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雷亨顺 王俊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本文指出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贫困,并提出今后基本的发展思路。文章在介绍了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点之后,对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观光农业 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 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军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65-71,共7页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划分和界定而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指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主观取向。为了尽快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长、发育、成熟,并在人们的政治思维和...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划分和界定而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指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主观取向。为了尽快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长、发育、成熟,并在人们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保障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 政治文化 认同 机遇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帆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通过几个阶段的反贫困攻坚,采取了一系列坚强有力的财政反贫困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依然存在着许多反贫困的制约性因素。本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通过几个阶段的反贫困攻坚,采取了一系列坚强有力的财政反贫困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依然存在着许多反贫困的制约性因素。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现状特点,力求找到当前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反贫困 反贫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级群体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初级群体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颖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80-83,共4页
在我国西南山地民族中,彝族、纳西族和西部方言的苗族都有其传统文字;其他民族虽无传统文字系统,却长期受汉字浸染,将外来的汉字文化元素内化到了本族文化体系中。壮、布依、侗等民族长期使用汉字记录宗教经典,形成了基于汉字形态的方... 在我国西南山地民族中,彝族、纳西族和西部方言的苗族都有其传统文字;其他民族虽无传统文字系统,却长期受汉字浸染,将外来的汉字文化元素内化到了本族文化体系中。壮、布依、侗等民族长期使用汉字记录宗教经典,形成了基于汉字形态的方块壮文和方块布依文,侗族虽未形成方块侗字体系,却形成了大量"汉字记侗音"文本。这些都体现出汉字在西南山地民族中的特殊影响,特别是反映了土著民族对外来文字的创造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民族 汉字 文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时期康区的盐市、盐政与族群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海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153,共9页
康区食盐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井盐和湖盐(池盐),川盐、滇盐等内地盐一般流通于康区的汉藏杂居之地。不同地方的盐业资源在康区形成了各自的行销区域。食盐贸易是维持康区内部及其周边族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和纽带。康区食盐交换对象以粮... 康区食盐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井盐和湖盐(池盐),川盐、滇盐等内地盐一般流通于康区的汉藏杂居之地。不同地方的盐业资源在康区形成了各自的行销区域。食盐贸易是维持康区内部及其周边族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和纽带。康区食盐交换对象以粮食为主,茶叶及其他日用杂货为辅,食盐的运销商主要是藏商。康区盐产多被土司或寺庙控制,自由贸易是盐业的常态。自清代开始,部分嘉绒藏区以及中甸、维西等地先后导入内地的引岸制。清末盐井被收归官办后,实行以盐税征收为核心的商人包销制。随着官府对康区盐务管控的加强,毗邻省区之间的盐利之争成了康区盐务的重要症结。特殊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交换关系,以及多元化的盐务管控,共同造就了康区盐市与盐政鲜明的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盐贸易 盐务管控 康区 族群互动 清代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