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xture formation analysis of an opposed-piston two-stroke gasoline-direct-injection engine
1
作者 马富康 赵长禄 +2 位作者 张付军 赵振峰 刘颖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low forms on an 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TS)gasoline-directinjection(GDI)engine was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mixture formation and combustion.Swirl was broken and dissipated gradually ...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low forms on an 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TS)gasoline-directinjection(GDI)engine was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mixture formation and combustion.Swirl was broken and dissipated gradually and the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TKE)was small in the compression process;however,tumble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TKE was strong in the compression process.For swirl around X axis(the axis of cylinder)and tumble around Y axis(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injector),droplets were attached to the cylinder liner by the centrifugal force and the mixture distribution was poor.For tumble around Zaxis(the direction of injector),the wall film in cylinder liner was thin and mixture distribution was homogeneous.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the injector were installed on the wall of the cylinder liner in the OPTS-GDI engine,the spray angle was small and the mixture formation time was short.The 45° oblique axis tumble ratio of 1 was reasonable for the mixture formation and combustion for an OPTS-GDI eng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posed-piston two-stroke(OPTS) gasoline-direct-injection(gdi) mixture formation combus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增压汽油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分析及优化
2
作者 常雪嵩 张兴法 +2 位作者 于鹏飞 胡佳佳 马京卫 《公路与汽运》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目前增压发动机汽车日益增多,缸内直喷(GDI)技术在增强汽车动力性的同时,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增多。文中针对某2.0T增压汽油发动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机油稀释问题,分析机油稀释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发动机水温、喷油策略、燃油导轨... 目前增压发动机汽车日益增多,缸内直喷(GDI)技术在增强汽车动力性的同时,发动机机油稀释问题增多。文中针对某2.0T增压汽油发动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机油稀释问题,分析机油稀释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发动机水温、喷油策略、燃油导轨压力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发动机水温从88℃提高至98℃、喷油起始时刻(SOI)由95°CA调整为40°CA、燃油导轨压力由13 MPa提高至15 MPa,机油稀释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增压汽油发动机 机油稀释 缸内直喷(gdi)技术 喷油起始时刻(S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EGR对GDI增压汽油机外特性下性能和排放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曾契 沈凯 +1 位作者 刘新续 周文平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7,共5页
通过一款涡轮增压汽油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低压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的试验,研究了EGR率和点火提前角的综合作用对增压GDI发动机的燃烧、缸压、排放和油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DI增... 通过一款涡轮增压汽油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低压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的试验,研究了EGR率和点火提前角的综合作用对增压GDI发动机的燃烧、缸压、排放和油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DI增压发动机中加入EGR后,由于废气的稀释和热容作用,使缸内燃烧持续期增大,排气温度下降,燃烧相位也发生了改变。这对发动机外特性的有利影响是油耗减少,CO和NO_x排放也明显减少;不利影响是EGR的加入提高了增压发动机的排气压力,导致泵气损失增加。此外,总碳氢(total hydro carbons,THC)排放也有所增加。在GDI增压汽油机中使用EGR系统并配合点火角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热效率,降低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EGR gdi 增压发动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喷射GDI发动机分层混合气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建昕 王燕军 +1 位作者 雷小呼 帅石金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88,295,共5页
研究了用两段喷射控制分层混合气形成的基本规律,经调节确定了最佳喷油时间和喷油比例,经初步匹配优化使这种GDI燃烧系统的燃油消耗率比常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降低15%~24%.
关键词 汽油机 燃油经济性 两段喷射 分层混合气 喷油时间 喷油比例 gdi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DI+和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构建交互式图形平台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方晓 李昌华 丁有军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5-169,共5页
提出了一个GDI+和设计模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一种分层式文档-视图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几种重要交互功能如图元组合、undo/redo、图面缩放及橡皮筋线的设计过程.使用结果表明,构建的平台满足交互功能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复... 提出了一个GDI+和设计模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案.首先介绍一种分层式文档-视图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几种重要交互功能如图元组合、undo/redo、图面缩放及橡皮筋线的设计过程.使用结果表明,构建的平台满足交互功能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复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 交互式图形 面向对象设计 设计模式 软件可复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汽油车NEDC循环颗粒物排放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志远 宋博 +2 位作者 全轶枫 史勖 赵曜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3-57,共5页
对某国Ⅴ排放水平GDI汽油车NEDC循环的颗粒数量排放及粒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GDI汽油车的颗粒排放主要为粒径小于100 nm的超细颗粒,其中粒径小于50 nm的核模态颗粒约为总颗粒的70%,粒径为5.6~23 nm的颗粒数量约为总颗粒的57%... 对某国Ⅴ排放水平GDI汽油车NEDC循环的颗粒数量排放及粒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GDI汽油车的颗粒排放主要为粒径小于100 nm的超细颗粒,其中粒径小于50 nm的核模态颗粒约为总颗粒的70%,粒径为5.6~23 nm的颗粒数量约为总颗粒的57%;核模态、聚集态和总颗粒的数量浓度瞬态排放在起动工况和加速工况增大,在减速工况减小;ECEⅠ和EUDC阶段聚集态颗粒数量浓度排放大于ECEⅡ~ECEⅣ阶段,核模态颗粒数量浓度排放小于ECEⅡ~ECE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汽油车 NEDC循环 颗粒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汽油车PM2.5数量排放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钟祥麟 李伟 王建海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0,共3页
利用固体颗粒测量设备MEXA-1000SPCS,对满足京吁排放标准的欧美日及国产中小排量典型GDI汽油车进行了PM2.5排放测试,并进行冷、热起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满足京吁排放标准的GDI汽油车其PM2.5数量排放基本在2.14×1012~5.12×... 利用固体颗粒测量设备MEXA-1000SPCS,对满足京吁排放标准的欧美日及国产中小排量典型GDI汽油车进行了PM2.5排放测试,并进行冷、热起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满足京吁排放标准的GDI汽油车其PM2.5数量排放基本在2.14×1012~5.12×1012区间,数量级为1012;冷起动是GDI汽油车产生PM2.5排放的主要原因;瞬时加速是GDI汽油车产生PM2.5排放的主要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汽油车 PM2 5排放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多孔喷油器喷雾特性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希 张振东 程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7-143,共7页
利用工程分析软件AVL FIRE在不同进出口压力、燃烧室温度、长径比及喷孔倾角等变量条件下,对GDI喷油器流量特性、雾化形态、贯穿距离及雾化颗粒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利用工程分析软件AVL FIRE在不同进出口压力、燃烧室温度、长径比及喷孔倾角等变量条件下,对GDI喷油器流量特性、雾化形态、贯穿距离及雾化颗粒进行仿真分析,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随着喷射压力增大,雾束的贯穿距增大,雾化效果显著提高;燃烧室压力增大会使喷雾雾化粒径减小;燃烧室温度提高可使喷雾液滴蒸发加快,有利于混合气的形成;较小的喷孔直径使得孔内流速较高,雾化效果更理想;喷孔长度变化对喷雾的影响并不显著;喷孔倾角增大,喷雾粒径也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gdi多孔喷油器 喷孔结构 流动特性 喷雾形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燃油喷雾和分层燃烧的数值研究(英文) 被引量:20
9
作者 高剑 蒋德明 +1 位作者 黄佐华 王锡斌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应用修正的多维流体力学计算程序KIVA-3V对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燃油喷雾和混合气分层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修正的子模型包括改进的燃油薄膜雾化模型、油滴破碎模型、油滴分布模型、初始缸内气体滚流模型、油滴蒸发模型以及燃烧模型... 应用修正的多维流体力学计算程序KIVA-3V对缸内直喷(GDI)汽油机燃油喷雾和混合气分层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修正的子模型包括改进的燃油薄膜雾化模型、油滴破碎模型、油滴分布模型、初始缸内气体滚流模型、油滴蒸发模型以及燃烧模型。针对一种典型的三菱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室结构在部分负荷工况下的燃油喷雾和分层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的喷油器位置,缸内逆向滚流强度以及喷油时刻对火花塞附近混合气浓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对燃油分层模式,点火过程以及燃烧特性都有显著影响,不适合的参数将导致火花塞间隙附近燃油空气混合气过稀或过浓从而使燃烧恶化。对缸内直喷汽油机部分负荷工况而言,燃烧室构形、缸内气体流动组织以及喷油时刻的优化设计对实现成功的分层燃烧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喷雾 分层燃烧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对GDI汽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10
作者 潘锁柱 宋崇林 +1 位作者 裴毅强 吕刚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9-414,共6页
通过改变EGR率,在一台GDI汽油机上进行了EGR对燃烧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加入EGR后,燃烧持续期增大;且随EGR率增加,着火时刻先提前后延迟;放热率曲线峰值逐渐降低且后移,放热过程迟缓,缸内压力和缸内温度逐渐降低,压力峰值前移... 通过改变EGR率,在一台GDI汽油机上进行了EGR对燃烧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加入EGR后,燃烧持续期增大;且随EGR率增加,着火时刻先提前后延迟;放热率曲线峰值逐渐降低且后移,放热过程迟缓,缸内压力和缸内温度逐渐降低,压力峰值前移.此外,EGR率增加导致NOx排放逐渐降低,最高降低比例达80%以上,THC和CO排放逐渐增加,最大增加比例分别约为25%和7%.GDI汽油机排气颗粒物呈核态和积聚态的双峰分布;积聚态颗粒物峰值数密度随EGR率升高逐渐降低,核态颗粒物峰值数密度和颗粒物总数量浓度在加入EGR后均明显增加,核态和积聚态颗粒物峰值粒径受EGR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废气再循环 燃烧过程 颗粒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策略对GDI发动机碳烟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庞昌乐 赵洪雪 +3 位作者 静大亮 董哲林 王志 帅石金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84-988,1003,共6页
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GDI发动机喷雾、燃烧和碳烟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混合气浓区、池火是碳烟生成的主要原因;早喷工况,燃油撞击活塞顶部形成油膜,燃烧过程出现池火现象,碳烟生成量明显增加;晚喷工况,油气混合时间... 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GDI发动机喷雾、燃烧和碳烟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混合气浓区、池火是碳烟生成的主要原因;早喷工况,燃油撞击活塞顶部形成油膜,燃烧过程出现池火现象,碳烟生成量明显增加;晚喷工况,油气混合时间较短形成了局部浓区,导致碳烟质量生成增加。相同工况下两次喷射策略有助于实现均匀混合气,显著降低缸内碳烟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碳烟 喷油策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DI+的.NET动态绘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克付 张承云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768-770,共3页
动态绘图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GDI+中动态绘图技术存在的问题,引入"图层"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以医院软件系统中典型的患者CT图数据测量为实例,阐述改进后的动态绘图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 gdi+ .NET 动态绘图技术 图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与PFI汽油车微粒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付海超 李昕晏 +3 位作者 王建海 钟祥麟 张凡 帅石金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3-1170,共8页
对3辆缸内直喷(GDI)汽车和1辆进气道燃油喷射(PFI)汽车进行了试验研究,在NEDC循环上采用PMP方法测量微粒质量排放和微粒数量排放,用DMS500型快速微粒分析仪测量微粒瞬态数量排放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4辆试验车的微粒质量排放均达到欧... 对3辆缸内直喷(GDI)汽车和1辆进气道燃油喷射(PFI)汽车进行了试验研究,在NEDC循环上采用PMP方法测量微粒质量排放和微粒数量排放,用DMS500型快速微粒分析仪测量微粒瞬态数量排放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4辆试验车的微粒质量排放均达到欧Ⅵ法规要求,但GDI汽车的微粒排放远超出法规限值;GDI汽车和PFI汽车在冷起动暖机阶段均有大量微粒生成,GDI汽车在暖机后的瞬态工况会有明显的微粒排放;GDI汽车核态微粒峰值粒径约为18nm,而作为数量排放主要形态的积聚态峰值粒径约为80nm;PFI汽车的积聚态峰值粒径约为60nm,而作为其数量排放主要形态的核态微粒峰值粒径约为1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车 气道喷射汽油车 微粒质量排放 微粒数量排放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喷射对GDI汽油机喷雾及燃烧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义团 陶友东 +2 位作者 张鹏博 洪云 任海艮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建立GDI汽油机缸内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定容弹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对喷雾、燃烧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2 0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单次、二次及三次喷油策略下喷雾及燃烧过程。结果表明:多次喷油策略有利于燃油蒸发,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 建立GDI汽油机缸内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定容弹试验及发动机台架试验对喷雾、燃烧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2 0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单次、二次及三次喷油策略下喷雾及燃烧过程。结果表明:多次喷油策略有利于燃油蒸发,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和三次喷油策略燃油蒸发量分别提高15.6%及19.5%;单次喷油策略在点火时刻形成均质混合气,二次及三次喷油策略则在点火时刻形成火花塞附近较浓而其他区域较稀的分层混合气;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喷油策略缸压峰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采用三次喷油策略后缸压峰值进一步增大,比单次喷油策略高0.73 MPa;二次喷油策略具备较短的火焰发展期,快速燃烧期较长,三次喷油策略火焰发展期和快速燃烧期均较短,具备更好的燃烧特性;与单次喷油策略相比,二次喷油策略与三次喷油策略均提高指示热效率,指示热效率分别提高0.4%和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gdi汽油机 多次喷射 喷雾特性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分布 被引量:15
15
作者 马骁 何旭 +1 位作者 王建昕 帅石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0,共6页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讨论了用激光诱导荧光法测量发动机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时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示踪剂特性,对比并改进了定量标定中分步求解标定系数的方法,改进后的标定计算方法没有忽略沿程吸收衰减的步骤。建立了基于光学发动机的缸内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测试平台,定量研究了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喷射策略下的混合气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稀燃策略,在进气冲程的早喷形成难以点燃的低浓度均匀场,同样油量在压缩冲程单次喷射会在缸内形成燃空当量比2以上的过浓区域,而两阶段喷射形成的混合气不仅较为均匀,且在火花塞附近形成了燃空当量比1.2左右的浓区,有利于稳定点火和燃烧。对火花塞附近区域的统计结果表明:火花塞附近处于最适合点火燃空比范围的混合气变动量总体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直喷汽油机 激光诱导荧光 缸内混合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稀薄燃烧研究的新进展——从GDI到HCCI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燕军 王建昕 +1 位作者 帅石金 首藤登志夫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共5页
论述了GDI采用分层稀薄燃烧的工作特点,详细分析了其开发使用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被称为第4种燃烧方式的均质混合气压燃模式进行了介绍,总结和分析了它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和降低NOx排放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它在全工况平面... 论述了GDI采用分层稀薄燃烧的工作特点,详细分析了其开发使用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被称为第4种燃烧方式的均质混合气压燃模式进行了介绍,总结和分析了它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和降低NOx排放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它在全工况平面内的着火燃烧控制方面的难度。通过分析认为,GDI与HCCI方式的有机结合可能是未来高效低污染汽油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 HCCI 汽油机 稀薄燃烧 燃油经济性 工作特点 汽车发动机 缸内直喷 均质压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VVT开度对GDI增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国军 段景辉 +2 位作者 杨金鹏 韩广华 席星亮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2013年第2期18-20,50,共4页
通过对配置双VVT的GDI增压发动机进行试验,研究了双VVT开度变化对GDI增压发动机外特性和部分负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等转速高负载采用较大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体积效率;低转速高负载采用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充量系数。部... 通过对配置双VVT的GDI增压发动机进行试验,研究了双VVT开度变化对GDI增压发动机外特性和部分负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等转速高负载采用较大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体积效率;低转速高负载采用较小的气门重叠角,可提高充量系数。部分负荷方面,较小气门重叠角对改善发动机稳定性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T 缸内直喷 涡轮增压 气门重叠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发动机燃用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翔 裴毅强 +3 位作者 秦静 安彦召 张建业 李云龙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 在缸内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纯甲醇和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微粒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了点火定时、喷油定时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发动机典型常用运行工况下,燃用纯甲醇燃料(M100)时,缸内直喷汽油机几乎不产生微粒排放;燃用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M20或M25),排气微粒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态微粒区域,微粒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态微粒区域,其中M25燃料的微粒排放性要优于M20燃料;随着点火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均有所升高;随着喷油定时的提前,排气微粒数浓度降低,微粒质量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缸内直喷汽油机 甲醇 甲醇/汽油混合燃料 微粒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DI+的雷达航线绘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商 杜庆磊 +1 位作者 胡宝珍 冯海涛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63-365,共3页
为了提高雷达操纵员训练效果,解决手工绘制航线曲线不平滑、校点不精确等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插值算法,使记录的坐标点数组按插值的方式进行均匀化,提高校点精度;通过对话框方式和两种显示模式,简化了航线合批处理与航线绘制的复杂度;调用... 为了提高雷达操纵员训练效果,解决手工绘制航线曲线不平滑、校点不精确等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插值算法,使记录的坐标点数组按插值的方式进行均匀化,提高校点精度;通过对话框方式和两种显示模式,简化了航线合批处理与航线绘制的复杂度;调用C#GDI+中的绘制函数绘制航线,保证航线平滑,提高雷达航线制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技术 雷达航线 坐标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背压下GDI油束的喷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雁飞 郭恒杰 +3 位作者 马骁 王建昕 袁亚飞 居钰生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9,共8页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研究了背压对汽油直喷多孔喷油器一油束的喷雾过程的影响,背压变化范围为绝对压力0.05MPa^0.50MPa。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压下,均发现了目标油束往喷油器轴线偏转的趋势,这是由目标... 在定容弹中,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研究了背压对汽油直喷多孔喷油器一油束的喷雾过程的影响,背压变化范围为绝对压力0.05MPa^0.50MPa。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压下,均发现了目标油束往喷油器轴线偏转的趋势,这是由目标油束两侧压差而引起;油束的偏转同时导致了油滴直径分布的变化。在喷雾发展过程中,在大气压力和负压下,不同径向位置的油滴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呈双峰分布状,而在高背压下仅呈现单峰分布,这是由高速射流带来喷雾内外侧压力不平衡和汽油的低饱和蒸汽压引起喷孔出口速度分布变化共同作用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汽油直喷 喷雾 破碎 相位多普勒粒子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