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GW2-A1过表达小麦种质的创制及表型分析
1
作者 张浩然 刘晓莹 +6 位作者 周峰龙 许明晨 郭争争 程佳雨 张坤普 王道文 师翠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鉴定并筛选T_(2)纯合株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TaGW2-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表达情况,结合烟草瞬时表达和细胞组分分离试验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对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表型... 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鉴定并筛选T_(2)纯合株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TaGW2-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表达情况,结合烟草瞬时表达和细胞组分分离试验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对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表型分析,为深入解析TaGW2调控网络奠定基础,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资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TaGW2-A1基因过表达载体,转化小麦后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在T_(2)筛选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TaGW2-A1基因表达水平在转基因纯合株系叶片和籽粒中较高,但仅在籽粒中检测到TaGW2-A1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GW2-A1蛋白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行使功能。表型分析结果表明,TaGW2-A1基因过表达显著降低株高、粒长、粒宽、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而对穗粒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w2-A1 小麦 千粒质量 粒宽 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sNF-YC10自然变异及其与谷粒宽度的相关性
2
作者 陈嘉乐 于清涛 +6 位作者 郑琛凡 汪庆 谭瑗瑗 陈百翠 李承欣 蒋萌 舒庆尧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2-562,共11页
【目的】水稻谷粒宽度是粒型和粒重的重要决定因子,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迄今已发现大量基因突变可影响粒宽,但因突变存在其他显著负效应,真正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不多,挖掘新的粒宽基因特别是对品质和产量没有负效应的自然变... 【目的】水稻谷粒宽度是粒型和粒重的重要决定因子,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迄今已发现大量基因突变可影响粒宽,但因突变存在其他显著负效应,真正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不多,挖掘新的粒宽基因特别是对品质和产量没有负效应的自然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小粒型籼稻(DR610)和大粒型粳稻(哈粳稻7号,HG7)的F_(2)群体极端粒重个体的QTL-seq和已知影响粒型基因的联合分析,发现DR610的OsNF-YC10存在一个无义突变,这可能是其谷粒比HG7窄的原因。为探明Os NF-YC10变异与水稻粒宽的关系,我们对4000余份水稻种质中该基因的自然变异类型及其与粒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Os NF-YC10存在10种主要的单倍型,其中,以HG7为代表的单倍型(Hap1)为粳稻中的高频单倍型(1464/1509);以DR610为代表的单倍型(Hap5)在第1048位核苷酸发生了一个C(Hap^(C))→T(Hap^(T))的无义突变,Hap^(C)型品种的粒宽(3.036 mm,n=1596)显著大于Hap^(T)型品种的粒宽(2.938 mm,n=309),表明该基因的自然变异显著影响水稻粒宽。进一步分析发现,Hap1和Hap5单倍型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后者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最后,利用四引物ARMS-PCR,开发了一个区分C→T变异的分子标记,可用于粒型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论】本研究确定了OsNF-YC10的自然变异及其单倍型与粒宽的相关性,为粒宽的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型 粒宽 千粒重 QTL-seq 基因分型 四引物ARMS-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野生稻粒宽QTL-qGW8.1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妍 苏龙 +8 位作者 乔卫华 郑晓明 齐兰 丁膺宾 许睿 张丽芳 程云连 兰进好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利用以栽培稻9311为受体、普通野生稻为供体的染色体单片段置换系CSSL182,检测到一个与粒宽相关的QTL。CSSL182与受体亲本9311粒型性状差异显著,且只在8号染色体有一个野生稻导入片段。构建CSSL182/9311的F_2次级分离群体,将粒宽QTL初... 利用以栽培稻9311为受体、普通野生稻为供体的染色体单片段置换系CSSL182,检测到一个与粒宽相关的QTL。CSSL182与受体亲本9311粒型性状差异显著,且只在8号染色体有一个野生稻导入片段。构建CSSL182/9311的F_2次级分离群体,将粒宽QTL初定位在8号染色体的标记RM447和RM264之间,贡献率达22.49%,将该QTL命名为qGW8.1。随后进一步设计区间内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检测F_2群体的2000株分离个体以及F_(2∶3)群体交换单株,结合后代表型验证,最终将qGW8.1精细定位到8号染色体10 kb区间内。该区间内含有3个候选基因,基因测序发现这3个基因在双亲之间均含有丰富的变异。对双亲子粒颖壳细胞电镜扫描观察发现,CSSL182的颖壳细胞宽度比9311减少16.7%。这一结果表明qGW8.1中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通过改变颖壳细胞形状影响粒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SSL 粒型 粒宽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宽突变体gw4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邓雪梅 胡鹏 +16 位作者 王月影 文艺 谭义青 伍豪 吴凯雄 王俊格 侯琳琳 朱黎欣 朱丽 陈光 曾大力 张光恒 郭龙彪 高振宇 任德勇 钱前 胡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8,共10页
【目的】水稻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性状之一。筛选和鉴定新的粒形突变材料,可为研究水稻籽粒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粳稻品种中花11经1%的EMS处理,在诱变群体中获得一份窄粒突变体gw4(grain width on c... 【目的】水稻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性状之一。筛选和鉴定新的粒形突变材料,可为研究水稻籽粒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粳稻品种中花11经1%的EMS处理,在诱变群体中获得一份窄粒突变体gw4(grain width on chromosome 4);分析粒形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颖壳细胞变化;利用突变体与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配组的F2分离群体,选择隐性个体完成基因的精细定位;开展生物信息和测序分析,确定定位区间的候选基因;采用RT-PCR分析该基因在根、茎、叶、鞘、穗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他粒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型相比,除了表现窄粒外,gw4的粒长、千粒重、每穗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等显著下降;扫描电镜发现gw4的颖壳内外表皮细胞均小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窄粒表型受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开发的新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BS6与EX49两个标记之间约31.74 kb的范围内;测序结果发现在LOC_Os04g01590基因编码区发生了一个由G至A的单碱基突变,导致原来编码的甘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qRT-PCR结果表明,LOC_Os04g01590主要在幼穗中表达,且在突变体中表达显著下降。【结论】GW4主要调控水稻粒宽的发育,预测LOC_Os04g01590为其候选基因。这为进一步丰富粒形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粒宽 基因定位 外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5K芯片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5
作者 张津津 赵晓雪 +7 位作者 刘萍 万家乐 陈心怡 陈璨 司红起 李亮 马传喜 卢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点,探索籽粒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籽粒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安农859和武农988构建的124份DH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2 a 7个环境下的粒长、粒宽及千粒质量表型值,开展籽粒性状多元回归分...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籽粒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点,探索籽粒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籽粒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安农859和武农988构建的124份DH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2 a 7个环境下的粒长、粒宽及千粒质量表型值,开展籽粒性状多元回归分析,并基于DH群体的55K芯片数据进行籽粒相关性状QTL检测。结果表明,多元回归分析中,粒宽对千粒质量的贡献最大。通过完备区间作图对籽粒性状进行QTL定位,除6D和7B染色体外,其他19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69个有关籽粒性状的QTL,包括24个千粒质量QTL、28个粒长QTL、17个粒宽QTL,单个QTL的表型解释率为6.87%~27.74%。其中,7A染色体上粒长相关的Qgl.ahau-7A.1在7个环境及BLUP下均被检测到,表型解释率为9.48%~22.26%,加性效应为0.11~0.21 mm,物理区间4.91 Mb(AX-110430243~AX-110442528),可能为新的主效QTL。因此,Qgl.ahau-7A.1位点可作为后续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关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性状 千粒质量 粒长 粒宽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C2F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 被引量:35
6
作者 陈冰嬬 石英尧 +7 位作者 崔金腾 钱益亮 刘海燕 张力科 王辉 高用明 朱苓华 黎志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99-1307,共9页
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 以我国优良籼稻恢复系蜀恢527为轮回亲本,以来自菲律宾的Milagrosa为供体亲本,培育了样本容量为199株的BC2F2高代回交群体。选取85个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4种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和双向方差分析对上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单向方差分析(P<0.01)共检测到了10个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QTL,其中有3个具有多效性。由于粒长和长宽比的高度相关性,控制长宽比的2个QTL均能在粒长QTL中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qgl3b是一个控制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的主效QTL,它可以分别解释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29.37%、26.15%和17.15%。该QTL对于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均表现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负向超显性。位于第8染色体的qgw8位点是一个控制粒宽的主效QTL,同时也是控制千粒重的微效QTL,能解释粒宽表型变异的21.47%和千粒重表型变异的5.16%。该QTL对粒宽和千粒重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来自蜀恢527的等位基因为增效)和正向部分显性。双向方差分析(P<0.005)共检测到61对显著的上位性互作,涉及54个QTL,其中23个是能同时影响2~4个性状的多效位点,且有8个位点与单向方差分析检测到的相同。控制长宽比的13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中,与控制粒长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完全相同的有8对。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有利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粒宽 长宽比 千粒重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粒形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莹 于亚辉 +4 位作者 阙补超 夏明 郑英杰 李林蔚 王彤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40-42,共3页
以65个水稻品系为试材,研究了稻米粒形(长宽比)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长宽比呈正相关,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减小长宽比有利于改善加工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长宽比呈负相关... 以65个水稻品系为试材,研究了稻米粒形(长宽比)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长宽比呈正相关,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减小长宽比有利于改善加工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长宽比呈负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稻米粒形不是决定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长宽比虽然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并无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米粒形 长宽比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新忠 李英哲 +3 位作者 郭宝健 苗凌峰 吕超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74-1481,共8页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棱型 千粒重 粒长 粒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水稻籼型软米品种粒形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义富 卢义宣 +4 位作者 辜琼瑶 郭咏梅 奎丽梅 涂建 刘晓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23-626,共4页
将毫木西等15个软米品种和11个对照品种分别种植于德宏和水富两地,研究软米的粒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软米粒形受环境的影响与粘米和糯米不同。软米的粒长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变化未达显著水平;粒宽和长宽比都达到了极显... 将毫木西等15个软米品种和11个对照品种分别种植于德宏和水富两地,研究软米的粒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软米粒形受环境的影响与粘米和糯米不同。软米的粒长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变化未达显著水平;粒宽和长宽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软米品种粒形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不一,从而可选出粒形变化较小的品种。本试验选出了粒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化较小的毫木占、毫磨牙、八宝米3个软米品种,可作为软米杂交稻品质育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米 粒形 长宽比 粒长 粒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晴/R1126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形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乃忠 曾盖 +1 位作者 唐伟 肖应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5,共6页
为阐明大穗型籼稻品系R1126稻谷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其与粳稻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种植并测定各株系的籽粒粒长、粒宽和粒厚等表型性状,结合利用SSR和SFP等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控制该群体的稻谷粒... 为阐明大穗型籼稻品系R1126稻谷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其与粳稻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种植并测定各株系的籽粒粒长、粒宽和粒厚等表型性状,结合利用SSR和SFP等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控制该群体的稻谷粒形性状进行了QTL分析。2年试验共检测到10个控制粒长、粒宽和粒厚性状的QTL,其中q GL3-1、q GL3-2和q GL9这3个粒长QTL,以及q GW2和q GW5这2个粒宽QTL在2年试验中能被重复检测;而粒厚性状在2年试验中检测到5个QTL,但均只在1年试验中出现。根据连锁的分子标记信息,q GL3-2、q GW2和q GW5可能分别与已报道的主要粒形基因GS3、GW2和GW5等位;而q GL3-1和q GL9可能为新的粒长QTL,且在2年试验中具有很好的重演性和稳定性,两者的加性效应均能使粒长增加0.2 mm以上,对于改善稻谷外观品质性状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粒宽 粒厚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粒形对其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建昌 马静 +1 位作者 杨生龙 王兴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0-53,共4页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粒长宽比2.0为临界值进行t测验,参试材料长宽比<2.0的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长宽比≥2.0的,表明粒形对宁夏水稻产量影响较大。ANOVA分析表明,稻米长宽比大于2.4后,产量显著降低,说明在试验条件下,宁夏稻米长宽比对水稻产量具显著降低的阈值为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粒形 产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水稻粒形变化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建昌 王兴盛 +2 位作者 杨生龙 马静 殷延勃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3-37,共5页
对33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随米粒长宽比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糙米率和精米率呈降低趋势,而整精米率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即米粒长宽比为2.00~2.19时整精米率最高,蒸煮和营养品... 对33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随米粒长宽比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糙米率和精米率呈降低趋势,而整精米率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即米粒长宽比为2.00~2.19时整精米率最高,蒸煮和营养品质表现为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粳稻米粒长宽比增加,可显著改变大米的外观品质,粒形与一些碾磨、蒸煮、营养品质因子具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水稻 粒形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严俊 张玲玲 +4 位作者 王兴梅 薛文韬 杨荣志 T.Fahima 程剑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编号:G18-16)与来自欧洲的四倍体栽培小麦Langdon(Ld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种植于黔中,进行了主穗重、主穗籽粒重、千粒重、籽粒长、宽和厚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共检... 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编号:G18-16)与来自欧洲的四倍体栽培小麦Langdon(Ld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种植于黔中,进行了主穗重、主穗籽粒重、千粒重、籽粒长、宽和厚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LOD值为2.1~4.4,贡献率为7.4~39.4%。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分别为:1B染色体上有两个与主穗重有关;5A和7B上各有一个与主穗籽粒重有关;1A和4B上各有一个与千粒重有关;2A、3A、4B和5A上共有五个与籽粒长有关;5A和7A上三个与籽粒宽有关;5A上两个与籽粒厚有关。获得的QTL可用于分子辅助育种改良现代栽培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主穗重 主穗籽粒重 千粒重 籽粒长、宽、厚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_2群体定位水稻谷粒长宽比QTL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孟莉 刘艳红 +3 位作者 江玲 雷恩 苏一兰 卢丙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0-263,共4页
以粳稻南粳35和籼稻N22杂交得到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宽比的QTL进行定位。谷粒长宽比在F2群体中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3个控制谷粒长宽比的QTL,分... 以粳稻南粳35和籼稻N22杂交得到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宽比的QTL进行定位。谷粒长宽比在F2群体中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3个控制谷粒长宽比的QTL,分别位于第3、4和5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4.97%-58.06%,加性效应值介于0.05-0.20,除q LWR-4外,谷粒长宽比增效基因均来自长粒型水稻品种N22,其中q LWR-5对谷粒长宽比表型贡献率最大;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超显性、显性和部分显性;此外,利用QTLNetwork2.0软件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谷粒长宽比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耐热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金波 王小波 +3 位作者 严勇亮 肖菁 彭惠茹 丛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55-1063,共9页
为筛选出耐热性好的小麦种质材料,通过开花期至成熟期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了新疆近30年来审定的春小麦品种的相对耐热性,并分析了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 为筛选出耐热性好的小麦种质材料,通过开花期至成熟期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了新疆近30年来审定的春小麦品种的相对耐热性,并分析了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长相比,高温胁迫条件下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宽度的变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籽粒长度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品种间耐热性存在很大差异。综合三年千粒重热感指数(HSI)分析,耐热性相对较好的品种有17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1个,其中新春37号、新春2号、新春38号在高温胁迫条下千粒重变化较小,产量较稳定,为强耐热品种;对高温敏感品种有26个,连续三年HSI≥1的品种有13个,其中新春13号、新春18号、新春33号耐热性相对较弱。高温胁迫影响小麦籽粒的品质,其中13.95%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6.98%的品种湿面筋含量降低,其他品种高温胁迫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较自然生长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春小麦 耐热性 千粒重 粒长 粒宽 蛋白质含量 湿面筋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均化理论的PWM变流器电磁暂态快速仿真方法 (三)适用于图像处理器的改进EMTP并行仿真算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海翔 陈颖 +2 位作者 于智同 许寅 陈来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48,79,共7页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需要快速电磁暂态程序(EMTP),而日益广泛应用的图像处理器(GPU)为电磁暂态仿真提供了高效的仿真环境和平台。文中首先提出了细粒度并行算法的运算级并行策略,即基于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的运算级并行策略和基于共享...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需要快速电磁暂态程序(EMTP),而日益广泛应用的图像处理器(GPU)为电磁暂态仿真提供了高效的仿真环境和平台。文中首先提出了细粒度并行算法的运算级并行策略,即基于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的运算级并行策略和基于共享内存的运算级并行策略。随后,设计了应用这两种并行策略的改进电磁暂态细粒度并行算法。三相脉宽调制(PWM)变流器仿真测试表明,适用于GPU的细粒度并行算法能够在保证仿真正确性的同时,显著提高仿真效率,从而验证了基于GPU的细粒度并行仿真算法适用于带有开关过程和复杂控制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快速电磁暂态仿真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宽调制变流器 电磁暂态 细粒度并行 图像处理器(GP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材料和沟垄比对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17
作者 任祥 王琦 +3 位作者 张恩和 师尚礼 王鹤龄 刘青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45-954,共10页
为改善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布置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垄作(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无覆盖土垄)... 为改善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布置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垄作(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无覆盖土垄)及垄作不同沟垄比(60 cm∶30 cm、60 cm∶45 cm和60 cm∶60 cm)对燕麦土壤贮水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覆盖处理的平均值而言,土壤贮水量的排列次序为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土垄>平作,在同一覆盖处理下,土壤贮水量随沟垄比减小而增加。土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降低12%、18%和27%;生物可降解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5%、4%和14%;普通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7%、9%和23%。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燕麦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沟垄比减小而减小。对垄宽和实际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当沟垄比为60 cm∶38 cm时,普通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213 kg·hm-2;当沟垄比为60 cm∶34 cm时,生物可降解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114 kg·hm-2。平作、土垄、生物可降解膜垄和普通膜垄燕麦经济效益分别为5 194元·hm-2、4 557元·hm-2、4 889元·hm-2和5 637元·hm-2。从燕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环保等方面考虑,在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沟垄集雨种植燕麦,覆盖材料应采用生物可降解膜,沟宽∶垄宽为60 cm∶3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沟垄集雨种植 覆盖材料 沟垄比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炬松种源顺纹抗压强度变异及与树龄、晚材率、木材密度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有明 林汉 +2 位作者 张卓文 张水木 薛万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福建引种火炬松种源试验结果表明:31个种源15年生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均值为39.89 MPa,变化范围为32.85~46.13 MPa;种源间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显著,其广义遗传率为hf>0.429,且随株内年轮数的增加或树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种源内个体差异... 福建引种火炬松种源试验结果表明:31个种源15年生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均值为39.89 MPa,变化范围为32.85~46.13 MPa;种源间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显著,其广义遗传率为hf>0.429,且随株内年轮数的增加或树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种源内个体差异大于种源间变异,栽培环境对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31个参试种源木材顺纹抗压强度与其树高、木材密度、晚材率和生长轮年龄呈显著正相关,与其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株间相同生长发育阶段或相同树龄情况下,年轮宽度与顺纹抗压强度呈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系数随着树龄增大而逐渐减小.美国东部海岸地区原产地种源经度与其顺纹抗压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原产地夏季降水量及其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与顺纹抗压强度为显著的正相关;南部墨西哥湾地区原产地种源经度与其顺纹抗压强度则呈显著正相关,夏季降水量及其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与顺纹抗压强度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原产地纬度、经度、1月份平均最低温、年均温、6~9月份降水量、年降水量、6~9月份降水与年降水之比和无霜期8个因子中,种源原产地纬度对顺纹抗压强度影响多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种源 顺纹抗压强度 木材密度 晚材率 年轮宽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宽度对电刷镀制备Ni/CNT纳米晶复合镀层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迪 于甜甜 +1 位作者 谭俊 徐滨士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8,共6页
在不同工艺参数下利用电刷镀技术制备镍-碳纳米管纳米镀层。将碳纳米管添加到刷镀镍的基础镀液中,并以球磨的方式加以分散。镀液中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3 g/L。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镀层晶粒尺寸、显微结构以及形貌进行分析,... 在不同工艺参数下利用电刷镀技术制备镍-碳纳米管纳米镀层。将碳纳米管添加到刷镀镍的基础镀液中,并以球磨的方式加以分散。镀液中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3 g/L。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镀层晶粒尺寸、显微结构以及形貌进行分析,利用显微硬度仪和球磨磨损试验机对镀层硬度及磨损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直流电流下所制备的Ni/CNT镀层的晶粒尺寸约为20 nm;在脉冲电流下,Ni/CNT镀层晶粒尺寸有所降低,并且当脉冲宽度变短时,镀层表面更为平整。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Ni/CNT镀层的晶粒尺寸有所增加,当加热温度达到500℃时,镀层晶粒尺寸超过50 nm。脉冲电流下所制备的镀层的显微硬度明显高于直流电流下,并且随着脉冲的变短镀层硬度增大。在300℃以下时,Ni/CNT镀层硬度有轻微变化,当温度升高到400℃以上时,镀层硬度明显降低。脉冲电流下所制备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较直流电流下更好,并且随着脉冲的变短,镀层耐磨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纳米晶粒 电刷镀 复合镀层 脉冲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鲍根良 王俊敏 +3 位作者 富田桂 左晓旭 张小明 叶胜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 ,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密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 ,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 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 ,以反回交配组方式 (浙粳 2 0 /EG2 3//浙粳 2 0 )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 ,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 ,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对于培育既有密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籽粒 垩白 穗部 性状改良 水稻品种 种籽 交配 顶部 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