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文贤慧 刘凤霞 +1 位作者 张军华 桂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5-828,共4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 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 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 新鲜冰冻血浆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婴幼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晋萍 苗晓蕾 +8 位作者 赵明霞 崔勇丽 冯正义 赵举 龙村 李守军 晏馥霞 王旭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婴幼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状况的影响,即拟评价人工胶体液佳乐施能否安全有效地作为血浆替代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为临床节约用血提供依据。方法:2012-12至2013-03,择期行先天... 目的: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婴幼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状况的影响,即拟评价人工胶体液佳乐施能否安全有效地作为血浆替代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为临床节约用血提供依据。方法:2012-12至2013-03,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儿96例。根据体外循环管路预充胶体液成分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新鲜冰冻血浆组(n=48)和佳乐施组(n=48)。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切皮前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5min快速血栓弹力图以及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记录术后胸液引流量、血制品、凝血制剂的使用量以及呼吸机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二次开胸止血。两组术后TEE检测反应时间(R值)均较术前增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组术后最大振幅强度(MA值)较佳乐施组略升高,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组术后纤维蛋白原含量(FLEV)及由纤维蛋白原产生的振幅(MAf)值均较佳乐施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减少出血及血制品使用、改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预充新鲜冰冻血浆不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和血制品的使用量,对患儿预后恢复无明显优势影响,故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中不推荐使用血浆预充,采用人工胶体液预充可有效减少血浆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血液保护 体外循环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晓云 王新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1-915,共5页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下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留取新鲜冰冻血浆40例,在融浆机37℃25 min融化后均分为2份,1份于(4±2)℃条件下保存,另1份于(25±2)℃条件下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0、4、24、48和72 h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进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活性以及APTT和PT检测,并对每份样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4℃和25℃保存72 h后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且无细菌生长,反应凝血因子活性及血凝块特性的ACT和TMA在保存4、24、48和72 h时间点与0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同一保存时间点的两个不同温度间无差异。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48和72 h时凝血因子Ⅴ活性水平在4℃与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5℃温度保存时活性衰减比4℃温度保存时快。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 h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但仍能形成稳定血凝块,临床血浆输注过程中融化后保存72 h的血浆可用于临床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尽量避免血液成分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血栓弹力图 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门冬酰胺酶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立荣 庞秀英 +4 位作者 李学荣 卢愿 宋爱琴 仲任 赵艳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30-93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及D-二聚体的变化;血凝异常与肝转氨酶及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关系;血凝异常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血凝和出血倾向的影响。结果①L-Asp应用2次后,两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APTT延长;L-Asp应用4次后,干预组APTT、FIB、及AT异常率分别为11.2%、11.2%和7.5%,而对照组分别为25.8%、43.8%和23.6%。②对照组与干预组在L-Asp应用前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水平,L-Asp应用6次时,两组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下降明显。对照组FIB及AT含量与血清蛋白质总量呈高度正相关。③血凝异常的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无相关性。④对照组1例出现血凝异常的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而干预组无1例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APTT延长,FIB及AT显著下降,而与D-二聚体水平、肝转氨酶升高程度无关,与血清蛋白质水平密切相关。预防性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左旋门冬酰胺酶 凝血功能 新鲜冰冻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普通冰冻血浆的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倩 马春娅 +3 位作者 于洋 张婷 潘纪春 林子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年第19期5484-5486,共3页
探讨两种方法制备普通冰冻血浆的质量差异。采集100袋(200ml/袋)ACD-B保存的全血,随机均分为两个实验组。第一组在采血24h内离心分离血浆制备成普通冰冻血浆(Ⅰ型普浆),置于-30℃低温冰箱冰冻保存30d;第二组在采血6h内离心分离制备成新... 探讨两种方法制备普通冰冻血浆的质量差异。采集100袋(200ml/袋)ACD-B保存的全血,随机均分为两个实验组。第一组在采血24h内离心分离血浆制备成普通冰冻血浆(Ⅰ型普浆),置于-30℃低温冰箱冰冻保存30d;第二组在采血6h内离心分离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置于-30℃低温冰箱冰冻保存7d,用4℃冷藏箱法制备冷沉淀,分离出的普通冰冻血浆(Ⅱ型普浆),置于-30℃保存23d。两组保存30d后,取出各组血浆于37℃水浴融化后检测凝血因子Ⅱ(FⅡ),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Ⅸ(FⅨ),凝血因子Ⅹ(FⅩ)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g/L)。结果表明Ⅰ型普浆的FⅡ,FⅤ,FⅦ,FⅧ,FⅩ和Fib的活性水平明显高于Ⅱ型普浆(P<0.01);而FⅨ的活性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Ⅱ型普浆低于Ⅰ型普浆的质量,但其仍有较高的凝血因子水平,除非需大剂量补充凝血因子的特殊患者外,也可以部分代替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但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凝血因子的损失,提高其普通冰冻血浆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新鲜冰冻血浆及其与红细胞联合储运可行性研究
6
作者 毕蔚茹 潘纪春 +3 位作者 韩玮 于洋 庄远 刘景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12期802-805,共4页
为研究无电力、无冷源条件下血浆制品及其与红细胞制品联合储运的技术,以新型智能储运血箱(IBBPT)为保存设备,装满新鲜冰冻血浆(FFP),监测其保存温度的变化及凝血因子的衰减,以新鲜血浆凝血因子初始活性70%为临界点确定FFP有效储运时间;... 为研究无电力、无冷源条件下血浆制品及其与红细胞制品联合储运的技术,以新型智能储运血箱(IBBPT)为保存设备,装满新鲜冰冻血浆(FFP),监测其保存温度的变化及凝血因子的衰减,以新鲜血浆凝血因子初始活性70%为临界点确定FFP有效储运时间;将FFP与悬浮红细胞(RBC)按不同比例组合放入储运血箱,监测两种血液成分保存温度的变化及FFP凝血因子的衰减,以RBC温度不低于0℃来确定最佳比例。结果显示,采用IBBPT可有效保存FFP达93h;若FFP与RBC联合保存,其最佳体积比2:1,FFP可有效保存71h,悬浮红细胞可维持在8℃以内达56h,维持在低于室温5℃以下达88h。说明应用智能化储运血箱,可在无电力、无冷源条件下,实现FFP和RBC的储运,为战时成分输血提供有力的血液保障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红细胞 凝血因子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部分血浆组分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秦冉冉 侯瑞琴 +4 位作者 杨洪燕 崔银平 高雨菡 田文沁 刘开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5-619,共5页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Ⅴ(FⅤ)活性、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FFP相比,FP中APTT明显延长(t=3.428,P<0.01),PT延长(z=-2.140,P<0.05),FⅧ活性明显降低(t=-3.372,P<0.01),但均在参考区间内;PS活性降低(t=-2.458,P<0.05);两种血浆中其余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FP相比,FP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但可替代FFP应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纤溶系统 抗凝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