度增加,在缺血基础上同时给予G-CSF,上述变化更明显。结论下肢缺血刺激可以使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G-CSF通过骨髓动员可增强这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特性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翔宇 常英军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87-790,共4页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γ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γ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亚群、单核细胞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结果表明G-PB中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DC1、DC2以及单核细胞的含量,CD4/CD8的比值高于G-BM(P<0.001)。G-PB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G-BM(P<0.05);每微升G-PB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量均明显高于G-BM,且G-PB中IL-4/IFN-γ比值小于G-BM(P<0·001),DC2与T淋巴细胞的比值也低于G-BM(P<0.01);而G-PB中CD4+、CD8+细胞上CD28表达的百分比和总体表达均高于G-BM(P<0·001)。结论rhG-CSF体内应用诱导G-PB和G-BM产生的T细胞免疫低反应性是有差异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G-PB和G-BM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程度不同的免疫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移植物 骨髓移植物 共刺激分子 免疫低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物首次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反映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含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英军 赵翔宇 +1 位作者 霍明瑞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移植物 外周血采集物 CD34^+细胞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