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3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Electrical Field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and Insulation Characteristics Test of Polluted Insulators 被引量:6
1
作者 HUO Feng CHEN Yong +3 位作者 CAI Wei DING Yi-zheng GAO Bo ZHANG Qiao-gen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21-2625,共5页
In this paper,the electrical fields along the insulator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such as asymmetric pollution on top/bottom surface,and uneven circum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pollution,have been calcu... In this paper,the electrical fields along the insulator surface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such as asymmetric pollution on top/bottom surface,and uneven circum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pollution,have been calculat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field simulation.Tests on artificial pollution insulators a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50% withstand voltage U50 of artificial pollution suspension insulators under different NSDD(non-soluble deposit density)and asymmetric pollution on the top/bottom surface,and study the change of leakage current with air humidity under different voltage and different ESDD(equivalent salt deposit density).The result shows that asymmetric top/bottom surface pollu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insulator electrical field distribution,and the leakage current will jump under low air humidity,if had large ESDD,which has practical meanings to the anti-pollution design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different pollution levels across the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表面污染 电场分布 仿真 绝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Conductors' Surface Electric Field of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Optimiz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被引量:2
2
作者 HU Qin SHU Li-chun +3 位作者 JIANG Xing-liang XUE Rong YUAN Qian fei ZHANG Shi-kun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47-2551,共5页
The choice of the UHV lines depends on surface electric field of the bundle conductors.Based on existing calculation methods,the optimiz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ductors' surface elec... The choice of the UHV lines depends on surface electric field of the bundle conductors.Based on existing calculation methods,the optimiz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ductors' surface electrical field of±800 kV UHVDC transmission lines in this paper.During calculation,the offset distance is set as the variance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the position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simulation charges are optimized with the gold section method,and the surface electrical field is calculated when the charge is in the optimal posi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electrical field and its maximal value can be calculated accurately with this method,although less number of simulation charges is used in this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calculation is si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VDC 模拟电荷法 特高压直流导线 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rface Flashover Field of SI-GaAs Photoconductive Semiconductor Switch
3
作者 JI Weili SHI Wei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19-1924,共6页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photoconductive semiconductor switch (PCSS)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oday as a promising power electronic device. However, a major limitation of PCSS is its surprisingly low voltage threshold...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photoconductive semiconductor switch (PCSS)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oday as a promising power electronic device. However, a major limitation of PCSS is its surprisingly low voltage threshold of surface flashover (SF).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rface flashover of a back-triggered PCSS is presented. The PCSSs with electrode gap of 18 mm are fabricated from liquid encapsulated czochralski (LEC) semi-insulating gallium arsenide (SI-GaAs), and they are either un-coated, or partly coated, or en- tirely coated PCSSs with high-strength transparent insulation. The SF fields of the PCSSs are measur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high-dielectric-strength coating is efficient in both reducing the gas desorption from semiconductor and increasing the SF field: a well-designed PCSS can resist a voltage up to 20 kV under the repetition frequency of 30 Hz.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PCSS SF is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having a channel structure, the SF is the breakdown of the contaminated dielectric layer at the semiconductor-ambient dielectric interface.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field and the gas desorption due to thermal effects of semiconductor surface currents are key factors causing the SF field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导半导体开关 SI-GAAS 沿面闪络 实验 光电 电力电子装置 光导开关 半绝缘砷化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MHD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thermal radiation 被引量:6
4
作者 M.BILAL ASHRAF T.HAYAT +1 位作者 A.ALSAEDI S.A.SHEHZ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114-1123,共10页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magnetohydrodynamic(MHD)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radiative surface is studied. Radial sheet is considered to be convectively hea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 Mixed convection flow of magnetohydrodynamic(MHD) Jeffrey nanofluid over a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radiative surface is studied. Radial sheet is considered to be convectively hea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through heat and mass are employed. The governing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nvergent series solutions of the resulting problems are derived. Emphasis has been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mixed convection, thermal radiation, magnetic field and nanoparticles on the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 Numerical values of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problem are computed for the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are compu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rey nanofluid mixed convection flow radially stretching surface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magnetic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ahertz Electric Field Induced Double Strand Breakage and Vibrations of dsDNA in a Gold Nanoslit
5
作者 JIANG Duan-Jie WANG Yan-Hong +1 位作者 WU Jing-Zhi ZHANG Ru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79-3291,共13页
Objective This work examines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s at terahertz(THz)frequencies on doub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dsDNA)systems adsorbed on Au(111)surfaces in aqueous environments.Methods The in... Objective This work examines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s at terahertz(THz)frequencies on doub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dsDNA)systems adsorbed on Au(111)surfaces in aqueous environments.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utilizes a molecular dynamics(MD)approach at the atomic level and vibrational dynamics calculations using the GolDNA-Amber force field.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ugar-phosphate backbone of the DNA exhibits reduced adherence to the gold surface,while the side chains display a stronger affinity.When subjecting the hydrated DNA strands to an electric field with frequencies up to 10 THz,peak intensities of vibrational dynamic density(VDoS)are observed at five different frequencies.Moreover,the strong electric field causes hydrogen bonds in the DNA within the slit to break.The sensitivity to the electric field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at 8.8 THz and 9.6 THz,with different vibrational modes observed at varying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gold-plated charged biological inte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electric field THz spectroscopy gold surface low frequency mo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Multilayer Organic Insulation Structure on Surface Flashover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in Vacuum
6
作者 LI Shengtao HUANG Qife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21-1829,共9页
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flashover mechanism in vacuum, the surface flashover and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multilayer organic insulation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revio... 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flashover mechanism in vacuum, the surface flashover and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multilayer organic insulation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samples of multilayer organic insulation structure are prepared by inserting multilayer organic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permittivity between the electrode and the dielectric. Two multilayer organic insulation structures are prepared in this study. One is the cylindrical samples, the other is 45° samples. The impulse (1.2/50 μs) and DC flashover voltages in vacuum are tested, and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s of two insulation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by ANSY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two insulation structure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face flashover performance in vacuu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st impulse first flashover voltage of cylindrical samples reaches 65 kV and increases by 25% under im- pulse voltage. The highest first flashover voltage of /c samples reaches 81 kV and increases by 32% under impulse voltage. The results of electric field simulation demonstrate that different mechanisms exist between 45° insulation structure and cylindric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闪络特性 高真空 结构调查 相对介电常数 绝缘结构 保温 机理 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龙 栗鹏超 +3 位作者 刘小锋 孙立军 郭长龙 何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量随着顶管机的推进逐渐增大,顶推到位后达到最大沉降值,其中台车就位、始发破洞及接收破洞阶段产生的沉降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开挖阶段,设备拆除后,受卸载作用影响,地层产生一定量回弹,沉降值减小;地表沉降曲面呈漏斗状,沿联络通道中心线方向左右对称,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不对称,最大沉降值位于纵向距离联络通道中心靠近始发端3 m处;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横向影响范围更大,地表沉降集中发生区域近似椭圆形,其长轴垂直于联络通道中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络通道 顶管法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能场作用下激光–液体耦合制造技术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洋 孙俊杰 +7 位作者 张朝阳 王玉峰 薛伟 孟领超 朱浩 徐坤 王京涛 晏恒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8,共16页
激光加工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和加工柔性大等特点,能够实现各种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多样化加工,在航空航天、汽车和船舶制造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激光加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超快激光加工效率较低,常规激光加工表面有热... 激光加工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和加工柔性大等特点,能够实现各种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多样化加工,在航空航天、汽车和船舶制造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激光加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超快激光加工效率较低,常规激光加工表面有热影响或重铸层。为解决这些问题,激光与液体复合加工技术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液体的引入提高了激光加工效率,并显著改善了加工质量。在加工过程中,液体扮演了冷却剂、润滑剂及清洗剂的角色,有助于消除热影响区和重铸层。在液体冷却和冲刷作用下,加工产物被快速带离加工区域,加工表面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加工效率得到了提升。全面回顾当前激光与液体复合加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水辅助激光加工技术和电解液辅助激光加工技术,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能场 激光加工 液体辅助加工 先进制造 表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聚类特征的改进MRF轨面缺陷分割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闵永智 刘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3-1872,共10页
针对轨面缺陷样本数量少、种类多的特点,以及在真实场景下存在迁移学习效果不稳定、阈值分割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零样本的改进马尔可夫随机场轨面缺陷分割方法。对采集的数据使用Gabor函数进行处理,突出缺陷特征,降低数据维... 针对轨面缺陷样本数量少、种类多的特点,以及在真实场景下存在迁移学习效果不稳定、阈值分割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零样本的改进马尔可夫随机场轨面缺陷分割方法。对采集的数据使用Gabor函数进行处理,突出缺陷特征,降低数据维度,得到降维特征图;对处理后的特征图进行Kmeans聚类,缩减数据分布,降低反光和阴影的影响,并将聚类结果作为预分类矩阵;通过降维特征图和预分类矩阵构建改进马尔可夫随机场(MRF)双层图模型,并进行推理;根据模型推理出的预分类矩阵特征值来分析缺陷部分的局部几何结构;标记出缺陷区域,并完成缺陷分割。使用自采样数据集进行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自采样数据集上的像素准确率、平均像素准确率、加权交并比、均交并比分别达到93.6%、80.7%、89.4%、68.2%,超过对比检测方法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轨面缺陷 马尔可夫随机场 概率图模型 实例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栀子黄色素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群和 苏凤贤 +1 位作者 邹盈 周妍孜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489-1495,共7页
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栀子中的栀子黄色素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栀子黄色素提取率为响应值,以脉冲电场强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脉冲数为考察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试验。根据... 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高压脉冲电场提取栀子中的栀子黄色素工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栀子黄色素提取率为响应值,以脉冲电场强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脉冲数为考察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试验。根据回归方程优化,栀子黄色素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场强度25 kV·cm^(-1),乙醇体积分数28%,料液比1∶18 g·mL^(-1),8个脉冲数,在此工艺下栀子黄色素提取率为(9.13±0.53)%,由回归方程得出的理论预测数值为9.18%,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在栀子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中运用经响应面法优化的高压脉冲提取工艺,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为栀子黄色素的工业化提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黄色素 高压脉冲电场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及压裂助排性能
12
作者 刘汉斌 石华强 +5 位作者 杨帅飞 侯乐锴 马占国 李小玲 丁玲 罗群兴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71-2081,共11页
以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和3种烯丙基聚醚〔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MAPEG)、烯丙基聚氧烷基乙酰基醚(APAE)和烯丙基聚氧烷基环氧基醚(APAEE)〕构筑了3种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MAPEG-MDHM、APAE-MDHM和APAEE-MDHM-ATS(AT... 以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和3种烯丙基聚醚〔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MAPEG)、烯丙基聚氧烷基乙酰基醚(APAE)和烯丙基聚氧烷基环氧基醚(APAEE)〕构筑了3种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MAPEG-MDHM、APAE-MDHM和APAEE-MDHM-ATS(ATS代表3-氨丙基三硅氧烷)。采用响应面法得到最佳合成条件,评价了3种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乳化、润湿和耐水解稳定性,探究3种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以耐水解稳定性最好的双子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APAEE-MDHM-ATS作为压裂用助排剂,考察了其与胍胶压裂液的配伍性和破胶后返排性能。结果表明,烯丙基聚醚封端基团的亲疏水性、界面层表活分子堆积体积/横截面积、静电势分布是影响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乳化性能、耐水解稳定性和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添加质量分数为0.3%的APAEE-MDHM-ATS水溶液时,胍胶压裂液破胶后黏度为2.8 mPa·s,表面张力为22.4 mN/m,助排率约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构效关系 助排剂 压裂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及协同控制技术
13
作者 于斌 王希廷 +4 位作者 邰阳 卢国志 夏彬伟 匡铁军 霍丙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共16页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大跨度破断诱发的强矿压、瓦斯等多重灾害耦合难题,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系统揭示了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提出了远近场协同控制技术及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大跨度破断诱发的强矿压、瓦斯等多重灾害耦合难题,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系统揭示了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提出了远近场协同控制技术及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基于不同应力路径力学试验,阐明了阶梯循环动载下煤岩强度弱化与裂隙动态扩展规律,揭示了坚硬顶板覆岩采动裂隙“三带”递进演化特征及其分形维数“S”形增长模式。通过构建“应力-损伤-渗流”多场耦合模型,探明了采动裂隙网络内瓦斯运移与孔隙率动态响应的非线性关联,提出了煤体变形与瓦斯渗流耦合控制方程。创新性研发链臂锯切顶定向弱化技术与地面水力压裂远场预裂技术,形成了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破解了传统单一灾害治理效率低的技术瓶颈。通过塔山煤矿现场实践表明:地面压裂后支架最大工作阻力降低16.9%,周期来压步距缩短15%;通过“一井双控”技术实现顶板弱化与瓦斯抽采协同调控,工作面推进至超过钻孔50~100m后,地面钻孔抽采效果逐渐减弱。地面垂直立孔配合地面水平压裂井抽采瓦斯,可有效解决8204工作面瓦斯问题,将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坚硬顶板 地面压裂 多场耦合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非极性辐射器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
14
作者 李松 赵军明 刘林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301,共9页
研究粗糙表面效应对由非极性辐射器石墨以及砷化铟(In As)电池构成的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系统性能与辐射换热过程、光电转换过程的量化关系。针对辐射换热过程,利用等效多层近似法以及涨落电动力学求得不同粗糙度下的... 研究粗糙表面效应对由非极性辐射器石墨以及砷化铟(In As)电池构成的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系统性能与辐射换热过程、光电转换过程的量化关系。针对辐射换热过程,利用等效多层近似法以及涨落电动力学求得不同粗糙度下的辐射换热量。对于光电转换过程,使用解析近似法获得系统的功率密度及效率。分析表明,一定的表面粗糙度可提升系统的性能,在50~200 nm的平均距离下,5 nm以内的粗糙度最多能提升10.7%的功率密度以及1.5%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辐射换热 粗糙表面 近场热光伏 有效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沟道低粗糙度旋转磁场磁粒研磨研究
15
作者 王栋 任泊龙 +3 位作者 吕二阳 吕梦涵 陈磊 韩奥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为降低轴承沟道的表面粗糙度,设计了一种可以生成旋转磁场的磁粒研磨装置,对轴承沟道进行光整加工。采用正交试验探究SiC粒度号、Fe粒度号、加工间隙及工件转速4个工艺参数对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轴承沟道... 为降低轴承沟道的表面粗糙度,设计了一种可以生成旋转磁场的磁粒研磨装置,对轴承沟道进行光整加工。采用正交试验探究SiC粒度号、Fe粒度号、加工间隙及工件转速4个工艺参数对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轴承沟道进行加工验证。结果表明:在SiC粒度号为400#、Fe粉粒度号为115#、加工间隙为0.5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试样表面粗糙度S_(a)可达到0.056μm;SiC颗粒粒径对试样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影响最大,Fe颗粒粒径影响最小;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SiC粒度号为600#,Fe粉粒度号为120#,加工间隙为1 mm,工件转速为1200 r/min;以该工艺参数组合开展旋转磁场磁粒研磨试验,轴承沟道表面粗糙度S_(a)可降至0.04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磁场 磁粒研磨 轴承沟道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声学环境对反射地震观测数据的影响,Ⅰ:海面的影响
16
作者 孙建国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3-2027,共25页
为了能从解析近似的角度研究海洋声学环境对反射地震观测数据的影响,尤其是海面对自由表面多次波和鬼波的影响,对从1951年到2024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海面散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筛选.作为这项工作的总结,分别介绍了海面散射研究的简要历史... 为了能从解析近似的角度研究海洋声学环境对反射地震观测数据的影响,尤其是海面对自由表面多次波和鬼波的影响,对从1951年到2024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海面散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筛选.作为这项工作的总结,分别介绍了海面散射研究的简要历史、“冻结”海面模型、主要海面散射理论、常用海面散射平均场和平均反射系数公式以及对这些公式的数值和实验验证.此外,还建立了基于Neumann级数和Rytov级数的平均场公式,并给出了不同震源深度所对应的掠入射炮检距.本文得到的主要认识和结论为:(1)海面对反射地震观测数据的影响机制有两种;一种为粗糙面相干反射,由粗糙面平均反射系数刻画;另一种为非相干后向散射,由粗糙面后向散射系数刻画.(2)除了Kirchhoff反射系数以外,其他海面散射理论所给出的平均反射系数均为两项之和,一项为镜像反射系数,另一项为与海面形状有关的高通滤波算子;除微扰反射系数外,高通滤波算子的形式只与Rayleigh参数和海面的功率密度谱有关,与相关长度无关;微扰反射系数中的高通滤波算子与Rayleigh参数和相关长度与波长的比值有关,只能在远大于波长以及远小于波长的条件下得到简单的表达式;当相关长度与波长相当时,必须利用反射系数的积分表达式,从而只能得到数值解;Kirchhoff反射系数为以Rayleigh参数为指数的e指数函数,与海面形状无关.(3)在Rayleigh参数比较小时,除微扰理论外,所有理论给出的陡倾角(反射角小于等于30°)平均反射系数均趋近于Kirchhoff反射系数,与相关长度无关,但是掠入射(入射角接近于90°)反射系数与Kirchhoff反射系数有所不同;当Rayleigh参数趋近于零时,粗糙海面趋近于光滑海面,所有理论给出的陡入射反射系数均趋近于-1,与相干长度无关;这个结论对于掠入射不成立.(4)当相关长度大于波长时,海面陡倾角微扰反射系数只与平均波高有关,所含有的高通滤波算子为关于时间的二阶导数算子;海面缓倾角(反射角大于30°)微扰反射系数与海面形状有关,所含高通滤波算子为关于时间的3/2阶导数算子;当相干长度与波长相当时,高通滤波算子为形式复杂的积分表达式,难以化为简单的滤波算子;当相干长度小于波长时,二阶近似下的高通滤波算子为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组合,一阶近似下的滤波算子为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5)自由表面多次波和检波点鬼波主要为海面上的陡倾角反射;震源鬼波主要为海面上的缓倾角反射;震源-检波点鬼波的震源侧反射一般为缓倾角反射,而检波点侧的海面反射一般为陡倾角反射.(6)在反射地震理论中常用的Kirchhoff近似和射线理论完全可用于预测海面反射场,条件是要选取合适的反射系数和能够进行理论系综平均的海面模型.(7)若利用随机生成的海面进行海面散射数值模拟,则应利用MonteCarlo法进行系综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散射 平均场 平均反射系数 自由表面多次波 鬼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STAR-RIS辅助的近场ISAC传输方法
17
作者 王小明 李佳琪 +2 位作者 刘婷 蒋锐 徐友云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同时透射和反射可重构智能表面(STAR-RIS)能够创建全空间智能无线电环境,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具有广阔的研究潜力。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大规模STAR-RIS辅助的近场通感一体化(ISAC)方法,并对感知目标3维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进... 同时透射和反射可重构智能表面(STAR-RIS)能够创建全空间智能无线电环境,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具有广阔的研究潜力。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大规模STAR-RIS辅助的近场通感一体化(ISAC)方法,并对感知目标3维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B)进行优化。首先,搭建近场系统模型,分别推导基站、STAR-RIS、通信用户、感知目标与传感器之间的导向矢量。其次,通过设计基站发射波束成形矩阵、发射信号协方差矩阵和STAR-RIS透射反射系数,实现感知性能最优化。再次,针对非凸优化问题利用半正定松弛方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ISAC方案的有效性,以及近场额外距离自由度所带来的定位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智能表面 通感一体化 近场通信 克拉美罗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p)/Al复合材料高效低损伤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赵重阳 韩基山 +2 位作者 王毅 赵波 唐进元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共19页
铝基碳化硅(SiC_(p)/Al)复合材料在实际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严重和表面完整性差等问题,上述问题限制着SiC_(p)/Al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实现SiC_(p)/Al的高效低损伤加工,本文从工艺参数的选择、界面冷却润滑、刀具选用及优化... 铝基碳化硅(SiC_(p)/Al)复合材料在实际加工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严重和表面完整性差等问题,上述问题限制着SiC_(p)/Al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实现SiC_(p)/Al的高效低损伤加工,本文从工艺参数的选择、界面冷却润滑、刀具选用及优化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传统机械加工的研究现状。从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超声辅助加工、磨料水射流加工、激光加热辅助加工以及电化学射流加工的研究现状出发,详述了各种加工方法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切削力、刀具磨损、材料去除形式、表面和亚表面损伤方面出发,论述了加工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在总结现有加工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多能场复合加工是改善SiC_(p)/Al切削性能、降低刀具磨损及表面损伤、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完整性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p)/Al复合材料 表面完整性 材料去除形式 刀具磨损 多能场复合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L-RIS辅助的多用户通信系统波束研究
19
作者 李贵勇 刘兴康 谭衡祁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27-2032,共6页
为了有效应对严重的路径损耗问题,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将进化为超大规模RIS(Extremely Large-Scale RIS,XL-RIS).由于XL-RIS的恒模约束,在多用户场景下,波束增益将面临严重损失,进而导致了用户传输... 为了有效应对严重的路径损耗问题,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将进化为超大规模RIS(Extremely Large-Scale RIS,XL-RIS).由于XL-RIS的恒模约束,在多用户场景下,波束增益将面临严重损失,进而导致了用户传输速率的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近场波束设计方案.首先,改进一种近场分层波束训练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减小传播误差,从而得到最佳的码字.其次,分析XL-RIS辅助通信系统的非凸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波束优化的的方案,并结合连续凸近似(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SCA)算法将这个问题转换为多个易于解决的迭代子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与现有方案相比能够实现更高的用户最小速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反射面 近场通信 波束训练 波束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电场下极性基团对聚丙烯单分子链沿面放电影响的研究
20
作者 李亚莎 曾跃凯 +3 位作者 赵光辉 田泽 王璐敏 吴雕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2-259,共8页
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绝缘材料,在高压电缆绝缘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老化后绝缘性能会大幅下降,加之实际运行环境恶劣,沿面放电现象时常发生。为从微观层面探讨材料老化后产生的极性基团对聚丙烯沿面放电特性的影响,基于密度泛函理... 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绝缘材料,在高压电缆绝缘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老化后绝缘性能会大幅下降,加之实际运行环境恶劣,沿面放电现象时常发生。为从微观层面探讨材料老化后产生的极性基团对聚丙烯沿面放电特性的影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电场下不同聚丙烯分子链的几何结构、轨道能级、态密度、陷阱深度、激发态等微观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性基团的引入会造成分子链卷曲程度增大、偶极矩上升,易在材料表面形成极化电荷;电场作用下分子陷阱深度不断增大,含极性基团的分子陷阱深度更小,有利于电子脱陷,增加放电次数;极性基团区域的亲电活性使陷阱捕获的电子相对活泼,在沿面放电过程中,该区域积聚的电子由于活性较强会促进电子崩的发展;分子含极性基团后激发能显著降低,极性基团区域成为电子激励与反激励的主要场所,在反激励过程中电子与空穴复合发射光子,形成发光中心,加速材料老化,并在材料表面气隙形成空间光电离,提高沿面放电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聚丙烯 外电场 沿面放电 陷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